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 西 省 统 计 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2006年2月22日)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圆满完成,“十五”计划顺利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 合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121.
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9亿元,因粮食减产下降5.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增加值2307.9亿元,增长1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4;第三产业增加值1555.4亿元,增长1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3.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343.8亿元,增长14.8;房地产业增加值106.5亿元,增长1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32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530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高出计划目标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
3、总量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1位前移至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排位由2000年的第20位前移至第15位。图1:“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增长速度()绝对量(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4:53.7:38.9,调整为6.3:56:37.7。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3%,提高2.4个百分点。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3.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8.2;
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3.0;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涨3.5,其中,谷物上涨2.2,棉花下降0.3,油料上涨6.9,畜产品上涨2.6。表1: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上年价格=100指 标全 省() 城 市农 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食 品其中:粮食烟酒及用品衣 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 住102.3102.7103.7100.8 97.8100.4 99.9 98.8108.1104.5101.7102.9104.1100.3 97.5100.1 99.6 98.0104.6104.8103.7102.2103.1101.4 98.41
5、00.8100.6100.9115.5103.9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75.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9.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35.7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40.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35万人)的 116.3。全省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6.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3.8万人)的116.7,其中“4050”人员4.6万人。全省登记失业率3.1,控制在了4.5的目标范围之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利润增幅回落,“两金”占用增加,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投资总量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象
6、加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二、农 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5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农业生产大灾之年保持了平稳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93万亩,比上年增加80.8万亩,增长1.4%。其中粮食作
7、物种植面积为4550.4万亩,增长3.7,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775.6万亩,增长5.2,成为我省历史上种植玉米面积最多的一年。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省种植业生产虽然遭受严重旱灾的侵袭,但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7.8亿公斤,比上年减产7.9,但仍为较好收成的年景,总产为我省历史上的第五个高产年。其中,夏粮总产20.6亿公斤,减产14.5;秋粮总产77.2亿公斤,减产6.0。表2: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品名称产 量(万吨)比上年增长() 粮 食 夏 粮 秋 粮 油 料 棉 花 甜 菜 蔬 菜 水 果978.020
8、5.5772.521.310.34.0901.5245.5 -7.9-14.5-6.0-24.6-14.4-17.5-1.6-9.8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0.4万亩。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805.2万头,增长9.3;牛出栏73.5万头,增长6.5;羊出栏673.5万只,增长4.5;家禽出栏5501.7万只,增长13.3。全年肉类总产量90.6万吨,增长9.3;牛奶产量71.3万吨,增长16.6%;鲜蛋产量56.9万吨,增长9.3。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3.8万吨,增长6.2%。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
9、强。全省上下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8.4。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4619.3亿元,增长30.5,产销率96.97。表3: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指 标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轻工业 重工业 2.中央企业 地方企业 省属企业 省属以下企业1712.0125.31586.7294.31417.7478.4939.3 19
10、.324.019.022.218.812.322.2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9.4亿元,增长15.6;集体企业完成124.8亿元,增长12.6;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6.7亿元,增长24.9;股份制企业完成1044.6亿元,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73.8亿元,增长24.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72.7亿元,增长29.5。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98.9亿元,增长16.8。主导产品产量多数较快增长。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4.4亿吨,增长9.6 (全社会产量5.54亿吨,增长10.1%);洗煤1.7
11、亿吨,增长19.6;焦炭7151万吨,增长21.8%,其中机焦6796万吨,增长22.2;生铁2447万吨,增长29.0%;粗钢1654万吨,增长24.2;钢材1341万吨,增长18.7;铝37.8万吨,增长18.0;氧化铝151万吨,增长7.3;发电量1273亿千瓦时,增长20.0。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规模以上)产品名称单 位产 量比上年增长() 原 煤 洗 煤 白 酒 软 饮 料 液 体 乳 纱 布 机 制 纸 机 焦 硫 酸 化 肥 水 泥 平板玻璃 生 铁 粗 钢 钢 材 铝 发 电 量万吨万吨千升吨吨吨万米吨万吨吨万吨万吨万重量箱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亿千瓦时4396317396771
12、99190668423545103948313772549476796756653283192132824471654134137.81273 9.619.6-8.110.112.14.75.549.922.231.223.8-1.8-20.429.024.218.718.020.0 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实现利税628.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润264.9亿元,增长1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7.2亿元,增长32.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7,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 建筑业健康发
13、展。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234.9亿元,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亿元,比上年降低1.9;实现利税32.4亿元,增长2.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02.0万平方米,比上年降低3.2。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9.3亿元,增长25.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9.2 亿元,增长26.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1亿元,增长24.4。“十五”时期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6%,高出计划目标12.6个百分点。图2:“十五”时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亿元)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
14、、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第二产业投资1122.5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91.2亿元,增长20.9。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117.9亿元,增长29.1%。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636.9亿元,增长28.2;原材料工业投资339.3亿元,增长55.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4.6亿元,增长20.4;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656.9亿元,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896个,项目建
15、成投产率为55.5;新增固定资产800.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47.1;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增发电机组容量320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596公里,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51万千伏安;新增焦炭产能2080万吨,炼钢340万吨;新建高速公路335公里,年底实现了省会到11个地级市“三小时高速通达”。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6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全社会投资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283.4亿元,增长75.1;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261.1亿元,增长23.3。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72亿吨,比上年增长1
16、0.;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2.2亿吨,增长14.5。能源外输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共外输煤炭4.3亿吨,比上年增长21.4;共向省外输送电力369.3亿千瓦小时,增长55.1,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28.2;外输焦炭5474万吨,比上年增长34.6。六、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2亿元,增长14.9,增幅居全国前列。其中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902.8亿元,增长16.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 262.3亿元,增长12.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36.1亿元,增长12.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87.3亿元,增长13.3,其中批发业实
17、现零售额246.3亿元,下降17.2%,零售业实现941.1亿元,增长2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3.3亿元,增长28.9。“十五”时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高出计划目标6.2个百分点。图3:“十五”时期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亿元)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全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4.0亿元,增长4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1.7亿元,增长36.1,金银珠宝、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服装和化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3、20.4、17.2和30.9。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继续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全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
18、6.2,增幅比限额以下贸易企业高4.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26.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发展。超市、连锁店等新兴流通业态发展强劲,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年末全省共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39个,全年限额以上连锁企业营业收入64.7亿元,增长23.7。 七、对外经济贸易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5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出口35.3亿美元,下降12.5%,进口20.2亿美元,增长49.6。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1亿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贸易30.4亿美元,下降20.6;加工贸易4
19、.9亿美元,增长138.8。在进口中,一般贸易15.7亿美元,增长43.1;加工贸易2.8亿美元,增长35.2。资源型产品出口趋缓,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全省出口焦炭1107万吨,出口额20.3亿美元,下降48.6;出口煤炭3252万吨,出口额19.0亿美元,增长4.0%;出口镁18.5万吨,出口额3.1亿美元,下降20.6。机电产品出口5.9亿美元,增长4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亿美元,增长2.7倍。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2005年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6个,比上年增加18个。上亿元的贸易伙伴达到了11个,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
20、东盟、巴西、台湾、加拿大和俄罗斯,双边贸易分别达到13.0亿美元、6.1亿美元、6.0亿美元、5.7亿美元、4.2亿美元、4.1亿美元、2.3亿美元、2.2亿美元、1.7亿美元、1.4亿美元和1.1亿美元,分别增长10.1、5.8、-29.3、9.2、1.4%、1.1、26.0、42.7、51.2、19.2和23.1。八大出口市场为欧盟、韩国、美国、日本、东盟、巴西、印度和台湾,出口额分别为7.9亿美元、5.3亿美元、4.9亿美元、4.7亿美元、2.0亿美元、1.7亿美元、1.4亿美元和1.1亿美元,分别增长-19.8、5.1、0.04、-39.9、21.9、47.6、16.4和49.3。五大
21、进口市场是欧盟、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进口额分别为5.2亿美元、3.7亿美元、2.9亿美元、1.3亿美元和1.2亿美元,分别增长155.5、0.7、12.8、100.4%和37.1。外商在晋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5个,其中合资项目35个,合作项目21个,独资项目28个,外资股份项目1个。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24.4亿美元,增长80%,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亿美元,增长17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8亿美元,增长205。国际经济合作平稳发展。全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合同金额2.2亿美元,增长46.7,完成营业额2.0亿美元,下降33.3;全年派出人数1195人
22、次,增长55.4,年末全省在外人数2263人,增长23.4。八、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148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其中,铁路完成1065.6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完成410.9亿吨公里,增长6.7;民航完成0.6亿吨公里,增长2倍。全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12.5亿吨,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4.8亿吨,增长20.4;公路运送货物7.6亿吨,增长4.9%;水运完成货运量95万吨,增长14.5;民航货物发送量3.8万吨,增长23.5。全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4.0亿人,比上年增长2.1。其中,铁路
23、运送433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公路运送旅客3.7亿人,比上年增长2.2;水运完成客运量108万人,与上年持平;民航发送旅客212.3万人,增长24.6。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17.5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8.4万辆,其中轿车8.9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68.6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23.9万辆。邮电通信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80.6亿元,增长13.1,其中电信263.0亿元,增长29.3;邮政17.7亿元,增长24.6。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33.9万门,增长7.8。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10.8万户,增长16。其中固定电话用户804.6万户,增长11.
24、6;移动电话用户906.2万户,增长20.2。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4部百人和 27部百人。全省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0.5万户,增长65.8,成为2005年电信业务最强的增长点。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和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的带动下,全省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42.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545万人次,分别增长42.5和17.3;累计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81.9亿元,旅游总收入292亿元,分别增长43.1、41.1%和41.4。九、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省财
25、政总收入在上年突破400亿元与500亿元两个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又连破600亿元与700亿元两个大关。全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68.2亿元,增长40.8,增速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强势增长,拉动力显著提高。全年全省五大税种共计完成税收613.6亿元,分别增长36.7、25.6%、1.1倍、71.4%和31.5%,增收177.7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2.1,充分显示了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图4 :“十五”时期全省财政总收入(亿元
26、)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执行6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执行进度是近5年来最好的一年。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8.1,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20.1,科学支出增长10.2,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7.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25.4,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长6.9,公检法司支出增长22.1,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21.0。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51.2亿元,比年初增加1188.6亿元,与上年相比,多增57.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
27、额1756.0亿元,增长1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68.4亿元,增长22.8。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328.9亿元,比年初增加426.3亿元,比上年少增13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132.3亿元,增长4.3。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7137.8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7169.6亿元,货币净投放31.9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0亿元。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省保费收入1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9亿元,增长9.7%;人身险保费收入90.2亿元,增长20.1。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6.0亿元,增长8.5。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
28、收入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健康险保费收入4.9亿元,增长25.8;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9亿元,增长30.4。保险深度为3;保险密度为363.1元。全年全省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财产险赔款14.2亿元,增长17.9;人身险赔款及给付5.8亿元,下降7.3。十、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年末全省高等院校达到75所。全年全省高等院校(包括部委所属院校)共招收研究生4929人,比上年增加783人,增长18.9;在校研究生12059人,增加2831人,增长30.7。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2.8万人,增长18.6;在校学生40.7万人,增加
29、6.2万人,增长17.9%。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进行布局结构调整,2005年共计在校学生46.6万人(含技工学校在校生9.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18.4万人的39.3。全省11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盖率100。全省初中(含职业初中)在校学生192.5万人,初中入学率99.6;小学在校学生35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3。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全省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932人,学历教育招生962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7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
30、训结业的职工、农民153.7万人次。全年扫盲班结业2.0万人。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985件,授权专利122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6。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556份,成交金额4.8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461项,比上年增加141项,增长44.1。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1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不断增加,达到30.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亿元。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5年全省16个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完成科工贸总收入917亿元,增长43.0%;实现生
31、产总值306亿元,增长47.0%;完成税收收入20.5亿元,增长49.0%。其中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区企业就达2647家,比上年末增加18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3家。太原和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47.5亿元,增长58.9;创汇12280万美元,增长19.2。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85个,国家检测中心2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36个,监督抽查了552家企业34类779种产品和商品。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1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8万台件
32、。全省有气象台站121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08个。全省有地震台站10个,专业遥测台网7个,数字遥测台网子台22个,年度内全省境内未发生五级以上地震。全省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3个,防雹、增雨受益覆盖面积12万平方公里,增雨量10亿立方米。全年全省查处测绘违法案件51件,编制专题地图35幅(册)、地图集6册,航空摄影成果150张,提供专题图集387册,软件系统开发12项。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市场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全省文化事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创造了一大批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产品。“华夏文明看山西”经济文化艺术周活
33、动在北京、广东和上海成功举办,在长三角洲地区掀起了山西文化热,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儿童剧刘胡兰、晋剧范进中举等众多优秀剧目,在这一年里交相辉映、广受好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山西与新世纪同行、连续5年精心打造的一张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化名片。蕴涵华夏文明底蕴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与现代摄影艺术珠联璧合。大展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高水准,在国内外众多摄影展中独树一帜。平遥已成为山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西的窗口。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山西4个镇(村)上榜。其中临县碛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沁水县土沃
34、乡西文兴村3个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6个,文化馆119个,公共图书馆122个,博物馆8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131个,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8,电视人口覆盖率95.8,有线电视用户348.9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18部,动画片1部,电视电影1部。其中,动画片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合拍片)获第11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篇奖”。全年生产电视剧19部389集,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哥哥走西口获全国飞天奖“优秀戏曲电视剧奖”、“创新奖”。全省报纸共出版34.7亿份,各类杂志出版2
35、02种、4641万册,各类图书出版1604种、10026.9万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初步统计,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9430个,床位10.8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7个,妇幼保健机构131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67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山西体育代表团在十运会上共获10金5银5铜,总分506分,
36、创造了五届全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十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了2491天,比上年增加33.7。其中,太原、长治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余9个城市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84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88.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95个,噪声达标区面积439.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全省新增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45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1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5;已建设汾河源头、沁河源头两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达21.1万公顷;共建设
37、生态示范区26个,总面积达359.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的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两流域共监测103个断面,达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1.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超过类达到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27.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超过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61.2,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2;死亡人口20.07万人,死亡率为6.00;全年净增人口20.1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02。表5:人口主要构成情况指 标年末数(万人)比重()全省总人口
38、其中:城镇乡村其中:男性女性3355.211412.811942.401719.331635.88 42.1157.8951.2448.76 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经济的较快增长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3.9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37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42.6元,增长12.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0.7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7.7元,增长14.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2。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
39、房使用面积达到19.64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15平方米(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17个,社区服务中心168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8157张,福利院收养人数1155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3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937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867万元,销售福利彩票83939万元,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84.9万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69069万元,城镇最低保障对象全年人均每月补差额为68元。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