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标准很多,而且随着语文课程理念的不断完善,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也随之在不断的修正、完善。同时,由于观测点的不同,又可以细化为很多标准。如,否则容易栽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境地。所以,首先自己要有一个简易的评判好课的标准。那自己如何判断自己上的课是好还是坏呢?我认为,最简单的评价标尺莫过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了。 三维目标,人人皆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先说“知识与技能”。 语文知识,无非是字、词、段、篇;语文技能,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一一完成这四大知识,落实四大技能,这要看
2、教材的单元教学重点、课文文后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但若离开了这四大知识、四大技能,这样的课无疑是观光课、游乐课,是缺乏“语文味”的非语文课。对于语文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取舍,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也曾误入歧途,什么都不敢舍弃,什么都讲,什么都教,结果问题一大堆。讲的多了,学生消化不了,真可谓贪多嚼不烂,而且往往都是点到为止,学生学不精,学不深,所学知识就浮于表面;教的多了,就剥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时间、空间,学生没有在自己已有经验的调用下和积极思维的参与下进行架构、重组、再生,往往会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理不清楚,记不深刻,所学技能就肤浅苍白。每每问题暴露了,就会抱怨, 我都教过了,
3、还不会,真是的!显然,存在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知识与技能”,我们到底讲什么知识,练什么技能?以上说的仅是一种原则,即:根据课程、教材、学生;我们还有一种策略可供选择,那就是我们的课题成果“精讲多练”的两大精髓:“三讲三不讲”和“四项多练”策略。这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咀嚼、全面贯彻。再说“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看似抽象,比较概念化,实则很重要。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设计足以看出一位老师的智慧与本领。对教材是如何处理的,是如何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针对处理好后的教材,各个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环节设计是如何体现丝丝入扣、循序渐进的?尤其是某个技能方法的提炼,整个教学过程是否是教师穿靴戴帽
4、式的,还是随风入夜般的悄然、春雨润物般的无声?“方法”,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由以教师为本、以教参为本、以教案为本转移为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是否由填鸭式、一言堂转变为启发式,师生、生生互动等等?教学手段是否科学、有效,等等。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方面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但,现实中还有很多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大行其道,这与新课程要求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格格不入的。最后说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维度的内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甚至在认识上有误区。“情感、态度与价值
5、观”不仅是通过文本的学习,在与文本的主人公、作者的对话中,情感得到激发,态度得到培育,价值观得到引领,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决定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上课是否有激情,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全身投入?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积极,全神贯注?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否鲜明充盈,唯恐落后?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呆若木鸡;学习态度消极,心猿意马,课堂效率会好吗?由此可见,教师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宽松、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已经离好课的标准不远了。否则,即使教师教材处理有多棒,教学设计有多么巧妙,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一切也枉然。 以上是自己对一堂
6、好课最粗浅的认识,纵然好课标准千千万,有效整合、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是根本。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
7、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语文好课三味 王崧舟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8、。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
9、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
10、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怎样才算好课 游彩云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
11、;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 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又怕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