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我执教的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课。以往在教学画圆的时候,是老师手把手的教,课堂上耗费许多时间。其实画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他们喜欢画着玩,玩着玩着就会画了,为何不放在课下呢?于是,我制作了微课,将用不同方法画圆放在了课外,目的是想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学生在微课学习之后,尝试用多种方式画圆,既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又感悟了一些圆的特征。这也是对翻转课堂的一点尝试吧!我们知道,圆的科学定义是:在平面内,到达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所以我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的思想去感悟、体验和理
2、解圆的本质属性,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圆的认识。整堂课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游戏环节以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画圆环节以体验圆是确定固定长度(半径)围绕固定点(圆心)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练习环节在多样的画圆方法中,提炼出画圆的共同点,深刻理解圆的本质属性。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思想学习,得到了成功的尝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用圆的本质属性来吸引学生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但最终能够真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是数学的本质魅力,它才是维系学生不懈学习数学的源泉。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
3、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源于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而当有无数个这样的点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究竟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是数学的本身魅力吸引着学生。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画点平台,用圆规将它补充成一个圆的时候,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就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解决了。“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半径?” “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都可以连接圆心成为半径,所以有无数条半径。”“为什么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我们刚才的游戏就是要求每个点到到圆心的距离是厘米。” “我还可以用圆规在圆上走一圈,两脚的距离没有变,所以
4、说半径都相等。”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二、在画圆中进行数学思考数学课堂中,数学操作有利于学生数学的思考,但是操作仅仅是作为学习的手段,把它作为“拐杖”,最终实现操作活动数学化。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在操作活动数学化的过程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在这个基础上作反省抽象,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边操作、边思考,逐渐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最终使他们能够脱离操作进行数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建构。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一特征,假如想利用操作理解这一特征实在很抽象,但是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建立一个认知经验,再通过有
5、效操作后的合理想象,比较容易得出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数学时,我们在操作时只研究了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但是借助不断的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任何一条直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两条半径,最终得出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这些有价值的数学思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三、数学文化渗透数学史料是不仅仅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内容的融合中品味其中的含义,用
6、于巩固、深化和拓展对圆的知识。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提出:圆,一中同长也。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适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车轮做成圆形的根据也是:圆,一中同长。练习设计一个技能练习(画半径直径确定的圆),一个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且落实了画圆的技能)。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精彩地演绎着数学文化。在不断学习与深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伟人与史料做伴,数学文化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丰满而圆润。课尾,在简单而抽象的圆中展开想象: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老师适时地呈现收集到的精美图片,然后引用古希腊数学家的一句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有了这样的一种亲身体验美的过程,对圆的思考与研究就添加了有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