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30 ,大小:3.56MB ,
资源ID:6490454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4904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为本站上传会员【丰****】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地理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中国地理电子教案,1/30,教学重点,关键词,说明中国自然灾害基本特征和地域差异,。,了解中国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和生态建设成就,。,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和意义,。,中国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in China),中国环境保护,(en

2、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三北防护林工程,(,Three-north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中国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in China),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2/30,内容结构,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主要对策,分布中心,保护目,建设成就,基本情况,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3/30,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一、中国自然灾害基本特征,(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正处于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地域(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

3、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少数国家之一。,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都有所发生。,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 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00010,4,hm,2,。由此能够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国家。,4/30,表6-1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自然致灾,因子类别,自 然 致 灾 因 子,资料

4、起源,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汇报,1993年12月,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1994年5月,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病害、虫害、草害,病害、虫害、鼠害、火灾,大气圈致灾因子,水圈致灾因子,生物圈致灾因子,岩石圈致灾因子,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热风,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作

5、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鼠害、毒草,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据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区城分异一文(有补充修改),1994年3月,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5/30,(二),灾情严重,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普通年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4,00010,4,hm,2,,少收粮食10,4,t;坍毁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响人口约210,8,人,其中需转移安置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10,8,美元14。,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主要自然灾

6、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连续发展主要制约原因。,(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因为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展现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6/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图6-1 中国19001992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7/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各种多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域。除局部地域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形成灾

7、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域、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一地域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所以,形成了严重灾情,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地域、沿海地域、江淮地域(华中区)、东北地域。,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于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域因为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紧,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织带、西南地域、贵州高原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域)。,8/30,二、中国减灾建设,(一),减灾工程,第六章 灾

8、害与环境,减灾建设已成为我国稳定社会、保障经济连续发展主要对策。中国政府制订减灾建设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另外,减灾建设还必须表达“除害兴利并举”经济标准,以确保国家经济与社会连续稳定地发展。,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地域,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地域。,防洪(潮)抗旱工程,防震抗震工程,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9/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减灾非工程办法主要包含自然灾害监测、评定与预报警报系统建立、灾害保险、灾害救援等。有些学者认为,还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灾害、

9、风险区划与减灾规划,以及科技减灾,预防灾害宣传、教育与立法等办法。,(二)减灾非工程建设,图6-2 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10/30,三、中国可连续发展中减灾对策,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从本质上看,减灾虽没有创造利润,与生产过程相反,但因其确保了生产安全运行,稳定了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因灾造成生产损失,故形成了“减负等于加正”,即减灾增产增收稳定生产和社会,所以有突出经济与社会效益。可连续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求稳定发展、创造满足人类需求连续生产过程。,减灾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有着主要社会效益,将其作为政府一项社会事业,到底应投入多大经费,才能确保区域连续发展,这是许多科技工作者、社

10、会经济决议者需要认真研究问题。,近几年我国自然致灾因子造成损失,有很大百分比是人们在高风险区开发造成,其中在低湿地平原区人为占用河道,相对提升了洪水水位,使洪水风险人为扩大就是一例。必须认真评定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风险,进而建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区域发展,模式。这就是区域发展中“可连续发展规划模式”。,(一)“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二)“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三)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连续发展,11/30,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一、中国环境问题基本情况,(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

11、以农业为主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合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环境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危害愈加严重。,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环境污染态势十分严峻,,能够用三句话来概括: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中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家庭燃煤污染,属煤烟型污染。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20世纪90年代人为烟尘和粉尘年排放量分别为1,32410,4,t和78110,4,t,人为排放SO,2,为1,49510,4,t,人为排放CO,2,约6.510,8,t碳。,总悬浮微粒(TSP)和SO,

12、2,浓度分布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其它季节,居住区、商业区高于工业区,且早晚出现两个高峰。大气中铅、苯并a芘等有害物质70以上集中在可吸入颗粒物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12/30,(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一样程度污染,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水污染问题;工业固体废物,尤其是城市垃圾和粪便处理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环境问题之一;汽车噪声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一直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垦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降低主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但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

13、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水库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退化是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问题,当前有0.8710,8,hm,2,退化,占中国草原总面积15。且每年仍有13310,4,hm,2,草原继续退化。草原退化原因主要是牲畜发展与草场生产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以及滥垦过牧造成。另外,草场病、虫、草、鼠害加重了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深入造成这些灾害加剧,形成恶性循环。,13/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域土地沙化最严重。据调查,“三北”地域11个省区有15.8 10,4,km,2,土地存在沙化潜在危险。,图6-3 中国沙漠分布,14/

14、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水土保持工作总态势是:点上好转,面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10,4,km,2,,占国土总面积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10,4,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km,2,。每年黄河输沙量为1610,8,t,长江带走泥沙2410,8,t。全国每年土壤流失量总计达5010,8,t,其中氮、磷、钾流失量约4,00010,4,t。建国40多年来,因水土流失降低耕地26710,4,hm,2,,每年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据相关统计,全国约89贫困地域属于水土流失区。,图6-4 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分区图,15/30,二、中

15、国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改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三)生态农业建设改进了农业生态环境,(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含13个省(区、市)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50810,4,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66610,4,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

16、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1,33310,4,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域森林覆盖率将提升到9。从1996年开始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hm,2,,投资78.56亿元。,16/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10010,4,hm,2,受风沙侵袭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12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km,2,沙漠得到了绿化,133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10,4,hm,2,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

17、,黄土高原3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一样程度治理,输入黄河泥沙量降低10以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 km2。1989年国家同意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104 hm2。其中1989年营造林1 210104 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 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20提升到4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降低4108 t。,17/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沿海防护

18、林体系工程,:该工程包括沿海地域11个省(区、市)195个县(市),总面积2510,4,km,2,。中国沿海地域北起中朝边界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km。2050年工程建成 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87年21提升到38,使77010,4,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降低50。,太行山绿化工程,:绿化工程包括4省(市)110县(市),总面积1210,4,km,2,。规划造林面积35610,4,hm,2,。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将由1993年15提升到35左右。,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组成华北平原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天然屏障。1993年全方

19、面开启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基础上,经过造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综合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50,45和12,是国家主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进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18/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浇灌和供水效益,(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1949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江河堤防2710,4,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超出5,0

20、0010,8,m,3,,修建各种水闸3.4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517座。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排水河道等,组成一个初具规模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截至末,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104 km2,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为28.4104 km2,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0.9104 km2。修建了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计划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完成7大江河流域治理面积148.37104 km2,其它地域治理47.17 km2。其中,黄土高原地域、长江中上游地域、风沙区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重中之重。

21、,全国治沙工程1991年开始开启,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根本,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 hm2。,19/30,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主要对策,(1),坚持可连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中国宪法明确要求:“国家保护和改进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宝贵动物和植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2),实施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压力。,(3),制订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图6-5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20/30,(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

22、整改。,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关键环境保护战略。,(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环境管理政策,图6-6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联络,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三大环境政策提出,是含有中国特色环境管理思绪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显著标志,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推出、是中国环境管理实践总结。,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为主体,以三大政策为关键,创建了一整套含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详细政策、法规和标准,并为落实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找到了对应配套运行机制。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这种运行机制有效法律制度。,21/30,

23、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一、基本概念,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各种多样活有机体,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表达,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标志。,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国家,其丰度居世界第8位。中国植物种类约30,000种,居世界第3位。野生植物中约有200个属、10,000种为中国所特有,如水松、银杉等。真菌、地衣40 000种,细菌、放射菌1,000各种。脊椎动物约4,400各种,约占世界种数10;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

24、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鲟。无脊椎动物粗略预计不少于100万种。,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22/30,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普通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最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中一个,即:,含有世界意义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区域;,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区域;,保留完好,含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区域。,依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献溥等研究,中国含有国际意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4处,含有全国性意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6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

25、分布中心5处,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1处,共计36处。,图6-7 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23/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吉林长白山地域;,.冀北山地地域;,.陕西秦岭山地地域;,.川西高山峡谷地域;,.滇西高山峡谷地域;,.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域;,.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域;,.浙闽山地地域;,.台湾中央山脉地域;,.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域;,.云南西双版纳地域;,.桂西南石灰岩地域;,.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域;,.青海可可西里地域。,含有国际意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黑龙江内蒙古边境大兴安岭山地地域;,2.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域;,3.新疆阿尔泰山地地域;,4.新疆伊犁天山山地地

26、域;,5.甘青东部祁连山地域;,6.宁夏内蒙古贺兰山地域。,含有全国意义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24/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a.东北穆棱三江平原湿地域域;,b.两湖平原湿地域域;,c.云南洱海区域;,d.贵州威宁草海区域;,e.川西若尔盖湿地域域。,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a.海南南沙群岛珊瑚礁区域;b.海南西沙群岛珊瑚岛区域;,c.海南东南海岸珊瑚礁区域;,d.海南文昌清澜港、琼山东寨港红树林区域;,e.广西合浦山口沙田半岛红树林区域;,f.广东珠江口南海海区;,g.浙江平阳南麂列岛海区;,h.江苏盐城沿海海域;i.山东庙岛群岛海域;,j.山东青岛沿海海区;k.辽宁大连蛇岛海区

27、。,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25/30,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意义,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各种用途,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顿一切破坏活动,减缓物种灭绝速度,并维持物种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含有巨大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是提供食物起源。人类主要食用作物、家禽、家畜均源自野生祖型。,二是为人类提供药品起源。发展中国家80人口依靠野生动植物起源 药品治病,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40以上药品以自然资源作原料。,三是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木材、纤维、橡胶、造纸

28、原料、天然淀粉、油脂、蜂蜡、染料、饲料、皮革、羽毛等。,五是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整气候,促进主要营养元素物质循环等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四是生物多样性保留了物种遗传基因,为繁殖良种提供了遗传材料。,26/30,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留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补充,目标是尽可能有效地保护每个物种遗传变异。,就地保护:经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一样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禁猎区等,经过保护生境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

29、保护区)以来,尤其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巨大发展。据统计,截止到底,中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26处,面积达7 697.9104 hm2,占中国国土面积7.64。,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和级别比较齐全,已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址三大系列和九种类型(森林、草原和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带、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地貌、古生物遗址),初步建成了有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27/30,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适当地方,比如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野生生物繁殖或驯养中心等,主要保护物

30、种资源。中国现有植物园60多个,动物园28个,公园动物展区近150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和驯养中心近200个,迁地保护在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上取得了可喜成绩。,离体保留,:是迁地保护一个方式,但考虑到其保留方法和要求不一样,离体保留主要以有机体一部分,如种子、花粉、胚胎、精液、各种繁殖体、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材料等进行保留。,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保护法规。为了保护物种,1984年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目(第一册);1988年12月国务院,

31、同意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目。1987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28/30,主题:分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域可连续发展,方法:对照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写出读书汇报,能力训练:了解国家政策和需要感悟能力,要求:2人一组,讨论,完成1份作业,教学活动提议,相关与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灾害与环境,29/30,思 考 题,1.为何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2.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何?,3.叙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分布和成因。,4.中国生态工程布局重点在哪里,为何?,5.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主要意义?,end,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回主目录,下一章,上一章,30/30,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