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考点精题训练1单选题1、唐宋时期,今湖北丹江口市、房县中低山区普遍烧畲(烧荒种地),种植茶桑、麻等经济作物,出现茶麻桑共生共长的景象,至宋蔚而为“桑麻蔽山”。房州竹山县“郭带堵水,水通汉江,舟船往来,商贾所凑也”。据此可知,唐宋时期该地区A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B农业经营实现了规模化C茶桑麻占据种植业主导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桑麻经济作物种植更加广泛,这体现了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桑麻的种植,不是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实现规模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桑麻的种植,
2、无法判断占据种植业主导,排除C项。故选D项。2、北宋初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提供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出现了。用来证明存款金额的纸券便是“交子”。“交子”首先出现于下图中A处B处C处D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交子”出现于宋代的益州,益州位于当今的四川地区,位于图中处,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3、宋代统治者对于上层社会女性服饰的要求表现在对后妃在不同场合服饰的色彩做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且更加严谨细密。“品服色”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帝王后妃、命妇穿着服饰的色彩判断其官阶大小,其亦成为辨别等级尊卑的外在标志之一。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
3、发展影响审美观的变化B儒学发展影响宋代服饰变迁C服饰色彩成为等级尊卑标志D上层社会服饰走向了多元化答案:C解析:根据“品服色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帝王后妃、命妇穿着服饰的色彩判断其官阶大小,其亦成为辨别等级尊卑的外在标志之一。”可得出,不同颜色的服饰代表不同的身份,这是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体现,说明服饰色彩成为等级尊卑标志,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对服饰变化的影响,而是强调等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等级,而不是服饰多元,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4、说话是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
4、懂,情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这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B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说话”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说话”作为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完全真实再现历史,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强调“说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未体现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5、江苏金坛市发现两座北宋时期的土坑夫妻合邦草,站中出土了一件油烟墨,上面刻有“王氏双桂堂”和商品名“油麋”的字样。无锡出土的宋漆盒上有“辛丑四月周
5、六郎造”戳记。这些出十。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江苏地A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B最早出现了工商业广告C人们有一定的商业意识D商业发展的环境宽松答案:C解析:考查宋朝经济。材料中“王氏双桂堂”、商品名“油墨”“辛丑四月周六郎造”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江苏地区百姓重视广告的宣传和利用,体现其有一定的商业意识,C项正确;商业广告的出现并非说明经营模式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广告最早出现的时间,排除B项;商业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无法体现其商业环境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宋朝地方政府比较固定的设置是州县两级。州长的头衔不是刺史,而是知州,是“知某州事”的省称,即以其他身份(通常是中
6、央官)管理某州事。这样设置的根本意图是A扩大地方权力B强化官员监督C加强中央集权D控制地方财政答案:C解析:根据“知某州事”“即以其他身份(通常是中央官)管理某州事”可得出,宋代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削弱地方刺史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监督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财政,排除D项。故选C项。7、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A转嫁财政危机B缓和阶级矛盾C增加财政收入D限制寺观发展
7、答案:C解析: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并非要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项;王安石要求所有民户分摊经费的做法危害了特权阶层利益,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B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8、宋代有“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的说法,如朱熹认为“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籍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同时有法律规定地主殴死佃客须要抵命
8、。这反映出宋代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佃户与地主的相互依存C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D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地主和佃农都是国家齐民,佃户赖田主“给佃”,田主籍佃客“耕田”等,反映出宋代佃户与地主在经济上相互依存,B项正确;主户与佃户是封建租佃关系,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史书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该制度创立于A秦朝B汉代C北宋D元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9、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中书省分派机构管辖地方,称为行中书省,即行省制,题干内容体现了元朝行省制度,D项正确;秦朝时期地方实行郡县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郡县制,排除A项;汉代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后逐渐发展为州郡县,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北宋时期地方实行路州县,后有增加府,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元朝行省制度,不是北宋时期地方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记载,“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
10、治制度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C辽朝的南、北面官制D清朝的奏折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北枢密、北宰相”“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知,这是辽朝的南北面官直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三公九卿制度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契丹政治制度,而非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A为生民立命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天理是理学的核心,故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B项正确;“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是北宋张载的主张,AC项不符题意,排除AC项;“格
11、物致知”属于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理学认为的人生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表明当时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没有涉及
12、理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3、中国历史上某个朝代可以用“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抑武”等词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A汉B唐C宋D元答案:C解析:宋朝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C项正确;汉、唐、元并没有题干所列的特征,排除A、B、D项。故选C项。14、王安石变法中的下列措施属于解决积弱局面的有青苗法保甲法将兵法免役法保马法ABCD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为了解决积弱局面、实现强兵,在军事上实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在战斗力,正确,B项正确;青苗法、免役法属于经济措施,目的是解决积贫问题、实现富国,排除,排除
13、ACD项。故选B项。15、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沿革的是A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B中外朝制郡县制二府三司制设立军机处C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设立内阁二府三司制D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行省制郡县制答案:A解析: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代实行中外朝,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宋代实行二府三司,A项正确;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不属于中央机构,排除B、C、D项。故选A项。填空题16、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_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答案:南北分卷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14、。17、元朝农学家_编撰的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答案:王祯农书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所以是王祯,是农书。18、北宋_和南宋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答案:东京临安元大都解析: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从三国到五代
15、,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_和_。答案:儒家佛教道教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所以是儒家,是佛教,是道教。20、边疆压力(1)宋辽关系北宋建立前,_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_”,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_”。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_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
16、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内容:西夏保持_,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答案:契丹澶渊之盟岁币党项帝号岁赐解析:(1)根据所学,宋辽关系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根据所学,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内容: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
17、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1、艺术(1)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不拘法度。(2)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_和笔墨情趣。答案:个性意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因此,处为个性,处为意境。22、_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答案:岳飞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军求和,
18、并令岳飞等人班师回朝,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23、辽朝(1)建立:_年,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_,北面官负责_。答案:916耶律阿保机辽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其中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4、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_制
19、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答案:南北分卷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25、_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_的最早尝试。答案:忽必烈八思巴汉语拼音化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所以是忽必烈,是八思巴,汉语拼音化。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门弟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礼
20、、乐、数、射、御等。从整体上来说,这些知识或技艺都是以礼为基础的,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立于礼”是孔子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要“立于礼”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学生问礼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要学成礼就要做到克己复礼,要在言行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才能不逾越礼的界限,才能以“礼”为准则。墨家则从国家和仁爱的角度来探寻礼,从社会教化的角度来谈礼。墨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学生魏越说:“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
21、,应当不仅仅是从事教育,槟弃事鬼神等无礼的成分,还要通过“兼爱”“非攻”来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也正是在礼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以名举实”“察类明故”“量力所至”“言行一致”等教育方法。摘编自左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墨教育对“礼”传播的贡献材料二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作为儒家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朱熹也常用“礼”来协调与维系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圣人之修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这“道”也就是理。“人而不仁,灭天理,夫何有礼乐。”朱熹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才有“礼乐”可言,这也是合于“天理
22、”的具体表现。“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这正如其所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着。若无这天理,便是与礼乐凑合不着。摘编自陈四海、任姗从朱熹理学论其礼乐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墨两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学派具有诸多共识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对“礼”的理解,并简要评价朱熹的礼乐思想。答案:(1)共同主张: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注重对礼的思考和传播。原因:共同的时代课题类似的学术资源
23、相近的政治环境。(2)理解:“礼”是天理的外在表现“礼”是衡量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评析:朱熹的礼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礼乐观的继承与发展,深受理学发展的现实影响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愚民的需要违背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潮流。(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共同主张:根据材料“孔门弟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礼、乐、数、射、御等墨家提出了言行一致等教育方法”可得出,重视教育的作用;根据材料“这些知识或技艺都是以礼为基础的立于礼是孔子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墨子不仅仅是从事教育还要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可得出,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重要
24、手段;根据材料“孔子对学生问礼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要学成礼就要做到克己复礼墨家则从国家和仁爱的角度来探寻礼,从社会教化的角度来谈礼”可得出,注重对礼的思考和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共同的时代课题;类似的学术资源;相近的政治环境德华角度作答。(2)理解:根据材料“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可得出,“礼”是天理的外在表现;根据材料“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可得出,“礼”是衡量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评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朱熹的礼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礼乐观的继承与发展,深受理学发展的现实影响,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
25、远影响等角度评析其积极影响;可以从服务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愚民的需要,违背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潮流等角度评析其局限性。(答出两点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布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国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固得取余息以给公上”。摘编自方宝璋(怎祥看宋代市易法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
26、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摘编自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材料三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雄心勃勃地宣布“天下弊事甚多,不可不革”之时,王安石就“以激切奋怒之言以动上意。”扬言“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唐)太宗为哉!”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王安石的大话作知音,于是开始了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具有否定一切为思想倾向,他根本不把宋朝放在眼里。他在变法中废除了宋初
27、许多好的政策法令,在泼污水时泼掉了孩子,摘编自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客观原因。答案:(1)背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目的: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原因:国家过度干预商业;执行机构动机,手段不当。影响: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3)主观原因:改革者求治心切,急于求成;变法用人不当
28、;指导思想偏重开辟财源。客观原因: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部分变法措施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解析:(1)依据材料“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剝勒索本地行铺稗贩。“可归纳得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是大商人垄断经营,扰乱商业秩序。依据材料“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可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目的。(2)依据材料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旦大权
29、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可从国家过度干预、执行机构动机和手段不当等方面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依据材料“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结合所学从市场失灵,价格扭曲、部分商人破产、百姓生活受影响、滋生官场腐败、矛盾激化,改革阻力增大,埋下变法失败的隐患等方面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3)原因:主观原因根据材料“求治心切的宋神宗把王安石的大话作知音”等
30、信息,从宋神宗和王安石急于求成、用人不当以及变法指导思想不当等方面回答;客观原因从变法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及一些变法措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回答。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里坊制演变从先秦到北魏,中国城市的居住区被称为里,里周围有围墙。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并逐步取代了里。中唐以前,国家权力通过里坊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家庭。坊正是国家设置的基层官职,管理职责明确。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坊门昼开夜闭,禁止市民夜行,诸犯夜者,笞二十。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
31、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宋初曾试图恢复隋唐的里坊制,重建坊墙,最终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形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坊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依然存在,但坊正的功能大大弱化。各类社会组织也从最初的里社(会)合一走向里社(会)分离,并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据郑国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里坊制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概述“演变”的基本趋势。如:里坊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法化等。分析“演变”的形成原因。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
32、大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其他合理的历史解释酌情给分。解析:历史解释: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解释对象为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演变;然后阅读材料,提取“(中唐以前)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宋代)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里坊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即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
33、法化等;接下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该“演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最后,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等方面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29、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
34、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汉初,郡县制是基本行政体制,但又先后分封异姓王、同姓王,所以又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封国有王、侯两级。诸侯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它们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地方管理上又实行什么制度?
35、有何不利影响?汉武帝的哪项措施成功地消除了这个不利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客观原因。答案:(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制度:郡国并行制。不利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举措: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改革财政掌控国家经济命脉。(3)创新: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郡”直属于中央;根据材料“郡守
36、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结合所学“县”隶属于郡。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制度:根据材料“汉初.所以又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可分析出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利影响:根据材料“诸侯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它们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可分析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改革财政掌控国家经济命脉。(3)创新:根据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原因:根据材料“
37、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威不逮元。”可分析出元朝疆域辽阔。30、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据史记、汉书整理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
38、语类卷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达成“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创新之处。除行省制度外,元代对边疆区域还有哪些重要的管理措施。答案:(1)事件:筑长城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2)措施兵权部分:将地方
39、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财权部分:设诸路转运司统管,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创新: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管理:设宣政院管理吐蕃之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辖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得出筑长城;根据材料一“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得出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根据材料一“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得出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张骞出使西域。(2)根据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权部分: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财权部分:设诸路转运司统管,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关于创新:根据材料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关于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设宣政院管理吐蕃之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辖;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等方面回答。小提示:19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