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版必修二兵车行同步测试基础演练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兵车行(x0ng) 声啾啾(ji&) 边庭(t0ng)B车辚辚(l0n) 生荆杞(q!) 戍边(sh))C干云霄(g1n) 生男恶(w)) 村落(lu)D马萧萧(xi1o) 急索租(su%) 陇亩(l%ng)2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D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3括号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冲)云霄。B纵有健妇把(介词,将)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C县官(天子、朝廷)急索租,租税从何出?D君不闻汉家山东(
2、山东省,古称鲁)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4解说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和老婆都迈着沉重的步子走来送别他。B行人但云点行频路上经过的人都说是频繁地按户籍册征调壮丁。C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生的男孩很凶狠。D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用武力开拓疆土的欲望还没有完结。5对诗文中的数量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准确反映数量。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准确反映数量。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数量。D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大致估计6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对偶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对
3、比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夸张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顶真、设问课内纵横阅读兵车行,完成713题。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7第一
4、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答:_8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_9分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含义。答:_10“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答:_1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这一句放在描写战争给中原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之后,有什么作用?答:_12第二段“君不闻”之后和第三段“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否重复?答:_13第三段“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答:_应用实践阅读垂老别,完成1419题。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
5、阵亡去,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年时,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14从开头至“长揖别上官”为第一层,写老翁入伍时的无限感慨,曲折的展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变化,试具体分析。答:_15从“老妻卧路啼”至“迟回竟长叹”为第二层,写老翁与老妻的生离死别,这一层又有两层内容,试具体分析。答:_16从“万国尽征戍”至
6、“安敢尚盘桓”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感情基调怎样?答:_17“孰知是死别”和“此去必不归”这两句对它们各自的下一句而言有什么作用?答:_18结尾一节留下了怎样不尽的意境?答:_19比较垂老别中的送别描写与兵车行中的送别描写的异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_参考答案1C 2A 3A 4D 5B 6D7第一句忌读成进行曲式,应该语气沉重地描述;第二句开始升调,以沉重的唱叹语气读出;第三句为本段高潮,以悲怆的语气泣诉。8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9古时男孩十五束发,诗中的孩子刚刚十五,还不会束发,就被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此情此景,令
7、人心酸心碎,连里正也心中不忍,替他束发,更不用说孩子的父母怎样揪心地疼痛了。他被迫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戍边服役,白发归来,又被征到前线。诗人以这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10在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形成了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心理;可是,由于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使人们反而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反映了当时士兵大量死亡,人们丧夫失子而造成的心灵剧创。前一句的自我宽慰更衬托了后一句的哀叹至深。其实,生男既已埋没随百草,生女又何来比邻可嫁?即令嫁得比邻,不也同样要承受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哀痛?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就这样给劳
8、动人民造成了无法避免难以承受的痛苦。11由于秦兵耐苦战,朝廷于是如躯鸡驱犬般大量征召,则关西之祸,又烈似山东二百州;役夫以长者(作者)所见而自己所闻的山东景象衬托自己所亲历而长者所不知的关西景象,而关西景象并不实写,只以朝廷在关西所征之兵多于山东诸州自然推想而出,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12不重复。“君不闻”描写的是山东景象,而后者是役夫家乡关西景象;“君不闻”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后者是从百姓的生活感受上叙述。13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14老翁把自己不能安宁与战乱联系起来,悲而不怨。他想到子孙全部阵亡
9、,悲痛得不愿活下去,随即悲愤地扔掉拐杖来到军中。他哀叹自己已被榨于骨髓,但仍自信牙齿尚坚,介胄而行。老人身世遭遇令人心酸,老人的倔强和深明大义又令人起敬。15一层是两位老人之间的互相叮咛抚慰。老妻已经哭倒在地,她明知老伴此一去断无生还之理,所以无暇顾及自己饥寒无靠,泣不成声地劝加餐;老翁已经自分必死,看到老妻悲痛欲绝,在寒风中瑟缩,且无依无靠,不知怎样活下去,所以无暇顾及自己之将死,絮叨着宽慰老妻:两位孤苦无助的老人善良凄恻、肝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令人不忍卒读。第二层是老翁对老妻的宽慰。他以对形势的乐观估计,对人生的通达理解安慰老妻,也是自慰。16这一层是老翁对妻子的开导,情绪悲愤而慷慨。
10、他悲愤地描述了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时代悲剧,慷慨地表示,面对凶残的敌人,与其引颈就戮,不如拼死一搏。老人铮铮作响的一番话,表现了我们人民在苦难中的刚强正直和民族气节。17这两句给各自下一句设置了一个特定背景“是死别”“必不归”,使“伤其寒”“劝加餐”这些平常话语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18尽管老人深明大义走上前线,但毕竟他的身世遭遇和现实情况都使他的应征具有极为深重的悲剧性,老人将有怎样的遭遇等着他?扔在家中的孤苦伶仃的老妻还能活下去吗?战局会如老人宽慰妻子时估计的那样发展吗?这一切留待人们思考。19都写的是因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和战争给广大群众带来的痛苦。垂老别写的是一个典型形象,兵车行写的是广泛的社会场景;垂老别重在描写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兵车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因果分析;垂老别中的人物深明大义参加正义的战争,兵车行中的役夫反对不义的开边战争。作者在兵车行中反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在垂老别中既同情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又对他们的参战行动予以赞赏。5专心 爱心 用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