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3.65MB ,
资源ID:6428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428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双循环模式初探——基于重庆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双循环模式初探——基于重庆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pdf

1、研究视野现代教学2023/1516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双循环模式初探基于重庆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分析文江雪【摘要】对重庆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家校共育存在分工不明、教育方法欠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尚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家庭德育目标的社会性、方式的生活性和内容的传承性与学校德育的制度化、系统性和专业性,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结构性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可通过重视家庭德育、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各取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双循环模式,促进新时代德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双循环模式一、问题的提

2、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内容有主线、上下有衔接、方式多样化的德育一体化新局面,但无论是从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硬件性”的德育一体化研究,还是从学段纵向衔接以及队伍、学科横向协同等“软件性”的德育一体化实践,家庭都只是被看作是一个配合协同的角色,家庭的德育功能一度被削弱,家庭德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尚待提升。中国自古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如倡导孝爱和慈爱,都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衍生出的道德规范,并且通过这样的家庭德育,保证了家族的有序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家庭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育德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

3、促进法强调了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界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责任。特别是“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家长建立全面健康成长的成才观。家庭理应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为深入了解家庭教育发展变化,课题组分别于2011年和2 0 2 1 年对重庆市中小学校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2 0 2 1 年选取重庆市西南部、东北部、中心城区共6 个区县为重点调研区县,按城市和农村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2 所学校的各年级2 个班级的学生家长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指标,即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情况。此调查客

4、观呈现了重庆市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来探究家庭德育和家校共育现状。二、家校共育的现状及问题重庆市家校共育研究起步早,政府立法早,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学习意愿、科学教养知识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1.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但对家校各自职责和教育重心的认识存在偏差随着家校合作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等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本次调查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哪方的主要责任”的题项中,9 2.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也有6.7%的家长认为

5、学校管学习,家研究视野2023/1516现代教学庭管生活,各有分工还有0.5%的家长认为学校的事情家长不需要管,0.4%的家长认为学校作用不大,主要靠家长;在问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校”时,9 3.6%的家长表示赞同或基本赞同,但也有5.7%的家长不太赞同,0.7%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对于“父母要以身作则,即要求孩子怎样,自己也要怎样”的态度,9 4.1%的家长表示赞同。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家长已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孩子要得到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婴儿期的情

6、感依恋、幼年期的模仿学习、童年期的道德观念形成、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家庭无疑在孩子的成长印迹中书写着浓重的一笔,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但仍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话,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不能反过来要求父母”,不赞同“父母不能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推卸给学校”。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角色是什么?家校合作的边界在哪里?倘若这类问题没有厘清,对家庭和学校各自职责和教育重心的认识存在偏差,就很难保证家校关系和谐、稳定和持久,易造成家校合作育人效率低下、责任推脱甚至产生家校矛盾冲突的现象。2.家长关注孩子行为习

7、惯和人格养成,但缺乏相应的有效教育方法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重心已从学习成绩扩展到行为习惯和人格养成,但教育烦恼仍集中于孩子的习惯和自身教育方法欠缺。调查家长在“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关注的是哪方面”的多项选择中,选项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2 2.9%);(2)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2 1.7%);(3)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1 9.9%);(4)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心理健康(1 8.8%);(5)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考上一所学校(1 6.6%);(6)其他(0.2%)。通过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对比

8、,各阶段家长的关注点差异不大,可见当今家长至少在观念上改变了唯分数、唯升学论,更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行为习惯和品德发展方面。在“家长最大的教育烦恼”这个单选题项上,选项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孩子缺乏良好习惯(4 0.9%)、自身教育方法欠缺(2 4.5%)、孩子学校成绩不良(1 2.4%)、家庭成员教育方法不一致(8.0%),孩子抗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不够(7.9%),与孩子沟通不畅(6.3%)。不同学段的家长在“教育烦恼上存在显著差异,卡方检验=2 4.3 4 5,pB学校阶段中的百分比12.6%12.0%11.5%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调整残差1.6-0.8-1.3AC最大的烦恼学校阶段

9、中的百分比24.0%26.5%24.9%自身教育方法欠缺调整残差-3.13.30.4BA学校阶段中的百分比7.8%8.4%9.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调整残差-2.212.1CA学校阶段中的百分比8.1%7.3%7.7%孩子的抗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不够调整残差1.6-1.6-0.4学校阶段中的百分比6.3%6.5%6.8%与孩子沟通不畅调整残差-0.90.40.9x值=2 4.3 4 5*p0.01对提升家庭德育能力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初、高中学生的家庭,急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家长培训和自身学习,但在现实中,小学开展家长培训的明显多于初中,高中阶段学校并不重视家长培训工作。3.家长普遍认可

10、从学校获取家庭教育指导,但尚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家长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按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看教育孩子方面的相关书籍(4 7.7%)、到家长学校参与系统学习(1 9.2%)、与朋友交流(1 3.8%)、听专家讲座(1 2.3%)、电视广播媒体(7.0%)。从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可能受工作忙、时间不好协调等因素影响,更倾向于看书自学以满足家庭教育所需,但如果学校有相应的家长课程,绝大部分家长愿意到校学习。如果有系统的家长课程,6 1.2%的家长愿意参加,略高于2 0 1 1 年的调研数据(5 9.5%),3.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参加,也明显低于2 0 1 1 年(6.8%)的调研数据。在学校家庭教育

11、指导内容的多选题上,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孩子成长规律及家庭教育(7 3.6%)、品行教育(6 2.0%)、学习指导(5 9.0%)、亲子关系(3 4.8%)、家庭环境建设(3 2.1%)、家庭期望(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3 1.7%)、父母角色与自身素质提升(3 1.2%)、不清楚(1 2.6%),前三项指导内容占比均高于五成,所以从整体上看重庆市各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比较注重道德教育,但指导内容依然集中于与“儿童发展”有关的问题,较少关注“家长自身成长”方面。1 2.6%的家长并不清楚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至于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方面,5 7.9%的家长表示帮助很大,

12、3 8.6%的表示有一定助益。可见,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方面有指导需求,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指导频次上,每学期平均开展1 次家庭教育指导的学校有2 6.5%,平均开展3 次及以上的学校有2 6.2%,开展2 次的学校有2 4.6%,均值约为2.3 次,总体上符合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 0 2 1 一2 0 2 5 年)所提出的“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这一要求。就不同学段来看,小学家庭教育指导频率最高,高中最低。不过仍有1 8.6%的家长不了解学校是否开展过家庭教育指导,显然家校沟通上明显存在脱节的现象。三、学校家庭德育双循环应对之策

13、家庭德育目标的社会性、方式的生活性和内容的传承性,所产生的教育意义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家庭从空间和时间上对个体道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产物,鉴于德育工作具有制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将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结构性要素,学校和家庭德育双循研究视野2023/1516现代教学环运作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应有之意。1。重视家庭德育,为整个德育体系奠基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起始点,家庭关系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就是说家庭德育是整个德育体系的根基,正如墨子所言:“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个体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家庭仍然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即使个体完成学业离开学校,也不会“

14、离开”家庭和父母,这是永远无法割断的血脉联系,这注定了家庭德育在奠基生命底色方面的重要影响。家庭德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实则是帮助个体、种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会以一种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体系的方式生活,促使其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这个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做人的教育和品德教育。家庭的社会性决定了家庭德育的目标是与国家教育方针紧密联系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形成的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传递着长达数千年的“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所谓家国同构指的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着和国家一样的结构,家庭建设和国家治理有着内在的相通性,即家是小的国

15、,国是千万家。家虽是小家,但却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原始起点,亿万家庭汇聚一起,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精辟地概括过家庭德育与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德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不是私人领域,而是公共事务,家庭德育关系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德育的生活性是家庭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方式,指的是家庭德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同于学校场景,它的发生体现的自发性多于目的性,教育者的示范性多于言传性,受教育者的体验性多于结构性。家庭德育是自然的,其表现形式不仅涉及语言可表述层面,

16、更多的是非语言的行为与效仿,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在家庭环境、家庭事件、亲子关系与互动中。家庭德育的传承性体现在“家教家风”上。家教家风承载了丰富的原始的德育素材,使家庭成为人生道德发展的第一个课堂,通过家庭特殊的德育力量一一生物纽带、经济纽带、情感纽带等作用,对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一代产生不可排除、不可低估的教育影响,深深地印刻在个体的潜意识和意识里。2 2.明确家校职责,增强家校共促意识家长不能把学校教育简单理解为智育,也不能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和关心其身体健康,以致忽视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道德行为、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是直接把教育责任推向了学校。3 同时学校也

17、不能把知识学习的责任推给家长,使家庭教育成了第二个学校。家长更不能为缓解学业竞争的焦虑,把孩子推给补习机构,使孩子过早过重地承担学习压力而忽视了孩子的除智育外的其他素质教育和心理需求。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体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到“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将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希望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家庭的道德教育更像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引擎,帮助孩子在日常互动中认识和体验真善美,从而向往真善美,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逻辑前

18、提。如果家庭弱化和淡化道德启蒙作用,学校德育的成效势必受到制约。3.加强家校合作,以学校德育一体化带动家庭德育一体化家长与学校德育工作者不同的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大多具备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不同程度的实践经验。而一对夫妻随着孩子的出生自然而然成为家长,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学习,特别是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就很有可能以成人的视角,或者按照原生家庭养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明确各个阶段孩子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进而采取相58研究视野现代教学2023/1516应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法,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没有想

19、象中那么简单,家长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家长自身的素质、孩子的年龄与性格特点、家庭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拥有专业人才的学校依托多样性的家校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家长的困惑。目前家校沟通越来越多样化,本次调查了解到的家校沟通途径包括家长会、学校微信公众号、家庭教育的宣传活动、家长委员会、家访、学校自编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或相关书籍等。一方面,学校帮助家长了解现阶段孩子需要学习掌握哪些德育内容,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家长由此知道家庭德育的侧重点,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德育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拓宽德育途径,使

20、德育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评价更科学。家校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家庭德育水平和学校德育品质,也将有效推进家校德育一体化建设。4.各取所长,让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相互促进家庭德育立足于真实自然的生活世界,让孩子在有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下体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家庭德育可以规避标准化、程式化、制度化教育的某些缺陷,在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非连续性教育事件、生活教育的资源、因材施教的契机以及有效传承传统美德、厚植人伦情与家国情怀方面,弥补学校教育的某些不足。5 近年来,学校德育也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里不乏家庭德育的典范,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也有

21、众多优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作品,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对传统家教家风精神的高度重视,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6 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了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在德育评价上,家校合作有利于形成客观真实的道德发展评价,另外,在阶段衔接上由于家庭的相对稳定性,更能体现德育个性化特点。因此,学校德育如果能充分考量学生的成长经验的“多源”与“异质”,并善加利用家庭教育所蕴含的同一德育价值观,就能增强德育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推进学校德育改革进程。综上,鉴于学校德育机制与家庭道德学习机制的同特性,需要建立起家庭与学校的德育联

22、系,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德育既可以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又能使在道德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经验得以共享,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和家庭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单元,双方各有优势,构建家庭德育与学校德校双循环模式是新时代德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依托。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7:3 5 3.2赵石屏,家庭德育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1 3:2 0-2 5.3昌成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源及建议一一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 0 1 8)的初步分析 J.现代教育论丛,2 0 2 0(2)。4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1 8.5唐爱民.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内在支持的内在逻辑、不良因素与改进路径 .教育科学,2 0 2 1(4).6冉亚辉.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德育重要论述理论内涵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2 1(4).【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 0 2 2年度一般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22YG6026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作者单位: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重庆,4 0 0 0 1 5)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