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唐代书法高度发展的原因分析1、 唐代用人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实现科举制使文化教育实现平民化,基础扩大。唐代沿袭隋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拨人才,出身于中下层地主士子也有了入仕从政的机会,并且以诗取士、以书取士也大大激发了广大士子学习诗歌与书法的积极性。2、 唐代统治者喜好,并把他作为取士科目。唐朝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顶点。唐朝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皇帝爱好和提倡书法,建立书法教育机构,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因此在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3、唐代文人吸收民间实用性笔法结构营养。4、画坛、文坛、书坛的艺术
2、连动作用。唐代的画坛、文坛、书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乃至同步发展和繁荣,积极地表现社会人生,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艺术的个性和自由。二、 中国草书艺术发展脉络概述“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张怀书断说草书是:“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
3、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
4、一批章草名家。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章草。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三、 从书法美学的角度论述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功绩1、
5、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书法的形式美。第一,书有点画,但点画如果只有形式的平正,而不能与结构统一成生命形象般的意态,便没有书法的艺术性。即使写正书,也不能只取流行的正书为范本,还要学八分、学章草,把其他书体的笔意吸收进来,这可以帮助人理解书法,引发创造性意趣。追求字态精神,筋骨劲健,笔墨温润2、颜真卿对法度美的执著追求3、赵孟頫:一位十分重视技法的人。其次,他教人任曦古人,不强调修养,不讲求见多识广,只要“得古刻数行,专心习学,就可以名世。“用笔千古不易“,即千变万化的用笔现象中有千古不易的规律,在它的背后,包含着对线条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等诸美感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四、 分析并例举说明书法时风
6、形成的因素和作用两汉经学的崩溃,埋没百年的论衡被重视,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在文艺意识形态上开创了“为美而美”的时代,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再加上魏晋由于战乱及权势的斗争,人们逃离现实,玄学兴起,崇尚道家无为,追求飘逸恬淡的生活境界,这必然反映在书法上是对“韵”的追求。这种时代的审美追求为王羲之这位“书圣”产生提供了时代的气候,形成了影响书法一千多年注重内养、雅的审美尺度。从中也反映出书法的兴盛与时代的繁荣并不同步,而是与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的变化相联系的。初唐书法是对魏晋书风的延续,加上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和自身的参与, “大王”书风成为流行。但是,唐王朝建立后,文治武德,国家繁荣昌盛,激发
7、了文人士子们激昂向上的蓬勃之气,形成了艺术家空前的文化自尊心。不再是追求道家的避世无为了,而是儒家的积极入世。唐王朝的大国气度影响每个人,并力图对书法艺术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度,如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等大家,柳公权将法度高度完备。这种“崇王尚法”的追求,在中唐以前形成了不仅法度严谨又不失一种洋洋大国的博大气概,如虞世南的潇散遒逸又不乏庙堂之气,禇遂良的洒脱隽永又痩硬有余,李北海的天真拙朴不失雄厚宽博。但是唐代书法的鼎盛时期并不是盛唐,而是在中唐。“安史之乱”不但动摇了唐王朝的政治、经济,而且,士子们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盛唐那种积极向上、开朗自信、建功立业的热情受到打击,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
8、趣,或不得不退出。所以艺术家的内心、思想深处是复杂的、矛盾的、痛苦的。反映在书法上形成了中唐时期的澎湃激宕、博大精微的风格,如颜真卿、怀素。晚唐对“尚法”的追求减弱,开始对韵味和意境的追求。五代则是宋代书法风格酝酿的主要时期,尤其社会的频繁战乱,加速了从“法”向“意”转变的进程。北宋王朝的建立,思想上保持一种活跃的气氛,儒学、道学、佛学并存,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书法风格上追求韵味和意境。苏、黄、米等人尤其入禅很深,他们从禅中悟出不拘成法,适性自然,追求象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从苏轼,米芾的身上又可看到唐代张旭、怀素的影子。但是,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减轻了宋代文人在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在书法上表现出
9、北宋书风相对少了中唐书风的激情,体现出一种平静的意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使书法艺术成就达到了另一次高峰。元代在书风上追求简逸和笔墨神韵,形成了以赵孟頫为核心的,以康里子山,邓文原,鲜于枢等书法家为群体的复古潮流。元代的复古是对“二王”的继承。明中叶兴起个性解放,在文艺思想上掀起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书风打破古典主义书风笼罩了百年的沉闷。到了明代中叶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社会价值观、审美观必发生重大的变化。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折中,形成明代以董其昌为代表,崇尚“静”气的书法风格。这些似乎简单不变中看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晋人对韵的追求、唐人对法的崇尚、元明的复古、明末
10、清初的浪漫主义和清末的金石气等等。我们不用看作品创作的年代,根据书法时代风格特点,就大概能分辨出是那个时代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中还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象中国书法艺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五、如何理解“汉字不仅仅是语音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其表意性反映了汉字构造,社会进步,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痕迹学习和使用汉字, 世界上使用的文字基本上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其中汉字是历史悠久,不多见的表意文字。它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语言里的词或语素的文字,不直接或不单表示语音。例如“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这个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上横为“天”中横为“人”,下横为“
11、地”,竖表示参通天地人者,“王”也。 “家”,说文:“居也”。“八”表示房子,“家”是猪,房子里养了猪,“家”庭出现了。原来人类的祖先群居森林,靠打猎和采野果充饥。劳动工具改进后,猎物有余剩便养起来,劳动剩余产生了“家”。 六、 书法艺术与时代“精神”之关系审美观七、 东晋门阀制度与王羲之书法成就之关系世族门阀以宗族为纽带,拥有自己的门生、故吏、宾客、佃客,组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与寒门、庶族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大相悬殊,不同门第之间,不许通婚,生活习俗,有严格限制。而大族之间多有姻亲,郗鉴之女郗璿为王羲之之妻,王珣为谢万之婿,王珉为谢安之婿他们为了维护世族的特权,首要的事就是要保持门第的森严。门
12、阀制度规定贵胄子弟不必经过任何努力就可以平步青云,坐致高官;士族子弟们不必为自己的仕途去竞争,不必为自己的生计去奔波劳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从事他们喜爱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正是这样,门阀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最突出的代表便是诗文方面的谢氏家族和书法方面的王氏家族。八、谈谈你对学习本课程的看法九、从“书为心迹”分析杨凝式“不衫不履”书法风格形成原因韭花帖行楷书,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他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写的致谢书信。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
13、多得的千古佳作。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后人以为,他的代表作是行楷书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
14、的惬意心情。写此帖时,他大概心情较平静,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看韭花帖的用笔不失规矩,而结体奇中寓险,险中见奇;章法也独特,他有意无意将字距和行距拉得很大,使这幅作品给人以清朗宽舒之感。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是很少见的,但这又不是他有意要出新,而是他简淡萧散的精神的自然表现。所以黄庭坚对韭花帖赞以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跋杨凝式帖后)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 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如果说韭花帖是他作为
15、正常人,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笔底神来的杰作,那么,他的行草书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的恣肆散逸,恍惚变幻,则可以说是展现了他的貌似狂放与怪诞实则清醒颖悟的精神状态。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传世的作品只有四件: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书,为杨凝式为唐人绘画所题的一段跋,用笔、结体极类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浑厚凝重。夏热帖,行草,是杨凝式苦于夏天暑热而作的 一通手札,似取法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和柳公权的蒙诏帖,遒劲挺拔而又沉着痛快。神仙起居法,草书,内容是记叙古代医学上的一种按摩法。只有八行,全篇初看粗头烂服,若不经意,其实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显示出其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时而草书之中夹杂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到杨凝式一融会贯通,使人望之已无迹可寻,几入化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