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朗读之我见记得曾经看过的湖南卫视“第十届汉语桥”的开幕式,【忐忑】的原唱者龚琳娜老师用吟唱的方式演绎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静夜思,我不懂音乐,但是,一首思乡诗在千回百转的旋律中似乎有了生命,更让人感动的是演唱者自己情到深处已泪流满面。我开始明白,过去的私塾学生读起书来为什么拖着长长的尾音(不像是读,更像是吟)而且还得摇头晃脑的。朗读不同于朗诵,朗诵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是读给别人听的,朗读应该是读给自己听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愚见,就于此种观点,在平时课堂上,关于朗读,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做法,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一、齐读不一定要齐学生:齐读。(有的学生跟不上趟,有的学生滥竽充数
2、,乱成了一锅粥)老师:停!(一声吼)学生:鸦雀无声,面面相觑。老师:再来一遍,读不齐再重来!学生:啊(无奈地翻着书)呵呵,这样的“误导”,我以前经常犯,后来,看了一节优质课的视频后,才顿悟齐读不齐,才是学生个性的真实体现。以后,我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时,就让学生各自朗读,不必齐读,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朗读速度慢的学生再也不用担心跟不上趟了,尽情享受朗读,我从他们表情上看到了“认真”;当然为了防止一些学生滥竽充数,我会走下讲台倾听,不认真的就拍拍肩膀提醒他。你看,这样的朗读是不是才是有效的朗读呢?二、讲技巧不如讲感情朗读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轻重读等,当然,一篇文章要
3、读得动听,朗读技巧不容忽视,但是,又有谁朗读之前,会很清楚这篇文章的朗读技巧呢?只能是在读之后根据自己的朗读去体会朗读技巧的,那么,朗读最初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感情。如果感情到位了,你读出的文章,不仅动听,而且动情。我在上项羽之死这一课时,让一名学生读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读得很流利,但是气势不够,于是我引导:“你看,楚霸王是何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读的是不是太柔弱了?”于是,他又来了一遍,这一边,声音洪亮,有几分霸气。可是,我又说:“后文写到“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你读得有气势了,可是我们没有感动啊,能不能再来一遍。”该生最后一遍,霸气中带着哭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三、时时刻刻都能朗读学生开口读书,要么是在语文课堂上,要么是在早自习上,课余时间,他们只看书,不读书。以我个人的读书体会,看到动情处,非得读上几遍,有时还能把自己读哭了,那种感觉犹如一杯清茶甘苦回味、沁人心脾。我把这样的感受告诉了学生,让他们看书动情了,就朗读起来,有时候,看书的感受无法言表,只有把它大声读出来,才觉得痛快!是的,不要让朗读流于形式,将朗读的有效性发挥出来才是朗读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