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7)一、培养目标:1、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本学科主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遗传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2、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3、 较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4、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5、 具有健康的体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二、研究方向:1
2、、 分子遗传: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遗传与进化等。2、 数量与群体遗传:根据遗传学原理,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数学、统计等方法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演化、生物进化等。3、 细胞遗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的增殖与周期,细胞的分化和生长,细胞衰老;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核外遗传等。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第
3、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四、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硕士生32学分中,学位课约占57%左右,非学位(即选修课)约占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学位课1、公共基础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2学分 (2)第一外国语 5学分2、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1)分子生物学 3学分(3)微生物遗传学 2学分(4)生物化学 3学分3、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以上) (1)分子遗传学 3学分(2)数量遗传学 3学分
4、(3)群体遗传学 3学分(4)细胞遗传学 3学分(5)生物信息学 3学分选修课 (1)进化遗传学 2学分(2)发育遗传学 2学分(3)基因工程 2学分(4)细胞工程 2学分(5)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 2学分(6)分子系统学 2学分(7)蛋白质组学 2学分 (8)生物统计学 2学分(9)生物物理学 2学分(10)生物多样性专题 2学分(11)第二外国语 2学分课程说明:(1)细胞工程 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2.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发展趋势。(2)基因工程初步了解目的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原理,目的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技术和新策略、外源基
5、因在转化植物中瞬时表达、稳定表达的规律及其调控,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杂交鉴定,及当前植物基因克隆和转化的最新技术。(3)生物信息学: 以计算机、网络和生物数据库为手段,开展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算法)、存储、分析、解释、数据与知识发掘等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研究。(4)分子遗传学: 从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遗传与进化等理论。(5)分子生物学:主要介绍基因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并对基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6、6)数量遗传学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基因作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概念,群体平均数和基因效应,遗传方差和亲子代协方差,遗传力和选择效应,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遗传交配设计,配合力和杂种优势,遗传型和环境互作。(7)群体遗传学 研究植物群体遗传与进化的原理,变异模式,群体的遗传平衡法则,改变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隔离与物种的起源,渐渗杂交与进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以及适应性,种的形成等。(8)细胞遗传学:观察和分析细胞内各部分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结构,以及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变化过程;叙述细胞内各个部分的化学组成和新陈代谢的动态,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阐明细胞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说明生物有机体
7、的生长、分化、分裂、运动、遗传、变异和进化等生命活动现象的机理。五、培养方式和方法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应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
8、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交。2、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参加实践教育的具体办法参照南京林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实践教育的规定执行。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3、学术活动: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9、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七、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由本学科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全方位考察,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问题较多者或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整改意见。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面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考核由学科组织专家5
10、-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论文的基本要求(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 3、一般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调查报告、课程设计)。4、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由系组织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5、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争取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文章。6、按照南京林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