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2.14KB ,
资源ID:644916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4491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整理.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pc****0】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整理.docx

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整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最近读得最好的一本历史书。之前对明史一点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个朝代好像真没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时期。但是没想到,万历十五年居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作者查阅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给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现了历史,没有史学家陈腐的史料和数据堆砌,却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语的记录,而且没有脸谱化的夸张,表现了多样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别选出了各个方面的杰出代表,统治者万历皇帝,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虚位元首,张居正,申时行是政治和经济的代表;戚继光是军事的代表,李贽是文化的代表。 通过对他们描写,以小现大,对

2、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行了一次宏观的总结。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序和前四章。它让我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阴阳”和政治中的牵制之道。阳为善,阴为恶,阴阳相辅相成,只是每个人阴阳的比例占得不同人性的阳是正直向上的,而阴则是人的私欲。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是可以让人积极发扬自己的阳和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而中国社会是靠纲常伦理来维护社会的运转而不是靠法律。妄图把每个人都变成圣人,合理宣泄自己的“阴”的渠道受阻,压抑了人性。 但是这也是幅员辽阔,以农为本的中国不得已为之的。 正如书中所说。“个人的私心会随时随地变迁,只有伦理道德永恒不变。”但是我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就一定要维持那么大的国境。如果

3、我们像西欧一般,蕞尔小国林立,那么是不是会更好。 国家大是有它的好处,但就像一个大象一样,奔跑的越快,惯性越大,脱轨了被甩出去也越远。 第二。张居正一生勤勤恳恳,但是却落了个抄没家产,子嗣流放的结局。实在不能不让人扼腕。而我觉得他问题归结出来就是“欲速而不达。”正如文章总结说:“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得增进,必然是缓慢有限度的。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世纪问题又会升级为道德问题。” 其次,他没有认清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刚有阴”。“文官虽然说是人民的公仆但实际上已保罗了出色人物,成为

4、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大帝国的实际主人。但张居正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不加以尊敬,使自己陷入孤立。” 或许还真应了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另外,个人的刚愎自用,把百官都放在了自己的严格监视下,让文官们失去安全感。而且官官相护,得罪一个人也许就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 第三。贪婪和清廉是相对的,所谓贪官往往贪物质,有而清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贪名声和道德感的。如果没有贪官,那么清官就无法对比出自己的道德上的高尚而获得自己心理上安慰。并且有一定数量的贪官可以保证清官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并且喜欢窝里斗,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团结。所以圣明的皇帝懂

5、得保持各个权力集团势力得平衡,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例如和珅和纪晓岚,对乾隆来说,缺一不可。 除了这些,其实我还蛮同情帝王的。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看似一手遮天,但他们其实就是一个权威性的象征,被繁文缛节,文武百官,天赋使命牵着线,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娃娃。他不允许拥有人的感情,他无法做出自己的决定,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感情和个性的真空,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最好毫无主见,任人摆布。当时看末代皇帝,这种感觉尤甚。溥仪完全没有选择,他一辈子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还是生在寻常百姓中的小康之家好,虽然过的苦一点,但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21255年前,有一个

6、王朝的叫做唐,有一个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个矮胖子叫做安禄山。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彻底的改变了唐朝的命运,曾经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这个年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424年前,有一个王朝叫做明,有一个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钧,有一个神秘的年份叫做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个年份也是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儿。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的被调离蓟州前线,前往广州,职务未变。但是那曾经的舞台,曾经的时代已经不再属于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征战,练兵;三十六年后,戚继光重返家乡,妻子王氏弃他而

7、去。曾经征战三十余载,曾经获得无数荣誉的老将军;曾经横扫倭寇、蒙古的老将军,在孤独与凄凉中安然死去,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谥号“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后仅留下纹银十两,生前倍受同僚攻击、百姓崇拜,不贪污受贿、刚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在张居正死后,应诏前后担任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与万历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万历皇帝彻底改变了 曾经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不上朝、不愿意接见大臣,此时朝廷的内争是十分严重。张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无人看管的一盘散沙

8、,弹劾奏章不断,各党相争。 世间已无张居正,虽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仍然在执行,但是已经无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断努力着。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首辅是困难的,必须面对众官员的反对,必须赢得皇帝的赞同,必须付出时间与精力这些限制着无数首辅们。张居正排除异己、争夺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对明朝是有巨大贡献的,他开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作者黄仁宇也是在书中表达出了对张居正的推崇,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个“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于理

9、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况,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这本书中主要以人物为主线,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绍了当首辅的困难与当皇帝的烦恼,作者在书的末端这样说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没落,没有张居正,或许大明会早多少年灭亡。一切都是未知数啊。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nosigni

10、ficance,直译成汉语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一年”,这是常常被史学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却将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写出了万历十五年的风采。 第二篇:万历十五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和现实指导意义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作为书名,实际上是作者在大历史观中另辟蹊径,将目光特定在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时期,他认为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情是明朝这个强大帝国日后没落的根由所在。虽托名“万历十五年”,其实并未局限于这十五年上,时间的来龙去脉以及几十年的积重难返,他都一一有所回顾,他以这一年作为重要的节点展开明朝在公元1587年前后近百年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

11、哲学,进而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做深刻的分析和审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是以自己深刻了解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史作为参照做了一个展示。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不是别的,而是他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来书写。作者选取1587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年份,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在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贯穿起来可谓匠心独具。一些旁人看来芝麻绿豆大点的事情,都能被作者很好地运用到文章中用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明朝的文官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弊端在叙述人物事迹的时被娓娓道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要看远不看近”的“大历史”观在书中初见端倪。 公元1587年和这一年前后几十年在中国历史上平淡无奇

12、,然而在世界却是西方近现代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中国的封建制度包括高度的中央集权、一元政治、单一文化教育、以道德标准 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均达到了登峰造极,而在西方已经开始了自由、平等、权力制衡的萌芽。为什么近现代文明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和发展。为什么近代史上中国会落后挨打。这本书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书中重点描述的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时代的中坚人物戚继光和海瑞,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都是社会已经安排好的框架和规范,工作的环境更是一千多年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万历贵为皇帝但很多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帝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按照固有的道德标准惯性极大的前行,他最后选择的是逃避矛盾;首

13、辅张居正得到了一人之下的权力,为了推进帝国的事业依靠党羽派系,但得罪了其他的官僚,死后还要被清算;首辅申时行得到万历皇帝的信任,为避免重蹈张居正的覆辙选择了做一个超级平衡家,事事做和事佬争取不得罪任何人,个人是得到了善终,但使得帝国官僚集团更加的腐化低效;戚继光在军事上有限的成功只能是在原有制度安排上的逐步改良;而海瑞想完全按照书面的道德标准廉洁的工作和生活必定被官僚集体不容,就像唐吉珂德一人的挑战;自我矛盾的哲学家李贽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无法得到答案,自杀终了。 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整个明朝社会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力量,内部有冲破传统的要求也不可能战胜业已形成的超级庞大体系了,即

14、使这个体系已经腐朽不堪。万历死后短短几十年满族就依靠强悍的军事力量迅速打垮了明王朝建立起清朝,但是满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几乎原封不动的继承了全部的中原文化,这种文化惯性发展200多年后使得清王朝跟明王朝一样的腐朽不堪,在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 冲击下迅速倒塌下来。 明朝乃至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特点和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不惜大量篇幅阐述分析这个制度下的种种现象。在我看来,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在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中凸显出了人治与德治相比法治的不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文化、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古代自西汉起独尊儒术的思想传统导致了后来的统治者过于注重

15、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治国方略,也更容易集中国家的权力,而在英国,由于封建庄园中贵族的相对独立和分散,使得统治者更需要通过协商和互相约束来做出决策,从而更容易形成法治的观念。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只是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多角度的分析和审视,没有得出明确结论,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指出或者建议发展的方向。但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读万历十五年对现今的政治社会和从事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和文化从封建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香港和澳门在回归后保持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宝岛台湾在民主进程上已经走到全民选举和多党竞选执政;祖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工作持续的改革使得中国实力极

16、大提升,这正是在反思历史落后的原因进行思想开放后得来的。不过中国封建社会毕竟延续了2000多年,很多残余封建思想还在很多层面存在,包括现今的一些官僚政治,汪洋书记的解放思想正是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提出。作为在公务员体系内的从业人员该如何工作。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了解了黄仁宇先生的大 历史观后,当然会找到明确的方向。 从万历十五年读到现在的社会环境,对从事工商业的人员也有莫大帮助。中国的社会还处在变革时期,许多的政府官员和国企从业人员还或多或少保留有书中所述的文官集团的一些特点、广大老百姓也还保留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遗传。在中国这种环境氛围下如何将企业做好。应该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针对中国实际的

17、环境做出变化,只有既能按科学方法管理企业又能适应中国国情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违背国情的做法必将导致失败。 与其说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书籍,倒不如说是借古喻今的经典著作更准确。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

18、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作者开篇就以万历皇帝为题,读完此章,可窥其作者的特殊用意。万历皇帝是一个职业称呼,作者也是直抒胸臆,从种类繁杂的礼仪仪式来阐述做为一个皇帝的角色定位,并且是一个作为万历年间的皇帝的角色定位。一切是那么的繁杂,一切又是那么的循规蹈矩,读来就让我这个崇尚自由主义且特立独行的人感到窒息。而处在集权体制里,这种看似繁杂的礼仪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当时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

19、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统治阶层就抓住了礼仪的特征和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俗语概括,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代的中国社会也逃脱不了这个轨迹,所以此观念犹可用于当今之社会。 此外,皇帝的集权象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人事。重要管院的任命,即人事大权,是绝不容许有旁人代理的。但由于特定的原因,这一关键权柄却由首辅张居正长期把持。这也为其后来被清算埋下伏笔。中央廷臣和地方大员的仕途既然都由人臣来决定,难免结党营私之事的出现。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的政治版图决定了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祸国殃民的党争也就在所难免了。廷臣的相互倾轧,怀

20、揣美好愿望而充当枪手的地方大员相互攻讦,就想一窝窝白蚁一样,蛀食着明王朝的百年基业。 整个方式可以称为“去皮见骨”。攻击者常常从一些小事开始,诸如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张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等,有时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个冤案,参劾一个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琐事,或者以论水利和研究马尾巴发难引出本题。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积累而成大事,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在程序上讲,发展中的步伐则须前后衔接,第一步没有收到效果之前绝不轻率采取第二步。而且出场交锋的人物起先总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古今历史,兴衰规律亘古

21、不变,沿着历史的车痕,我们更希望的是可以从中吸取经验,避免错误。读完书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忽视制度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或把社会的发展都归结为制度变迁都未免有失偏颇。制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创造制度的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从思想转化到制度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制度的大厦要想建得牢固一点,而不是立在流沙之上,一方面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黄老先生认为四百多年前中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是由制度僵化引起的技术落后,我赞同这种观点,但同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我们对外部事务接纳

22、程度降低、排斥感增强,由此构造出十分牢固的中国哲学体系,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制 度自然也很稳定,以至于几百年后制度的大厦才被推倒重建。 细细数数,过去了已有四百年之久。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保持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万历十五年一书所展现的大明

23、朝就是这样一座悬于道德高空的空中楼阁,始终未能与现实接轨。不同于西方中古时代思想受制于神学,其幸运在于思想霸权并未与世俗权力统一,因此当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寻求个性解放时,能够得到王权的支持。而中国却早已将道德作为行政根本,要打破禁锢何其之难。假如大方承认人的私欲,从根本上有权利监管与限制的意识,我们未必不能产生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时至今日,当机制仍不能有效监管权力,精神上又完全摆脱传统道德的约束时,后果时人已共睹。今日一味宣扬所谓“爱国主义”等口号,而非倡导个人理性思考,不啻于为民众塑造一高高在上的思想圣典,借以搪塞敷衍对个人权利的追求,亦可说与传统政治一脉相承。我们的国家本质上仍是着眼于政

24、治稳定稳定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为了维稳,最好也是最糟的方法就是禁锢,这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子产不毁乡校相比,岂非不进反退了。稳定再前进一步,就是停滞,甚至相对的倒退。李贽所代表的明代思想界的苦闷,今人未必陌生。 第四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行政管理 (一)班罗炉露学号:20122206021017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纵观历史,万历十五年也不过是历史中最为平淡的一年,换言之,这是中国历史文化、道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自国家出现到现在为止,统治者无不以道德礼仪治理天下。春秋战国前有周礼,春秋之后相继出现了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当然也有思想较为严厉前卫的墨家和法家。秦王朝前夕就有百家思想争鸣之

25、势,但为了统一天下,不得不以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对散乱的小国进行统一合并,而在那时也只有法家才适用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都在这样的圈子里走着同样的轨迹。然而,分与合的过渡又是什么,是什么让中国的历史只能在这样的圈子里重复的来来回回。 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凡是外邦觐见或是遇外族入侵便言自己是礼仪之邦,或言和或赔偿损失,从不轻易挑起战争。我想这大概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的是不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顾及自己礼仪之邦的身份,碍于传统道德礼仪的约束。 根据万历十五年中的说法,皇帝都得受着这些流传下来的繁复的礼仪礼节的束缚,上到皇帝下至百姓,人人以为然

26、,只能执行。没有人能改变,想改变即是向道统宣战,而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终将湮没在历史行进的浪潮中。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必然要以一种思想来统治百姓,有时不用刻意去寻找或是重新创造一1 种统治思想。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又或者是受这样的思想统治已久,已经是习惯是传统,渐渐的习惯了这些思想的存在而且也甘愿活在这样的思想统治之下。一首歌,刚听的时候觉着新鲜、好听,但是听多了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不管这首歌曾经在你心里是多好。同样的道理,统治国家的思想,施加在百姓的身上,如果日子久了,百姓也会产生厌倦,不管是税收还是劳役之类的,百姓中定会有人揭竿而起,恰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

27、等。思想上的疲倦和压力必然会激起人的反抗,他必然会以一定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的产生。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大选,每个候选人都要自己去演讲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选票,在其演讲的同时也在传达了自己如果当上了统治者时的统治思想。所以,从思想上俘获人心是多有用的手段啊。一个好的传统,在耳濡目染间能造就一个出色的人才,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他所受到的教育思想。传统思想只是其一,但是一个好的君主的统治也是很重要的。统治者的身边不可或缺的是忠臣贤臣的辅助,有了这些人的辅助年幼的君主可以成熟可以处理政事。封建君主统治时期,无不有这样的两个极端。前期,君主年幼倚仗皇亲(先皇指定的辅助大臣、宗亲、皇太后族内亲系)统治国家,这时

28、期国家较安定;后期,君主长大害怕大权旁落从身边人建立自己的亲信,而这些人一般是宦官,宦官是心理和生理都不健全的人,国家大权放在这样的人的手里,只能是让百姓生活在水火中。有时候,所谓的苛捐杂税并不是出自君主的 意愿,而是被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为自己揽财。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的就是这个道理。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权力集中,有人为自己所用,不断的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也许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最后都是以得不偿失的结果收场,或人民揭竿而起或朝内势力较大的官员谋权篡位。唐太宗身边有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这样的贤臣,也正是唐太宗会用人能用人,所以才有了贞观盛世的局面。 学习和做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29、。有句话说的好,“读好书,好读书”。学习中,选择有益的书,读好这些书,才能够真正的学到东西;做人,结交朋友,就像在选择一本好的书来阅读一样,见贤思齐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以纠正自己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为人处世,礼仪、道统思想和身边人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了,这也要我们自己好好的把握,把握得当了,才有可能去处理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 第五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寒假的闲暇之时,看完了这本书,而后有些思索,写下来以成此文。 明帝国自他的第五任皇帝朱瞻基之后,就再没出现一个能担当、肯用事的领导者,皇室的权威在皇帝好玩与怠政的流氓习性中耗尽,高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实

30、权。这也是晚明陷入“停滞时代”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局面之下,所有的振作都可能成为自讨苦吃的差事,所有的良知与道德都可能被认为不解现实的风情。于是出现了他们: 海瑞只能在不断抗争中履行自己作为帝国官员的职责。其一生的起起伏伏,很容易看出,在帝国的官场他是一个异类。“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这大概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在一片污浊的世道中,谁都想有一盏明灯,但自己却不愿意成为这盏明灯。因此,海瑞不仅是个异类,也是一个孤独的老者。他以他的方式对抗着既有的秩序,他很伟大,同时也很渺小。 戚继光终其一生,即便成为海内名将,也不得皇帝的喜欢

31、与信任。其在北方进行的事业和南方平寇上的顺利使他可以安心于军事建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居正这位首辅无疑成了他事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然而,正是这样的关系在张居正死后却成了戚继光的致命黑洞,之前战绩的辉煌与其最后命运的“寂寞与凄凉”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黄先生指出“他在贫困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陨矣,显然有无限凄怆的感触”。 虽说人生有拘束,事事有妨碍。但对于生活的呆板与自由的不可得,李贽有清醒的认识。他要跳出这样一个圈套,就必须与这个世界做一个彻底的了断,寻找自己的终极快乐。无需言说,李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格巨星”

32、,他如同鱼游浅底,滋味惬意,冷暖自明,在不成体系却一语道破世间本相的文章里肆意展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交到了许多真心的朋友,能和与自己趣味、性情、观念颇为不同的人彼此相投,真实而不迁就,继而生猛的活,极致的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然而,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李贽,嬉笑怒骂间,也只能成全一个人的逍遥旷达罢了。 当然,不可忽略,这中间也有张居正的改革整顿驿站,清丈土地、整顿赋役、实施“一条鞭法”,在其十年首辅生涯之中,他以一人之力带领整个国家进行财政上的突围,改革成功固然令人振奋,然而这仅仅是是刚刚把帝国的问题看清楚,况且强权人物总是人们乐于攻击的对象,观其死后的遭遇,已将帝国所有的弱点暴露无

33、遗。 的确,如黄仁宇先生所说,1619年战败后,明朝的命运已被注定,此后四分之一世纪 只有令人感到颓丧。至此,晚明的不振作“成为一段十足道地的悲剧”。 公元1587年,万历十五年,四海成平,如黄先生所述“纵使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水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难免。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帝国的万历皇帝踏入了二十四岁的门槛,这一年,是这个年轻的皇帝御宇的第十五个年头。 在他继位的当初,这个庞大的帝国还不是他一个人的玩物。帝国的实际权力中心是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皇帝本人唯

34、一能做的就是无条件、全方面的信任他的这位“张先生”。然而,就在张居正死后第二年的夏天,温顺的皇帝发动了对死人的讨伐,他终于洗去了身为皇帝的耻辱。至万历十五年,在帝国的朝堂上,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的威胁到他的权威,他成了整个帝国惟一的发声筒。 崎岖山路父辈走,康庄大道后人来,万历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帝国的皇帝享用着最美好的时光。而后的“万历三大征”,三战皆捷的战绩似乎也预示着帝国在这位年轻皇帝的手上将创造更多的辉煌。 然而,冷眼人已经看出,此时,实为“温水”中的万历十五年,大明帝国和他的领导人,如同游弋在温水中的青蛙,那滋味肯定不错,但底下的火正在慢慢加

35、热,如果谁再在上面加把火,青蛙的小命就将结束,但因为水温是逐渐加高,故而水中的青蛙并不认为危机就在眼前,加这把火的这是后来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 正如万历祖父和父亲承受风雨,而让他独享太平一样,万历的逍遥自在给他子孙留下了无底的痛苦深渊。 黄先生的话实已道破日后的真相。“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做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以上的种种无疑是在黄先生“大历史观”指引下的个人思索,“大历史”的本质是以小见大,“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上不能看清,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的出来”。以万历十五年为基,考察16世纪的中国传统社会,以此延伸,洞观历史的本末兴衰,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起始。第21页 共21页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