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6页,II卷 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II卷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華學卞本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寧 串寧寧E苹节亨W荸率
2、禾窣,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复、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 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 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 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 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
3、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 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 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 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 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 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 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曰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
4、,社 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 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 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 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 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 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
5、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 而异。所谓田畴异亩、钱申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 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 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 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对,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 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 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 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
6、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 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
7、过程,并重点 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 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 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 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 我们应继承发扬。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
8、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 国是历丈的必然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 历史潮流的产物。二、(3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波。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波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 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顏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 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
9、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 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坏敌,如何去之!”绍将文魄将五六千骑至。谈将复白:“可上马。” 公曰:“未也。”有顷,骑至梢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 螝。良、魄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逆为屯。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公与荀或书,议欲还许。 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敗。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
10、,必为所乘,是天下 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 济!”公从之。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公 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 之。绍遣骑救球。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城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 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 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紹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 虏其众。公收
11、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注】公:指曹操。许:地名,许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良可禽也 禽:擒拿 B.公勒兵驻营南販下 勒:勒令C.遣徐晃、史涣邀击 邀:拦截 D.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 将:率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若将渡兵向后者 若入前为寿B.欲与公决胜败 彼若彼年相若也C.何向而不济青泥若盘盘D.绍初闻公之击琼 臣若壮也,犹不如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镟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在处死了密谋加害自己的董等人后,亲自领军东征刘
12、备,凯旋官渡。B.为救援刘延,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佯装波河,突袭白马,终于大获成功。C.面对袁绍的连营之阵,处于劣势的曹操在荀或劝说下,坚定了决战的信心。D.曹操采纳荀攸的计策,烧毁袁军粮车,斩杀淳于琼,破袁绍后,天下莫敌。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5分)译文:_(2)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分)译文:_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入清溪行山中唐李白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注】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桡(ro
13、):桨。S.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答:_9.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答:_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 “_,思而不学则”(孔子论语.为政)(2) 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3)吾师道也,_? (韩愈师说)(4)伏清白以死直兮,_。(屈原离骚)(5) 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6) 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7)出师未捷身先死,_。(杜甫蜀相)(8)昆山玉碎凤凰叫,_。(李贺李凭箜篌引)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绿刘白羽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
14、色。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 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下的 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 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 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疲倦吗?”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 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缘,挽在这两 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
15、身上披了夹衣,心 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 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我给朋友的信上,写过:“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驻,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 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呵,还是 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 的字句,不过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 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肘撞开了。俄!果然,颜色
16、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 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 悄悄走上台阶。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 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 呢?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 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瞧了瞧,才知道是那白天永远垂着旧帷的窗里,燃着两支措烛。同 时,还遥遥送过来几下退缓的钟声“哦! 一个虔诚的教士吧!”
17、掩上窗帷,我不愿再看,我瞑目地思索着: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在这坟墓般死寂的院中,淹留着他仅有的暮年。每夜,他祈祷 着,为了他失掉了的曾经爱过的人,为了他个个远离而背叛了他的孩子们的罪恶。在微黄的 颤抖的烛影下,慢慢跪下去,两眼交流着热泪。也许他会忘了烂熟的祈辞,于是一天,他跪 下去,不再起来了。唉,老人!我未来?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那里装栽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可是当这刻薄的西风刮来,所有绿的處园,都要毁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灭和破裂的。容我再作一次痛苦的回忆吧!庭园的一角,我在那里瞧过红毛毛虫和蜗牛,那些东西虽然笨丑,我却没忘过。春天,
18、夏天,往窗外望一眼,永远是绿的。三月的桃花,五月的石榴,以及那海裳,马缕,白的槐 花,一簇花,一片草,遮蔽了三进院落。最使我依恋不忘的是六月间,从后窗上往往有一阵比泥土青草混合的淡味农些的清香 吹进来,使我掩上手中的书本,走向窗下。一阵微风里,我瞧见落下大把的枣花。我才明白 这阵清香的来处。枣花落满了地,几只麻雀在那给树叶筛得稀稀的日影下跳跃。窗纸绿了, 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今年再没有闻枣花香的清福,那绿的庭园也委实太遥远了。我知道,一天落起霜来,就是这染了黄的绿色,也怕不能保得住。我也知道,二十年 的青春里,绿的庭园是荒芜了。这深深地印在记忆中的一团绿色啊!倚住了墙壁,晓风使我的皮肤上
19、冲过一条细细的寒流。路驼走到了大戈壁深处的时候,绿洲也不容易发现了,然而还是跋涉去吧!沙漢 再深些,再远些,只要没有一阵偶然的暴风把我淹没,迟早会走过这窒人鼻息的瀚海,那时 会有缠绵不断的绿洲幸福的绿的庭园,来装下长途疲倦了的心灵。到那时,再好好作一 次绿的回忆吧!听!西风起来了!它在催我前进!永远地寻求!(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散文选,有改动)11.作者在“这二十年头上”浮想联翩,心情既矛盾又有微妙的变化,请勾勒出这种变化的 轨迹。(5分)答:_1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3分)答:_(2)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3分)答13.第两
20、段中,作者描绘了“庭园”哪些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5分)答。_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1)文中写“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这段文字,有什么用意?(4分)答: _(2)文章多次写到“骆驼”“跋涉”,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_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第II卷(表达题共84分)四、(24分)15.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咅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煤碳化妆品和稀泥hu 供认不悔 力能扛鼎gngB陷井易拉罐怯生生qi 唉卢叹气 大雨滂沱pngC.绚烂笑眯眯拓荒者tu 锦绣山河身无长物chngD.宣泄谐奏曲软着陆zh
21、ao 和盘托出 不见经传chun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朝着形成战斗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西方多家主流媒体关于此事都作了很详细的报道。B.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校园里的书香气浓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许多同学真正体会到经典的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C.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作家群的翘楚,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其能量早已突破了文 学的领域,我们不必求全责备他们某些过激言论。D.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竭力争取连任的贝拉克。奥巴马雄心勃勃,志在必得;而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显得有些吃力,勉为其难。17.下列各
22、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 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B.“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以远的深空,这标志着“嫦娥二号”工 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C.以世界末日高调出场的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不过一些现实问题,像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终将导致地球走上漫长的衰败。D.铜川昌盛煤矿重大责任事故之所以能被隐瞒一年,是因为煤矿老板用重资买通了煤 炭局的官员,并和当地主管媒体的官员相勾结的结果。18.为使下面的语句表达更简洁、顺畅并保留
23、原意,编号的同语有四处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课后,我去办公室请教王老师。刚要推门,听到办公室里好像在吵架,忙把手缩了回来。我站在门口听了一阵子才明白,原来是王老师和程老师正为一个数 学答案座争论不休,各执己见,这件事使我里感动答:可删去的_、_、_、_。19.下面的小剧本,是由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所讲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请根据情境或提示将剧本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写出来。(5分)【故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无意间多算了一位买白菜老人的一毛 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放学回家时,我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手里捏着 一毛钱,然而,母亲并没
24、有骂我,只是轻轻地对我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剧本】(菜场,一驼背老头,蹒跚上场)我:(指着秤)大爷,您看五斤二两,算五斤,三分一斤,正好两毛五。大爷:(从袋里摸出,细细地数着钱,递上)语言.15字以内。我:(高兴)谢谢大爷,您走好啊!娘,这钱给你,我上学了。(哼小曲,上学去。下场)(放学回家,蹦跳着。上场)我:(欢快)娘,我放学了。( 神态.5字以内 )你怎么哭了?娘:( 动作、语气,10字以内 )儿子,你让娘丢了脸20.微公益,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形式。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作为倡 导“微公益”活动的宣传语。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每一次让座都是一次微公益
25、,爱心不会因为它的平凡而被遣忘。答:_O_。五、(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倾斜与平衡,既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常见的人生或社会现象。请以“倾斜与平衡”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
26、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 (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5分,“弱”“当”“是”各1
27、分,“为所”1分,句意1分)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点1分,第点3分。意思对即可)9.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
28、(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 (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5分,每点1分,关键词:焦灼、疲倦、欣快、迷茫、坚定。意思接近即可)12.(1)往昔(童年)生活的美好应该早就消逝了,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恋与感伤。 (3分,意思对即可) (2)自然的绿意使“我”内心无比欣快,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绿
29、的庭园”的喜爱之情。 (3分,意思对即可)13.可爱的生灵:笨丑的红毛毛虫、蜗牛和麻雀;繁花簇拥:桃花、石榴以及海棠等;微风送香:泥土青草混合的清香,枣花的芬芳。充满自然的生趣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5分,第点3分,第点2分。意思对即可)14.(1)引出下文对“另一个绿的庭园”的“痛苦的回忆”。意在说明童年与青春终将逝去,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思与寻求。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痛苦或懈怠,但都不应放弃自己的追求。人只有在困境中不懈努力,才会领略到人生最美的风景,寻到“缠绵不断的绿洲”。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
30、给分)15.C(A碳-炭,悔-讳;B井-阱,怯qi;D谐-协,传zhun)16.B (“终生”与“终身”,意思都是一生,一辈子。前者多就事业而言,后者多就切身的事而言。“终身”切合语境。A关于: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用在主语前面,作状语。应将“关于此事”调至“西方多家主流媒体”前;或将“关于”改为“对于”。C求全责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完美无缺。不能带宾语。D勉为其难: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敬谦不分。)17.B(A否定不当,去掉“阻”字。C“走上”与“衰败”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是因为的结果”杂糅。)18.可删去的是: (4分,每空1分)19.孩子,给你两毛五
31、。 吃惊。 捏着一毛钱,轻轻地。 (5分,其中处各2分,处1分。意思对即可)20【示例】每一声问候都是一次微公益,善意不会因为它的普通而被埋没。每一个微笑都是一次微公益,真诚不会因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 (6分,每句3分)21参照2012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阴谋败露,都被处死。曹操亲自东征刘备,打败了他,回到官渡。二月,袁绍派遣淳于琼、颜良攻打驻扎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并亲自领兵到黎阳,准备渡河。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西应,然
32、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仅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部队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瞭望袁军,瞭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说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走开呢?”袁绍大将文醜率领五六
33、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全体上马。当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醜。颜良、文醜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八月,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交战不利。曹操写信和荀彧商量,打算退回许县。荀彧认为:“袁绍现在把全部军队集中在官渡,是想和您决一胜败。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况且袁绍不过是个
34、没啥了不起的人物,虽能聚集人,却不会使用。以您的英明勇武,加上辅佐天子讨伐叛乱的正当名义,到哪儿不能成功呢?”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袁绍运到了几千辆粮车,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史涣进行截击,把这些粮车全给烧了。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袁绍派骑兵来救援淳于琼。有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请求分兵抵抗。”曹操发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讲。”于是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把他们都杀了。起初,袁绍听说曹操去攻打淳于琼,对大儿子袁谭说:“他去攻打淳于琼,我就去攻占他们的营寨,他就无处可归了!”于是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颌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部队。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县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1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