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尾芭蕉古池读后感 短短数字的俳句,不以辞害意,直白而意深,既传达出原诗意境,又符合作为古典诗作的结构格式和中国式的审美情趣。 乍一看,这首小诗朴素的让人质疑它的价值,但仔细玩味,平淡古拙中却禅意盎然,我脑中逐渐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夏日的黄昏,丛林中万籁俱寂,一个废弃的池塘里,也是平静得无半点绮纶。突然,不知躲在哪儿的一只青蛙从杂草丛中纵身一跃,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入水中,噗通一声,水花四溅,荡起层层涟漪,短暂动荡后,水面又恢复平静,古池还是古池,青蛙已不知去了哪里。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齐物论中也出现:“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我想,
2、如果天籁存在,那它一定如这蛙跳的“噗通”一声,充满张力,能够超越时空,从辽远的过往中来,叩击我的灵魂,引领我走向无知无涯的未来。“古老”体现了时间的久远,世事变迁波谲云诡,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沧海桑田,都内聚于这个词中;“池塘”突出了空间的宁静,任时光荏苒,池塘却一直沉默,它既不好也不坏,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而青蛙这一跃,用瞬间的运动打破宁静,时空被猛烈撞击,解构了由古老的时间和空间所建构的凝定状态。但下一瞬,池塘又恢复平静,时空再次凝定,只是这种凝定,是“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宁静,厚重而有质感。 俳句,它着意于转瞬即逝的状态,如卷须上的朝露,如深山里一声磬响。俳句是为
3、了留住事物的美丽,而不是事物本身。它简短,破空而来,转瞬即逝,与它描摹的事物之美相呼应,我认为俳句是一种引导而不是代替,一旦成功引导读者进入想象空间,它立即以华丽的转身退场,让读者自己的心神放开,去联想去体会。文学家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学家永远活在生命的童年,善于用第一次打量世界的目光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这就意味着惊喜、感动、兴奋、新鲜和艺术化。芭蕉把他在瞬间捕捉到的一个感觉传递给我们,抓住我们心底最怀念、最美好、最用情的一段时光去涉及、去翻阅、去刺痛。 旁听常老师的课有一年多了,她总是说,一个人在宁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宇宙运行的大道。这首俳句像是我们认识世界本真的一个窗口,一凿真理
4、之光。青蛙跳入古池打破沉寂,宁静而纯粹的原初被不经意的一个声响搅乱,继而又恢复平静,但此时的宁静,已是繁华落尽归于平淡的“静”,在它背后有过往的经历做为支撑,充实而厚重,和彼时的“静”完全是两种境界。一静一动互相转化,静极而动,动极复静,瞬间即永恒,永恒存在于瞬间。宇宙万物,被捉摸不定的“道”所主宰,因任自然,世界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没有谁有能力订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去干扰、加以约束。 “顿悟”的不只是诗人,也有读诗的我。其实人的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诸如“青蛙跳进水中央”的时刻,最是那宁静中的一动,打破了习以为常的凝定状态,为生命注入另一种鲜活的体验比如升入大学,比如第一次受到挫折,比如初恋 第二篇
5、:芭蕉读后感芭蕉读后感 芭蕉写的是一些同学在校园里栽了一棵芭蕉树,等到芭蕉树结果时,同学们就采下丰硕的果实。后来,芭蕉树越来越老,越来越憔悴了,同学们告诉老师芭蕉树快死了,老师说那是因为芭蕉树把它的养分全部输给了小芭蕉。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树,我们就是小芭蕉。 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老芭蕉树一样的老师,他们孜孜不倦地把知识输送给我们,用毕生的心血来哺育我们这些“小芭蕉”,自己慢慢变老却无怨无悔。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像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惹老师生气,气坏了老师自己还浑然不觉,该玩照样玩,该闹照样闹,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后悔。记得有一次我们早读时,好一会儿了还没有一个人读书,当班主任梁老师推门进来时,我们
6、才赶快拿起课本开始读。梁老师看到我们这个样子非常失望,也非常生气,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当时梁老师的脸色很不好,下课后趴到桌子上休息了好一会儿,但我们却没在意,跑到外面又说又笑。后来才听说,梁老师那天病得很厉害。想想我们是多么冷漠呀,一点儿也不懂得关心老师,特别是读了芭蕉以后,我更加感到自责,我要对老师郑重地说一声:“对不起。” 老师,多好听的名字呀,他们日日夜夜都在为我们这些“小芭蕉”们操劳,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还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 小作者虽语言稚
7、嫩,但情感自然而真挚,难能可贵 六年级:廖泓杰 第三篇: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 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 郑惠文 我读了老芭蕉与小芭蕉这篇文章后,我被老芭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篇文章说了一件这样事: 老师带着同学来到校园里载了一棵芭蕉苗。秋天到了,老芭蕉已经憔悴了,不久长出了 一株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精神,而老芭蕉越来越憔悴,最后枯萎了。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老芭蕉为了让小芭蕉茁壮成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植物竟然能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深深地感动。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有一次,我在同步阅读上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了一个母亲的孩子被死神给抢走了。但是,
8、这个母亲没有放弃,为了找到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不求别的,只求自己的孩子活下来。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一个发生在一个母亲身上的一件事。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因为没有饭吃,肚子很饿,那孩子因为饿而哭泣。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喂给孩子喝。这些故事太感人了,我阅读的时候泪水总是止不住流了下来。 我深信,母爱是天底下最真挚最伟大的爱。 第四篇。红樱桃绿芭蕉读后感认识范婉,实在很偶然。今年盛夏,苏州日报吴靖宇兄引一女子来见我,说是他的作者,要将其所写文字结集出版,请我玉成其书。夜读范婉的书稿,意外发现其字里行间透溢出姑苏女子特有的文学天赋,写人状物,娓娓道来,取舍得体;描景抒情,才情横溢,婉丽
9、喜人。一个并非以文字为生的女子,能写到这个地步,想来范婉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苏州自古地灵人杰,小河流水,亭台楼阁,本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清代状元300多人,江苏占其一半;江苏状元中,苏州又占了半壁江山。状元不等同才子,但要考入三甲,书是一定读了不少的,一个人在墨香之间徘徊久了,自然会滋生出才情。通过范婉的文字,我也依稀看到了姑苏才女的情韵。以其文字观之,知其个性品行。一是她性喜自由,好读书又好书画琴棋,举止与思绪皆无拘无束,向往闲云野鹤的日子,那境界与追名逐利之徒相异,委实便是才子的境界。二是其文字无世俗气,无市侩味,触景生情之间,信手拈来才是好文章。范婉其人,多情善感。多情于沧桑变迁,善感于
10、花开花落,大到名山大川,小至风花雪月,她皆能突发奇想,妙语如珠,虽非篇篇锦绣文字,亦为肺腑之言,时有独具慧眼之见。此可喜可贺也。 与范婉只匆匆见过两次,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她的文字之间,她自称只是一个寻常女子,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灵,风吹草动,月落乌啼皆牵动她细腻的目光,撩起她波澜起伏的思绪。她本是想学画的,但后来却走了另一条与艺术无关的道,其令尊大概是觉得自古搞艺术的人的道路太坎坷了。但她醉入书香,好学不倦,外表文静雅致,内心却很热烈,有一种不向命运服输的气概。是书让她神游四海,目极五洲。38年的岁月终于磨炼出她自然率真的顽皮性格和清新随和的举止风度。以她的个性而言,她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有点不合拍
11、,与这个混浊的世界也难以相融。但人生的经验让她坦然面对一切。初看范婉,有点朱淑真、李清照的情韵,又有点董小宛、柳如是的影子,这不仅是指她的才气,而更重要的是她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她虽未伶牙俐齿,却亦不甘人云亦云。再看范婉,与现代才女林徽音颇有几分相似。只是她生于江南,长在姑苏。倒底还是多了一点姑苏女子的柔情。 文学是一座山,愿她从山脚下努力起,从而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之美,岂不如此。 第五篇:古莲花池导游词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XX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
12、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白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始建于公元1227年,现总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积790o平方米、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并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解放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第8页 共8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