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伟大战略目标,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兴邦的基本方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民生确是一种境界。 改善民生是一种人本境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质上是“民生如天”的人本境界。“民生”语出左传X8226;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生计才不会匮乏。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无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2)国语X8226;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
2、何待。”将“民生”与“国计”并论,彰显人本境界的唯物主义思想。新时期的民生之本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其要义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 古往今来,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无不把改善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民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最重视的是人,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3、身。”(3)马克思还强调人的“生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民生的本源性。从马克思基本理论来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才是执政的根本。改善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邓小平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改善民生是共产党人潜心追求的人本境界。 改善民生是一种发展境界。强调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用发展的办法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4)十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5)江泽民强调:“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6)发展的三个“第一”,无疑是民生改善出神入化的境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要着重抓住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人口多、底子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
5、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改善民生就必须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全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达2100万人,低收入人口3550万,五保供养对象570万,城镇低保对象2200万,每年需救助的受灾群众近亿人次。另有需救助关爱的老年人1.43亿人、残疾人8296万人、孤儿57.3万人。(7)贫困山区“通讯靠吼、交通靠走、运输靠篓、治安靠狗”的状况依然存在。解决这些突出的民生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要靠发展。 改善民生是一种统筹境界。统筹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也是改善民生的崇高境界。十七大报告提
6、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旨在运用统筹切实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使民生改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且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系统的整体发展。“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这就说明,改善民生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等构成的系统整体。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建设问题依然突出。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盖洛普公司以
7、“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题,对60个国家5.7万人的民意调查表明,各国人民都认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为宝贵”。实践表明,在民生核心价值已从经济发展提升到增进民生福祉高级层面的当代,经济增长并非评判一国民生改善的唯一标准,还需在社会建设方面“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坚持统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在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近五年来,浏阳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投入2.7亿元救助贫困人口及学生,建成廉租房1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11.8%,有效改善了民生。 史料引用依据文献: (1)论语X8226;颜渊。(2)荀子X8226;富国。 (3)邵景均。执政当以民生为本,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9版。 (4)(5)(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新华社北京2007年11月11日电。 (7)李学举。关注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求是2007年10期。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