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训练(人教版必修2)1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其价如金”,可知蜀锦工艺水平高、产品精美,当属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结合“工官”制度分析其传承的封闭性等特点,极易导致失传。工艺失传与人少、工艺难度大、原材料匮乏并无多大联系。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
2、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 D北宋解析:选C。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炼钢技术灌钢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3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选A。根据题干情境的时间范围,可排除C、D两项。B项也较容易排除,因为“中原贵族”与题干“新疆”等地不相符合。4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设有负
3、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商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西汉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宋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明代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掌握能力。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判断即可。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2: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3: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4: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
4、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苏州府志请回答:(1)材料1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2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比较材料3、4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前者是丝,后者是棉,“原因”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第(2)问反映了经营方式从家庭手工业到私营手工业的变化过程。答案:(1)材料1指的是丝,材料2变为棉。原因是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人士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士穿着。(
5、2)材料3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4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出现的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大大提高。一、选择题1中国传统社会中,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工商食官”,其本质是()A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手工业由官府垄断C工商业者的衣食由官府供应D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工商食官”即“工官”制度,也就是将手工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其实质是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故B正确,而D错误。C是现象而不是本质,A与题干无关。2(2010年高考江苏卷)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6、 D冶铁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水排是冶铁供风的一种装置水力鼓风装置,水排的创制,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3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D纺织业已经产生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妇女纺织生产”的重要性,而不是妇女地位的提高、纺织收益的增加,故选A项。4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必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A
7、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冶炼生铁和钢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C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解析:选A。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古罗马时期与我国的春秋时期大体处于同一时期,然后可采取排除法,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5(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卷)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丝绸纸张瓷器棉布A BC D解析:选D。汉之前已有丝绸(距今四五千年)、纸(西汉时)、瓷器(商代)。棉布出现晚于汉代,故排除,选D。6“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
8、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对比两句诗,说明()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解析:选B。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产量很大,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没有提到出口的问题,排除C项;由诗句可知,自己织丝,自己却不能穿,排除D项。7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陆羽推崇越州青瓷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9、A B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银”、“玉”、“茶色”、“邢不如越”等信息可判断正确。陆羽只是论述作为茶具,“邢不如越”,并未说白瓷质量不如青瓷,错误。故选C项。8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解析:选C。本题考查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唐朝时我国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而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故A错误。宋时五大著名瓷窑的哥窑在浙江龙泉
10、,故B错误。中国的瓷器在唐时开始大量出口,但是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故D错误。而清时出现的珐琅彩主要是吸收了欧洲的珐琅器和珐琅画技艺而创制的新品种。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
11、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请回答:(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3)说说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根据所学说明司马迁时代,官府是怎样“与民争利”的?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状态特点以及对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材料和教材知识全面客观地回答。答案:(1)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2)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3)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
12、,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汉武帝时代,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附:课内答疑站一、学习思考1运用我们从古代诗文、戏曲、民间传说中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状况。(教材P10)提示: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尽量运用课外获得的知识。可以参考陌上桑的故事和“木兰当户织”等情节。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2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教材P11)提示:(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
13、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作坊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3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是不是可以说明
14、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教材P12)提示:译文: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许多诸侯手执玉器和丝帛参与盛会。这说明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在中国古代丝绸是贵重织物,往往为贵族所专有。二、自我测评(教材P16)在地图上标示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提示: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钧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6)请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基本消费的自给自足的?提示: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很少发生商品交换关系。他们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家庭手工业生产所得。译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5用心 爱心 专心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