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样例5 第一篇: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浅谈茶文化的感悟 【摘要】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把悠悠的五千年在中华文明比作结满果实的大树,那么茶文化就是树上的一个硕大的果实,时时散发出诱人的芳香。一直以来茶文化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为后人所敬仰。不单是它的各种功能,还有它所包含的道理和教育意义,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年轻人更是有 不可缺少教育意味。 【关键词】 茶文化感悟德定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然,茶之起源在于何时呢。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陆羽茶经 中国是茶的故
2、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了。对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寻根,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唐代的说法也都有,而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并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无论茶起源于哪个朝代,都可以证明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据东汉名医华佗食经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
3、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由此可知茶文化的正式发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当时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玄学相当流行。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清淡家。最初清谈家多酒徒,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大家。 唐代陆羽著茶经,其
4、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把茶文化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 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从此吹响茶文化的号角。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事十分 兴旺。 到明、清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5、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文徵明的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所以简单概括茶文化的 历史,可以为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 于明、清。 那现代的茶文化发展如何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
6、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 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文化内涵和地位 (1)、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茶的栽培和各类茶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工艺为一体,集哲学、
7、经济、历史、地理、礼教为一堂。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它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2)、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无不和民族兴衰,国家的命运密切相连。战乱年代,茶叶生产历经劫难,茶文化黯然失色。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年代,茶叶生产如日月中天,茶文化香溢四海,享誉全球,时代沃土滋润着茶叶,芬叶又映衬着色彩斑谰的时代,茶的香郁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茶文化是历史前进车轮的润滑剂,促进时代进步。 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
8、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茶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感情,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现代茶艺活动的兴起,更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净化社会心理的作用。紧张生活中的人们在百忙中偷闲,邀三朋四友,围桌而坐,泡茶品饮,水甘茶串香。茶的品饮,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呼朋聚友,增加精神乐趣。 三、茶文化在当代的教育意义 (1)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从中国各民族
9、文化中源源不断吸收精华以壮大其身,另一方面又以回报的方式促进了我文化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更博大精深。 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我国茶文化是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社会文明生活中的一束美丽花朵,芬芳而甘醇。以茶为主题的茶艺活动,引发了诗词、歌舞、书画、影视、戏剧等创作,促进叶生产和茶具制造业的发展,更升华为品饮的礼艺和规范,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时尚。如此博大的茶文化框架,可容纳多少茶叶技艺、科研技术和经济财富。它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东方传统文
10、化的精华。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把弘扬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要了解茶文化、熟悉茶文化、宣传和传播茶文化,为振兴茶文化贡献才智。 (2)、提倡茶德、净化社会风气。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由药饮到解渴、发展到品茗,并衍生一系列茶艺活动和特定的思想内涵,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一种朴素、廉洁、宁静、淡泊、和睦、互敬等茶德精神。因此,茶艺的精神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最终是对人们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人们对茶道精神不断探求,已使茶从具体形质人格化为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如陆羽在茶经是中说:茶对“精行俭德之人”、“为饮最宜”。因此,当代的大学生应把提倡茶德、净化社会风气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以丰富的茶技
11、艺术,让人们享受乐趣,增广见识,陶冶情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个人心得与体会 学茶文化的课程,有两个字我是体会最深的。茶文化之重不外乎四字,“德”、“和”“廉”、“敬”。而“德”则为其中之一重,司马迁就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才与德之间,德就放在了首位,由此可知的德之重要。 在茶文化中把德行放在首位是有历史事实为证的。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乾隆同样是皇帝,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爱茶之人。为何一个国都沦陷,为他国囚犯,更身死他乡,另一个却开创自己的盛世,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流芳百世。我个人认为不外乎一个“德”字。为何。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搜刮民财
12、,穷奢极侈,荒淫无度,更重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奸臣主持朝政,可以说毫无德行可言。结果被金军攻占了汴京,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囚禁期间,更是受尽精神折磨,最后在靖康二年被金太宗下诏贬为庶人。 而在看看另外一个皇帝,乾隆。他寿高86岁,据说还是得益于茶。而我个人认为,虽说是因为茶而得高寿,但是如果没有德行,怎么会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呢。要知道德为健康之本啊。他25岁登极,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更开创了乾康盛世,确为一代有为之君。两位皇帝的结局
13、反差如此之大,一个德字足以说明一切。这两人的事迹足以让我们大学生醒悟了,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行的修养,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提升自己的品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之人。 另一个字我也有很深的体会,就是师常说的“定”字,我个人认为定不单单是物理上的稳定、平衡、不动,更是心灵上的宁静、淡定、自然。在没有听师说“定”字的那课时我还是像许多在大学迷失了了方向的大学生一样的,在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的日子里,再加上年轻人的轻浮和急躁,我变得有点堕落了,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情况但却没有丝毫办法。当我上了师说的那堂“定”字一课后,我立马就有了“一言惊醒梦中人感觉。然后驻足问心,我发现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一切
14、都是心在束缚自己。后来我“定”下来专心看书,终于在书中找到了我一直渴求的答案,它就是“人生的位置,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都是在不断寻求中摸索中出来的”。定字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是我看清了前面的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我还没有什么目标,但是我相信我很快就能找到了。 师常说“定”能生慧,我深以为然,为何。有句话这样说的“坐它十年冷板凳赢得满腹好文章”,如果没有十年定的功夫,哪里能写出妙笔生花的好文章呢。同理,如果不能定下来专心致志的做人做事如何能获得高深的知识呢。 在体会到定的较深含义后,我把它融入了自己的学习很生活中。首先说说生活上,我做事慢慢养成定而后动,思而后行,结果许多同学都说我气质有
15、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不是相熟,还比较难认得出呢。至于气质变与否我亦不甚清楚,但是心中常常都能保持平和就是真的。再说读书一事,师说练字、听音乐能使人定下来,独不提看书,然我就是看书最能体会定一字的。每次看书前,我都会调整心态,是自己先定下来,所以我专注一两个小时品读往往比别的同学匆匆来浏览几个小时收获还多。当然了,虽然读书能使我“定”下来,但是我也不会刻意地看书,更没有坚持天天去看书,但我看书时一定会专心致志,并把好的词句记下来,所以每次看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不似同学说的读完一本书连基本概念都记不住。 五、茶文化的总结 品茶以养性修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像茶文化一样海纳百川,不断吸收吸收古今中外
16、的人类文化精髓,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生存能力,促进自身朝着健康、美好的人生方向去发展。努力使自己在一个繁杂、喧闹的社会,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让自己清静下来,思考人生。树立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在茶的清新与淡雅之中,思考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即为茶之“清”,清静及清寂,求心境之清寂、宁静。茶之“敬”,能敬能和,对人尊敬,对己谨慎。茶之“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 参考书目: 【1】 杨晓明,说古论今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2】 何草,中国的品茶艺术 【3】 高旭、刘桂华,茶文化概论 【4】 朱
17、世英、王镇恒、詹久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 第二篇: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茶文化学习心得报告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关键词:茶文化 道德 定力 人生之道 一、茶文化知识归纳 1、茶的起源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
18、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2、茶叶的功能 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
19、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另外,古代的文人骚客都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3、茶叶的审评 茶叶的审评中要数红、绿茶的品质审评最严格和最有难度了。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外形、嫩度、净度、匀度、色泽这五点,其中,在审评的过程中,要步步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而其它的茶叶审评则依照香气、滋味、水色和叶底等来一一审评,过程也是要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 4、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20、。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
21、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二、个人的心得体会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
22、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孙悦悦”事件,无一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
23、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小时候,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爷爷经常去义务修路、搭桥等,那时我真的觉得他们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了。其实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创造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
24、上的差别,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可割离的,必须连在一起。 我十分赞同老师的“定能生慧”,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领悟到的。定,我自己是把它理解为心定,内心平静并坚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可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浮躁的人,定下来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别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别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因为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认真去听课,但老师常说的:
25、能两节课安静地坐下来,就是一种定了,一种不小的成功了。 在其他的课堂上,每当我想起老师说的话,也能很快地静下来,在定下来的那一刻,听课效果已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已经做到了,还有什么比静下来更难呢。“定能生慧”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也许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最大境界。 茶文化的精髓还有孝、恭敬心、谦卑等很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慢慢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 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让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识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
26、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时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干枯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 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只会一点很简单的知识,但我却学会了比茶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茶文化真是让我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智慧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第三篇:茶文化学习心得茶文化学习心得 在本次暑假的网络培训中,内容可谓精彩纷呈,每位教授都讲的是引人入胜,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文化知识。茶文化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
27、为了对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 以前自己一直以为茶就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品,根本不知道还有茶文化这一门学问。臧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茶与文化一直结有不解之缘,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茶的栽培和各类茶制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品饮艺术。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它融诗词、书法、琴棋、歌舞、工艺为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地理、礼教为一堂。综合体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它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的茶艺,不仅表现社会教养和文明程度的一般文化特征,而且
28、具有表现人们的心态、民族的融和、经济的发展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的稳定等特殊功能。传统的中国茶文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珍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茶文化的气氛更为浓郁,在陶冶时代的风尚,增强人们的感情,丰富社会生活等方面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日益渗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合力。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然后不断的向世界各地传播。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
29、西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将茶叶带至了西欧,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茶叶还通过水路传入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使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通过聆听茶之路,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
30、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我还学习了数字化与生存,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而随之而来的是便捷、高效,但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知识界不再疲乏,我们在这丰
31、富的资源中却更容易迷航。通过上这门课,提高了我们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生活在数字化的年代,我们不能被动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更不可以落后于先进的技术。 这个假期通过学习,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 第四篇:茶文化学习心得茶文化学习心得 茶文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艺术类的文化选修课茶文化,在老师的讲授下,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为了对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几次课的收获。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32、,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
33、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
34、 1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
35、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
36、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 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 2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
37、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我是山东人,品茶,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煮宋点之后基本成形,现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中,多次冲开水饮用,一直到色淡为止。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茶叶品种,但是注重茶的实用功能,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而不是其艺术功能。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
38、的茶,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如春饮花茶,升发阳气;夏饮绿茶,生津止渴;秋饮青茶,辛凉益肺;冬饮红茶,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触,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不论雪夜古寺.春来茶馆.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会友本是雅事,需要环境,还要气氛。然而,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如果总是喜欢借物发挥,雅有时是伪雅,俗倒是真俗。两相比较,正如.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样,今人许多故作姿态的风雅之举,反不如
39、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种负担,整日为这事担忧,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就像李少红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欢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欣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
40、些郁闷。在3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想想茶叶的一生,刚在茶树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发酵,制成各种、各色、各味的茶叶,后被开水浸泡至无色、无味,被倒去,茶叶的一生,总是在人的手
41、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尘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来,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后也是归于沉寂、归于尘土,正如茶叶最后被倾倒,化为尘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烦闷,让躯体发胀,变得沉重,沉于水底,化为尘土。该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兴奋,翻腾的快乐,也只是短暂。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无可奈何,被太多的东西左右,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叹人生的无奈。茶,养身,养生,也养心。我相信缘分,就像我对茶的认识一样,从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来发现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小时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
42、甚是不解,一边饮茶一边谈笑风生,十分惬意,很期待和她们一样,但又怕太沉闷了,慢慢的,我也喜欢喝茶了,慢慢体会个中滋味了,才发现,原来,茶,也可以这么美,品茶,也可以这么优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会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为她们可以再茶中寻找人生真谛。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们一样,品味茶中人生。 总之这几次课老师从茶的起源、分类、茶具、冲泡、品鉴等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茶文化有了兴趣,上完这个选修课,我脑海里出现过一个画面,那就是我想像着有一天,自己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个环境优雅,静谧的地方,用好茶具,正确的方法泡上好茶,然后我们一起品茗、畅谈人生。希望
43、自己这个想法有一天能实现。 第五篇:茶文化学习心得茶文化学习心得 茶文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艺术类的文化选修课茶文化,在老师的讲授下, 通过这几周的学习,让我从一个对中国茶文化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为了对茶文化 有了一些了解的人,并感染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兴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 这几次课的收获。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 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 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 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 艺、茶事礼俗
44、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 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 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 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 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 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
45、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 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 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 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 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 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 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 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
46、叶的记载 了。 第二: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 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 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 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 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 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 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 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 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 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 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 慢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