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 展 规 划徐州市交通局长安大学二六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十五”公路、水路发展回顾1一、交通发展成就1二、交通发展的基本经验7三、存在的问题9第二章 “十一五” 公路、水路发展环境、需求和趋势11一、发展环境11二、徐州市交通需求特性分析12三、需求预测14四、发展趋势16第三章 “十一五” 公路、水路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19一、指导思想19二、基本原则19第四章 “十一五” 公路、水路发展目标和重点21一、徐州市“十一五” 公路、水路发展目标21二、支持保障体系26第五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30一、规划建设资金筹措30二、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31第一章 “十五”
2、公路、水路发展回顾“十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徐州市以“入世”为契机,紧紧抓住“九五”末以来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两个率先”为目标,乘势而上,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新提升,文明创建、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保障体系;圆满并超额完成“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地推进了交通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促进徐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贡献。一、交通发展成就1交通
3、建设投资规模空前至“十五”期末,徐州市交通建设投资空前持续增长,仅公路水路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比“九五”投资翻一番,其中公路超过110亿元。“十五”期间,全市交通投资占GDP2.5以上,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超过6,与周边城市相比,交通投资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与“十五”计划基本相当,投资规模基本合理,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提升了徐州市交通区位优势,推进了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建设步伐。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飞跃 1)公路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路网等级及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至“十五”期末,等级公路总里程将发展接近1万公里,等级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公路占有率为
4、23.6,比“九五”提高了3.6,公路技术等级显著提高。徐州市公路交通实现了: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高速主骨架基本形成;干线公路提档升级,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公路通车质量进一步优化,达到了“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十五”期间,徐州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到了300公里,京福、连霍、京沪、徐宿高速公路实现连网,形成了市域“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了公路交通质的飞跃。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徐州西北绕城段51公里,预计将于2007年建成通车,并在三环路外形成徐州四环高速,极大地提升了徐州交通枢纽地位。干线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路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全面完
5、成跨世纪“网化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了以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全市千余公里的干线公路基本完成了升级改造,铺装水平、安全保障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扩建改造干线公路63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空前,通达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为契机,牢牢把握农村公路建设,克服建设任务重、建设标准高、资金压力大等困难,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4600公里,基本实现县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行政村等级化、黑灰化,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做
6、出了重大的贡献。枢纽建设实现了有效提升。以徐州市公路主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县级公路枢纽建设。其中公路主枢纽完成了城南客运站建设、客运西站、客运南站标准化改造建设、并初步建成了徐州公路主枢纽信息服务中心;县级公路枢纽建设包括贾汪客运站、邳州宏通客运站、睢宁东宇客运站建设及贾汪客运站标准化改造;同时还开展了部分镇级客运站建设和农村客运站亭(牌)建设。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枢纽建设及改造,大大改善了现有客运场站的格局及运输站场条件。2)水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水路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京杭运河解台复线船闸建成通航,大大缓解了运河船舶过闸拥挤状况,徐洪河刘集枢纽船闸顺利开工并即将建成,为进一
7、步发挥徐洪河的通航功能创造了条件。港口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大大扩展,在北煤南运中发挥了重要的中转枢纽功能。3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业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运输市场监管水平全面提高,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路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改善。1)交通运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运输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多年集中整治,运输市场秩序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交通运输领域初步建立了以资质管理为核心,以质量信誉考核为手段,以市场稽查为基础的运输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运输安全管理,积极推行公司化经营,实行人员管理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安全作
8、业规范一体化、安全责任风险一体化的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对各类超限运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遏制了超限现象。“十五”期间,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加,客货运距继续加大。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输效率不断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十五”期间,深化进行了客货运市场的运输结构调整,开放运输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调整城市的运输格局,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公路、水路的协调发展。其中主要对全市的多家客货运线路进行调整,2004年引入具有一级资质的新国线集团,较好的促进了客运市场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对部分散乱线路客货运线路实施公司化经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为全市营造良好的运输格局及发挥市场
9、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运输服务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随着运输市场特别是客运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竞争中相互促进,运输市场主体素质明显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客运市场的运输服务质量从服务环境到服务态度均有很大的转变,至“十五”期末,徐州已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相协调的公路、水路服务体系。2)支持保障体系(1)养护管理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围绕“畅、洁、绿、美、安”,加强全面养护和科学养护,积极推行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实施精细养护,着力打造“快捷舒适、赏心悦目”的品牌工程,养护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积极实施文明样板路创建工程、安保工
10、程、绿色通道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省道323徐海公路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共创建文明样板路475公里,建成绿色通道703公里。至“十五”期末,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超过85。水路养护管理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徐州市重点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干线航道的通过条件及船闸的技术状况,确保安全畅通。共投入资金约3457万元,疏浚土方114万方,共计改善航道里程24公里,新建航道护岸2700米;拆除和改建碍航桥梁7座,打捞沉船6885吨,清除碍航土石方89951立方米,航道扫床里程累计4086公里;对全市47座航标进行了维护,确保正常率99以上。养护工程优良率均在95以上。全市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11、。 (2)安全管理内河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十五”期间,水上安全形式持续稳定。市海事部门加强同相邻省份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其他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形成整治合力,共同打击船舶超载,消除遏制水上交通安全的“顽疾”;加强对80余道乡镇渡口的安全监管,全年实施渡口专项整治,颁布实施了徐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完善了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明显增强,现场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水上秩序明显好转。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有力。狠抓“安保工程”,公路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十五”期间,徐州市通过封闭、规范212道中分带开口,实现“机非分离”,完善标志标线和路侧防护设施,充
12、实绿化,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事故明显降低,贯彻实施“三关一监督”工作,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依法履行安全监督职责,规范了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3)人事管理交通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较大。截至2004年底,党政人才41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4人,专业技术人才1124人,技能型人才697人。全行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9人,大学本科学历的602人。(4)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成绩显著。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管理,积极开展质量创优活动;认真履行建设市场监管职责,严把建设市场准入关,严格遵循交通工程建设程序,各项交通工程设计审查率、施工许可证办理率、质监申请率、新开工地
13、方工程招投标率以及工程监理率均达到100%;制订下发了“实施意见”、“创优计划”,通过提升设计理念,严格设计审查,加强设计变更管理,确保了设计质量;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严格施工工艺,强化过程控制,加大现场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试验水平,确保了质量监督工作规范有序;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典型经验,深化了工程质量创优,确保了工程监督覆盖率达100%。(5)行业规划强化交通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有力引导了全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交通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市域公路网、市域航道网、农村公路网和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等专项规划,明确了交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完善了徐州市交通规划体系,确保了规划
14、的科学性和前瞻性。(6)交通科技新技术的应用研发,提高了工程质量。高速公路“复杂煤矿采空区勘察设计、处治工程及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对煤矿采空区、液化土地基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干线公路建设的技术含量、工程质量和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等施工技术在全省公路系统处于领先位置。同时,积极探索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多种新型路面结构,完成了各种试验路段的铺装,为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航道处“复合水泥在船闸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复合水泥在船闸工程应用中的空白。软科学的研究,提高了交通决策的科学化。重视软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
15、较高决策价值的科学成果。先后完成了“徐州市域公路网规划”、“徐州市航道网规划”等规划项目和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交通建设(如农村公路养护、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疏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业文明创建等方面的专题调研等一批软科学课题,促进了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了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水平。4交通行政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实施“依法治交通”战略,交通法制建设成绩显著。制定并实施两部地方性法规徐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徐州市航道管理条例以及一部政府规章徐州市国省道公路环境管理办法,补充上位法,体现徐州特色,为加强交通管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依据。 “十五”期间,先后实施开展
16、了执法人员文化达标工程、“建设服务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主题教育活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百姓、满意在交通”活动 ,制定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十不准”、跟踪问询制度以及便民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学法制度,多层次开展执法培训,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树立了交通执法的良好形象。交通安全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五”以来,全市水上交通安全持续稳定,路航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和港口安全得到加强,影响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出台了“四个体系一个机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体系,对预防预控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加大了水
17、上辖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了“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三是认真制定汛期水上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监控体系,确保了汛期京杭运河的安全畅通。四是强化道路危险品运输市场管理,认真落实道路运输“三关一监督”具体措施,确保了全市道路运输的安全。交通建设市场管理日趋规范。认真履行交通建设市场监管职责,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强化质量责任,连徐高速公路荣获国家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解台复线船闸和多条干线公路建设荣获“扬子杯”工程质量奖,农村公路质量水平全省领先。5交通行业文明形象明显提升文明创建纵深拓展。树立诚信理念,倡导诚
18、信实践,深入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万人评运管”和“诚信海事建设”等主题创建活动,打造了交通文明诚信新形象。以创建学习型行业、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创建,机关作风整顿以及“四城同创”等活动为载体,丰富和提升了文明创建工作。建立宣传阵地,与徐州日报联合开办“交通专版”积极参与徐州广播电台的“行业热线”,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强抓中心组学习,出台关于加强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培训的管理办法,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不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深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坚持预算管理,严格专款专用,节约经费开支,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交通重点工程纪检
19、监察派驻制、质量责任档案制和“双合同制”,有效预防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致力长效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辖区内无公路、河道“三乱”现象,确保公路、水路的运输畅通。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深。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坚持做到“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查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建立“四个机制”:作风整顿督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整改监督机制、长效运行机制。机关作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市交通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责任心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精神状态明显改观,整体形象明显改善,位次明显提升。二、交通发展的基本经验总结“十五”交通规划的执行情况,徐州市交通发展
20、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交通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的发展思路,合理的发展规划,扎实的前期工作,有力的指导建设方针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基本经验如下:分析形势,抢抓机遇。 “十五”是徐州市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党的十六大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促使各行各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战略,在对徐州交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新一轮规划调整中必须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关注“三农”、破解“三农”难题,为徐州市农村公路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坚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动交通发展。加快交通发展,交通
21、部门责无旁贷。但仅靠交通部门自身的力量,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如交通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地方配套资金筹集等,将难以解决。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投入,克服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巨大压力,积极化解建设任务重、工期紧、施工条件差等困难,努力破解交通发展难题,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航道船闸、客运站场等重点工程建设,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全面改善了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面貌,保持了交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高位发展,为交通发展赢得广阔空间。发展率先的事业要有率先的规划。从服务于建设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的要求出发,围绕“巩固交通枢纽
22、地位,把徐州建设成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的目标,深入研究交通发展战略和热点、难点问题,有前瞻性地开展一系列专项规划研究,完善规划体系,为主动对接部省规划奠定了基础,成功地将京福徐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徐丰高速公路、徐海公路、塔双公路、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项目纳入部、省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交通发展空间,为交通事业提供了充足的项目储备。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交通发展“质”、“量”双赢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程质量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保证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创建优质工程。几年来,徐州市交通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建设项目多次获奖,连
23、徐高速公路荣获国家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解台复线船闸和干线公路建设荣获“扬子杯”工程质量奖;农村公路质量水平全省领先。坚持科技兴交、人才强交战略。“十五”公路、水路的巨大发展是与交通科技的不断进步分不开的。全系统“科技兴交、人才强交”的战略意识明显增强,更加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交通发展的作用。依托全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单位,研究开发了多项实用新技术,并积极采用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公路养护方面。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和推广,提高了公路工程质量和公路的养护水平;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软科学研究,提高了交通决策的科学化;加强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行业管理手段,提高了行业管
24、理水平。深化改革,坚持以法治交通。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改革、规范交通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深化交通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使交通行政管理逐步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交通行政管理效能,突破了各种运输方式中客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徐州市公路、水路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公路和收费公路养护改革,落实责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道路养护水平;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实施全方位开放,为公路、水路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在追求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与最终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交通各项工作。三、存在的问题经过“十五
25、”持续快速发展,徐州市交通运输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就徐州市交通总体水平来看,仅仅是对较低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初步进入小康的基本满足。尽管交通紧张状况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功能不强,客货站场建设发展滞后;运输装备数量和质量、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等仍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公路、水路体系协调发展水平不足,现行多头管理体制影响公路水路交通与其他交通资源,特别是与城市交通资源的有效衔接;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运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手段,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有待提高和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仍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公路、水
26、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足。经过“十五”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而水路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对缓慢,自“十五”以来,水路运输量虽然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与公路建设相比差距很大,投资比例失调,且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也不尽协调。据统计,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以上,客运分担率高达到90,货物分担率达到46;水路通航总里程为1039公里,货运分担率为6;水路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水路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已阻碍着徐州综合运输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管理发展不协调。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受资金、环境和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在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
27、着维护与建设不协调,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相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交通行业管理的重点不够突出,管理水平还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缺乏交通整体规划,呈现整体的运输效率和效益不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下,运输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货运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运输组织化程度偏低,运输市场“弱小散多”的格局。交通信息化水平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仍需提高。“十五”以来,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未实现交通信息共享,面向运输业和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成。随着许多新工艺在公路、航道船闸建设中的应用,技术装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所占
28、路面公路总里程比重不高,大型深水泊位尚不能满足大宗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需求,内河高等级航道比重及利用率较低。高层次人才队伍较缺乏,学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正规院校毕业生较少。第二章 “十一五”公路、水路发展环境、需求和趋势“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徐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其公路、水路发展建设既面临着黄金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显的挑战。正确分析这一时期的宏观环境,深刻领会其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对于科学谋划徐州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发展环境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判断,“十一五”期间徐州市的宏观发展环
29、境较好,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环境发展态势良好,国内环境发展趋势平稳有力,周边环境竞争加剧。上述宏观环境对“十一五”时期交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际环境发展态势良好。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以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为标志的全球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商品、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中国,各大跨国公司也在加快产业转移步伐,这为我们参与世界分工、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国产企业和产业造成更为强烈的冲击。因此
30、,必须建立尽快起一个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环境发展趋势平稳有力。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已经开始,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带来发展模式的大转换;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将带来经济结构和发展途径的大变化;宏观经济形式继续看好,扩大内需将成为长期政策,为徐州市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在国内经济开放格局和产业分工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为徐州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从严重短缺到相对过剩,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市场竞争加剧,
31、不但价格竞争白热化,而且质量、服务、创新竞争也愈演愈烈。这就要求未来的交通发展建设必须符合服务性、通畅性、动态性的特点。 周边环境及徐州自身的区位优势不仅为徐州的交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省委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战略,从政策、财政、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这为徐州市产业聚集提供了最直接的机遇。同时,苏南地区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发展质量继续提高;苏中地区凭借沿江开发和上海拉动高位前行,与苏北的差距呈拉大趋势;苏北地区各县增长速度也在攀高;鲁南地区得益于山东特殊政策,正在联手快速崛起;皖北、豫东厚积薄发,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作为江苏省的“北大门”、全国重要的公路、
32、水路枢纽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全省重点发展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只有解放思想,在新的发展观上阔步前进,才能在激烈地竞争环境中保持高速发展,如果不加快发展进度,势必陷于被动、落后的局面。二、徐州市交通需求特性分析交通运输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及各部门、各地区间实现有效联系的纽带,是区域社会经济机体的循环系统。发展交通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顺畅、高效运转,以及持续、健康的发展。根据徐州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别从宏观与微观、整体性及前瞻性的角度分析徐州市公路、水路需求特性。徐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公路、水路建设必须与之协调。徐州
33、市自然及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保持低速增长,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同等类别的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元(2005年价格,下同),市区和部分县(市)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依据“经济”与“交通”之间的“主动引导、被动应承”的关系,要求徐州市的公路、水路体系建设与徐州市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为巩固徐州公路、水路枢纽的地位及实现徐州都市圈的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任务,要求徐州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必须实现“便捷高效”的发展要求。徐州是我国东、中、南三大区域联合协作的便捷的中介区和
34、高强辐射点,是国家主要的综合的交通枢纽之一,是在国家“三沿”地带的“”型开发开放格局中处于东部沿海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也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因而要求徐州交通服务能力必须实现“便捷高效”的发展要求。在全省城镇发展“三圈五轴”的总体格局中,徐州都市圈主要包括徐州市、宿迁市及其所辖县(市),规划形成“单核心放射状”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传统的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和梯度外推理论,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由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引发,通过各种形式的交通轴线向周边地区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这种扩散效应逐渐减弱,影响范围是一定的。如果要追求影响范围的扩大,就要保持这种扩散效应,就
35、要通过发展交通来缩短“距离”兴建高等级的运输通道、提高运输工具的速度、开通直达运输以减少中转等,这是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为使徐州能在沟通苏北和苏南、以及江苏安徽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纽带作用,要求徐州市交通发展必须要与徐州的区位优势相对应,以起到“通达时空,拉近距离”的作用。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紧密衔接和灵活转换,促进各运输方式间的一体化建设任务的实现,要求徐州要在今后一段时期注重公路、水路的整体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衔接、保证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协调发展、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配置及加强各交通方式之间的整体推进,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及运输外部成本、减轻交通对资源环境
36、的压力。自九十年代以来,徐州克服经济基础薄弱,上级资金投入少的困难,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截至目前为止,徐州的公路水路已经初具规模,为强化徐州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高其辐射能力,要求徐州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注重公路、水路系统的整体推进式发展。为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徐州市公路、水路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交通发展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和岸线资源,消耗大量能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因此,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低耗运
37、输装备,节约资源,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建立节约型交通行业,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在公路、水路系统内部,各运输方式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不一样的,各自的服务优势也不一样,需要通过优化交通系统结构、重组交通资源来实现交通的可持续性,建立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友善和谐、污染程度少、土地使用合理、能源消耗适度的公路、水路体系。三、需求预测在定性分析徐州的发展背景及交通需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量化徐州市交通发展的需求,明确徐州市交通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徐州市交通发展方向和总体规模,开展了以下交通需求预测工作。1预测的思路、方法、内容预测思路。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提高预测结果可
38、信度的基础。对运输量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必须以徐州市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产业布局与结构特征、人口结构与收入水平、路网结构与通达深度等为前提,对采集的原始样本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与分析,并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和手段,力求使运输量预测科学准确。具体的各种预测基础数据见下表所示:表2-1 徐州市历年社会经济数据(19942005) 指 标年 份人 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货车数(辆)客车数(辆)1994843.2131835789142641995851.1541139651177481996859.4350024784178331997867.165152476
39、8217881998875.7855528306223801999877.5360032227246072000896.4564435666290312001901.8671639662341142002904.4479141249441402003908.6690644842531362004916.851095.8060274751572005925.311212.157155579700注:表中经济指标为当年价。表2-2 徐州历年货运量及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分担表年份全社会公路水路铁路货运量(万吨)货运量(万吨)比重()货运量(万吨)比重()货运量(万吨)比重()19988573460853
40、.85146.1155818.219998884436749.26557.4166318.720009669478849.55655.8170017.620019785490650.16056.2161316.520029907500450.56116.2156115.8200310065505250.26206.115431.5200411348522546.06625.8153513.5200515570611439.38895.7303519.5年均增长率8.89%4.12%8.14%9.99%表2-3 徐州市历年客运量及各种运输方式分担年份全社会铁 路公 路客运量(万人)客运量(万人)
41、比重()客运量(万人)比重()1998686380711.8604888.11999664782712.4581287.42000725580211.1644388.82001741179310.7661089.22002754475810677589.82003705675510.7629289.22004739177510.5660189.320058340111913.4720287.6年均增长率()2.5%4.17%2. 2%预测方法。按照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分析法相结合进行预测,并综合各个专项规划的报告中的预测结果,考虑到徐州的实际情形,最后结合徐州经济和运输量发展特点给出最终的预测结
42、果。预测内容预测内容包括徐州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徐州市客货运输量预测、徐州市客运方式分担预测、徐州市货运运输量预测。2预测结果表2-4 社会经济指标及运输量预测特征年预测参数2010年均增长率2020人口(万人)959.070581028.79国民生产总值(亿元)1801.514.23709.76客车拥有量(辆)3915814.6549194货车拥有量(辆)726086.8132000客运量(万人次)99306.7514442公路89766.013021铁路89921260航空5241.1159其他3/2货运量(万吨)150404.0421818公路76727.8112043铁路20805
43、2537水路9296.721339其他4359/5899注:表中经济数据按照2000年价格给出四、发展趋势未来徐州市交通运输发展总趋势是:交通运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地位更加明确;网络化的区域大交通及其服务平台和综合运输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得以充分运用;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服务设施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车辆装备标准化,生产经营集约化,服务质量规范化;以运输服务开发为龙头,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崭新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满足运输市场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1公路、水路,向协调和可
44、持续性方向发展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徐州缺乏综合运输枢纽;港口的集疏运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滞后现象时有发生;为加强徐州公路、水路枢纽的地位,实现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交通一体化的运输发展要求。需要建立徐州内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协调机制。2基础设施,向规模和质量并重发展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要保持适度的建设规模和适当的发展速度,预防出现新的“瓶颈”。既要扩大规模,更要重视质量,向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3运输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交通行业结构调整应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徐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个城
45、市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是由政府宏观调控向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确定的。结合徐州的实际情形,可以发现:徐州交通行业布局,向均衡化方向调整;行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4运输服务,向优质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频率将稳步增加,全社会综合客运在未来一个时期里必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各种运输方式都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对运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作、联合更加紧密。同时,旅客运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旅客出行可供选择的方式更多,出行的频率更高、距离更远,对旅行舒适度的要求更高;快速客运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客运也将向一体化
46、发展;旅游客运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规模化成长,现代化道路货运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道路货运市场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市场服务功能日益充实与丰富,从传统货运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运输及物流服务发展。根据徐州都市圈及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资源特征、产业结构等因素,未来徐州货物运输业重点发展领域应当包括:面向大流通、大市场的站场、仓储、运输配套服务;面向制造业的零部件、成品的仓储、运输、货代等单功能及多功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面向零售业的仓储和配送服务;面向社会零散货物的快速运输服务;面向特种行业(如危货、鲜活、冷藏货物的加工、运输)的专门服务;面向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加工、仓储和运输服务;面向电子商务的个性化配送服务等。5行业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过渡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徐州市运输市场发育不完善,运输企业在经济实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竞争压力将更大、困难将更多,对此要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并综合运用经济、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