1、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重大项目”();教育部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项目()作者简介:马会芳(),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晓荣(),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学术探索 年 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意蕴马会芳,王晓荣(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中国共产党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指引。在建设过程中,党运用辩证思维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契合
2、性,运用历史思维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关乎国运兴衰,运用系统思维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运用民本思维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持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运用创新思维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这五个层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集中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力量,全面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蓝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前景。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哲学思维;创新发展;文化强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深邃的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发展运动的规律,是推进民族振兴、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锐利
3、思想武器。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思维贯穿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充分、全面、智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有力回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领域中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其创新理论必将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因此,着眼于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民本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国运兴衰、经济发展、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帮助全党全社会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精神内核、
4、实践指向以及国际价值。一、运用辩证思维全面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契合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从根本上来看,就是革命的和批判的。”()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借助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事物、分析矛盾、精准把握重点,全面助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指出:“伟大事业要向纵深推进,必须整体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于中国当前文明建设的现实,理性面对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共存”同向同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频共振的方法论原则,整体彰显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思维。(一)“一
5、元主导和多样共存”同向同行多样文化、多样文明是不可辩驳的客观存在。社会转型之下往往会引发新旧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替,加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众多因素产生了复合叠加影响,这些影响极易导致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直接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多样文化和多样文明的交汇、碰撞都将激发经济领域隐藏的发展活力,使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同时,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多样文化的发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抵制一切落后、消极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确保经济建设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在经济
6、和文化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旦脱离了多样性就会丧失生机活力,同时也认识到缺少“一元指导”的多样性文化也会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始终坚决避免走封闭僵化和改弦易帜的错误道路,开创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发展实际的文明建设道路,依托“一元指导”营造经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全面激发经济发展的潜力,杜绝脱离文明建设的现实土壤和社会实践而空谈文明建设,防止对文明建设管得“太严、太死、太宽”,避免扼杀文明发展的创造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主旋律要多弘扬,多样性要多提倡的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因此,
7、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始终坚持包容性和多样性,全方位尊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各国文明的差异性,在“一元主导和多样共存”的同向同行中,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文化事业呈现出鲜明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征,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社会效益,使各族人民获得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产业呈现出显著的市场性和经营性,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因而文化产品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得最大化利润为追求目标。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能够满足
8、各族人民看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等低阶文化需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满足各族人民多元性、个性化、高阶性的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主张不管是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将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必须妥善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秉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助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繁荣发展。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体现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各领域、各层次的高度契合,全面打破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元对立的定势思维。因此,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思维认知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本质,智
9、慧性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实际、地位作用,凸显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立足中国国情、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明确了文明建设的新使命,全面阐述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频共振如果传承是历史责任,那么创新就是时代责任。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实的发展后盾,创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永不停歇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在传承和创新中共同创造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在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深刻认识到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发展的“根”,一旦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中
10、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将丧失建设根基而遭遇挫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仅是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过程,还是持续创新、持续改造的过程。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在几千年中永葆生机而不断丰富发展,关键在于始终秉持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精神。“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文化传承是文化持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创新。一旦丢掉了传统,文化创新将丧失根基,进而失去创新动力,文化创新是保障文化代代传承下去的关键,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倡导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涵盖文化创新在内的各领域的创新,稳步提高了各方面的发展质量和
11、发展效益,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夯实了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预计将在“十四五”期间不断攀升文化和相关企业产业的收益,文化产业效益和文化产业质量将得到实质性提升。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运用辩证思维,立足中国的国情,着力满足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扎根各族群众的社会生活,才能实现文明繁荣、经济发展。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频共振的方法论原则,在传承中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在创新中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使中华民族在共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辉煌。二
12、、运用历史思维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关乎国运兴衰马克思向来重视从历史中探寻启示,并提出“历史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切,我们比黑格尔、任何哲学学派都更加珍视和尊重历史”。()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并列举了宗教、哲学、法学等方面的诸多思想尽管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但同时又彼此作用并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里,政治和经济决定着文化,同时文化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运用历史思维,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国运兴衰之间的内在关系。(一)从历史研究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毛泽东指出:“如今的
13、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中发展来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要总结孔夫子到孙中山,并继承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始终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调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数典忘祖。中华文明精深悠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生成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开展的理性思维以及进行的精神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其精神内核成为了熔铸于中华 民 族 血 脉 的 文 化 基因”。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特别注重历史研究,尤其是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研究,这有助于各族人民树立大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从整体上来研究和把握中
14、国共产党、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深刻认识文化基因就是三者彼此关联、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党史和历史研究中,始终深度探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文化基因就是研究精神追求的逻辑起点。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在历史研究中全面探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国的繁荣富强提供精神支撑。(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魂”习近平详细论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指出尽管“两岸还没有统一,但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事实不容改变,血脉里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不 可 能 改 变,都 始 终 坚 守 着 中 华 民 族 的魂”。()任何民族最为厚
15、重、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必定就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善于创新、崇尚和平、勇于奋进的民族,“和谐、和睦、和平的基因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心中”。习近平进一步集中概括了文化基因,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文化基因深深扎根在各族人民心中,深刻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方式,是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和而不同”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下为公”“以文化人 言必信,行必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动文
16、化的创新性发展,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极为丰富和珍贵的文化基因,把握其呈现出的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极具时代性的实践指导价值,始终从文化基因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激发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的蓬勃生命力。(三)研究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能脱离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一贯擅长立足文化基因来全面研究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习近平在阐释协商民主问题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协商民主,就是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天下为公的政治文化。”()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擅长立足文化基因来看待中
17、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高度重视党史研究,这样的历史思维既拓宽了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崭新空间,又推动了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研究,有助于各族人民全面认识党的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全面坚守和发扬光大,团结各族人民为破解现代化强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精神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擅长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有机结合,在新时代科学运用历史思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而鲜明的价值和功能,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的特殊发展逻辑推动和影响了民族复兴
18、的实现节奏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一旦一个民族和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丢弃了自己的历史,在文明发展、文化建设中就会出现严重错误,那么必然陷入到发展困境之中,将导致无法挽救的历史悲剧。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既依托文明建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又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三、运用系统思维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为显著的特征。联系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这要求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发挥系统优化的强大聚合力,以系统思维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
19、党始终以系统思维绘制文化发展、文化建设蓝图,规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前景,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坚定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突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以大局意识、整体观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系统思维认识问题、分析矛盾、化解冲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立足系统思维分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科学布局本质上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推进的复杂系统。在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细落实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统筹兼顾,时刻防止单兵突进、顾此
20、失彼。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但又是推动其他各方建设必不可少的灵魂,不管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不能脱离文化建设的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深刻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万事万物都存在多样的、一般的、普遍的联系。诚如恩格斯所言:“所有的事物都在生成、变化、运动和消逝”,()进而揭示了“事实既是顽强的东西,又是确凿的不可置疑的证据”。()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系统思维认识和改造事物,有效解决了革命斗争、社会建设中遇到的系列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积极认识和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性,深刻
21、把握了人类社会是由文化、政治、经济等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文化贯穿和渗透在政治、经济、生态等各领域。基于此,进一步认识到特定的经济结构在生成和运转中必然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在创设和完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既具有相互独立的功能和地位,又相互影响和彼此联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彼此作用的复杂系统和彼此联系的统一体,因而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运用系统思维,立足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应对治国理政中出现的棘手而紧迫的问题。新时代全面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蕴含了丰富的系统思维,因而将其
22、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行全面建设。习近平指出,“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必须推动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还要推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整体提高,还应该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全面增强。此外,习近平以广博的视野强调了“中华文化 是 历 史 的、民 族 的,更 是 当 代 的、世 界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做好转化工作,在持续学习中不断超越历史,正确处理好“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筹谋“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着力推动
23、文化传播机制、文化创新机制、文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措施的落地,全面彰显了系统筹谋、系统创新以及系统建设的理念。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系统思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以考量,使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被赋予新意义和新内涵,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哲学指引。(二)以“四个自信”全方位坚定文化自信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都是与周围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内部的诸多要素和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彼此影响以及彼此作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在治国理政中坚定不移树立和运用动态性、整体性、开
24、放性的系统观。习近平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根本上来看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之间并非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依存的统一体。道路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没有强烈的道路自信,现代化强国建设将偏离正确轨道,其他三个自信就会缺乏实践根基;理论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思想引领,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制度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夯实了制度基础,是保障其他三个自信能够顺利实现的内核依托;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精神支柱,具有鲜明性、广泛性、深厚性的自信,发挥着强大的文化浸润功能。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心理状态,其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道路的选择、制度的确立以及理论的创新,唯
25、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追求,才能为其他方面的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因此,“四个自信”战略布局是彼此依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四个自信”中加以建设,以系统思维分析文化自信与其他方面自信之间的关系,把全局观、系统观贯穿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多层次、多方面协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四、运用民本思维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持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人类现代化演进的历程表明了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文明,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人类劳动是文明基石”()的理论。中华民族创造了包括文明进步在内的中华民族历史,各族人民创造了精神产品和物质
26、产品,智慧而勇敢的中国人民是实现美好生活、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各族人民为了共同目标而辛勤劳动、贡献智慧。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始终尊重人民、了解人民,将人民至上原则作为治国理政始终坚守的政治立场,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始终追求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民本思维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在文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文艺创作要扎根生活、贴近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主张文艺创作要扎根生活、贴近人民,使文艺创作从现实生活、人民需求中汲取源源
27、不断的动力。从根本上看,文艺创作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文艺作品深层次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活动以及实践创新结果,是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慰藉,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的需求,就会失去灵魂而黯淡无光。现实的人、鲜活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来源,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剧中人”,还是文艺创作的“剧作者”。文艺创作者要在深层次的理性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发自内心地热爱人民、贴近人民、走近人民的现实生活,真正体验生活、深入群众,真情实意贴近人民,全面了解人民的真实文化诉求,真心实意做人民的听众,掌握人民在文化方面的真实渴求、愿望想法,以真情真心真意歌唱人民、描绘人民、抒写人民,才能在文艺创作、文艺作品中
28、真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和诉求。中国共产党倡导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着力拓宽文艺创作的创意来源,围绕现实生活题材,聚焦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题材,精准把握人民的现实文化需求,以人民需求引领文艺创作,通过扎根人民、贴近生活从而创作有温度、有高度、有情怀的文艺作品。只有通过与人民的深度交流,与现实生活的深度接触,文艺创作者才能切实做到“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以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作品获得人民认可、人民支持,引发人民思想层面和价值层面上的双重共鸣。因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坚持文艺创作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创作成果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在文艺创作中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人民至上的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文艺创作始终
29、站稳人民立场的价值导向,让各族人民从极具时代感和人民性的文艺作品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本思维,在把握文明发展规律和人民多元文化需求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时代各族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多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满足人民多元文化需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各族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形式以及内容趋向高阶要求,加之由于性别、职业、年龄、欣赏角度、品鉴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需求。文艺创作、文明建设唯有深入人民,切
30、实把握各族人民对于文化的所需所想,才能供给人民所需、适应时代、人民喜爱的文化作品。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满足各族人民多元化文化需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本质属性,不仅将人民作为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还将人民作为文明建设的归宿和目的,始终围绕满足人民多元化的高阶文化开展文明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本思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整体把握人民更为突出和迫切的精神文化渴求,深刻认识人民总体性层面向上向善以及个体性层面求新求异的特征,将人民的多元化需要作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供给更优质、更生态的文化产品,集中体现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社会的创新水平和创造能力。中国共产党在运用民本思维中,力图让各族人民
31、认同中华文化,充分发挥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理想感召、精神洗礼以及思想启迪作用,推动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发展进发,把满足各族人民多元化文化需求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民根基。(三)人民始终是文化价值判断的主体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是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内源动力,也是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发展实效的主体。诚如习近平所言:“人民是文化发展的评判者,是文化作品的鉴赏者。”()中国共产党始终运用民本思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人民当作文化价值判断的核心主体,将人民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认不认可作为文化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这既是
32、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精髓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现实观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既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精神产品,也生产了不计其数的社会物质资料,在民族发展、国家富强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主张文化产品的创造要深入人民生动的生活实践,必须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安危冷暖、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合,切实体现人民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文化来自人民,文化依靠和服务人民,最终也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最有资格、最应该成为文化价值判断的主体。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表明,能够经受人民检验、人民评价、人民判
33、断的文明成果,是能够经受住历史考验、实践检验和人民淘洗的文明,能够在人民的认可、支持和喜欢中流芳百世,彰显出先进文明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因此,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本思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始终将人民作为文化价值判断的主体,在人民的判断中增强文化价值评价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中推动文化繁荣、文明进步。五、运用创新思维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特别是在多元文明交互碰
34、撞的新时代,缺乏创新思维、因循守旧,只会阻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因此,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融通古今中外的资源,依托话语体系创新、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吸收借鉴多元文明来多方面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激发文化创造力实现与各国文明的共同发展。(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在新时代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思想见解、新的社会实践以及新的时代语境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亟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际,根据文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创新极具时代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一是创新时代化的
35、话语体系。着眼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炼和概括出与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文明发展规律相耦合的新话语、新表述,清晰而精准地阐述新见解、表达新思想、描述新实践,依托现代化的话语风格、话语方式、话语特色来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中创新话语体系。二是创新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在文化大众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借助新鲜活泼、幽默风趣、生动贴切、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述,以诸如“大话”“漫话”以及“趣说”等大众化的现代社会表达方式解说民族英雄故事,以创新性、多元性、生动性、通俗性的话语诠释和解读优秀传统文学经典或文化典籍,以生动形象、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大众传达精深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国际
36、化的话语体系。需要树立国际眼光,既要向国际社会精准传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根据国际社会受众的特征和喜好创造易于受众接受和内化的新表述、新范畴和新概念,以融通中外和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阐释和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的国际传播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极具普遍意义的生存智慧、发展理念以及真理性认知。习近平指出:“要激发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积极弘扬了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超越国度、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着力传播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传承传统文化与弘扬
37、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成果,在世界范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力和影响力。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革故鼎新和转化创新之后,具有鲜明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范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事风范,体现出合作共赢、爱民富民的合作观念和民本思想,具有超越社会制度、跨越国界和打破时空的世界意义和永恒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在国外得到了创新发展,打造了被世界人民接受、具有新时代色彩以及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整体性建构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化价值,创造了具有强大国际文化竞争力的优质文化产品,让世界各国共享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世界人民审美、极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新成果
38、,在国际传播中重塑了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的国际传播力,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解决路径和思想启示。(三)吸收和借鉴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伴随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极速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社会等领域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各国在文化、文明的对话交流和深度互鉴中日益成为命运与共、福祸相依、不可分离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获得长足发展,需要深刻认识到只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发现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长处和缺陷,积极以“去糟粕、取精华”的态度批判地传承自己文化,以博大宽广的世界眼光吸收和借鉴各
39、国先进文明成果,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以创新思维转化外来文化,在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创新中使自身文化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在平等对话中寻找各国文明的互补性、契合点和共同价值,在坚定不移构筑民族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际,最大程度借鉴吸收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依托本土化的发展创新、转化再造进而为我所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各国文明的深度交流。这意味着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防止产生妄自菲薄的心理,还要杜绝出现妄自尊大的态度,始终做到“把彰显时代特征的灵活性与体现经典价值的稳固性有机统一”,将
40、对各国先进文明的自觉与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有机统一,将激发人民群众文化正能量与巩固上层文化建筑有机统一,自觉汲取各国先进文明的有益养分,不断完善和补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中国共产党站位于时代发展高度,立足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需要,以批判、创新、发展的姿态参与多元文明互鉴,统筹运用多种方式和路径,将展现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文明成果推介向世界,在吐故纳新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创新发展中与各国文明共同进步,为正确处理自身文明与各国文明的关系提供方法论指导,既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辉煌指明方向,也为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
41、格斯选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前线,()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人民日报(海外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人民日报,()王朝庆 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列宁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列宁全集(第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岳奎,张鹏,李敏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特征及经验启示 理论探讨,(),(,):,:;责任编辑:李官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