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的西部的读后感 成就我的,不是别人的祈愿,而是自己的行为。曾经看似迷乱嗔痴的过往,可能是走向得证之道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意义。不必按照别人的教导活成别人的样子。这就是常说的,用智商高来度人,其实就是一种智慧上的强盗。 往事不可变,来日犹可追。记忆是不牢靠的。但吸取其中的营养,不压迫别人。有时候我的活,是一种别人记忆里的活。所以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活成别人记忆里的风景。或许可以留传后世。 高中时,许多如我的人。也在做同样的事(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多努力,因为天资或者蒙昧也没达到很高的高度。其实现在想来,再后来的生命里,坚持下来,是有改变人生的机会的。只是后来被太多诱惑
2、改变了,随波逐流,追逐生活里太多的新奇事物,最后也迷失了。 自己并没有找到被世界迎合的理由。主要是没有发现过这样的理由吧。更多的是俯首在世界面前和独立在世界外为其服务。因此对于被世界迎合的这种感受,并不很明白。 作家能代入许多人物,品味每种人生。也许拙劣的作家是粗暴的把每个人大致分开。高明的作家能给每个人赋予灵魂。但这并不代表作家个人的境界。这艺术化的过程里,不可避免的注入了作者本人的习气。以至于每读完一个人的书。都会感觉在他的习气里洗了个澡。也许是很独特的味道,却始终不够尽兴,于是还想读些别人的,更多人的。来沾染更多人的精神,最终吸纳成独有的自己。 多几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人会变得更成熟
3、,的确如此,佛是种眼光,道是种眼光、儒、法、科学、信之信、不信之信也是种眼光。 有时候行为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一种态度。的确如此,比如追一个姑娘,买了礼物,鲜花,钻戒。嫁不嫁你是一回事,买不买又是另一回事。行为是自己的,结果是姻缘铸就。随他。挺好。 有时候会听说一些神奇的事情。似乎并不在科学的范畴之内。也许真的有吧。看到那神奇东西的人,对信仰的印证又加强了。不信的,写下来,满书都是疑问。字外,多是自己又踩实的信念。 能平等看待其他教派,不抬高和贬低任何一方,是很宝贵的品质。认定有一种至高存在是很糟糕的。境界,是没有终点的。只是在一个个体有限的存在时间里能达到的高度有限。未来人会站在今人的肩膀上走
4、的更远。因此个体努力达到更高,对整体是有意义的。读书笔记.每个人都是过客,拘泥于一些形象是很浪费生命的。当然,为了节约生命,让自己好看还是好的。说的形象也不是妆容,服饰。而是说人前的伪装或者人设。不需要人设,做自己,然后做更好的自己。 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忠君爱国,大的意义小的意义都是意义,不同层次的意义破灭,都可能导致轻生。轻生多是活着没意思了。每个个体认知有限,活头也不同。 很多艺术家有超人的才华。这种才华,有太多是荆棘鸟之歌。从这种痛苦里得到解脱,是活者的遗憾,死者的幸运。作者宣扬的是死者的幸运,能够福泽更多人。就像庸人反衬了才子,众生度化了佛。总有一些反面让人懂得正面的可贵。当然更多
5、的是不上不下。大凡到了极致,总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嘅其叹矣。 身体是本钱,智慧在生者时的保养,是需要肉体支撑的。 辛苦健康,幸福病患,也许应该研究一些希腊。那时的人是智慧与健康并存的。 能否让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大心。正在犹豫,自以为的好,是否是他人需要的好。 小盼头是活着的劲儿,没有了盼头和想法,活着就颓了。艺术家那些凑合的活法,不明白。不知道那种生活里的盼头是什么。为什么能那么随意的用时间。我懂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很多人的浪费时间,并不是无常影响。而是自己懒,活的随意。即使告诉一个女人不用化妆,对方也多半不会听的。对一个男人,不要玩游戏和戒烟也一样。除非他们真的明白。 在修行路上不断尝试,
6、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现在以为,在未来看来才知道好与不好,但眼下必然是做的不够好的。 这个世上神奇的确存在。这种神秘和神奇,不能求证。除非归因于偶然,或者相信有“超能力”,或者“神异”。 生命每延长一天,都是一种赐予。或者说梦中能醒来就是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昨日姻缘如前世因果,今日的事又是新生。用这种思考方式生活,看事物,做事,眼光会有不同。 距离上的远,对于证得的人是一种在一起。因为本来就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中,类似于“同志”。对于未有共同信仰和境界不同者,距离代表了六识不畅,有隔膜,也就远了。其实都对,在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 那些形体上的美,自然是好的。小哥哥小姐姐也是代表美的一种,只是这美与浪漫无
7、关了。对浪漫的理解与需求不同。造成了满足方式不同。 追求变成固执和执着,求而不得陷入囚笼和失落。梦想由可实现变成可能性,看不到希望。在困境里需要一种支撑-灵魂的支撑。常见一种看法:“你不懂”。似乎读了点书,就比别人知道更多,更高级。这种高级的感觉,诞生不了自信。反而是认清了自己的弱点,会很自信。但是还不够,也许应该也认清自己的优点。对于钱壮怂人胆是真是假就不确定了。 许多生命里的坎坷与折磨。在另一种眼光看来,真的会不一样。这也很神奇。大约是不断 每个人都会长大,会老,会死。过程里会产生每个年龄的人会有的感觉。这种变化会影响一些行为,但可以选择不影响心理,或者准确的说,不对心灵产生坏的影响,而是
8、一直滋养她。 跳出不适合自己的局限,去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始终奔向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向更高的智慧靠近。剖析洗净和提升自己。 隐瞒和欺骗自己是得不到正果的。即使想对每一个人都是真心,还是应该破除对可能性的执着,专一做自己的爱或者秀什么。 妻子儿女也是人生旅行的一个伴侣。每个人都在各行各路。为自己和别人留一个好,胜过留一个坏。做自己,并且越来越作好就可以。 如果权力,金钱,可以用到死亡,那么与心灵的信仰一样,不是幻觉呀。假如没有来生,没有死后,每个人都至死万事休,生前个人的心灵,意志,权利,金钱。都能有一些遗事的影响啊。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万物到了极致,都能遗世百年。恶也好善也好,金钱,名利,也都如此
9、。千百年前的圣人、恶人、巨贪、一些发明者、诗词作者、传说人物都遗留至今,并将继续遗留下去。在我看来,令今古震荡,撼动未来的人,都遗存了啊 很感恩生命里没有这样的人。会在别人努力的时候嘲笑。这就是北京这座城市,或者说所有大城市的魅力,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努力。那些活得更悠闲却能过的很好的人,才是不能理解和感到压力的缘由。应当见一些这样的人,去明白他们的生活和经历。 男女之间,做守护者或者探索者都因人而异,修行的任何状态下都可以。 做一个珍惜时间,独立的人。 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顺从期间和其后的结果。不去控制他人,还是把控制理解为影响。嗯,该影响。有时为了做事需要强制那又该如何。是否该强制。暂时以为该
10、写公众号也是这样,想用的经历来证明一条路,走通了,就有更多的人可以一样走。 也许时代变化了还会再变回去。古人的农耕城读,国盛国灭,也有治乱之间的祥和。归结起来,民心思定,环境有支持,那种和谐安宁,还会回来的。活成一个古人并不好到哪里,当然也坏不到哪里。只是这种延长的意义在哪里呢。最终落点求一个安宁而已。 有的人的智慧能直指人心,难以想象他们经历了何等经历才有那种能力。那些神奇,很向往。 有罪大恶极,也有光耀千古,的确都能千古留名。但终归是要选择一个做。本能的善。本能的恶。 读到这里,作者从西部的沙漠里,走到了我的眼前,走到了现实世界里。这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这种从书里走过来的经验,从书的第一
11、页走到书尾。从作者的从前,只是那么一步就跨到了伸手可及的时下。这种冲击感,新鲜又活泼,很好。 以上为读书时的全部读书笔记。 感谢所有在这数月中出现的人.感谢所有的经历.感谢那些被用过的金钱和物质.感谢载我浮沉的情绪和情感.惟愿能不负诸人诸事诸物,终得解脱. 第二篇: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腿。从前没有书看,后来没有时间看,以至于像肖洛霍夫这样伟大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本没读过。现在补课已来不及,只能略读一二,聊胜于无。 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文革期间就听说过,不过被告知是苏修的大毒草,在被批判之列。但我一直相信,跟所有受批判的文学一样,它一定是世上最好的文
12、章。可惜,几十年岁月蹉跎竟从来没刻意去找原文来读一读。 今天,闲来无事偶然想起,网上一搜,找到了。短篇,一起读完。 从前我们批判它,说它宣扬战争的恐怖,有反战思想,现在看纯属胡说。战争,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本来就是残酷恐怖的,作家依据事实来描写有什么错。当年,我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视线,与苏联美国两面为敌,鼓吹什么“备战备荒为人民”、“把苏修美帝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极力掩盖战争的恐怖,宣扬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殊不知,一小撮政治狂人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不仅被侵略国家灾难深重,就是发动战争的民族也受尽折磨。战后朝鲜的历史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 现在看来,
13、苏联在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思想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俄罗斯人民渴望和平,而我们是渴望战争。甚至到现在,国内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战争,不惜向同胞下手,要什么“解放台湾”。作为经历过事变沧桑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此书通过一个人的战时遭遇,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爱好生活的优秀品质。作者在篇末说:“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等到长大了,也能经受住一切,并且客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 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遇到了难关,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俄罗斯人民一样,闯过这个难关。再难,有战争年
14、代那么难吗。 一个人的遭遇它,无声地述写着英勇和悲壮,凄惨和苍凉。 肖洛霍夫于一九五六年发表的这部短篇小说不到三万字,但它所充溢着的英勇悲壮与凄凉感却时时震撼着人心。一个,不,一大批,也不,是千千万万的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形象高耸在我们面前。 小说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主人公安德列。索科洛夫是上个世纪的世纪同龄人。十月革命后参加过红军,在战乱与大饥饿的年代里,他的家人饿死了。他后来与也是孤儿的伊林娜结婚,有了家,有了儿子和两个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温柔善良体贴的妻子,把酗酒的索洛科夫感化了,成了好公民好丈夫好父亲。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索洛科夫应征开往前线。一年后,他运送炮弹的
15、车被击中,醒来后就做了俘虏。后来被押送到德国做苦工。在俘虏营里,他与同志们杀死了打算出卖共-产-党员与政委的叛徒。他也逃跑过,又被抓祝二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半个德国:萨克森、鲁尔、巴伐利亚、绍林几亚每天每天,每时每刻不得不忍受劳累、饥饿、瘟疫、辱骂、毒打,经受身心摧残。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苏军向西推进。他利用给法西斯军队的一个工程师开车的机会,开车回到了自己的阵地。他立了功,养病治伤,还给了一个月探亲的奖励。他多么高兴啊,他多么想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但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家的毁灭:房子被炸,妻子与女儿早已死亡。儿子还在,在一个炮兵连当大尉。但就在胜利的日子里,攻克柏林的儿子又被德军一名狙击
16、手的罪恶的子弹击中。在异国的土地上,“埋葬了我那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后,无家可归也不愿再回到家乡的索洛科夫到了战友的家,仍然开车,并收养了一个流浪儿。两个孤苦的人相依为命。在一次事故中,他的驾照被没收,他不得不带孩子到另一个战友那里去谋生 看了这篇小说,首先感到的是法西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生活被毁灭,“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可这一切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大量军人的牺牲与平民的伤亡,索洛科夫一家四口,孤儿万尼亚的爸爸与妈妈,苏联共有二千万人死于战火与饥饿。而索洛科夫在战俘营里更是遭遇了非人的待遇,“你一想起在德国所受的那种不是人受是苦难,一想起所有的那些在
17、俘虏营里给折磨死的朋友们,同志们,你的心就不是在胸膛里,而是在喉咙里跳着了,你就会喘不过气来”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生死的考验,在战争恐怖笼罩下任何人都很难躲过。与极少数变节叛卖的畜生截然相反,也与某些人的叫苦连天不同,索 洛科夫不愧是一条硬汉子,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他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他嘲弄那些蹲在战壕里给妻子写信竟对亲人诉苦的男爷们。他仇恨敌人,更蔑视敌人。他爱妻子儿女,更爱祖国与人民。正是亲人与祖国给予了他生存下来的勇气和希望。他面对死亡与威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更让人心灵震撼。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采石厂,被折磨的有气无力的战俘被强迫一天采四方石头。索
18、洛科夫回到营棚里,说:“他们要我们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方石子也就够了。”一个坏蛋向警卫队长告了密,法西斯军官要杀害他。索洛科夫被传唤到警卫队长的办公室,他们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了安德烈的拒绝。索洛科夫说:“我愿意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而干杯”。饥肠辘辘的安德列,面对丰盛食品的诱-惑,不为所动:“我只喝一杯酒是不吃点心的”,“我喝两杯也不习惯吃点心”。“我很想让这帮该死的家伙瞧瞧,我虽然饿得要命,但决不会因为他们的小恩小惠而噎死。我有我做俄-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索洛科夫是坚强的。苦难没有碾碎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刻咬噬着他的心,“白天
19、我总是显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呦,可夜里醒来,总是给泪水湿透了”但仍然没有压垮他。他要坚强地生活下去。更何况他身边又有了一个更孤苦无依的生命儿子。这当然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索洛科夫的坚强不屈与“俄罗人的骨气和骄傲”,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作者借“我”之口所说:“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一切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是的,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属于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不能丢。俄罗斯人经历过一场剧变带来的磨难,也有迷惑与思考。他们需要的正是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
20、傲的精神。 坚强不屈、骨气和骄傲,也属于中国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今天,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人热衷于为汉奸卖国-贼翻案,贬低英雄,疏离革命,还有一些人哈美、媚日,我们不也是非常需要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民族精神吗。 后记 战争是残酷的,死人的事更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说也罢,不说也罢;轻描淡写也罢,极力渲染也罢。战争的残酷血腥和对和平生活的破坏,总是客观存在的。但战争总还有一个谁打第一枪、正义与否的区别。 战争总是强加于人民头上的。人家打到家门口啦,是条汉子就不能当软蛋不是。充当炮灰与反抗入侵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一条鲜明的原则与界限吧。 第三篇:一个人的善良读后感一个人的善良读后感 最近
21、读了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善良,部分摘录如下。“用心对待所有的学生,好不和不好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去喜欢,不去和学生斗气,不去对讨厌的学生置之不理,农村的都是留守儿童,多多爱。” 其时我正沦陷在一堆急需上交的表格中,一不留神就忽略了我应该有的回应。至少,我应该给一个表情的。至少,我应该及时让他懂得,我感谢他所传达的善意和信任。至少,我应该告诉他我触摸到了一种人性的温度。可是事实上,手机随手一丢,我就怎么也找不到了。我在三尺陋室内毫无道理地忙着,忙得好像我能赚多少银子,忙得好像我在经营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学,忙得好像我在搪塞所有人。 然后,继续收到他的信息,继续收到表扬,继续收到鼓励,让人有这样美好的误
22、会,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我觉得我欺世盗名了,我觉得不能不澄清了,不能不省去一切美丽的想象,还原一个生活的真相-关于楚木湘魂的,关于烛剪西窗的,也关于所谓刘老师的。 如果我正独自坐在庭前喝一杯含混不清的茶,如果我正在仰望云卷云舒,如果我正心如湖水不染尘埃,那么,我会和你一样,五十二个学生是盛开在心尖的五十二朵花,每一个学生都是心尖上的柔软。我会认为分数最低的孩子,才是最堪怜爱的孩子。我会以父母的心肠,去体贴每一张脸的欢喜悲伤。然而,所有这些柔情万千,都需要一个特定的背景,一个特定的情境。当背景置换成教室,当情境置换成对抗,当心如湖水置换成心涛澎湃,当情绪找不到出口,但凡天下老师会做的
23、,我一样都不落下。从菩萨到魔王,就是半步之差。所以,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一直不是。有的,只是一颗想做好老师的心。有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前次让学生用“气呼呼”造句,孩子的心到底是无遮无拦的,他们反馈给我一面镜子-“我上课的时候吃东西,老师气呼呼的。”“我昨天迟到了,老师气呼呼的。”“我没做家庭作业,老师气呼呼的。”诸如此类,几乎详细的罗列了我种种气盛之情状,听得我哑然失笑。所以,我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天使,我经常会气呼呼,有时候,还会变成老虎或狮子。当一天的课程落幕,当我又安静地坐到庭前闲看车来车往,当一天所郁积的尘埃被剥离,我又会对我有过的愤怒后悔和自责,生活便是如此循环往
24、复。 也许是国境线之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触动了中国的神经,课改像一种流行风,它被赋予了阳春白雪的高度,所有的老师被勒令皈依于它。我愿意皈依课改,但不是将自己塞进一种全国统一订制的模子-几块小黑板,桌子的摆放方式,15分钟的讲课时限。诗词尚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分呢。田园派尚有王维和孟浩然的风格之别呢,课改,不应该只是一种模式的模式吧。每次观摩公开课就像欣赏一场已经反复彩排好的表演,而我向往的是真实的常态课啊。既然课改的圣旨高踞于供人顶礼膜拜的神龛,既不容反驳也不容置疑。那么我姑且相信,改比不改好吧,在这条路上,我还停留在蹒跚学步。 “留守”这个词,是天底下父母钝钝的痛,想当初,我亦是因为囡囡而奋力转
25、身的。其实这个政府应该负一些责任,如果没有该死的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如果可以异地高考,大概也没有这么在辛酸和无奈中挣扎的父母和孩子吧。我原本打算对全班所有的留守儿童作一次家访摸底,然后记录每个孩子的碎碎念。然而我怎么觉得,家访就像上门吃饭似的,又兼着自己出奇的懒,这计划便成了清宫里的太监。不过现在看来,这计划也许还得继续,因为班上的一个学生,几乎不说话,成绩又沉在海底里,无论你多么春风和畅还是山雨欲来,总是一双大眼睛无辜地瞪着你,瞪得让人觉得天地苍茫,瞪得叫人抓狂,抓狂的结果,就会滋生与暴力有关的语言。后来偶然知道他是单亲孩子,父亲在他襁褓期间亡故,母亲异地打工,负着一座房子的债务。并且,他是
26、被收养的孩子。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凡我早知道这些,该不会这么愤怒了吧。 如果我能,我当然愿意用爱去俘虏人心。我喜欢并且享受从学生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由衷的赤祼祼的喜悦,那是一朵怎样的盛世奇葩。可是我的爱心似乎总是撑不到下课的最后一刻,每次在放学之前就把耐心耗完。于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名义,在一群绵羊中嚣张,于是,在嚣张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我不清淡如水,更不可能明媚如花,这些纯粹都是与文字有关的误会。我有欲望重重的心,以及被欲望重重和重重岁月耽搁了的脸。但温暖舒适是有一点点的,就譬如你的邻居阿嫂。而且,承受了你的信任和委托,也将使我沉淀去一点点的杂质,尽可能的,尽可能再多一点舒适温暖
27、。 第四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生命需要一些勇气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也许是智能手机的作用,每天随时可以看看新闻、翻阅电子小说、刷着微信,心里莫名有一种对纸质书的渴望,所以这一假期是这些年来看书最多的一个假期。女儿书架上的青春校园小说,让我不时回到青涩的学生时代,欲罢不能、一气呵成。而刚开始只是平缓的叙述风格吸引着我,喜欢雷秋乔伊斯对风景细致的描写,喜欢主人翁在耳边轻轻细语的感觉,喜欢想象他在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看看停停、停停看看,终于在一周内看完。她用近乎清新而细致的情节,贴切地吻合着我对“神圣”的理解。 故事围绕着一个叫作哈罗德的退休老人讲起,打破主人翁哈罗德的平静生活是从邮寄一封给朋友奎尼
28、的信开始的,那时我只能看到哈罗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点祥和,并不能感受到哈罗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认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罗德的神经,儿童时期的阴影时不时的袭击着哈罗德,不懂得如何去爱导致哈罗德对生活诸多躲避,一路上,哈罗德回忆着童年对爱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后对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的所作所为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罗德的丧子之痛,才明白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 第12章结尾为什么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 心路历程啊。哈罗德刚踏上
29、旅程时几经挣扎,徘徊在放弃的边缘, 又因为一些小启发,让哈罗德重拾自信。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正是和哈罗德一样吗,选择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坚定着。第18章开始,哈罗德是坚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送给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记在脑子里,手表,银行卡邮寄回家,哈罗德轻装上阵,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赘,欣赏沿途的风景,思考过往的人生,温和的对待相遇的人们。这是我不能及的,我还无法卸下外界的诱惑,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
30、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读这段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许会选择离开他们一个人上路,但哈罗德却是感激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直到朝圣者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包括最后小狗的离开,哈罗德终于又一个人了。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我一度怀疑结局是不是哈罗德和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那该多么的残忍啊。幸好,哈罗德只是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对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进而导致了他如行尸走肉般的行为。终于哈罗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双帆船鞋。这时没有欢呼,不是兴奋,相反倒多了许多惆怅,痛苦和不知
31、所措。人就是这样的,这符合常理,比如我们辛苦了半学期,孩子们考了个高分,以为会很兴奋却没有高兴。所有为什么会有了过 程很重要这句话。我们应该在过程中多快乐些,到了结果,人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结局是他们回忆第一次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还有他们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能让俩个人笑的如此开怀。书中是这样写的: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有一会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生命是需要一些距离的,生命是需要一些勇气,生命是更需要一些
32、爱的。而有一天当我安静地躺在岁月尽头回望时,唯一让我不致感到生命虚度的就是,我有没有用双脚、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亲身丈量过她的距离。 周玉红 2014年8月21日 第五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读的时候没感觉,读完才发现既感动又不舍,无法放下这本书,像是一位不想告别的朋友。主人公哈罗德弗莱,是一位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的六十岁退休老人,他这一生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平静,夫妻渐渐疏离,日复一日。一天他收到一封告别信,来自患了癌症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
33、,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这六百多英里的旅程也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在小说中出现过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存在的意义。生活依旧平庸无趣,可是有什么已经悄悄改变。因此连伤痛的回忆也变得可爱。毫无疑问,我被这本书温暖了,不想结束它的陪伴。 “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看见,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喜欢这句书评,恰到好处。它承认人的脆弱与不堪,却依然有着感动人心的救赎的力量存在,而不说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自己的弱点、逃避自己的局限,不用所谓的“勇敢”、“光明”、“讨人喜欢”的一面来武
34、装自己,压抑下不安来博得他人的认可、关注与崇拜。弱点也可以带来光明,阴影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只是一封信、一个决定、不再逃避以及路上的坚持,就有了一场救赎和这个感人的故事。一场朝圣,足以逆转二十年的时光,让主人公重新感受到爱与快乐,也温暖了我们。 小说中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是呀,行走看似简单,可是谁能真正一路行走下去,谁有那样的毅力能行走87天、步行627英里。他这种敢于挑战、改变平静无味生活的勇气,让人佩服、赞叹不已。第20页 共20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