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激活历史课堂 还历史一真彩面目 历史,顾名思义是对过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正因为缺乏对当下的关注,历史时常给人生冷的感觉。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习惯于把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史实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单向的授课方式, 既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失去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于是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却是雁过无痕、收获甚微,这种“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局面。 如何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长久以来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的一大问题,而近年来掀起的“百家讲坛热”恰恰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发,下面就来谈谈我
2、的一点浅见。一、激发兴趣做引导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若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能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被动的“要我学”过渡成主动地“我要学”,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就会从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例如:我在2009年10月份举行的区优质课比赛中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宗教的奥秘子目时,考虑到宗教是一个很厚重的话题,对学生而言感觉很神秘、遥远,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中国龙图腾、龙文化入手,用振奋人心的音乐和精美的图片抓住学生的视听觉,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古代龙图腾这种原始宗教形式,对华夏文明的重要作用,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了解外国的
3、宗教及其作用提供类比的方法。然后,通过对课本上古代埃及宗教、印度佛教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同时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各自的文化成就及特色,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就很自然地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二、巧设情境活课堂历史史实因为年代久远,很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再加上多由教师一人阐述,学生听起来枯燥,理解起来乏力,课下也绝无继续探究的欲望,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应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式样,让历史课堂也能够与时俱进。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创设情景,力求将简单枯燥的
4、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情景场面,将单调乏味的口语化陈述形象化为栩栩如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前不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子目时,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讲解它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等,而是播放了现在各地方电视台争相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关于孟子与卫鞅论政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不同思想派别之间激烈的辩论,然后转而问学生,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思想
5、派别?他们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是什么?学生们连忙看书,结合视频和书本知识,他们很快地找到了让我满意的答案。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个角色扮演环节,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各个学派的代表,让各派代表分别向秦王谏言,努力说服秦王采纳自己的思想治理国家。那么,最后秦王会采纳谁的主张?理由是什么?这种让学生表演历史剧的方法,将历史教学过程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历史的再现重演或模拟的方式,能让学生在新奇的情境中愉快学习,也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更深入的理解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三、精选材料解难点历史学科资源丰富、很
6、多典故形象生动且颇具人文色彩,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给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围绕重难点精选学习材料,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孔子的思想,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品其内涵,我借鉴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关教学内容,在讲“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白孔子所言“礼”的确切所指?我征引了“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一”的历史材料,并结合书本关于孔子对鲁国季氏破坏礼制行为的愤怒的描述,使学生很好地明白了孔子的核心思想。 历史不再是简单地言说过去,历史教学也不再把让学生记住朝代更迭,历史人物作为旨归。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发现历史的真正价值。要达成此目标,就必须要求我们历史老师更新思维结构,采取多重手段,来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还历史一真彩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