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探讨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其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避免本末倒置更应该正视其在使用上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功能特点位置存在问题所谓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
2、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的社会进行着一次技术改革,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入。而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以下我就对这个问题谈一些思路。一、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
3、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5、支持协作式学习。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二、明确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避免本末倒置。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好用,作为课堂,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则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此,信息技术必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既能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喧宾夺主,淡化课堂上的学科特色。有一堂小学自然课,授课教师就很好地理顺整合了各种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帮助。这堂课主要介绍的是鸟的
4、生活习性和特征,教师制作的课件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1、背景阅读。从森林着眼,牵引到鸟的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2、音像资料。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思考题,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思考题,确定研究目标,然后通过课件进入音像资料部分,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鸟的生活,归纳出鸟的生活习性。3、拓展性阅读。这里是鸟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国际互联网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鸟类的趣闻轶事,无所不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既体现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作用,又突出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堪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三
5、、正视信息技术使用上的一些问题。、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远没有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提供的空间那么广阔,但对学生感观上的吸引力还是足够的。因此,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主动化和个性化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过于依赖多媒体,而主观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a、感观上的依赖。学生的视觉、听觉在多媒体形、声、色的轮番冲击下,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缺乏对文本知识的了解与认知。b、感受上的依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之内,音效之中,而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c、感悟上的
6、依赖。多媒体作为展示工具,能展现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场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确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像语言一样自由地传情达意,无法表达出画面背景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往往不能对文本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这种依赖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要消除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首先要在课件的精用上作文章,要用在画龙点睛之处,用在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其次是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配合进行深度的透视讲解,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才会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上的价值。2、教学目标偏移问题。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辄用大量的
7、时间展示或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料,诸如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人文景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科学常识等背景资料。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时,以“网上旅游”展示了多幅威尼斯的风光图片,补充有关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城市历史、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文学资料,把对文章的语言文字审美变成了饱览水城风光的旅游课。这样的教学形式,严重偏移了课堂教学目标,干扰了学生与文本知识的密切接触,模糊了学科知识的自我特征。要扭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偏移现象,一是要防止文本信息的延伸面过宽而导致其外延的无限膨胀;二就是要在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和丰富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上下功夫。3、信息技术、学生、老师关系问题
8、。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累加,而是彼此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传统的“传经布道”观念不能摒弃,甚至是“穿新鞋,走旧路”,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如一位教师在讲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的公开课时,为了体现其教学上的“独具匠心”,安排了部分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本来这样的安排也无可厚非,但由于是预先设计好了的“精彩”,学生的汇报展示无一例外地烙下了“人为操控”的痕迹,不但没有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还有矫揉造作之嫌,显然是教师在操控教学信息时,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处理不当的结果。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因素,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