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87.50KB ,
资源ID:642066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4206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oc)为本站上传会员【pc****0】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doc

1、XX 大 学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学生姓名: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职称 目 录题目摘要及关键词前言1一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一)农村劳动力总体数量大1(二)行业分布现状1(三)流动分布现状2二 吉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 2(一)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导致2(二)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与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2三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2(二)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3(三)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3(四)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阻4四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

2、思路及对策 4(一)农业内部转移41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42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43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劳动力内部转移的保证5(二)农业外部转移51 开展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2 加快小城镇建设53 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6参考文献6致 谢 7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学 生:专 业:指导教师:摘要:吉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入手,针

3、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从农业内部转移和农业外部转移两方面。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解决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劳动力 有效转移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Village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JiLin ProvinceName: Major:Tutor: Abstract:Jilin Province,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vince,to build up the moderately well-off soci

4、ety,to ha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 between the cities and the country,to upgrade the agriculture province to be the strong agriculture province,the farmers must have the higher income and the better live quality.The valid way to solute the farmers job seeking and income raising,is transfer the count

5、ry work force effectively .This document star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Jilin Province country work force transfer and in-depth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 of them,discus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To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agriculture,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o enha

6、nce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for the country work force,are the solution for Jilin Province country work force transfer.Keywords: Jilin province Village labor force Valid transfer7前言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是中国这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国情决定的,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了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劳务日趋活跃,已经成为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劳

7、动力的转移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以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于潇,申斯迎(2003)通过对吉林省养老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保险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廖小官,谢元态(2007)通过对涉农制度变迁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林竹,赵永乐,俞宪忠(2007)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孟繁琨(2007)通过对吉林省通化市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就总结,得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周明光(2007)用“反推拉”分析了吉

8、林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但是,随着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不断出现。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在国内范围内转移的现的状及其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的有效途径。一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并非我们中国所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吉林省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的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困难。(一)农村劳动力总体数量大从表1可以看出,1980年吉林省农村人口1487.4万人,占全省

9、人口的67.28%。2003年吉林省农村人口146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55.54%。2000年以来,紧邻省农村人口出现下降趋势,2005年吉林省总人口2716.00万人,农业人口1289.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47.48%以上。以上数据说明,吉林省农村人口总量多年来相对稳定,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总量还很大。表1 吉林省总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万人,%)年份全省人口数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例19802210.71487.4723.367.2819902440.21488.3951.960.9919952550.91473.11077.857.7520002627.31484.

10、3114356.520012637.11482.41154.756.2120022649.41471.61177.855.5420032658.61463.21195.455.04资料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二)行业分布现状从行业分布上看,异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到异地务农的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4.5%,上升0.3个百分点;转移到建筑业的比例为5.9%,上升0.8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8.2%,上升1.3个百分点;仍然从事农业的比例为73.3

11、%,下降了0.7个百分点;转移到其它行业的为8.4%。(三)流动分布现状从流动分布上看,具有明显的市场调节性。表现在:从流出地区看,主要是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的地区;从流入地区看,主要是收入较丰厚、就业空间广阔的沿海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乡镇和各级城镇转移的热度开始降温。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除每年在外务工,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动收入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二 吉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一) 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导致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吉林省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

12、685.2万,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2%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要素向农业流入,使吉林省农业投入要素结构中资本更多地替代了劳动,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耕地的日益减少等诸多因素使农村可转移劳动力越积越多;另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吉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过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上升。(二) 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与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失业现象,为什么每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呢?通过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分析,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但对于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作出是否可以向城市流动

13、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移动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二个问题: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为到城市就业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概率很高,那么在存在城乡工资差别的情况下,即使城市中的失业已经大量存在,农村劳动力仍然会迁移到城市。三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情况,农村劳动力要向城镇转移,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要想了解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可以通过

14、最近的人口普查情况得到具体的信息。“五普”时点吉林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状况见表2。表2 “五普”时点吉林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状况(万人,%)受教育程度全 省市 镇乡 村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6岁及以上人口2547.411001267.691001279.72100未上过学134.245.2751.144.0383.16.49扫盲班190.757.40.5811.580.9小学899.7635.32266.1120.99633.6549.51初中956.837.56485.0138.26471.7836.87高中305.7112240.821954.94.29中专99.723.9183.636

15、.616.091.26大学专科81.333.1974.515.886.820.53大学本科48.71.9146.963.71.740.14研究生2.160.082.10.170.060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124.795.7443.263.4179.537.47资料来源:吉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仅为1.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仅为0.14%。城镇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为45.1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5.11%。另外,农村15岁以上的文盲比重仍然高达7.47%。因此,农村人口与城镇人

16、口受教育年限和人力资本存在的差距在扩大,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大两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转移后大多只能从事苦活、脏活、累活,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二)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严格的户籍管理和就业体系,堵塞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各种渠道,把大量农民限制在农村,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已经下决心推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户籍壁垒,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的制约有所减弱。但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

17、上存在着对民工的歧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导致民工的就业范围缩小,不能和城市人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用工待遇。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三)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4年我省乡镇企业崛起吸纳了近2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而其本身所固有的产权不清、管理落后和人才缺乏等弱点不断暴露。近年来,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乡镇企业面临从粗放经营向

18、集约经营的转变,开始实行以“减员增效”为主的全面改制,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四)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农村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向非农生产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换的过程。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吉林省的城市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滞后。2005年,吉林省的城市化率52.52%,。城镇规模过小,造成小城镇的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周边地区带动作用的发挥,导致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偏高,城镇结构过于单一,就业

19、门路狭窄,对人口缺少吸引力。四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及对策(一)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内部转移是指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向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转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1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调整结构中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培植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城市郊区及平原区围绕服务于城市这一目标,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和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生产等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山区主要发展林果、药材、野生蔬菜,建设优质中药材基地。平原地区主要发展优质

20、特种玉米、烟叶。高山区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建立中药材基地和优质水果基地。在这些基地中,尤其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样性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通化市发挥长白山特产优势,发展山葡萄、蕨菜等特产种植业。通化市政府不仅引导农民种植人参等药材资源,而且还实施了“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医药工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2年,全市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利润753亿元。2001年,有7户企业进入全省医药工业利润2o强,11户进入医药产值4o强。修正、东宝、金马3户企业已进入全国医药工业利税5O强。另外,通化市的天然食品资源也非常丰富。长白山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1、矿泉水资源,特别是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有蕨菜、薇菜、蒲公英、桔梗、元蘑等190余种。通化市利用了这些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能利用的资源优势,进行了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市场体系,进而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专业特色市场,增强了农村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2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劳动密集型的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生产;另一类为土地密集型产业如玉米、小麦等。吉林省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上有竞争力。因此,今后吉林省在提高种植业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精细操作为主的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些产业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22、而且是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如近年来,长白山区封沟养蛙的农民越来越多,放养规模越来越大。养蛙户中,年产林蛙6万只以上的放养大户占25%,平均每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年产林蛙3万至6万只的中型户占50%,平均每户年收入在5万至10万元。目前,吉林省东部山区的25个市县,都开展了林蛙的半人工放养,已养蛙封沟6000条,年回捕林蛙4亿只,总产值6.3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11倍、19倍和20倍。3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劳动力内部转移的保证 目前,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性需要提高生产集中度。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化、企业化程度

23、较高的竞争,吉林省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一人生产,就更显得势单力薄。因此,要深化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形成合力和拳头,去参与市场竞争。一是可实行“公司十农户”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其中后者推广的意义更大,其优势在于能较好的解决利益分配不合理以及合同不能兑现的问题。中介组织是农民自己组建的,一方面代表农民利益,与企业签定合同;另一方面充当企业的代表,对农民生产提出要求,企业无需直接面对千家万户,降低了组织运作成本。一旦出现合同纠纷,它可居中协调,从而使龙头企业对农户经济的拉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形成一加

24、一大于二的竞争力。二是可建立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依托经济、人文、地理优势和特色产品,建立和发展服务配套、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使农户围绕专业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四是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为核心,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从事某一种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从而增强竞争力。(二)农业外部转移 1 开展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外部转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国内各大城市的转移;一是国际间的劳动力转移。国内各大城市间的转移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劳

25、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尽量作好总量控制,避免盲目流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健全农村劳动力输出信息网,建立沟通省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及时的劳动用工信息。同时,扩大定向输出、定向培养的范围和输出量,加强与有特定劳动技能需求的地区的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步骤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劳务输出。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保证劳务输出高效有序进行,劳动部门在上海、大连、厦门、青岛等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并给州政府的6个驻外招商机构增加收集用工信息、代办劳务输出的职责。这些做法既拓宽了劳务市场,又保证了对各种用工信息的及时掌握,劳务输出的快

26、捷畅通。2004年,延边通过基地输出劳务人员超过5000人,2005年将超过万人。各县也陆续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安图县石门镇2005年劳务输出1400余人,占农村剩余劳力一半,创收1575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2 加快小城镇建设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发展小城镇可以较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截至目前,吉林省“十强镇”发展到80个,有18个镇被国家确定为综合改革与发展试点镇,其中有联合国开发署“可持续发展”试点镇1个,试点面占吉林省460个镇的21%。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截至2002年底,吉林省“百强

27、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18.7亿元,同比增长18%。吉林省“百强镇”区域内共建成各类园区64个,实现产值近50亿元,吸引投资约7亿元。 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效益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靠科技改造乡镇企业,使其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加大农民增收的步伐。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把发展个私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给政策、抓服务、造环境,促提位。2006年,吉林乡企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58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370种,其中具有知识产权的占25%,有30余种产品获得吉林省名牌产品称号。另外,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尤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食品工业。目前吉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28、和消费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此时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特别是农产食品工业,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内需,还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产品需求弹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以榆树市五棵树镇为例,2006年,农产品加工业为本级财政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吉林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1户,从业人员达66675人,实现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参考文献1于潇,申斯迎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分析.人口学刊,2003(4)2廖小官,谢元态涉农制度变迁的人力资本产权研究农村经济,2007(4)3林竹,赵永乐,俞宪忠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

29、效应分析 农业经济,2007(4)4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5孟繁琨.通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7(6)6 周明光.“反推拉”作用下的吉林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7吉林年鉴M长春:吉林年鉴出版社,20058于潇.吉林省农村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J.人口学刊,2006(6)9史清华等.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调查分析J.开发研究,2006(6)10韩康.农村就业转移增长的困境评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逆趋J.江苏农村经济 ,2006(4)11邹新树.农民共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拉“理论的现

30、实解读J.农村经济 ,2005(10)12李添,徐少宏.吉林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税务 ,2003(12)13李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取向性于时序性研究一吉林省为个案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14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5刘燕鹏,李立贤,石玉.林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基本特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2)16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7祝华军,耿忠平.小城镇建设对财政的依存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18冯贞柏,宫松.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J经

31、济纵横 ,2000(3)19袁桂林.建设文化教育型小城市的可行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0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致 谢 是在霍灵光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霍灵光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论文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对吉林省农业现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实习单位对我实践以及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们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还要感谢,宋玉斌和聂林兵同学对我的无私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同时感谢王鑫、邢德乐同学这几天给我提供电脑支持,感谢张密拴同学给予我的指导使我能顺利的完成最后的打印工作。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