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一章,*,犯罪,心理学,马皑 章恩友 李婕,编著,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第二节 侵占性行为,第三节 控制性行为,第四节 破坏性行为,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教学目标,掌握攻击性行为的内涵、类型,了解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观点。,掌握侵占性行为的内涵,领会侵占性犯罪行为的决策过程。,掌握控制性行为的内涵及其动机特点,了解邪教犯罪及其心理行为控制的心理原理。,掌握破坏性行为的内涵及其动机特点,领会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了
2、解纵火犯罪及其动机类型。,第,五,章,犯罪行为与动机,学习重点,犯罪行为的类型,攻击的主要类型和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侵占性行为的犯罪决策过程,邪教犯罪及其心理行为控制问题,恐怖犯罪和纵火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章节导读,包工头张某拖欠农民工刘某等人工资,刘某带人多次催要属于自己的合法收入未果,由此找到老乡王某帮忙。王某提出“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干脆绑架张某的宝贝儿子以要挟,但回报是一旦要到钱,自己要从中收取百分之五十的好处费。王、刘达成合意并着手准备。在策划过程中,为了解张家的生活规律,他们与张家保姆齐某某交流,发现齐某某因经常受张妻羞辱,不仅对张家不满,甚至有私下投毒报复张家的念头。出于不同
3、的动机和目的,三人就绑架之行为一拍即合,。,第一节,攻击性行为,第一节,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攻击性行为与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含义,攻击行为,一种以直接的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方式,而被伤害者会试图避免这种对待方式。,攻击是人们能看到的外显行为,攻击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被害人与加害人),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含义,暴力行为,攻击时以外在的身体伤害为目标,诸如导致损伤或死亡。,包含关系;递进关系,攻击行为 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分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与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指攻击他人的身体,如拳打脚踢,,刀枪砍击等,言语攻击,指使用言语伤害他人,如叫嚷、尖叫
4、、辱骂他人等,关系攻击,又称社会攻击,指故意伤害他人的社会关系,简介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如背后说人坏话,攻击性行为的分类,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替代攻击,直接攻击,指现场有被害人身体,如打某人的脸,间接攻击,则被害人是不出现在现场,如破坏某人财产,替代攻击,指攻击者会用一个替代品作为攻击目标,如被老板痛骂后回家冲妻子大吼,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反社会攻击与亲社会攻击,违反社会规范,攻,击,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符合社会规范,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工具性攻击和表达性攻击(敌意型攻击),工具性攻击,动机不是伤害他人,而是其他目的,表达性攻击,动机是,损害或伤害被害人,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外显性攻击和内隐性
5、攻击,外显性攻击,直接的身体伤害,,,愤怒情绪,攻击者多数有敌意性归因偏差和认知缺陷,內隐性攻击,隐蔽的、秘密地攻击,,,看不出明显的情绪色彩,内隐性攻击者既没有表现出敌意归因偏差,也没有表现出认知缺陷,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热血”的攻击,它往往是在挫折下的一种反应,主动性攻击,一种“冷血”的行为,它通常是一种趋向于获利的攻击行为,是一种有预谋、有目标导向的,用以影响或者威胁他人的行为,包括欺凌、控制、胁迫、威胁等行为。,攻击性行为与攻击性情绪,攻击性情绪可预测攻击行为,包括愤怒、敌意等。,攻击性情绪的来源:,遭受他人袭击或侵犯,挫折,报复的期望,竞争性的环境
6、,归因或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行为的本能论,主要观点,攻击行为不是趋乐避苦,而是一种进化适应,这种适应能够使人生存得更好些,。,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死本能,洛伦兹,:“液压”模型,弗洛伊德:,死本能,洛伦兹,:“液压”模型,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挫折攻击理论,代表人物:,多拉德,代表著作:,挫折与攻击,主要观点:挫折 攻击(因果关系),挫折引起攻击的影响因素:,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挫折的程度,挫折的累积效应,攻击反应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代表人物: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代表人物:班杜拉,社
7、会学习理论,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攻击的认知理论,关注焦点:,社会信息过程对攻击或暴力可能性的重要作用,。,主要观点:,攻击行为的出现和维持有赖于认知评估和其他内部过程,。,信息,过程模型:,对外部事件的反应是根据认知活动的序列分析出来的,包括六个过程,:,编码,表达,目标澄清,构建反应,下,定决心,设定反应,第二节,侵占性行为,第二节,侵占性行为,侵占性行为的内涵,侵占性犯罪的风险觉知,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侵占性行为的内涵,侵占,广义理解,狭义理解,侵占性行为,即非法占有国家、集体、他人,财产,的一切行为,含义,社会治安状况在犯罪人头脑中的投射,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风险的,心理表征,风险认
8、知,风险偏好,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风险认知,定义:,个体评估情境有多大的风险性,评估情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概率估计,不确定性有多少可控制性,对这些估计的信心度,侵占行为的风险:被抓带来的刑罚风险,高估风险:,减少,犯罪,低谷风险:,增加,犯罪,侵占性犯罪的风险知觉,风险偏好,定义:,指,犯罪人,所偏爱的风险程度,,,是影响其行为决策的重要决定性因素,。,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风险中性者,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侵占性犯罪行为的成本,现实成本,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心理成本或道德与痛苦成本,预期成本,预期惩罚成本,预期羞辱成本,预期机会成本,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案例分析,(,羞辱成本,),:,20
9、02,年,3,月,广州冼村村委会和冼村街派出所在村里公告栏张贴出一则“嫖娼公示”,不但有抓嫖现场的照片、卖淫女和嫖客的大头照、现场避孕套照片,还有对涉黄者的处罚措施,及对容留卖淫女的出租屋主的处罚决定。此招效果奇好,不但村中“站街女”被吓跑不少,连治安状况也大为好转。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耻辱刑的抬头?我们该如何在保护公民隐私权与惩罚不道德行为甚至是犯罪之间权衡?但不管如何,耻辱感对犯罪的抑制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侵占性犯罪行为的,收益,物质收益,精神收益,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以盗窃为例,),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用公式来表明盗窃犯罪行为决策中对,成
10、本,和,收益,的权衡,并体现其与犯罪发生率的关系,.,预期收益,:ER=P1R+P2,0+P3,0=P1R,P1:,成功的概率,R:,得到的收益,P2:,盗窃被发现但没被抓住的概率为,P3:,盗窃被发现并且被抓住的概率,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犯罪成本,:EC=C1P1+C1P2+C2P3,=C1,(,P1+P2,),+C2P3,=C1,(,1-P3,),+C2P3,C1,:现实成本,C2,:,预期成本,结论:当,EREC,时,,窃贼就会进行偷窃,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以盗窃为例,),有限理性的角度,盗窃犯罪人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存在,有限理性,的特点,经典
11、回顾:,最后通牒博弈是最常使用的经济学实验范式之一:由一名提议者向另一名响应者提出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案,如果响应者同意这一方案,则按照这种方案进行资源分配;如果不同意,则两人就会什么都得不到。按照理性人假设,无论提议者将多少资源分给响应者,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因为这总比什么都得不到好。但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提议者肯拿出足够多的资源时,响应者才会同意。因此,这个实验被认为证明了人的有限理性。,第,三,节,控制性行为,第,三,节,控制性行为,控制性行为及其动机,邪教与邪教犯罪,邪教犯罪中的心理行为控制,控制性行为及其动机,含义,控制性行为,指以诈骗、贿赂、绑架、拘押、禁闭等强制措施或者其他方法,非法剥
12、夺他人,身体自由,或控制他人,心理行为自由,的犯罪行为。,典型罪名: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动机:多种多样,近年关注重点:邪教犯罪,邪教与邪教犯罪,背景信息,世界,:,一万多个邪教组织,教徒数亿,美国,:2500,个教派,欧洲,:1000,多个教派,我国典型邪教组织:“法轮功”,什么是邪教,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的定义,用“邪教关系”一词来描述,我国研究者从政治学和法学视角定义,邪教与邪教犯罪,邪教犯罪,含义:利用邪教犯罪,具体内涵:,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利用邪教组织进行的其他犯罪,邪教犯罪中的心理行为控制,心理行为控制,
13、也,称为“洗脑”“痴迷”“思想管制”“精神控制”等,四个主要阶段,网罗教众,教化,转变,教徒形成,邪教与邪教犯罪,网罗教众,基本方法:,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或某种,迫切需要,为诱饵,主要方式:,套近乎、讲交情,推荐各类活动和培训班,目标,人群,邪教成员,给以爱护、关怀,提供帮助、指导,邪教与邪教犯罪,教化,基本方法:,通过,演讲,、,建议,、,奖惩,和其他手段使信徒对过去的行为和选择感到,不安,。,主要手段:,感觉剥夺,反复强化,邪教与邪教犯罪,案例分析,哈利曾参过军,,30,岁以前他对自己都很有信心。但是当他加入了一种,圣经,邪教组织以后,领导者反复告诫他话不能说得太快,这是他过去邪恶的
14、象征。他就这样被告知、被教诲。不久,哈利似乎失去了自信,甚至对自己在部队中所得战绩的记忆都感到怀疑。这样,他以前对自己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都已经被解冻、剥除了。,许多邪教组织利用,“,困境,”,的技巧或者其他的批评手法达到动摇教徒已有观念和行为的目的。,邪教与邪教犯罪,转变,主要表现:,信徒逐渐意识到接受教规、使用教派思维减少了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基本方法:给信徒,制造无力感,剪断以往的友情和亲情网,剥夺人的主要职业和财富来源,主要手段:感觉剥夺,结果:信徒,自信心削弱,常常感到沮丧,更广泛地采纳邪教的建议,邪教与邪教犯罪,教徒形成,伴随着邪教痴迷的生理反应,最终在心理和行为上彻底转化为,“,
15、忠诚,”,于,教主,和,教规,的邪教徒,。,最终,产生一批始终,微笑不抵抗又勤劳,的教徒,。,第,四,节,破坏性行为,第,四,节,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及其动机,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纵火犯罪及其行为动机,控制性行为及其动机,含义,破坏性行为,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典型罪名,破坏生产经营罪、破坏财产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监管秩序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耕地罪、破坏选举罪等,。,主要类别,对物的破坏,如纵火罪,对关系的破坏,如破坏军婚罪,对特别规定或秩序的破坏,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含义,恐怖犯罪,是指个人或组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
16、,系统采取暗杀、劫持、绑架人质等暴力行为或其他危险方法,制造恐怖气氛、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主要特点,手段具有暴力性、破坏性毁灭性,以高科技及其成果为工具,典型事件,美国“,911,”事件,我国新疆“,715,”事件,恐怖犯罪的行为人心理特征,认知特征,认知方式的偏执性,思想意识的歪曲性,蔑视法律,归因偏见,情绪、情感特征,自卑的超越性,愤怒的易燃性,仇恨体验的深刻性,恐怖犯罪的行为人心理特征,意志特征,坚韧性,残忍性,人格特征,有较高的智能,有较强的压抑感,冒险敢为,狂热性,纵火犯罪及其行为动机,含义,纵火犯罪,就是故意放火或放任火灾发生、以损害他人生命、财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纵火犯罪
17、的行为动机,报复动机,谋杀;,恐吓与威胁,;,破坏,;,宣泄,财物动机,欺诈牟利,;,伪造财产损失,;,商业竞争而纵火,;,受雇而纵火,纵火犯罪及其行为动机,在纵火犯罪行为模式和动机上,坎特和福莱森的分类最具影响力,将纵火罪分为四类:,指向人的表达性模式,指向物的表达性模式,指向人的工具性模式,指向物的工具性模式,案例分析:,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复习思考题,1,风险知觉和权衡存在于所有犯罪行为中吗?,2,邪教对人的心理控制与从众和服从有何区别或联系?,3,攻击性行为与暴力行为有什么关系?,4,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理论”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观点。,复习思考题,6.,通过案例,分析某种侵占性犯罪行为
18、的风险知觉及其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过程。,7.,分析邪教犯罪对心理行为控制的机制。,8.,举例分析恐怖犯罪及其心理行为特征。,9.,纵火犯罪的动机类型有哪些?,推荐阅读书目,1.,章恩友、宋胜尊主编:,犯罪心理学,,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2.,(英)詹姆斯,.,马吉尔著:,解读心理学与犯罪,-,透视理论与实践,,张广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美)巴特尔等著:,犯罪心理学,,杨波、李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英)理查德,道金斯著:,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推荐阅读书目,5.,(美)乔治,B,沃尔德,托马斯,J,伯纳德,杰弗里,B,斯奈普斯著:,理论犯罪学,,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6.,(美)布莱克著:,犯罪行为心理学,,吴宗宪、刘邦惠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俄)库德里亚采夫著:,犯罪的动机,,刘兆祺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