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无的十字架观后感 东野啊,你不能用这句话就搪塞了结局啊。有好多事情都没说清楚呢,全都要读者自己去补脑吗。这个结局真心不能让人满意呐。 作品的内容笔法就不多做评价了,全都是最能吸引我的东野风。看这部小说时,我的感觉大致是这样的,震惊痛恨无奈迷茫。和之前看过的温情系列不同,这部小说从头读到尾都包含着深深地悲哀。 小说中提到了很多社会与情感交叉的问题。我其实是很想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的。 1.纱织和史也因年少无知偷尝禁果,给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其实偷尝禁果这事还真不好说,他们的结局也是挺惨的。不过就算是孩子也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只想评判的是他们的处事方式,瞒天过海后亲手杀掉孩子。要是当初把
2、这件事告诉父母,也不至于发展成这样啊。 这件事给两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就是史也救上万条小生命也无法补救的。造成这起惨剧的罪魁祸首还有老师和同学的漠不关心。 老师在发现学生怀孕后,只想到了不要惹火上身;同学也只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这全都是这起惨剧的助推器。 说到底,是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的冷漠吧。 又有谁愿意做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不划算的事呢。 2.花惠被渣男欺骗,一心寻死。关于生命,我思考过很多次。 说真的,我也曾多次想过自杀,想一了百了。你问我为什么想死,我只能回答你那是我觉得最好的解脱方式。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最孤立无助的时候,可能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这样的想法吧,我也不太清楚,但那时的我就是这样,
3、一心求死,因为我没有办法摆脱那种折磨人的痛楚。冷静也只是暂时的,当痛苦再度袭来,所有的理智都一扫而空了。每个人的痛苦都是不一样的。小说里花惠的痛苦只有她能体会地最深切了,她想求死的心我能理解。 那这里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人呐,你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同样也没有权利决定他人的死活。不管有没有其他人爱惜,你都要自己爱惜自己啊。生命是宝贵的,每条生命都有价值,要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啊。可是花惠说得也对啊。但如果活着比死了更痛苦怎么办。 “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自己,也属于你的父母,还有认识你的所有人,即使他们并不是你的好朋友也一样。不,现在也属于我。如果你死了,我一定会难过。” 史也很聪明,能对绝望至极
4、的花惠说出这番话,那会给她带来些许活下去的勇气。 但我个人认为这段话毫无道理可言,我的生命自父母赋予我之后,就完全属于我了,我决定我的生死那是我的事儿,和他人无关。只不过是要不要考虑爱我的人的感受罢了。轻视生命,才是误解。失去了疼爱自己的母亲,多年未见也并不想见面的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早已离职未剩下的人际。在花惠眼里,自己几乎一无所有,无所牵挂了。她选择死亡,并不是毫无道理。只是花惠肚子里的孩子,那条年幼的小生命,并不属于花惠,她没有权利决定他的生死。 “生命”这个话题要说的话,是怎么也说不完的,我就先说到这里吧,还要再思考思考才行呢。 3.中原和小夜子痛失爱女后和平分手。 整篇小说里最让我揪
5、心的点。为什么啊。就这样分手,太令人难过了啊。 第一章的标题叫我很庆幸自己离婚了,为什么我离婚会庆幸呢。 “如果不是当时已经离婚,我差一点再度成为死者家属。” 小夜子是一个很睿智,坚强,又努力的女人。她是除去熏(四谎女主)外,又一个深深吸引我的女子。痛失爱女的她并没有深陷于悲痛不能自拔,反而积极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她参加了遗族会,为死刑的判处而努力。她甚至还策划出书以死刑为名的暴力,光看这个书名,就能了解她内心的坚定。中原和小夜子妈妈的对话真是挺让人难过的。“那张遗照是什么时候拍的啊。她的笑容很美。” “说来真悲哀,只有在别人被判处死刑时,才能够笑得出来。”谁能想到这样发自内心的笑容经历
6、过多少的心酸苦楚啊。我们常说这就是命运,可惨遭他人杀害的命运叫人如何接受。原本以为可以 的。结果只有和平分手。东大,我接受无能啊。心都要碎了。 中原说。“她的人生还很长,我不能耽误她。”对,你说得没错。我很赞成,可是还是好心痛啊。 4.史也的妹妹由美说了一句话。“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我是无所谓,妈妈呢。你知道不知道其他人都是怎么说她的啊。” 一边是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一边是共患难的妻子,夹在这两人中间,我该选谁呢。史也直接对妹妹放话:“那就断绝关系好了。有人再问到你们,你就说我和你们已经没关系了,行吧。”这话说得霸气,正义感十足。 往后看就知道了,史也如此坚定地保护妻子是什么原因。这大概
7、就是隐瞒过去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史也为赎罪,可以做到心无杂念,无所怨言。他对母亲的态度却实有不妥,这不该是一个成年人对母亲说话的方式。 父母始终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的,他们的确是为了你好,你也应该知道。说话该说得温柔一点,伤害父母也是天大的过错,不是吗。 5.母亲擅自委托人调查花惠的过去。 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擅自为孩子做决定。同时家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做决定前要首先征求对方的意见,才能让家庭变得和睦而美好啊。执意遵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受伤的不止一个人。 6.史也的母亲和孩子都因为花惠父亲杀人事件受到牵连。这就是大众舆论的压力吧。小孩子他们懂些什么呀。他们只会
8、因为家长无意间说的话而选择孤立其他的小朋友。家长们都这么大了,有些道理我也不想明说。大人犯的错和小孩子无关,他们无需承受父母的过错。作为老师,家长,难道你们教给孩子的就是校园冷暴力吗。只有把宽容,体谅,理解,包容,接受的品质教给孩子们,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塑造的性格才会更加完美。 至于邻居们,闲言碎语不要太多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最好不要管别人家的闲事哈。你想说背地里说说就可以了,但也仅限于此。 大人的心理承受力一般比较强,虽对这些话不会太在意,不过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狗急跳墙嘛,懂了吗。 7.花惠的父亲没怎么照顾过她,当父亲再次出现在花惠面前时,花惠对他只有深深地怨恨之情。那我们对不负责任的父亲该承
9、担何种责任呢。 我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史也选择了接受并不顾花惠反对主动照顾他。那是花惠的父亲,不是他的父亲啊。史也的做法可以给我们点启示吧。毕竟情况不同,毕竟情感不同,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自己想去吧。 8.小夜子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无意间造成了悲剧。 该由谁来负责呢。单方面来说,小夜子该负主要责任,谁叫她要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但是这种想法是不负责任的。这里不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安全教育的问题。关于儿童教育,那说的就多了。 还是要给每个父母都好好地敲个警钟,不然到时痛苦悔恨的就是你们了,关于教育,要父母努力才行,不能全依仗学校方面。对未成年孩子的保护就更是你们的职责了。 9.蛭川
10、入室盗窃的同时杀害了爱美。关于这条,我挺想爆粗口啊。 盗窃就盗窃啊,偷东西和杀人孰轻孰重你不知道是吧。你说害怕孩子太吵被发现,为这种理由就杀人,那我还想随意捅你一刀呢,你想不想啊。我真的是不想多谈,(“”引自原文) “真是一个愚蠢的男人,如果他因为这种愚蠢下地狱,那就让他下地狱,但为什么要让爱美沦为牺牲品。爱美只活了八年,未来还有漫长的人生,她的人生也是中原和小夜子今后的生命意义。 那时候正是幸福的巅峰,然而,那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身处巅峰,而是深信这份幸福会永久持续,甚至期待会更加幸福。 不久之后,其中两个人离开了人世。不是意外,也不是病故,而是遭人杀害。也许当时就已经隐约觉得,两个人之间可能
11、到此为止了。” 任谁都能感受到那种深深地无奈吧。就不难体会中原和小夜子的心情了。 “如果不判死刑,那就让他赶快出狱,我会亲手杀了他。”“我也和你一起动手。” 读这些话时,我可以感受到中原和小夜子失去爱女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在顷刻间支离破碎。用我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愚蠢的罪犯,破坏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要是你有父母,有孩子,能体会到那种心情吗。你的父母孩子也会为你伤心,就更别提被害者的父母了。你可以去死啊。那被害者的遗族所承受的痛苦又有谁能分担呢。 真的不想多说什么了,如果是我,也会和小夜子夫妻一样,亲手杀了他。 10.町村作造为了不让自己和女儿的恩人
12、史也坐牢,残忍杀害小夜子封口。 花惠的父亲町村作造,他看待问题是片面性的,他可能在瞬间获得了良知,也可能是一时冲动,不过做了就是做了,杀了人要拿什么弥补呢。 你想过没有,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你不想让自己的救命恩人落入地狱,就可以随便杀人吗。小夜子只是为了让史也正视自己的错误,她没有做错啊。一条生命,就这样白白葬送了。 如果史也自首,事情也许会有转机;就算没有转机,也不至于被判死刑。你只想到自己亲人的痛苦,就没想过小夜子的父母痛失女儿的心痛吗。 唉,木已成舟,多说无益。永远都不要被冲动给害了啊。 11.警察调查罪犯的不合理之处。 纵使想快速找出凶手,对待被害者家属的态度却让人心寒。 12.全小说最
13、关键的问题罪与罚 (实际上我不想谈这个问题啊,我对法律一无所知,就谈谈就好啊,没别的想法。我说的也别当真。) 死刑很无力吗。究竟该不该废除死刑。 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会愤世嫉俗地说。“凭什么废除死刑啊。现在死刑都是注射死,一点痛苦都没有。如果有可能,我真希望恢复古代的凌迟,把伤害孩子的杀人凶手千刀万剐。”没错,我是这样想的。 作者到最后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看到相关书评中对结局的推测,大致是小夜子和中原其中一个人把多年前婴儿的尸骨挖了出来,我也很赞成这个推测。 前文中已经提到小夜子对待是否该废除死刑的问题摇摆不定了;中原更不必多说,根本没有打算让犯人自首,只是想了解
14、真相。 这也暗示了作者的态度。死刑无力。如果罪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犯下的过错赎罪与弥补,在长长的人生道路中留下自己悔悟所付出努力的痕迹,就是值得称赞的,而那些被关进监狱的人,他们也许是没法真正悔悟的,还有可能装出一副虚情假意的样子来获得假释。在我看来,死刑是可以给被害者遗族带来些许心理安慰的,但那也只是暂时,失去亲人的悲痛是用何种办法都无法弥补的。我们只能通过时间,通过努力来忘却,像小夜子一样,一直往前走。 为什么会有死刑。也许是一命偿一命吧。在一起杀人案件中凶手被判死刑,双方的家人都会陷于悲痛。 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是罪犯是否有悔改之心。 通过两起杀人事件的比较,一个被判死
15、刑,一个没有服刑来看。 被判死刑的蛭川直到死前都没有悔改之心,把法庭给他判处的死刑当成了命运的解脱;史也则是做了一名儿科医生,拯救了许多小孩子的生命。 两相对比,是啊。死刑无力。 杀人凶手拥有悔改之心,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弥补过错,要比一辈子待在监狱里无所事事好很多。 遗族渴望获得的,也不是凶手的性命,只是觉悟而已。如果废除死刑是因为人权,那死刑的废除其实没有意义。真正要改变的是牢狱内的劳改吧。心灵救赎才更加宝贵。 第二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一)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
16、能读也.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
17、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
18、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
19、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 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
20、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
21、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
22、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最终,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纱织最后选择面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首。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读者对于伦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却戏剧性地安排了警方找不到犯罪证据,无法定罪的情节。或许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吧,正如书中写的也许这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第三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一) 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
23、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
24、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
25、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
26、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
27、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
28、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
29、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
30、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 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 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 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 )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 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 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
31、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对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生命终结】 而已,是他们逃离这个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为了减刑需要作出虚假的悔过,他们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烦了】 的原因放弃。
32、对于社会民众而言,针对一个家庭里出现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罚的人,那么这个家庭成员在近邻社会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排斥,这是社会成员的正常反应。 对于国家公器而言,管理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针对社会成员不当行为的惩戒,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惩戒来改善行为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惩戒的社会成员,再犯同样类型错误的机率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 虽然这不能代表惩戒无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说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着就最终引出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死刑都不能让人悔过,那是什么让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实让人为自己行为产生悔意的,其实并非惩戒本身,
33、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该后果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简而言之,也就是古话说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说里用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暂停阅读,喝杯水喘口气才能继续(也许你读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个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废,作者认为只能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机会给其他社会人员造成伤害。 我觉得小说很棒,推荐给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三) 罪与罚 王艳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
34、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
35、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
36、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
37、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死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
38、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
39、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第四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 郑育茹 东野圭吾 日本推理小说天王 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 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 从而达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
40、冠王.代表作有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 1这是东野圭吾继幻夜、白夜行之后又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和他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推理色彩显得不那么浓,阅读过后并没有我的天,竟然是这样的感叹,只有无尽的叹息。作品表面的情节建构只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勾出作品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更让人心疼。 2小说中每一个人都让我心疼。 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因为蛭川的再犯变得支离破碎,爱女的去世带给中原和小夜子巨大的打击。成功判处罪犯死刑后,两人的伤痛有增无减:本该相互安慰的两人却因对方的存在始终无法走出悲伤,看到对方就没法不想起曾经发生的悲剧。两个人分开了。 至此,两个人合力争取判处罪犯死刑的故事拉开序幕,故
41、事的主旨也渐渐鲜明:夺取他人生命的人是否该被判死刑。 祸不单行。离婚后的一天,中原接到消息,小夜子也去世了,而且是他杀。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曾经深爱的两个人身上,中原究竟要背负多大的悲伤中原开始深入了解前妻离婚后的生活。他逐渐现,前妻的死不是一件单纯的抢劫杀人案。通过不断的探寻,中原挖掘出了背后的真相。抢劫犯其实是为了掩盖被小夜子发现的女婿的罪行才夺去了她的生命。女婿仁科史也年轻时曾和女友井口沙织合力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3中原令我心疼,一个人如何承受得了相继失去爱女和妻子的痛苦;小夜子令我心疼,在争取废除无死刑论的路上,她必定每日揭开自己的伤疤,痛苦却依然为着心中的坚持不懈努力,她坚强得
42、令人心疼;仁科史也令我心疼,婴儿的死让他一生都背负着十字架,救再多生命也无法抹去他心中的愧疚;井口沙织令我心疼,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想法在脑海中盘桓不去,她每天都在煎熬,一个厌恶自己生命的人,她的日子该有多绝望。然而,这些悲剧的背后,不仅仅只是这些人物的悲伤命运,更是对人性的拷问,是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难题。 4书中,小夜子一直认为,杀人犯只有被判处死刑才能对得起逝去的生命及其遗族,罪犯才算是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将不会再有机会伤害另一个生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杀人犯获得死刑的判决就能抹平遗族的伤痕吗。杀人者必定会因此而却步而反省吗。答案是不一定。再次杀人的蛭川至死也没有反省
43、,仅仅认为这是他的命运。我想,对于中原一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杀死自己亲人的罪犯毫无悔改之意,此时死刑显得如此无力。 再看另一个杀人者逃过法律审判的史也,身上的十字架却是沉重无比,他选择成为医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甚至抚养别人的孩子。他没有反省吗。活下来的他没有继续伤害其他人,反而时刻在赎罪。他选择了一条和蛭川截然不同的道路度过余生。 5所以,死刑真的是对一个杀人犯最好的惩罚吗。 故事的最后,被埋在青木原的婴儿没有被找到。是野兽叼走了。或是小夜子也犹豫了,于是把证据毁灭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而我倒愿意将它理解为无解,罪与罚该如何抉择。无解。 6东野圭吾的作品常常让我感到无力,人是那么地脆弱,
44、无法避开的人性的弱点时刻困扰着我们,我们居住在钢筋水泥之中,却并未变得更坚强生命这样不堪一击。但人又是坚强的,只一个信念就能驱使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躯壳继续前进,那样地执着而坚定。 不由得想到江歌案,江歌妈妈数百天的请愿,只为求罪犯一死。死刑对她意味着什么。死刑能挽回她女儿的生命吗。显然不能。那死刑能换来罪犯的一声真诚的道歉吗。无从得知。似乎她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但我想,人是需要有慰藉的。对罪犯判处死刑是许多被害人家属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内心的伤疤已经形成了,可能唯有时间能使其淡褪哪怕终究无法抚平,但至少,死刑或许代表对自己逝去的亲人有交待,对自己也是,余下的生活好像打上一针医学专用剂,痛苦仍在,
45、但也不那么难受了。 7人是感情动物,法律却理性得甚至有些冰冷。一个判决不只要考虑被害人家属的权益,还要考虑对罪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单凭法律的力量,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期盼,这就是悲剧所在,无力到令人窒息。 第五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600字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600字 作为东野圭吾的小书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书是我高三开始接触与喜欢的。因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饭店从此变成了东野的小迷妹。 对于他的书疯狂购买,最近看的书是他的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有三个疑问,对于这虚无的十字架,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这本书主要就
46、是围绕了这三个问题在那边周旋而展开的故事。 整体的感觉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纠结是让那些人一命抵一命,还是让他们能有后悔之心,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够付出代价去弥补。东野笔下的罪与罚不仅对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时也突出了两种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如果单单是的规定杀人的人要偿命判死刑,那很容易,还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不一定能让罪犯能够改邪归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属,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让无期徒行的罪犯变成有期徒刑,几十年后出来没有与时俱进的生存能力,到时候又沦落到去进行犯罪,或者在这几十年还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现的我悔改的样子,再出来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间的冲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冲突,对错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