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与学生沟通襄樊市襄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胡广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则需要有更高的素质结构。然而如何让教师的教育能够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赋于他们新的品质,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得了解学生的心理,并能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引导,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在自己近几年担任班主任实践工作中结合学习心理学的一些体会,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工作经验和方法,愿同广大同仁一起探讨提高。 一、注重情感交流,用“爱”管理学生 通过情感教育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优良品
2、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几乎每一位优秀班主任都是十分重视建立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他们总是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处处给学生以关心、爱护、信任、体贴、同情和尊重,使学生时时处处于欢乐、喜悦、兴奋、自信的心境之中,事事都能体验到教师的关怀、爱抚、亲近等情感。于是学生敢于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心声,自然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这就是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强烈心理效应。可见班级管理中必须施于爱的积极情感,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感动、感化、感召等功能,是一种无形的约束管理机制,它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二、正确运用“顺从-认同
3、-内化”规律,逐步达到教育目的。每个人认识接受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心理转化过程。学生道德规范和态度行为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一般都要经过“顺从-认同-内化”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例如班级要制定某一项管理制度,班主任首先应在班级内造成一定的舆论,产生一种要求学生必须得遵守的情景压力,使学生初步达到顺从;进而讲明制定制度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方法措施,使学生从认识与情感上逐步达到接受和认可,即认同;之后经过长期的严格实施,学生在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过程中对照这一明确的评价标准,都会获得自己相应的心理需要,如安全感、进步感、成功感、荣誉感或是羞
4、愧感等等,这就说明我们制定的制度已经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了,心理上的强烈感受一定会使学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即心理上的内化转化成行动上的自律。因此,运用这个心理适应规律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很有指导意义。三、开展素质教育,维护学生自尊心素质教育以人的发展和人素质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是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有一名言这样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是因为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学生的基础都各不相同,在教师用同样、单一的方式教育下,想要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差生长期
5、面对的是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们的鄙视、打击,由于总是“差人一等”,抬不起头,因此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放弃。自尊心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内在动力。只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对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去教育,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去评价,使他们每个人时时都能看到自己在进步,再加上老师的不断关心鼓励,让他们处处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之情。成绩得到了认可,差生才能看到希望,那么他们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自尊心才会越来越强,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会大大提高。四、进行特长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这么多年,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广大教师、家长乃至各级教育管理者的思想,片面陈旧的“应试教育”
6、越来越不适宜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要。一味地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文化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就完全限制了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时代,学生的出路不再是只有靠升大学。学校期间的特长培养(兴趣教学)如能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发展成一技之长,奠定牢实的技能基础和强烈的心理优势,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和一些非重点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各项素质参差不齐,更应该广泛开展特长培养。俗话说“人物头”,每个人都有一“头”,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也许这一点并不是很“耀眼”,很“醒目”,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在
7、学生爱好的这方面多加引导,多加肯定,学生一定会看到自己不扉的价值和超人的一面,心理上就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于是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奋斗目标更加清楚,从而信心百倍,斗志十足。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造良好的集体舆论每个学生都有关心集体的荣誉感,班主任应大力培养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的广泛兴趣,使他们都能建立起对集体前途的向往等积极心理因素。这样就容易形成舆论积极、凝聚力强、关系和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就能根据集体利益调节个人行动,改善人际关系,并为集体的共同目标而积极进取。这就是集体对个人的感化、感染功能,给个人以潜移默化的好影响。良好的舆论是集体的心理共鸣,是公众的认识
8、或情绪的表露,对人能产生一定的情景压力,使其顺从、趋同或从众。例如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集体舆论的支持与赞誉,就能产生自豪、成功、喜悦、荣誉等感情,增强自强、自尊与自信,而将好行为继续坚持和发扬。相反,当个人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贬斥和指责,就会引起羞愧、自疚,甚至内心震动,产生外在情景压力,而加以克服和纠正。良好舆论的形成,要靠班主任的威信与示范影响,以及运用模仿、期待、趋同、顺从、认同、内化与感化等心理学原理来积极引导。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指在情绪发生波动的时候,能够理智地、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调节,使之迅速静下来。在实践中情绪失控是难免的,大多数班主任都有过情
9、绪失控的经历,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而在情绪失控时,往往会发生嘲讽、挖苦学生的现象,有时还会误解说出伤害学生人格的话,对于后进来说,本来自卑感就很强,如果连一点自尊心也在反复无度的讥讽之中逐渐丧失。那就必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因此,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同时也会因此而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使情绪听从理智、意志的调节。其次,在情绪失控时,可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强迫自己保持沉默、自我心理暗示等,使情绪尽快稳定下来。 七、合理运用奖惩手段,防止学生情绪产生逆反与对立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是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之一
10、。恰如其份地表扬奖励,能给学生以荣誉感、成功感、喜悦感等情感体验。产生增强自信、自强和自尊,激励积极性、主动性与进取心等心理效应。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抓准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可点燃起心灵上的火苗,照亮其前进的方向。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进以理服人的批评乃至惩罚,能引起其自疚感、自责感和羞愧感,甚至产生内心震动,促其提高认识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但应把握好分寸,因人而异,注意场合,讲究方式。尤其是惩罚应少用,慎用,应坚持尊重人格和以理服人。所谓逆反就是与情感反向的反控制的一种消极情绪。往往发生教师粗暴批评和处罚不当时,由此引发你指东他偏向西的对立行为取向, 有时表现强度还很猛烈。在此情况下,任
11、何说教将毫无效无力。为防止和排除这种消极情绪,就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疏导。对学生进行必要批评时,要坚持说理,不可新帐旧帐一起算,以“点到为止”启发学生自我反省。班级的规定也应以学生认同为依据,做到严而有据、合情合理。当遇到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时,可顺其反劲加以引导,如学生厌烦絮叨就尽可能做到要言不絮,话有余音,让其自己去思考;也可采用“冷处理”法,暂时转移话题,或表面上根本就不去过问,让学生思想上有一个缓冲、冷静的过程,过后再慢慢去进行思想沟通。 八、利用学生的敬师心理和模仿意识,言传身教 职业角色决定了班主任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于是客观上学生对班主任就有信任感和敬畏感。这是为建立威信提供了心理基础。加上班主任的主观努力,如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工作作风与方法,尤其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为人师表,就能使学生产生信赖和尊敬,由衷信服,敬而尊之,效而仿之,树立起很好威信并发挥其示范、指向、感召、协调等心理功能。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耐心、细致、复杂的工作,又是学校管理最基层、最重要的工作,时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教育,会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管理建设也一定能开展得得心应手、有声有色。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