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志远观后感定稿 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下面播送新华社通讯“塞上红烛”记支边教师冯志远,扎根宁夏42年教书育人的动人事迹一个沙漏牵一生兢兢业业安抚万千灵魂;半鬂白发述过往无怨无悔提携芸芸后辈。一个电影、一次洗涤,淘尽心间纷纷扰扰,一次电影、一份感悟,逼出人性伟大剔除渺小,他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而来,没有马蹄的嗒嗒,他不是过客,是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地方的归人。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
2、上了西去的征途,一去便是42载春雷夏雨。 驼铃传来,辽远了记忆,在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在张建华想要上学的诉求中,你出现了,满带着年轻的希冀和知识的力量。在落后地区,人民对教育的轻视可想而知。一边是同学想要上学的言辞切切,一边却是家长的漠视。在多少的时间里,你要一遍遍的向家长讲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在面对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的问题上,你就想出让同学融入其中的教学方式,其他老师诙谐的一句玩笑:“冯老师让同学扮驴,同学不扮,他就自己扮。”正验证了你敢为人先“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课方式。 在一次恶意的玩笑中,你离开了爱你的和你爱的孩子们,那一排排送别的蜡烛其实是想要为
3、你照亮回来的路。而你又辗转到帝关中学,夜以继日的超强度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你的视力急剧恶化,那一年你55岁。在支吾未朗诵完毕的岳阳楼记中,在黑板上几个写重的字上,你明白,这一天还是来了,回到宿舍你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墙之隔,仿佛是天地的距离,外面是守候你的学生,里面是沉思的你。学校考虑冯老师的情况准备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让你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是那份对这土地、这人的眷恋让你无法舍弃,你向校长拿出了早前背的课请他检查,希望可以留下来。你说:“上海不需要你这样的老师。”你说:“让你完成最后一课。”一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也是你对教育的矢志不渝。那字正腔圆的诵读,是一个人民教师发自内心
4、的呼喊,“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终于,你还是留了下来,用以有知识为学生讲历史课,饭间同学们会求你讲课趁机夹菜给你。那心照不宣的爱令人动容。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老师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黑暗残忍地苍老了你的容颜。然而,退居二线的你,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你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一天。于是接着是别离,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我将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留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有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你们,我们的学生.这张讲台我站 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知所措.作为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
5、子.作为老师,我也愧对你们因为我再也没有能力将自己的知识留给你们。”于亿万万人之中,那都是无愧,是对职业的热爱,对教育的尊重,更是为师的责任心,让冯老师在大西北扎根。不久的以后我也会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样会去支教,有人说在西北这样的老师还有许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从来没想过可以在有一天像冯老师这般伟大,但希望可以在我支教的日子里,可以用知识的甘露哺育孩子们精神的饥渴,可以不愧对教师的职业。冯老师已然是万千教师的精神提携,一句学生不孝是多少教师不敢承受之重,那握紧得双手是对当师如父的爱的见证。 惜别时都不曾可以再看一眼,那时不论怎样的挥别都
6、注定是纪念,但是你听到了响沙,完成了来时的梦。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 冯志远老师,过去我们需要您的知识,现在我们需要您好起来。 第二篇:冯志远观后感冯志远观后感 1025 王彭加 当听着: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 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 我来来,如云霭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 这首遗爱动人的旋律,并且觉得词很美,伴随着一丝丝的感动。被他那扎根西部的事迹感动着,被他那40多年如一日的教学征服了,被他那失明后坚持上课的精神激励着。
7、当他第一次到沙漠时,我是被他那背后的风景吸引住了,但随着故事深入,我慢慢被他吸引住了,不过配上后面风景他更有一种感觉。风景对于宁夏的条件更是一种渲染,我们小时候也用过煤油灯,很能体会到那种艰辛。正当一个人壮年时,在当一个人在上海有大好发展前途时,冯志远却去西部支教了,放着光明的前途,却去宁夏播撒知识的种子,。 另外他的教育方式非常不错,影片中那生动的一课,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对我有一定的启发,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传播知识,将一节语文课上的如此生动。我在暑假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办了补习班,一直想找个方式有一定的突破,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看过这个影片,让我明白到当老师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桃李满
8、天下,和同学间有份亲人的感觉,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当看到冯志远最后站在大礼堂的时候,当路边送行的学生人满为患时,我想他是幸福的。不过对于家人,我觉得他亏欠太多了,自己一个人在西部,留妻子和孩子在上海,有点太 另一点的感动就是在失明的之后,仍然坚持上课,并且在朗诵岳阳楼记时,是那么具有渲染力,那么的动人。他那种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教学方式,也是十分不错的,觉得师生之间成为朋友,可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第三篇:冯志远观后感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计生本赵娅131131022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4月22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
9、,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
10、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
11、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
12、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现代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受学生爱戴、使家长信任,让社会满意的教师。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
13、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第四篇:冯志远观后感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081111019潘宝峰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冯志远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早年在XX省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1958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到宁夏,先后在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XX县区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
14、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 的心,依
15、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
16、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呢。在中国,好多老师的思想好像都禁锢在一个圈圈之内,很难去突破那个小圈儿,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讲究师道尊严,讲究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我觉得吧,一个
17、优秀的老师就像一名优秀的家长一样,能够和同学们做朋友,能够让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电影中的冯志远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的。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甚至碰到一些老师完全把教师作为一种平常的职业混碗饭吃,完全不能理解教书育人四个字,尤其是在基层的小学和初中里。所有我觉得有时候农村很少能够出来很优秀的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水平不中,好多老师批评学生简直就是泼妇骂街,更别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了。我觉得他的奉献精神源于他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神圣
18、使命的领会,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领会的。有一点我有点不是太理解,他是如何做得到能不顾自己妻子儿女,四十多年坚持到底,是靠信念吗。当他儿子患急病的时候他因为教学任务没有回家,到底他是都为了学生而放弃一切吗。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男人,工作是一方面,另外也要对家庭负责,不管工作上如何的投入,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对家庭负责才行,如果一味只有学生而没有家庭,我觉得也不是太好,或者说不太现实。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 其是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基层教师却还是基本上没有变化。我觉得基层教师的水平高低有时要比大学教师要重要的多。大学需要的是大师,小学初中需要老师要能够帮
19、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书育人,育人要比教书重要的多得多,甚至说育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育人成功了,教学自然就轻易的上去了。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第五篇:冯志远观后感冯志远观后感 有一个名字叫“老师”,也许在你六七岁的时候,你熟悉了一个名字,他们统称为“老师”。 他,名牌大学毕业主动支教。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XX省男子中学,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教。 他,与妻长年分居一心向学。 即使儿子生病也不回家,吃在
20、学生食堂,住在学生宿舍,双目失明后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直到患脑血栓无法自理。 他,生活清苦却从来不抱怨。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这就是冯志远口中的条件很好的宿舍。 他,从教47年桃李满天下。 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冯志远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数不过来。 冯志远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着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着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刻内涵。在冯老师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才
21、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叫做恪尽职守,什么才叫无私奉献 或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洒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的一句豪言壮语,但是,我却分明通过听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冯老师那浑厚有力的背诵,配着悲怆悠远的古筝曲,深深地激荡、震撼着我的心,一首苍劲的岳阳楼记,抒尽了冯志远的心胸宽广与豪情万丈。当我打开电脑将页
22、面定格在冯远征电影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教育类的影片我看过几部,大多都是描写教师的。我是一个师范生,当老师是我一生的梦想,所以老师这个词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老师也分为好多种的,有专注于研究的学者,也有诙谐幽默的“演员”,更有散发着浓郁人格魅力的“偶像”。而今天,即将走进我视线的将是怎样一位老师呢。我拭目以待。 影片的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惊喜。一望无际的沙漠,一个小孩拉着一个青年在缓缓前行,诸多的镜头,让我看到了西部的落后、贫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荒谬无知。一位热血青年只身前往这样的地方支教,我佩服他的勇气,但是这点我也能做到。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学生辍学了,冯老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学生
23、家长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知识,能够改变落后;知识,能够改变贫穷;知识,更能改变命运。这是冯老师带给我的震撼,这又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奇迹,因为我们相信,它才会存在。但是震撼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是那位支教的青年,我或许也能做到吧。“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在初中时我曾经满怀深情的诵读这篇课文。当时我被这文章所带来的气势震撼,但是随着高中、大学,越来越多的生活经历让我对海燕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冯志远这部影片中,孩子们齐声诵读课文的情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冯老师以课本
24、剧的形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了这部经典,或许,冯老师衷心地希望,他教的每一个穷苦孩子也都能像海燕一样,不惧怕困难、不畏惧风雨,在人生的大海上,高傲的飞翔。这份用心良苦,我感同身受,看到这里时,泪水一直在我眼中围绕。因为冯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感情,我做不到。渐渐的,影片进入高潮。冯老师患有先天性眼疾,不能长时间用眼。然而偏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冯老师还在拼命的工作。一盏煤油灯成了他最好的伙伴。为了让学生们准确把握时间,他亲自做了小沙漏;为了让学生们不被煤油熏黑,他主动建议使用蜡烛。就是这个小小的蜡烛,让我看到了冯老师人性的光芒。当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无数的烛光,形成了一个走廊,慢慢地伸向远
25、方。每个蜡烛都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也都是孩子们的小小祝福,冯老师一路顺风。看到这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的心情。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是跟学生们在一起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时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作为。看到冯老师所得到的一切,我有些羡慕,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虽死无憾。 冯老师继续在另外一所中学教书,这里的条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并没有给冯老师带来幸福,相反,却带来了噩耗。在一次语文课上,冯老师双目失明,我分明的看到了那双迷茫的双眼,以及对学生的留恋。是啊,他把所有的青春都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以后,冯老师却再也看不到他们了
26、。当校长决定让冯老师退休的时候,我替冯老师惋惜;但是当我听到冯老师要求上完最后一堂课时,我又被这种精神感动了。岳阳楼记这是在初中时候我能够倒背如流的文章,却成了冯老师的最后一课。就这样,我带着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冯老师的课开始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被深深感动了,在冯老师那双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我似乎看到岳阳楼那当年的盛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却说不一定,有些时候就算不打开窗户,
27、你也能感受到窗外那温暖明媚的春光,就像冯老师的这堂课,因为那是他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我想,在场听课的领导们也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让冯老师留下来的吧。走路时,学生们主动做他的眼睛;吃饭时,学生们偷偷把仅有的几块肉夹到了老师的碗里,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他一生一贫如洗,但是他却能桃李满天下,其乐永无穷啊。终于,由于劳累过度,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这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一幕情景“军人
28、,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独立团不会突围,只会进攻,哪怕全团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进攻再进攻”,这是多么提气的一段话,作为男人,我欣赏李云龙,因为他有种。而我也欣赏冯老师,因为他有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许我们一夜成名,也许我们一生清贫,能做的却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学生们搀扶着,冯老师来到了曾经的那片沙漠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冯老师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结束了,而我的思绪还没有结束。这是我所看过的最普通的一部电影,没有鸿篇巨制没有大腕明星;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经典的一部电影,冯老师人性的光辉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在看这部影片之间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在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为我曾经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深切的觉得我未来将要从事的是这么伟大的一项事业;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觉到原来一名老师也能够那么“富有”。 人生在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冯老师为的是什么呢。我想,是改变吧。在冯老师的学生中,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冯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都说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很难,但是冯老师做到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更愿作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第17页 共17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