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葡萄酒、白酒、啤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鲁经信改字2011697号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提升工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和省轻工协会制定了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白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啤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葡萄酒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酒,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酿酒葡萄产区和葡萄酒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2、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我省葡萄酒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我省葡萄酒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产量快速增长,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势逐步发挥。(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拥有葡萄酒企业238家,占全国的23.7%;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约40亿元,约占全国的23。2010年葡萄酒产量37.54万千升,实现工业总产值166.63亿元、销售收入16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4.48%、53.83%、56.33%。“十一五”期间,全省葡萄酒产量、销售
3、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32.8%。(二)原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骨干企业均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十一五”新增酿酒葡萄面积21.74万亩。截至2010年末,张裕公司全国葡萄基地达到25.15万亩;中粮长城公司宁夏2万亩原料基地已经投入建设,新疆3万亩原料基地建设将启动;威龙集团相继在山东、甘肃、吉林、河北等地建立了原料基地,其中甘肃武威的有机原料基地初步形成,未来5年将达到15万亩规模;华东猎王谷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和1万吨的酒庄即将完工。(三)品牌建设成就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葡萄酒企业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张裕、华东、烟台长城、威龙葡萄酒等名
4、牌产品。截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7个;全国驰名商标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2个,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个、19个。(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干型葡萄酒超过总产量的90%。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合资、独资、股份制、民营企业约占97.64%。所有制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企业较快发展。(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农大分校、山东农业大学设立了葡萄酒专业,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设立了蓬莱葡萄酒分院等。截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葡萄酒行业专业科研机构1所、企业科研机构22所,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5、3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3个、行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拥有专利110余项。“十一五”期间,我省葡萄酒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酿酒葡萄现代育种、选优复壮技术欠缺,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缺乏系统研究,产地酵母筛选和培育工艺研究不够,酿酒葡萄种植管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地下酒窖设施不足,葡萄酒文化宣传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对葡萄酒的需
6、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给我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欧美等传统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受到抑制,葡萄种植面积和葡萄酒消费量增长缓慢。国际知名品牌凭借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继续巩固国际葡萄酒市场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开拓力度,特别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卓有成效,对国产葡萄酒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国内葡萄酒产业迅猛发展,新兴葡萄产区和葡萄酒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省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
7、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延伸葡萄酒产业链,加强葡萄酒文化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二)基本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注重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开发生产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的葡萄品种和葡萄酒风味,满足国内消费增长需求。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技术创新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提升产业创新联盟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经营创新、文化创新,实现葡萄酒工业创新发展。3
8、.质量安全原则。切实执行国家、省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不断完善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4.低碳发展原则。加强冷冻、废水、皮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研究,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逐步减少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实现污染物减量达标排放。5.国际化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思路,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发展机遇。 (三)发展目标。1经济目标。到2015年,全省形成葡萄酒100万千升左右生产能力,产量达到75万千升左右,全省葡萄酒的销售
9、收入达到330亿元左右。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酒庄酒及高档酒的比例达到35%左右。干型酒达到85%,其中干红葡萄酒约占45%,干白葡萄酒约占40%;甜型酒(含冰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约占15%。3品牌和技术创新体系目标。到2015年,新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中心3个。建设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0个。4原料基地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省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80万亩(含省外),大型生产企业都建立起稳定的原料基地,酒庄基地初步形成。品种选育和选优复壮工作有序开展,品种区域化和酒种区域化初具雏形,葡萄栽培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10、较高。5清洁生产和低碳目标。到2015年,全省葡萄酒85%以上的企业达到生产废水的再回收利用。四、保障措施(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完善葡萄酒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有机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重点环节,以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反哺农业。抓好基地建设,促进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应用,到2015年达到葡萄管理、采收和加工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示范。推动葡萄酒生产、包装装备国产化、系列化、自动化。加快物流现代化进程,完善葡萄酒销售网络。大力挖掘酒庄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酒庄的宣传和旅游开发。推动烟台酒庄旅游的发展,形成烟台至蓬莱的酒庄旅游景观带。巩固烟台产区的
11、主导地位,加快蓬莱产业集群结构升级,发展高档酒庄集群,形成小产区特色酒庄。(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葡萄酒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葡萄酒行业技术水平,调整和丰富产品品种和风味。加大酿酒葡萄选育和选优,开展品种区域化工作。加强产地酵母选育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地特性和产品质量。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葡萄酒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现代经营手段,逐步向国际接轨。培育我省葡萄酒产业特色,面向国际市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适时推
12、出我省行业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打造我省整体品牌。(三)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业标准制定。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我省行业技术联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我省葡萄酒分级标准、酿酒葡萄种植规范等地方标准,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葡萄酒产业质量、过程监控标准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协调与配套,支撑葡萄酒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加快感官品评、真实性识别与判定、清洁生产等酿酒产业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研制。加快葡萄酒技术标准与国际相关葡萄酒标准的接轨。积极跟踪国际酒业先进法规标准发展趋势,完善或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手段
13、、研究产业现代技术规范及标准化,进一步完善葡萄酒产业标准体系。(四)重视人才培养,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吸引和集聚葡萄酒专业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我省葡萄酒产业提供人才保证。建设葡萄酒人才校企培养基地,鼓励高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葡萄酒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葡萄酒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葡萄酒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葡萄酒行业紧缺人才。完善葡萄酒行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葡萄酒人才的国际交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允许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
14、享创新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实施人才继续教育和培养工程,通过行业技能竞赛和技师、高级技师评审等形式,推动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育。努力建设一支满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加快葡萄酒专业市场建设,倡导社会责任。鼓励各地建立葡萄酒专业市场,对葡萄酒专业市场建设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强酒类流通随附单的监管,规范葡萄酒流通领域,尤其是进口小包装酒流通环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我省葡萄酒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惩奖有制度的葡萄酒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六)充
15、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山东省白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白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长久以来深受大众喜爱,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我省是白酒工业大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白酒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是我省白酒工业发展的不平凡时期。五年来,全省白酒工业面临国际
16、金融危机冲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大力实施“发展山东特色白酒知名品牌,全面振兴山东白酒工业”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加强市场开拓,全省白酒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一)“十一五”发展成绩。生产效益较快增长。全省白酒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94家,其中销售额超3亿元的企业有15家。2010年实现产量96.9万千升,完成销售收入224.4亿元、税金23.7亿元、利润13.9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6.1%、138.7%、113.6%和176.9%,比金融危机时期的2008年增长26.6%、34.7%、31.6%和36.9%。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
17、快,高档白酒向精品化发展,低档白酒工艺改进,品质提升。在原料上,自酿优质粮食酒生产逐步增加,薯类酒生产不断减少。经过自主创新,芝麻香型和低度浓香型白酒强力推出,形成了独特的鲁酒风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改造,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品牌力量增强。全省白酒质量鉴评优质品达90%以上。浓香型单粮和五粮酿造技术日臻成熟,芝麻香型白酒工艺条件日趋形成,产品风格基本稳定。低度浓香型白酒和芝麻香型白酒已发展成为鲁酒的优势酒种,“芝麻香中国香”品牌有力创建,得到全国同行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件,山东省著名商标78件,山东名牌产品36个。市场开拓稳步推进。目前,鲁酒已占据省内90%的中
18、低端产品市场份额,全省17市都有本地特色品牌。省外市场不断开拓,鲁酒在省外市场销售已占10%以上。节能减排不断加强。生产企业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不断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着力降低综合能耗水平。(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虽然我省白酒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同行先进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偏低。目前,鲁酒主要以中低档酒生产为主,比重达80%以上,高档酒生产比重较小,白酒附加值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力的龙头企业。现有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平均产量不到5000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产品和市场同质化,品牌宣传有待提升。各企业用于新产品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较少,产品质量和档次雷同严重。市场开拓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省白酒企业的文化渗透、品牌策划、广告宣传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是我省白酒工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白酒工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压力。(一)白酒的消费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理性饮酒、健康饮酒”等消费理念正在逐步增强,饮酒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由于口感的辛辣、喝法的单一、包装不够时尚,致使白酒产品在酒饮料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缩减,葡萄酒、啤酒、洋酒等酒品正在冲击着白酒消费的主导地位,酒吧、茶道等新兴业
20、态的出现,分流了部分白酒消费者。(二)国家的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新建白酒生产线为限制类,控制白酒新增生产能力。企业必须减少原料消耗、改善品种和工艺、促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加强重组联合、品牌凝练和市场营销,由传统的以量扩张转变为以质增效。(三)业内的竞争格局。当前,国内白酒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八大名酒”推陈出新,后起之秀竞相发展,以文化为根基,以香型为核心,依托历史、地缘、风俗等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内涵。国内知名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创新营销理念,在各据一方基础上,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发展先机,对我省白酒工业发展构成强大挑战。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
21、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提质增效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强化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坚持技术改造,改善工艺装备,突出文化时尚,加强品牌凝练,推进联合重组,壮大骨干力量,创新营销理念,开拓市场空间,着力提高我省白酒工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层次,打造兼具“浓郁独特的白酒香型、带动强劲的龙头企业、文蕴深厚的高端品牌”的鲁酒工业,成长为国内白酒行业的主要力量,为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1.市场主导与文化渗透相结合。紧跟白酒市场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和适应白酒市场。坚持秉承传统,打造健康、文明的白酒消费环境,充分挖掘、传承优良的白酒文化精髓,坚持与时俱进,尊重新消费群体
22、及现代时尚的饮酒理念,通过营造氛围与改进产品并重,不断扩大鲁酒市场规模。2.联合重组与品牌培育相结合。以现有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加快对小、散白酒企业的联合重组,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品牌研究和创建,壮大龙头品牌力量,打造鲁酒领军企业。3.技术进步与节能环保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酿造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水平,创新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消耗和能耗排放,实现内涵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白酒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利税7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5%、12%;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芝麻香中国香”品牌力量进一步壮大,成为覆盖全国市场的重量级知名品牌。
23、四、保障措施(一)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健康文明的白酒消费环境。发扬传统的白酒文化,立足酿酒的特殊工艺、消费理念、独特的口感和区域结构,坚持与餐饮文化、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健康、文明的白酒消费环境。积极培育消费者,特别要加强对新消费群体的引导,通过举办待酒师培训班、召开客户品酒会等形式,奠定消费根基,努力扩大白酒消费群体和需求。(二)坚持技术进步,打造鲁酒向高端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创新力度,围绕首创的芝麻香型,鼓励鲁酒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加强芝麻香型白酒科研,增强芝麻香专用曲的研发力量,提升芝麻香型白酒的工艺水平,着力打造鲁酒在全国市场的代表力量。加强技术改造,采取先进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
24、化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艺,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实施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低档酒生产,突出山东浓香低度酒的淡雅型风格,依托与传统浓香型酒的差异优势,加强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促进浓香型低度白酒加快发展,提高中高档酒的生产比重。(三)推进协作联合,培育壮大鲁酒工业领军力量。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技术、管理、品牌、资金和订单优势,通过协议合作等方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盟,合理分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条件成熟时积极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的技术标准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地方标准或联盟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优势先进企业兼并
25、重组劣势落后企业。通过大中小企业的有机联合,改变我省白酒工业小、散局面,集中力量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带领我省白酒企业抱团作战,打造在全国强有力的竞争企业。(四)突出文化内涵,建设竞争有力的核心品牌。注重对文化理念的深度开发和消费理念的重构,紧跟市场发展脉搏,提炼传统文化精髓,找准消费者的认可点。立足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消费心理等方面,加强在广告切入点、包装设计、产品定位、产品命名等方面的研究,在发掘并立足传统文化基础上,顺应新消费群体需求,注入个性化、时尚化元素,打造消费者认可、能够形成实际购买力的的白酒产品和自主品牌,形成并扩大品牌、产品和市场的互动效应。以文化品位、精神价值和艺
26、术价值为诉求,不断提升山东白酒品质,将品牌文化上升为市场引导力。(五)强化市场营销,扩展白酒工业发展空间。创新宣传形式,将传统的历史概念和当今的时尚潮流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倡新锐的消费理念和产品概念,引导白酒消费。改变传统的包装形式,大胆引进国际新锐的包装形式,从酒瓶、酒盖到商标、包装材质以及色彩、图案设计等方面进行革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突破传统的媒体宣传和营销模式,用“引领潮流”、“关注生活”等主题文化,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向终端消费者宣传新的消费理念,切实做好品牌的宣传。抓好营销创新和国内市场开拓,突出重点,加大宣传和营销攻关。与经济实力强、市场网络覆盖面广的经销商联合营
27、销或参股,调动经销商积极性,扩大鲁酒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覆盖。加强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工艺,通过跨国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六)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各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的蒸馏酿造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在完成国家核定的淘汰落后酒精生产能力基础上,落实山东省白酒能耗标准,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各类技术,利用酒糟和污泥生产有机肥料,利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发电,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七)搞好协会建设,提高白酒行业服务水平。白酒协会应积极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28、、技术经济政策和法规条例等。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沟通,做好白酒行业的质量检测、标准化、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信息化、物流等工作。配合政府部门维护行业正当权益,积极反映企业资金、税费等问题,加强行业统计工作,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山东省啤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省是啤酒工业大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进一步提升山东啤酒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是我省啤酒工业深入调整的发展时期。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全省啤酒工业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
29、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一)“十一五”发展成绩。1.生产效益较快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省啤酒行业拥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75家,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12家。2010年全省啤酒产量536.1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2.4亿元、利税43.8亿元、利润 20.3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64.9%、129.1%、118.6 %、266.7%。2.骨干力量迅速增强。青岛啤酒、山东新银麦、泰山、燕京、山东华狮等重点企业通过推进重组联合、改进工艺技术、加强企业管理、拓展产业领域等途径,实现内涵式发展。青岛啤酒实施“1+3” 品牌战略,全面推进与山水、崂山、汉斯的整合优
30、化,积极参股烟台朝日,并购济南趵突泉,实现了强强联合;与美国百威、日本朝日进行营销财务技术实践交流,提高了管理水平。泰山啤酒发挥自身优势,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产业,通过建设动感影院、酒吧、文化馆等,扩大啤酒文化和泰山文化宣传,提高泰山啤酒品牌影响力。3.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省啤酒行业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中国生物发酵领域唯一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实验室”落户青岛啤酒。全行业研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工艺技术,啤酒风味图谱、啤酒高效低耗酿造、高辅料高浓酿造、污染微生物快速检测及鉴定、蛋白质和DNA分子标记鉴别
31、啤酒原料品种和纯度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提高啤酒风味的稳定性,改善口味,降低成本起到重要作用。4.产品结构有力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啤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以黄啤酒为主,低浓度啤酒已占主流,10度、8度啤酒成为主导产品。啤酒口味以纯生、无醇啤酒为主,小麦原浆啤酒及用蔬菜汁和果汁生产的特色啤酒作为补充。啤酒质量进一步改善,从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转变为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优级品率达到98%。啤酒食品卫生进一步加强,大多数啤酒企业开展厌氧菌检测。全行业拥有国家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名牌15个。一家企业获得山东省省长质量奖。5.节能减排不断加强。全省啤酒企业积极
32、采用污水处理沼气回收利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沼气热能进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应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青岛啤酒公司 11家工厂实现了二氧化碳零采购。低效率耗能设备逐渐淘汰,节能新装备广泛采用,啤酒生产消耗大大降低,重点骨干企业千升啤酒耗水降到10吨以下,耗标煤降到100公斤以下,耗电降到100度以下。(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虽然我省啤酒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企业整体规模较小,除青岛啤酒一枝独秀外,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群体。产品同质化,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消费目标市场相对集中,大部分企业产品档次比
33、较低,企业间低价恶性竞争、假冒现象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和食品安全仍需加强。部分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节能降耗、三废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企业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不够严格,啤酒质量难以保证。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啤酒工业将进入成熟发展期。我省啤酒工业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面临着关键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发展空间将加快拓展。“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随着我国休闲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新消费群体渐成社会主流,在各酒精饮料中,啤酒市场将进一步扩容,产销量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为我省啤酒工业加快发展、全面提高提供了机遇
34、。(二)企业并购继续高涨,产业规模化日趋加速。目前我国啤酒行业正处于行业整合阶段的中后期。今后,国内主要大型啤酒企业将利用资本和规模实力继续进行兼并重组,规模将会不断加大。大企业并购竞争日益加剧,将加速我国啤酒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趋势。(三)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格局将渐趋明朗。国际知名啤酒企业正加紧竞逐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正瞄准我国啤酒产业,凭借在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加大对我国啤酒产业的投资。跨国公司的进入,在带来先进发展理念、前沿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与国内企业间的并购相融合,将加快形成东、西、南、东北、华北、中部地区各据一方的行业发展格局。(四)品种品牌愈加突
35、出,产业结构将优化提升。传统的普通啤酒依然会是主流产品,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功能性保健啤酒、果汁啤酒、无醇啤酒等特色啤酒消费会不断增加。中高档产品将迅速发展,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各企业将更加重视品牌运作和发展,注重通过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凝练,改善产品结构,增强竞争能力。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提质增效战略,紧紧围绕打造品牌优势、开拓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强联合重组,强化技术进步,推进品牌建设,促进节能环保,着力提高我省啤酒工业发展水平、质量效益和竞争实力,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
36、发展。(二)基本原则。1.规模集约原则。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规范有序地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提高全省啤酒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2.品牌提升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策划和宣传,丰富品牌内涵。加强市场营销,规范行业秩序,拓展发展空间,巩固扩大国内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3.结构调整原则。强化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作用,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现代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引导和适应市场需求。4.节能环保原则。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啤酒行业标准体系,强化节能改造,狠抓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提高经
37、济效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相统一。(三)发展目标。2015年底,全省啤酒产量达到980万余吨,年均增长12%;实现销售收入665亿元、利税130亿元、利润55亿元,均年均增长20%。“青岛啤酒”品牌在国内行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他鲁产啤酒在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四、保障措施(一)推进联合重组,壮大龙头骨干力量。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利用品牌、管理、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盟,合理分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积极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大对“假冒伪劣”打击力度,规范行业发展秩序,维护具备竞争优势的大
38、企业集团向国际化大公司目标迈进,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化。(二)坚持技术进步,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引领啤酒产品向低度淡爽为主流的方向发展。紧跟市场动态,促进瓶装啤酒向小型化、个性化、高档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创新产品容量、包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口味新鲜、节省杀菌用蒸汽、携带方便的不用杀菌的瓶鲜啤酒和不经过滤的带酵母的啤酒(原浆酒),提升产品档次。加强技术改造,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控速度低于1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等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信息化改造,加快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及外部信息的沟通、收集和分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注重产品质量
39、和安全,规范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保证啤酒质量,严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全省啤酒工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原料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终端形成有机整体,发挥最大优势。(三)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将品牌发展作为啤酒企业的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大力推进,不断提高品牌运作水平,加大培育力度,形成山东啤酒核心价值品牌。积极开展以体育、文娱为主线的品牌营销宣传活动,加强品牌的深度渗透和宽领域覆盖,加大对社会、公益等事业的关注,塑造品牌良好形象。依托主要品牌力量,推进山东啤酒企业在省外、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全国啤酒行业布局。加快国际化步伐,以提高山东啤酒的工
40、艺技术、品牌价值、市场效益、管理水平和产业规模为重点,开展与国际啤酒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东南亚、非洲、美国等地区为重点,扩大海外生产和销售份额。(四)加强节能环保,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之路,落实社会责任,持续推进啤酒行业环境管理体系建设。认真执行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行业内大力推广啤酒新型热浪煮沸系统改造、酵母回收综合利用、污水深度处理沼气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逐步淘汰硅藻土过滤机,推广采用膜过滤啤酒新工艺。提倡增加旧瓶使用量,提高毛瓶使用比例。推行托盘化运输,降低瓶损。重视和规范噪声、异味、扬尘等环境保护事项。加强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全省啤酒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搞好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服务作用。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着重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和行业标准、信息发布、反映行业动向、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啤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主题词:经济管理 酿酒 规划 通知抄 送:省轻工协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12日印发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