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南水利发言材料 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农业 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高举生态立县改善民生旗帜 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XX县区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1日) XX县区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贫困区于一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渠首所在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70万亩,水域60万亩,山地290万亩,大体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 XX县区区位独特,地形复杂,农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特别是地处调水源头,生态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为了保
2、护生态、改善民生,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农建工作为抓手,以“净化库区水源、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型农村”为目标,按照“突出生态、培育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路,带领全县人民大打农建攻坚战,积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民生水利、多元水利、永续水利的转变,开创了农建工作的新局面。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294.98平方公里,建设高效农田6.5万亩,解决 农村饮水7.7万人,修筑生产道路460公里,高标准修建堤防36公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54.3万亩,农建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
3、”,连续五年获得市“兴水杯”,并被省、市推荐参评“全国农建百强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服务大局,建设生态水利。XX县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确保源头水质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为此,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农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生态兴水杯”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强力实施。一是科学规划重实效。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生态、富民、XX县区共赢。结合15个乡镇的区域立地条件,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在县城东南部的九重、香花、厚坡等乡镇和库周低山丘陵区,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实施农综开发,建设农水小区;在丹江口水库以西和丹江南部的中低山区,以荒山造林和封禁治理为重点,辅之以生
4、态移民,恢复自然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功能,建设绿色乡村;在丹江口水库以北的低山丘陵地区,结合东桑西移等项目,以营造水保经济林为重点,培育湖桑、柑桔、山杂果等绿色产业。二是集中连片出精品。根据流域分布情况和地质条件,集中连片治理,突出规模效应,打造精品工程。近年来,我们对治理的近20条小流域,每条小流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治理面积均在5000亩左右,确保治理一条流域,保持一方水土,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我县上集镇的王沟、莲花寺、铁娃河三大流域水保工程,由于规格高、面积大、成效好,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小流域”。三是配套设施强产业。农建工程只有与产业配套,才能发挥出
5、最大效益。为此,2 我们根据各乡镇地域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差异性,科学实施生物配套设施,真正做到建一处工程、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目前,通过对10条小流域89.98平方公里的水土治理,我县的马蹬、仓房、滔河、老城、大石桥等环库山区乡镇已成为花椒、柑桔、仁用杏农产品基地,荆关、寺湾、西簧等沿库沿河乡镇也已成为花椒、湖桑、鲜杂果等特色产业基地。马蹬镇结合“长治”工程发展花椒10万亩,成为中原花椒第一镇,仅花椒一项每年群众人均增收1000多元。寺湾镇结合“东桑西移”工程,发展湖桑4万亩,成为中原湖桑第一镇。特色产业的稳步发展,不仅致富了群众,而且促进了生态保护。 二、利民为民,建设民生水利。为政之要,
6、民生为本。在农建工作上,我们始终坚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致力打造民生水利。一是改善生产条件打基础。淅川山多、丘陵多,水浇地少,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部分地区的农业基本上是“靠天收”。为逐步改变这种面貌,我们立足长远打基础。对九重、香花、厚坡、上集等乡镇岗丘地集中进行治理,先后实施了灌区配套、农综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建设项目15个,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灌溉标准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大大增强了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前一度被群众称为的“三跑田”变成了现在的“三保田”。二是改善生活条件利民生。为改善农村面貌,方便群众出行,我们把农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狠抓农村沼
7、气一池三改建设,大力推广“畜沼果(粮)”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共建农村户用沼气3.6万余座,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改善了周边环境。同时,为解决3 群众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全县共修筑乡村路1700公里,行政村新通水泥路200个,总共达到510个,6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车;修建水窖4400座、小高抽52处、高泉引水46处,打井320眼,解决农村饮水安全7.7万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三是防灾减灾保民安。淅川河道多,小水库多,为全面消除隐患,确保其安全运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去年以来,我们累计投资1400余万元,用于各类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险工险段的治理。目前,盛湾镇裴营水库除险加固已
8、进入扫尾阶段,金河蒿坪水库、马蹬孙庄和厚坡岗西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有序推进。同时,完成了宋岗码头护岸、鹳河西湾段险工修复,共修复水毁工程38处,新建加固堤防1.5千米,疏浚河道2千米,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创新机制,建设多元水利。资金问题是搞好农建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多元投入搞建设。在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对治理难度大,投资多,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保工程,政府出面向上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控,将农综开发、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土地整治、东桑西移等项目资金与水保工程捆绑使用。仅
9、2007年,全县捆绑使用各类资金达4000余万元,为农建工作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二是坚持市场引导。在水保工程上,我们坚持走水土流失治理市场化的路子,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培育水保产业结合起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导扶持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投资开发四荒资源、发展水保经济。政府在征地拆迁、4 经营环境、规费征收、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激发他们投身农建事业的热情。我县仓房镇是柑桔大镇,种植柑桔面积近3万亩,其中农户种植2万多亩,种植农户达2400多户,初步形成了大户带动散户,采摘、包装、运销一体化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了生态改善、农民致富双赢。2007年全县参与水保开发的企业达
10、到22家,私营业主320余人,投入资金近1200万元,逐步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三是坚持发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农建工作的积极性。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XX县区、乡、村不同会议动员,发动群众参与水保工程建设。去年通过该形式共建设生产路40公里,植树120万株。同时,实行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形式,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统一按照工程直接费用的1020%,进行以奖代补和民办公助,引导群众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水窖500多个,谷坊120多个。 四、建管并重,建设永续水利。为真正把农建工程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工程,我们坚持做到三高:一是高标准建设。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初道
11、工序开始,要求规划设计单位严格按标准规范执行,使工程设计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通过上级部门评审论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工程项目质量监理,由技术质量监理员全过程跟班监督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二是高质量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招投标制、公示制和资金报账制,打造“阳光工程”、精品工程。在招投标工作中,严格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凡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在工程实施前后,按法定程序,将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5 监督。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落实工程资金报帐制,形成了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和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审计部门监督资金运行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治理资金的安全运行。如我县
12、近年建成的上集镇水田河、贾沟,马蹬镇紫气河、杨营河,仓房镇磊山桔园,老城镇仁用杏等农建工程都是精品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高效益管护。为使农田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们多措并举,加强管护。首先是鼓励群众自建自管。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个人自建全部由投资人自己管理,政府负责法律指导和技术服务。其二是实行公建民管。工程由政府组织建成后,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经营权交还群众,调动群众管护积极性。其三是采取协会管理。对涉及面广、利益复杂的农田灌溉和饮水工程,引导受益群众组成用水协会,负责用水调度、水费征收、工程维护、矛盾调解和资金使用管理等,解
13、决管理主体缺位和管理粗放等问题。盛湾镇周湾、衡营、陈岗、姚营等四个行政村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了成员达2800人的用水协会,协会理事和会长由群众推选,民主议定水价和运作程序,民主约定会员责任和义务,对7000亩农田、3100亩经济林的灌溉工程和3000人的吃水工程进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效益,较好地维护了工程设施,为水利工程的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好的兄弟县、市、区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6 进一步加大农建工作力度,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使我县的农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7第8页 共8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