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记在农经网交流会发言 同志们 一、突出气象重大作用。 极端气候异常频繁,一是气象工作是科学防灾、避灾、抗灾、减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也是十年九旱,常年旱洪交替,近年来更是频繁发生,各级气象部门积极提前介入,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作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为市上的防灾、抗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把握了防灾抗灾的主动权,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气象保证。 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二是气象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气象工作是政府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有效的持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不断提高气象服
2、务的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政府社会服务的需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干旱、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土地荒漠化、粮食产量波动、流行病传播等等,三是气象工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使人类社会共同面临资源短缺,发展严重受到气候资源制约。同时气候资源又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资源,保护并合理利用,将是取之不尽的环境资源。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空中云水资源、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等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正在加速构建现代农业,更需要发达的
3、气象事业作保障。因此,要树立“资源气象”理念,大力发展气象事业,顺应气候变化,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突破性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突出夯实基层基础。 进一步加快现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完善气象观测站网。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努力向“一流台站”目标奋进。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城乡防灾减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主要江河流域、主要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频发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有规模的新农村片区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已建成的10
4、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监测信息准确、数据传输畅通,上报率达95%以上。 为气象灾害监测和应急管理提供高效率的网络支持。特别要加快气象信息网络外联网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建设。抓好气象信息广域网系统和局域网系统的改造和维护工作。搭建起跨部门、跨行业的气象信息交换平台和公共信息发布平台。 对人工影响天气设施进行合理加密布局。今年,三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建设。根据抗旱减灾、云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必须对全市现有天气作业车载火箭进行升级换代,邻水县建设一部车载雷达,提升设施水平,增强人工增雨作业实效。 三、突出拓展业务领域。 增强气象服务的指导意义,一要提高气象服务质量。进一步
5、提高气象信息的精确度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目前,市天气预报准确率仍在80%左右,气象信息精确度还应进一步提高。为此,各级气象部门一定要把精确度和时效性作为改进气象服务的两个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积极拓展气象信息收集渠道,认真做好气象数据采集,提供详实气象资料,加强综合分析,发布科学预报。 气象需求将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气象部门要及时把握气象需求的变化趋势,二要丰富气象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发展“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的要求,重点在提供气象灾害应急服务、农业气象指导服务、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重要活动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为政府机关
6、、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提供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气象服务。 传递气象产品的载体,三要拓展气象服务渠道。服务渠道是沟通气象部门与气象用户的桥梁。能不能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决定着气象事业的成败。气象部门要广辟服务渠道,建立多途径、高效率、广覆盖的信息发布体系,积极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特别要加强与各类大众传媒和通信企业的合作,灵活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要着力营造人性化、个性化、标识化的气象服务界面,增强气象服务的亲和力和认同感,树立气象部门的良好公众形象。 提高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四、突出实施科技兴业。 市广大气象
7、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增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这一目标,一要结合实际开展气象科研工作。当前。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掌握天气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和预测预报方法;开展生态和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应用,强化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提高人影作业水平;开展气象探测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的转化应用,提升气象综合探测能力。 打破部门封锁、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的状况,二要创新气象科技的体制机制。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仪器、设备、数据共享。积极构建研究型、开放式的气象科研平台,加强与上级科研机构的沟通,争取项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
8、创新评价和成果登记,健全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鲜明导向,为气象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乡镇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三要强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全市现有气象信息员180余名。但这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区市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村级信息员队伍。这里要明确和强调三点:一是地方各级政府是推进气象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其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给予保障。二是县级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等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
9、与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三是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的创建活动,大力推动县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试点。华蓥市要按照“六个有”即乡乡镇镇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有预警信息接收设备,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预警信息接收设备)要求,全市率先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五、突出完善信息网络。 通过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市农经网建设与服务工作在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多年在全省农村信息网信息服务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2009年,四川农村信息网设置的6个奖项中,市一举夺得5项,获奖面、获奖人次
10、均居全省之首;全市有17个乡镇建成省级农村信息网示范站并获得授牌。近日,协兴镇的蒋元静被评为“2009年全国百名群众满意气象信息员”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市、县、乡三级农村信息网工作人员勇于开拓、辛勤工作的结果。希望大家倍加珍惜。 也应看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政府为“三农”服务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要将农经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农经网信息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管理和指导,切实解决农经网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存在具体问题。各区市县要继续将农经网示范乡镇建设列入农村经济综合目标考核,推进农经网工作全面开
11、展,切实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把农经网作为宣传自己的窗口,二要协同推进农经网建设。涉农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提供上网信息,丰富信息资源。气象部门要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充分利用通信资源,加快信息进村入户进程,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积极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三要扎实搞好农经网服务。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应用水平。要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建设抓好信息服务,重点在助农增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经网在农业科技、招商引资、产品交易、企业宣传等方面的信息桥梁作用。要坚持
12、科技兴农战略,不断丰富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增大科技信息量,为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种养大户服好务。 六、突出强化工作保障。 把气象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强化目标管理,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气象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总体规划,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 理所当然应由公共财政给予有力保障。事实上,二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气象事业是一项综合性强、投入量大、社会关联度高的公益性事业。气象投入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
13、作用,可获得倍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抗灾减灾工作的实践表明,防灾环节多投入一元钱,抗灾环节就可以少花费几元乃至几十元钱,减灾环节就可以少损失几十乃至几百元钱。希望各区市县要继续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气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切实把防灾减灾建设规划项目落到实处。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机制体制,三要切实加强法制保障。根据新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相关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依法管理气象行业秩序,严厉禁止各种未经批准的气象探测、预测预报、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利用等活动。 气象工作不是气象部门的独角戏”而应成为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合奏曲”各级规划建设部门制定城镇规划、审定建设项目,四要切实加强协作配合。气象事业涉及经济社会管理的多个领域。要征求气象部门的意见,严格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各部门建立的气象探测设施要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部门统一监督指导,健全气象行业管理协调机制。各级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应急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共同建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气象探测、预测预报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全市防灾减灾的整体能力。第8页 共8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