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一、前言(一)规划背景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是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2006年,我市在紧密跟踪世界智能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南京特色发展道路,完成了构建智慧城市、引领未来发展等重要课题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2007年,在我市举办的“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创新”高层论坛上,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随着“智慧地球”新
2、理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三个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南京”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将其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确立领先优势的关键战略举措。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智慧南京”,推进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建成“无线城市”,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
3、(二)规划内容智慧城市,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和应用普及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本规划立足南京实际,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智慧南京”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
4、认真分析谋划,力求通过高水平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成为引领“智慧南京”发展的行动纲领。(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是2011年-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四)规划依据1、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
5、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0937号)7、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10173号)8、市政府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08200号)9、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政务数据中心的意见(宁政发201065号)10、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10237号)11、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宁委发201136号)12、关于以打造“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宁委发201139号)1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奋斗
6、(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二、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南京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个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建设在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成为国家“两化融合先行试验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十一五”建设,南京
7、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建成拥有100多万公里光缆、500G出口链路的城域网。实现城区20M接入,农村8M全覆盖,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131.04亿元,互联网用户达153.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达150.77万户。全面建成以光纤骨干网为主的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平台,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9.5万户,入户率达到93%以上,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108万户。无线宽带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南京电信为主体全面推进公众无线接入网络建设,全市WIFI热点已超过1800个,政府机关和宾馆
8、等窗口单位已经率先实现无线宽带接入,主城内休闲场所、商务楼宇等热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基本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无线宽带行业专网建设,试验网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覆盖了包括建邺区在内约155平方公里的面积,并开展了移动警务、应急指挥等应用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技术特点和应用模式已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2、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全市具有行政权力的53个政府部门和13个区县均建成权力阳光业务系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全事项上网、全信息覆盖、全过程监控;综合政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实现用户、系统、信息三者之间的协同;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开始在城市规划、市
9、政建设、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以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另外,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施了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网络服务体系。3、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南京的电子制造业与软件产业并驾齐驱,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两化融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围绕发展“五大产品群”、培育“九条优势产品链”,切实推进以“液晶谷”、“无线谷”为引导的信息产业“二十大工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450.4亿元。软件业也占了我省的半壁江山,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60.3%。4、科教人
10、才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十一五”期间,南京进一步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导驻宁高等院校调整相应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信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专业,积极与国际专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培养出大量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二)面临形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特别是“物联网”、“感知中国”等新概念新
11、理论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使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已逐步成为国内外主要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趋势。1、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2、国家宏观政策为“智慧南京”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
12、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上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国家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对“智慧南京”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3、城市发展新趋势对“智慧南京”建设提出内在需求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南
13、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南京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城市发展新定位也对建设智慧城市提出内在需求。只有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才能实现城市科学协调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4、青奥会举办为“智慧南京”建设带来新的契机2014年青
14、奥会将是我市举办的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盛会,在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时代赋予南京发展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不仅为南京扩大国际影响提供绝佳平台,为南京争取相关战略资源倾斜与发展政策支持提供难得契机,也为在短期内集中力量破解长期困扰发展的重大难题提供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充分发挥青奥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智慧产业及文化体育产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青奥会中应用,广泛普及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全力打造“智慧青奥”,并使之成为推动“智慧南京”建设的核心力量。5、体制机制和信息安全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相当大的挑战。目前,北京、上海、
15、广州、武汉、宁波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地区间竞争态势依然严峻,迫切要求我们抢占先机,率先启动“智慧南京”建设,确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智慧城市发展所涵盖的传感器、网络、智能处理等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多数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真正把南京建设成为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此外,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调整是“智慧南京”建设面临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将给我市财政带来一定压力,对创新建设、运营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总体架构(
16、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和制度设计,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深化应用为重点,将先进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更准确快捷地配置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创造我市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活跃的市场环境、和谐低碳的人居环境,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提升信息时代的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把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产
17、业和人才优势,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使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流模式,网络化工作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时,使南京的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信息化总指数达到86,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
18、点示范工程和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逐步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南京市“十二五”期间“智慧南京”建设主要目标有:1、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无线宽带城市和三网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2、产业发展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两化融合,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实现软件产业规模“进四争三”的目标,使南京软件研发
19、和产业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400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3、电子政务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信息化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新型电子政务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手段。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70%。城市管理100%实现网格化。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等一批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工程,使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和智慧,成为全国电子政务领先
20、城市。4、电子商务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及综合集成应用,培育50家有重要影响的电子商务行业网站,培育50家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60%以上的大型流通企业;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初步建成国际贸易信息化支撑环境,口岸平均通关时间达到6小时以下,货物平均库存时间降低50%。5、电子服务营造智慧的人文环境,建成延伸到基层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智慧社区示范区,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应用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提高家庭信息化水平,75%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
21、习等服务。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三)总体架构智慧南京建设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和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多样化发展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一大平台、三大领域、六大体系”,即以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满足政务、商务、事务三大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一)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
22、设要按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第四代无线通信(LTE)”、“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工作,大力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下一代互联网架构(IPV6)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加快“光进铜退”进程,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为“智慧南京”搭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立基于城域网的地址规划模型,协调各大网络运营企业做好IPV6地址规划工作,开展新一代互联网(IPV6)部署
23、试点,实现新旧网络平滑过渡,为智慧南京的海量信息应用、发挥科研、商业创新价值构建一个灵活、高效、安全、高扩展的网络传输系统。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无线宽带WIFI热点覆盖密度,完善与3G网络的应用融合。加强与中科院的院市合作,加快MIWAVE技术的研发,抓紧在终端设备、系统集成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公安、广电等部门和上海微系统所共同建设宽带无线行业专网,尽快将南京建设成为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的无线宽带城市。通过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带动相关研发机构和产业向“无线谷”聚集,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和技术产业化机制,形成集聚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公共测试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通信产业“生态群落”,增
24、强南京无线通信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加快制定我市NGB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升级改造NGB传输骨干网络、NGB业务平台、NGB管理系统(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业务跨地区的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的共享,实现高清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业务的集成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入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城市运行感知监测能力
25、,建立先进的地下管网、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等行业监测、控制与管理系统,实现管控一体化目标,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祥和的城市环境。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搭建三网融合公共平台,重点推进综合业务运营支撑软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电视播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数据和灾备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可控、可测、可管目标。积极参与国家863“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研究”重大项目。大力推动我市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
26、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二)构建智慧应用体系1、电子政务应用“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建设将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民生为导向,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推进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建设市政务数据中心。重点加快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实有人口、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整合共建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加强社会保障、
27、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建设,为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推进资源整合共享。依托市政务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平台、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构建全市“云计算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和建设全市电子政务的外网服务平台、内网办公平台,逐步实现我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规范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标准,加强对政务信息采集、存储、共享、安全
28、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各区县、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推广以数字证书、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及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加快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及其它关键业务系统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健全灾难恢复机制。将规划、国土部门掌握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与城建、公安、城管、安监、环保、民政等部门提供大量的城市部件坐标进行整合,形成全面、准确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采用RFID、高速影像识别、GPS、GIS等技术形成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
29、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以全面感知为基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畅通有序。汇集权属单位管线基础数据,建设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工程,推进各部门业务协同,逐步整合交通、通信、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监控信息,为应急管理、行业监管、企业管理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建立新型网络化、智能化“城市管理中心”,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确、综合监管,提高城市管理整体效率。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全面整合公安、企事业单位现有监控系统,加快建立移动监控系统,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监控。加强市、区县两级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工作规范和管
30、理流程,构建全市网格化巡防管理机制,实施城管、公安等执法部门联合巡防,市容管理与治安管理对接。加快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市级信息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区县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综合指挥调度,促进“平安城市”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以财政、税收、工商等关键业务系统为核心,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提高协同监管能力。提高
31、住房、银行、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水平,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房地产市场主要数据的自动采集、动态分析和预警预报,为房地产市场趋势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支撑,提高对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健全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市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建设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等数据库,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生产事故预防和处置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强化税源监控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保障税收稳步增长。2、电子商务应用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32、注重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使其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大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深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支持其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并通过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配套企业为支撑、产业增值链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建立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推进B2B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等商贸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上商城,完善电子购物体系,开展网上销售以及话购、视购和邮购,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消费的综合
33、性网络购物中心等电子商务业务,促进B2C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智慧物流”。发挥我市“通江达海、转南承北”的区位优势,推进沿江物流带和专业化工物流园区物流业标准化、体系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物流模式创新。加强“智慧物流”系统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形成较完善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网”发展,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商贸流通各环节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整合交通、
34、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以物流大通关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口岸政务信息系统,实现网上报关、报验、报检、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等,加快提升现代物流效益。不断完善对居民的电子商务。大力推进云计算、宽带移动通信、电子支付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广告、会展、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经纪等商务服务行业中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咨询服务业,鼓励网络运营、安全评估、信用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各环节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提升我市商务服务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级。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各类电子支付和结算工具,大力推广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
35、,通过各种网络交易实现各种投资、消费、转账等业务。推进百货、连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建设。加快旅游、会展、酒店、餐饮等服务信息化,构建高效便捷的网上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和物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网上购房、租赁、拍卖和评估等新型服务。倡导以网络为载体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业和个人借助网络服务主动搜寻政务、商务、娱乐信息,以举行网络会议、居家上班、提供远程服务等方式,减轻城市空间承载及交通系统压力,提升整个社会运转效率。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在引进国外电子商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研发电子
36、商务关键技术,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保密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电子转账与结算技术、物流标识与配送技术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我市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加强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诚信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企业基础信息比对、综合治税保障等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征信体系;依托市民卡项目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由行业自律组织牵头,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立权威公正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在
37、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严格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交易诚信度高的企业进行推荐,对交易诚信度低的企业向消费者警示,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3、电子服务应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加快推进“智能门户”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在“12345”市民热线、中国南京网站、社区信息服务网点基础上,打造“城市智能门户”,与市民卡、政务数据中心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无缝联接,在各类政务、商务、事务办理方面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在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
38、的信息增值服务,全面提高为民办事服务水平。推进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
39、、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促进社会保障网络向社区和乡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能力。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推进智慧安居服务。完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管理、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以区县为单元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社区安居标准规范,加
40、快智能家居系统、智慧楼宇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放心的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社区”,提供各类便民信息服务,逐步完善并整合社区内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4、重点工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较长期的过程,按照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十二五”期间将围绕我市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重点工程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1)“政务数据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是“智慧南京”建设的核心项目,是“智慧南京”云计算服
41、务平台的主要载体,总体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从而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环境。政务数据中心主要功能是提供符合各项标准的机房资源和各类设备托管服务;提供高速、可靠政务内网接入和统一安全的互联网访问;建立容灾备份系统,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服务;建立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更好的为各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数据支撑;建立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为各机关部门提供信息化规划和咨询服务。此外,
42、引入云计算概念,打造绿色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和虚拟化桌面终端等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形成全市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云、应用软件云、信息资源云和技术服务云”等云计算服务平台,统一部署数据交换、音视频、邮件服务等共性应用系统,大力减少重复投资。(2)“市民卡”进一步加大市民卡应用领域拓展力度,加强与教育、卫生、园林、旅游、工会等部门沟通,以市民卡为载体实现各类便民公共服务;努力拓展市民卡在小额电子消费领域的应用,在公用事业缴费以及书报亭、农贸市场等领域推广市民卡应用。进一步拓展与农行、中行、交行等金融机构和其它信息服务企业的合作,增加服务网点、开通自助圈存等便民服务
43、,实现办卡、使用、挂失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根据技术发展、应用拓展和区域合作要求,开展与信息化领军企业合作及与宁镇扬、都市圈城市的交流,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服务支撑能力。(3)“车辆智能卡”车辆智能卡(车辆电子标签)项目是我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核心先导工程,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立车辆电子标签发行体系。采用RFID射频技术,以环保标识形式为车辆安装电子标签,用于车辆身份识别及环保检测、交通流量管理等多领域应用。二是搭建车辆电子围栏系统。结合公安、环保等部门需求,在全市各主要道路和治安卡口建设动态信息采集点(电子围栏基站);结合我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交通信息交换共
44、享平台,搭建全市道路交通动态实时监测体系。同时,采取多行业多部门多目标共享应用模式,实现环保限行、车辆动态监测、套牌车管理、卡口监控、肇事逃逸车辆追查、出租车治安管理、路网动态监测、交通流分析及诱导控制、车辆安全管理等功能,有效规范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三是完善技术与应用创新体系,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强化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应用技术及相关标准规范,加快培育发展我市RFID产业。同时,不断推进商业服务模式创新,为电子标签大规模推广应用积累经验。(4)“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
45、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实现“共享医疗、放心医疗、便捷医疗”为目标,在市民卡体系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就诊卡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依托市政务数据中心的硬件与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卫生电子政务平台、药品监管平台和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体系的所有数据互通共享。(5)“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一个以全面感知为基础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缓解车辆拥堵状况的重要手段。我市智能交通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采用无线射频(RFID)、高速影像识别处理、GPS等技术,使高速运行的车辆能够
46、被“感知”,相关数据能够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有效解决车辆自动识别、动态监测及流量精确预测等难题,逐步实现车辆精准管理、城市路网动态监测、车流统计与分析、各种交通规(税)费的动态稽征等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导航、停车诱导、公交信息服务等一系列交通管理及服务系统,引导交通流合理分布,实现城市交通的动态组织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畅通有序,形成“智慧南京”的重要基础应用,有效促进全市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我市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6)“数字管网”在详细清查全市工业管廊、市政管网相关位置、用途、管径等信息基础上,建立统一数据库,形成一张可见、可查、可控的电
47、子地图,为城市防汛排涝、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支撑。数字管网工程将综合运用软件、系统集成、物联网、电子标签等最新技术,使电子地图不仅反映既有管网数据,同时也能对流量、压力等各种管网运行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安全隐患防范能力。同时,将数字管网系统“嵌入”完整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强化地下管线监管同时,逐步把地上的管道线路、管道源头,地面的企业生产设备,管道周边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源,危险品运输车辆运行等详细信息全部纳入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地下、地上全部覆盖。(7)“应急指挥”南京市“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体系主要由智慧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城市安全监控统一管理平
48、台、城市应急指挥联动平台、城市灾害防控管理平台、城市警务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各级安全保障部门已经建设的多个信息化系统组成。其中“智慧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是南京市“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最顶层平台,集中整合和展现应急指挥各项业务。“城市安全监控统一管理平台”是将全市由公安、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在所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城市灾害防控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包括灾害预测资源整合、灾害防止部门管理、对外宣传等多项综合性业务。“城市应急指挥联动平台”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紧密的联系起来,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先的应急预案设定,并高效、智能的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城市警务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城市已建的“平安城市”、“治安卡口管理”、“电子警察”等系统,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随时访问警务系统,做到拉得动、通得上、看得清、查得准。(8)“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加工、流通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