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一千个文化常识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学期,我们五年段有幸参加了XX省关工委组织的“同读一本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让我懂得了读书可以获得知识,获得智慧。同时也让我获得了无穷的快乐。激发了我的读书热情。一千个文化常识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传统学术、中国文学等丰富多彩的知识。它以问答,描述的形式展示给我们,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不禁想起曾经闹出的一个笑话。有一次,妈妈让我背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唐朝,是什么呢。于是,我问妈妈:“妈妈,唐朝是哪个国家。在哪呢。”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你去查查。”我也不了了之。读完了一千个文化常识,我终于透彻的理解了
2、唐、宋等朝代,原来都是一段段中国历史啊。,我甚至还知道了文学史上许多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从中丰富了我的知识,扩宽了我的视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让我们一起“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第二篇:读千亿个太阳有感读千亿个太阳有感 如果以人的生命历史来衡量,太阳和其他恒星的变化进行的如此之慢,以至现在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恒星的性质,和公元前150年希腊天文学家西帕哈斯所看到的没有差别。在我们这颗行星上出现懂科学智慧人类以来的时间很短,人类至今还不能直接记录恒星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虽然我们也发现一些恒星的亮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比变化,但这只是一些起伏现象,和恒星的演
3、化效应不是一回事。可以把他们比作蜡烛中的火花。火花和蜡烛中的能量全部耗尽,即与蜡烛烧尽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没有直接观测到恒星的老化现象。假如我们能有足够长的时间等待,那么应该能够察觉到到恒星的衰老。 一个想要知道恒星随时间演化规律的天文学家,可以和一只想在短暂生命中了解人类衰老过程的果蝇相比拟。我们置身于它地位来想想;如果它从早到晚总在观察一个人,那么它不会发现这个人有明显的衰老。人变老比果蝇变老要慢得多。果蝇可以观看到各种类型的人;女人的男人,矮个子的喝高个子的,浅色皮肤深色皮肤的,。它不知道它所看到的是不同类型的人,还是同一类型而处于不同老化阶段的的人。他只是在它的生命中看到人类的一瞬时的
4、情形。他不知道,一个矮人是不是永远是矮的,浅色皮肤的人会不会演变成深色皮肤的,男人会不会变为女人。当我们观测恒星时,我们也处于同样境地。我们只看到恒星总体的一个瞬间图形,看到有各种类型的恒星,例如看到有一颗奇怪的星围绕着天狼星转动。 本书著者鲁道夫基彭哈恩是60年代密近双星质量转移演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985-1991年曾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曾著有恒星的结构和演化(1990年)。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射线星、恒星晚期演化、恒星的诞生以及地外生命与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
5、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著作。,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佳作。本书讲到太阳的能源恒星就像天上的核电站脉冲星并不脉动恒星偷窃恒星的物质一颗白矮星的诞生乌呼鲁的故事武术仙座中的射线星恒星的结局旋臂是什么恒星是如何形成的银河系中有100万个载有生命的行星吗,重力和气体压强如果忽略快速进行的中间过程,则恒星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内部各层上的恒星物质的重力和气体压力互相平衡。假如没有气体压强,所有的恒星物质都会向恒星
6、中心塌缩。但如果没有重力,气体压强就可以把全部物质抛散到空间中去。因此在恒星内部必须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使得在每一处的这两种效应都互相抵消。这个平衡条件有助于我们计算出恒星内部各处的气体压强。我们已经看到,爱丁顿利用这个条件估算出了太阳中心处的压强,并由此而得出该处的温度为4000万度。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计算,人们还必须对组成恒星的气体有所了解。组成恒星的物质并不是什么奇特而神秘的物质,它们就是我们在地球上早已熟知的物质。对于作为恒星主要组成成分的氢和氦以及其他元素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在实验室里早就进行过研究。虽然在地球上物质的密度不可能像恒星内部那样大,温度也不可能有恒星的温度那么高,但我们掌
7、握的知识已经完全能够使我们估算出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有一个特别幸运的环境可帮助我们了解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我们生活在气体密度很小的地球上。如果将大气中的空气或其他的气体进行压缩,使其密度达到水的密度或者更高,则它们的压强的变化方式会更加复杂。气体可以变成液体或者固体,但变化以后它们的所有性质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中心处的物质性质。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情况知道得很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原子被强烈压缩而彼此靠得很近时,它们的原予壳层会互相干扰,不同原子的壳层相互间怎样作用的细节至今还不能计算出来。但恒星内部的情况恰好相反,那里的温度很高。虽然恒星内部物质的密度很高,但同时温度
8、又很高,因而使得原子早就失去了在 中学时代热衷于阅读各种跟天文相关的书籍,从天体物理到霍金,那个时期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一系列的书都搬回了家,只是好奇,为什么少年对于宇宙生命等事件万物之间的玄机那么感兴趣,而如今天成年人只是关心物质享受,似乎已经忘记暑假在黎明时刻收起望远镜回家,在星空的夜晚登上山顶只是为了看日出。其实世界还很奇妙的,只是老化的心失去敏锐的感受。看了这本书感觉最深的就是宇宙的深邃.千亿个太阳在百亿年的时间中不断的出生成长爆发和凋零.那是一种远比我们所能理解与想象的极限还要广大无数倍的生命.同时也感叹于人的伟大,如此渺小的我们是如此痴迷的研究着如此庞大与如此深邃的问题.这部分讨论的是
9、宇宙学,与前面两章介绍物理天文学的原理与应用截然不同。真正精彩的是,在介绍了第十章、十一章的广义相对论面对奇点的困难,和努力解答”红移现象“与”奥伯斯佯谬“时其他人引用”大爆炸“之后,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出自己喜欢的”宇宙稳态理论“。”大爆炸“理论现在确实家喻户晓,也许是因为谢耳朵吧。但是”大爆炸“理论有几个我不喜欢的地方:1,广义相对论面对奇点;2,使用宇宙尺度上的膨胀来解释现有的”红移现象“相关认识,顺便说一句: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发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这令我更加怀疑”红移现象“的现有认识3,默认的条件除了”光速不变“与”测不准原理“之外,还有质量,质量是不变的
10、(e=mc2的质能转换除外)试想一下,如果问题2与3被重新评估呢,即如果质量不是不变的呢,如果”红移现象“有我们认识到的现在不同的规律呢。那么也许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从而可以解决问题1。作者在最后一章就是这样的,和我这个门外汉的”白日梦“相合拍,用粒子质量随时间的可变来重新评估问题2与3:粒子质量恒定+宇宙膨胀粒子质量膨胀+宇宙稳态显然这种转化是很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然而,粒子质量随时间的可变虽然解决了宇宙在逆时间上的奇点(这里就可以摆脱讨厌的”大爆炸“理论了),但是带来了粒子质量的”0时“。而作者出色地应用粒子质量的”负“来解决我的恐慌,把我们观测的宇宙用0质量封闭曲面来表达。描述
11、的封闭有限宇宙(这里指的是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就是”奥伯斯佯谬“中的宇宙,不是”完全宇宙“)图景倒是我喜欢的,总的说来,这部分作者在努力发挥个人见解,实在好高深,我只能理解一二,并对”大爆炸“理论受到的挑战”幸灾乐祸“。 我们的宇宙有无数和太阳一样的恒星,正是他们组成了我们夜晚看见的满天繁星。这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转移、致密x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所在的宇宙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我刚才列举的值来看,你可能以为他很深奥,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如他把恒星比作人,用人的各个年龄来生动的比喻恒星从诞
12、生到变成超巨星或中星子的演变过程,并配有精美的图画让严谨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初步的理解深奥的天文知识。通过它我从太阳系飞过银河,飞到银河系的边缘,看到无数色彩绚丽形态优美的地外星系,他们如此迷人,有如如此神秘,我想他们一定是在等我去探索,去发现,去开创人类知识的边疆。虽然因为我现在的知识还很有限,无法完全弄懂有些知识,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知识,我总会有一天会在鲁道夫.基彭哈恩构建的璀璨星空自由遨游,到达未知的远方. 第三篇:读常识有感读常识有感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即将爆发,作为殖民地的美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主要有两种观点,有人急切要求开战独立,有人要求向英王求和。当时的
13、局势混乱而复杂,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种要素穿插在一起,托马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廓清美国人们心中的疑惑,指出美国未来的正确的道路,主张积极战备,要求独立,摒弃英国的君主制建立崭新的政府。于是乎常识这本书诞生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所述: 一,首先区分了政府和社会的区别。潘恩对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对英国政体的论述,常识性的普及了现代政治理念,即政府是人类邪恶的产物,它的唯一作用是保证“自由和安全”,是一种必要的恶。他在常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潘恩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
14、政府的起源是我们的邪恶。假设把一群人放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他们肯定会相互协助,以建造房屋,交换物品,这就构成了社会,所以,社会是因为人们希望生活的更好而结成的,因而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人的私欲(邪恶)将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维持秩序和和平,于是政府产生了,因而说政府起源于我们的邪恶。 二,对英国的政体的评价,潘恩认为尽管英国政体在制度设计上有君主和共和的成分,国王和上议院代表君主的力量,下议院则代表共和的力量,但国王通过干预下议院议员的选举从而垄断议会,所以本质上英国的政体是君主制。对英国的君主制是世袭表示批判,认为世袭没有
15、合理性。 三,潘恩认为北美与英国已没有和解的可能,必须通过战争取得独立。潘恩认为北美的利益诉求是自由的通商,这要求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所以没有必要引起战争;专制政体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更大,而共和政体则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更大。况且考虑到英国保护北美是出于利益而不是出于情谊,所以北美的和平并不是英国的最终目的,如果北美的战争有利于英国,那么英国也会将北美卷入战争。四,潘恩认为只要保证各殖民地平等,那就可以消除个殖民地的争端。 五,对北美政府的设想,首先起草大宪章,保证法律的最高地位,保障各州权利平等,保障信仰自由。应该建立代议制政府。 常识的可贵之处是探讨问题从常识出发,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16、传播,扎根于美国大众。因此能够在北美的民间和军队中广为传播,被广泛的接受。总之本书目的就是割断当时北美人对英国以及英国式政体的迷信、畏惧,以及幻想和依恋,劝说美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就像劝慰一个18岁的青年,放弃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勇敢地走出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谭诗赏2013.12.28 第四篇:读千年一叹有感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 问道于数万里荒原 反思于尼泊尔山麓 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余秋雨千年一叹卷首语 写这篇读后感时,我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匆匆数年,而今再读,却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罢了,权当纪念我已逝的青春。 第一篇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
17、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
18、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国旗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
19、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平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
20、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
21、,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
22、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中国。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第五篇:读千年一叹有感读千年一叹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写就千年一叹一书。这本书完全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
23、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历程,几乎囊括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古国。 他多是避开繁闹之地,寻访古堡,神殿,陋巷,陵墓这些处于隐秘状态下的文化废墟。我认为其中的景色描写部分固然精彩,但应位居其次,而余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兴衰的缘由,才是他真正要与读者分享的。这一次考察意义的所在,余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说得明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有没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脚印延续到今是祸是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它们离去的原因。”这无疑会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文明,一个亘古悠远的字眼,在漫长的历史宏流中,享受着几千年的孕育成长,却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刹那间的摧残与淹没。余秋雨先生实地勘
24、察了几大文明发祥地的古迹及今天的现实图景,经过一番梳理后的结论是:“人类几大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不过“相比之下,希腊的情况较好,希腊当初衰败的直接原因我看有两个,一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敌又要不断远征,造成致命劳损。”至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恒河印度文明则等而下之了,前者“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于自身的神秘。”中者,“整体倾向实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诱发大量的战争,而后者,其内部原因,“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他们的文明曾与中华文明一起辉煌过,辉煌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华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无一例外。昔日的辉煌已被风雨侵蚀的黯然失色,
25、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这几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讨,在对比中又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他认为战争、社会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这些。虽说也有战争,却是世界上唯一没被长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种文明能否保存下来应该在于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将文明大众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之初,都是个人的、单一的,当这种文明被一类群体接收后,就从个体崇拜阶段进入全体认可阶段,这种认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当认可经过一段思考,到适当时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松的阶段,多元化就会萌发、发展,迅速到达高潮,经过一个时期的沉淀,再多样化。如
26、此下去,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只有大众化,文明才不会随一个或几个个体的消亡而灭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协调,并为每个不同的时代提供最优的选择。才能使人们解放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中国的文明刚开始时也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后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没有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两个人的死或一两次战乱就足以至其于死地。而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个统治者的死或几次战乱反而为文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使文明得以蓬勃发展。说到这儿,我倍感欣慰。中华文明是幸运的,创造了文明,守护着文明,传承着文明,自成体系的多元发展又不忘引进优秀的思想,让外域文明在中华土地上焕发新奇色彩。看着那些古文明的残照,我暗自庆幸中华文明的辉煌,但他的付出有谁能看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叹,它让我们更了解世界,更理解中国。文明,走过了几千年,仍会继续走下去。我们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谈,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脚印。请允许我,向天祈祷:中华文明,有天地同在。第15页 共15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