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割席断交后有感 话说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而华歆却捡起来看看然后扔掉。就这个细节,引发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感叹。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赞美管宁的高尚,而对华歆却颇有微辞。 我虽然很尊重古人的观点,但我不得不发问,为什么两人最终都放弃了金子,而后人评价,管宁为优,华歆却是劣呢。既然结果是一样的,但 却有两种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华歆喊冤。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华歆虽然放弃金子,可他毕竟捡起来过,而管宁却视之为无物。孰优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从华歆身上看到了一种“物有可舍”的品质。他捡到金子,大可据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觉得不去占有不应得的东西,比未
2、曾拥有却不想得到更加难能可贵吗。这亦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宁的形象,在我看来,典型的禁欲主义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视若无睹,我就觉得有些好笑,难道“阁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飞来之物。钱本身并没有善恶之质,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恶,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再说割席断义之事。说的是有一天,管宁、华歆在一起读书,这时外面有个贵族驾马车路过,管宁继续读书,华歆弃书观之。于是乎,管宁与华歆这个学习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绝了交。 这事在现在看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宁不慕荣华,华歆却极其贪恋,孰优孰劣,又可知晓了罢。我只能再次摆手,恕我不能苟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项羽早年的故事。一
3、日,威武秦王载车于道,项羽见之,脱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这事亦为后人称道,认为项羽志向远大。 同样是看马车,为什么华歆就是贪慕荣华呢。难道亦要他指着皇帝马车大吼一声“吾将取而代之”,借以显其势气而美名传世。 而管宁作为朋友,着实得刻薄。岂不闻“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强求。一旦对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就与其绝交,那么以这个作为择友标准的话,这样的人,我看倒有一个好去处嵩山少林寺,那儿的人不恋虚荣。 最后,管宁隐居山林,守着他希冀的隐士的荣誉而死去。华歆从了官路,赢得清正廉名,在乱世中赫赫终了。若是我,绝不慕管宁,毋如学华歆。大丈夫当匹夫之责,岂能在深山茅屋中苟安。 评。本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华歆正名”,“毋如学华歆”。其中对管宁的嘲讽,惹人会心一笑;引项羽早年“可取而代之”的典故作比,令人拍案叫绝;当匹夫之责的丈夫气概,教人击节而赞。言语诙谐中透出刚烈,嬉笑间自成一格。第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