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备课大师 【全免费】六、有教无类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
2、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1词语理解(1)通假字学而不思则罔通“_”,_ 于吾言无所不说 通“_”,_ (2)一词多义类殆(3)古今异义中人以上古义: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至于他邦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虚词归纳焉以2词类活用(1)求也退,故进之:_(2)由也兼人,故退之:_(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_(4)礼后乎:_3特殊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2)起予者商也。(3)其斯之谓与?(4)何谓也?(5)旧令尹之
3、政,必以告新令尹。(6)绘事后素。(7)礼后乎?答:_4语句翻译(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_(3)未知。焉得仁?译文:_文本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外名句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论
4、语卫灵公)2.(论语雍也)3.(论语先进)4.(论语公冶长)5.(论语述而)6.(论语卫灵公)7.(论语为政)8.(论语先进)9.(论语学而)10.(论语八佾)1选文第3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_2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答:_3选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文本一一分析。答:_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答:_知之行之思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1)“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
5、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2)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
6、下伏笔。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则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
7、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3)“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4)思悟亮点(1)第段开头引用古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2)第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开头引用老子的话,引出
8、要阐述的问题,提出了下文论述的总纲。(3)文章的主体部分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提示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4)本文在表达、结构、语言方面有着哪些特色?提示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材料丰富且信手拈来,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可以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惘迷惑悦喜欢 (2)类别/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危险/通“怠”,懒惰/大概,恐怕/几乎、接近、差不多(3)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
9、到的地点。 (4)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代词,相当于“之”/兼词,于此,于彼/语气词/形容词词尾动词,以为,认为/介词,表原因,因为/表凭借,拿,用/表时间和处所,在/连词,原因/表目的,用来,来/助词,不译/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2(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3)名词作动词,做官(4)名词作动词,在之后3(1)(2)判断句,(3)(4)宾语前置句,(5)(7)省略句。4(1)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2)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所以我约束他。(3)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
10、仁呢?要点突破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退缩,也不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2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同时也启示我们,学
11、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3本文主要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来组织选文,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平等的教育观念。这一观点,主要通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来体现。其中的“无类”,其实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的:一是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恶、品性优劣,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须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的智力高下、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会有所不同。注重诱导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
12、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却不能确切说出来他才会启发。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面的途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可是思考的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不加审视而盲目地学,往往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危险。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注重师徒切磋。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与学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尽管孔子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每当从弟子那里得到启发时,他都会很兴奋。孔子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延伸探究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资质、家庭条件、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