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课程表中的课程原理,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欧群慧,1,让我们成为朋友,自我介绍:,联系方式,教心组办公室 A-423,E-mail:ouqunhui,QQ:418756480,Mobil:15210677732,2,让我们成为朋友,你们是谁?,我该如何介绍自己?,3,交流:,你们学过哪些或正在学习哪些关于教育、心理类的课程?,你们对学习这些课程的想法、建议?,你们认为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会是什么样的学科?,4,关于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介绍,学分与学时,:,2学分,总36学时,学期课,周2学时
2、。,课程性质:,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1 掌握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教学基本理论及相关的课程基本理论;,2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在正确的理念和理论指导下分析小学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小学教学的有关技能;,3 增强教师意识,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反思能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课堂教授:24 学时,课堂讨论及其他实践活动:8学时,机动: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5,关于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介绍,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运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方法;,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自学;,增加学生的实践作
3、业。,本课程教学特征介绍,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密切结合中小学改革实践。,把有关内容进行适当整合。,6,本课程教学内容介绍,(参看教学日历),考核方式:,平时考核:考勤、作业(23次)、课堂讨论等;,期末考核:,7,学习建议,多多联系实践,去中小学参观、了解教育的情况,去相关网站查询信息,努力思考教育问题,关注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敏感性,善于交流与对话,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8,相关准备,搜集一至六年级相关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课标一人一份,教材一个宿舍一套;,搜集一些相关教案;,课改纲要课程设置方案(2001),9,参考书目,小学教学论,刘树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版。,课程与教学论,邓艳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施良方、崔允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教学论学程,黄甫全、王本陆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教学论基础(与教育部小学教育本科课程方案配套系列教材),吴立岗、夏惠贤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课程与教学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课程与教学概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钟启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
5、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课程标准,课改纲要,课程设置方案(2001),11,为什么要学这门学科?,实践性理论学科,教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核心工作,12,第一章 课程表中的课程原理第一节 我国当前的小学课程,思考问题:,我国的小学设置有哪些课程(Courses)?,它们是由谁规定的呢?,各门课程在小学分别处于何种地位?,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呢?,13,一、小学课程门类,观察与讨论:,下列课程表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课程?,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某小学二年级某班课程表,1,2,3,4,5,6,7,星期一,语文,数学
6、,语文,地方/民族团结,体育与健康,自习,班队会,星期二,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体育与健康,自习,阳光体育与健康,星期三,语文,数学,音乐,语文,书法,品德与生活,阳光体育与健康(书香活动),星期四,数学,语文,体育与健康,自习,音乐,综合实践活动,阳光体育与健康,星期五,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阳光体育与健康,15,例2.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四年级某班课程表,1,2,3,4,5,6,星期一,数学,语文,写字,品德与社会,体育,美术,星期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星期三,数学,语文,音乐,健康(双)/劳动(单),信息,美术,星期四,语
7、文,数学,音乐,体育,英语,科学,星期五,综合实践活动,写作,写作,科技,校本课程,班会/心理健康,16,例3.山东省青岛市某小学六年级课程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1,数学,数学,语文,英语,英语,2,语文,英语,数学,数学,数学,3,语文,语文,美术,语文,语文,4,美术,地方与学校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科学,5,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音乐,6,地方与学校课程,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体育,7,桂香课程,桂香课程,桂香课程,桂香课程,桂香课程,8,体育活动,体育活动,17,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改纲要)
8、规定:,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这些国家规定课程构成了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主体部分。它们是奠定国民基本素质的重要保证。,18,同时,课改纲要强调,“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9,二、小学课程结构,观察与讨论:,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表以及你对当前小学课程的了解,讨论小学课程包含哪几种类型?,20,表1-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9、21,(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的课程。它旨在保证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整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它不仅“追求的是所有人在某领域内都需达到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确保所有公民了解国家利益的意义以及文明社会的文化目标。诸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和政治哲学等积极的目标都应被安排在国家课程里。”,22,地方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省级或下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的有地方特色的课程门类。广义的地方课程则还包括地方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所制订的落实国家课程的课程计划,或者地方单独制订的在本
10、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及课程标准。,23,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课程中,国家课程占总课时的8084%;“地方与学校课程”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计占1620%。,24,(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subject)是以人类对科学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从某一科学领域中选取一定内容按照知识内在逻辑组织而成的课程。学科课程的学习目的以掌握该领域知识及其思想方法为主。,25,活动课程(activity)则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主题出发,以学生的体验或实践为组织方式的课程。活动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培养技能和能力,或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26,在我国
11、当前小学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典型的活动课程。其余课程门类虽都可归为学科课程,但是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属于“活动型”课程,同时“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语文”和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性质。,27,(三)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课改纲要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12、;高中以分科为主。,“综合”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小学的“数学”课程相对于独立的“代数”、“三角法”、“解析几何”等课程来说属于一门综合课程;相对于早期的“算术”课程来说也可谓是综合课程;但相对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来说则偏于分科课程。因此,从广义上讲,小学课程均属于综合课程。,28,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从综合的内容范围看,包括三种类型:同一门科学领域之内知识的综合;跨科学领域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问题的综合。,29,从综合后的课程性质来看,又可分为综合性学科课程和综合性活动课程两大类。综合性学
13、科课程是指综合某一门科学领域内的知识或综合跨科学领域的知识之后形成新的学科框架,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学科知识及其思想方法为主的课程;而综合性活动课程是从社会生产或生活主题或问题出发,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体验与实践为主的课程。,30,(四)核心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课程体系中起着支撑性作用的、形成学习者共同的基础性学习经验课程。拓展性课程(extended curriculum)则指那些适应和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从小学课程的课时比例看,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课程无疑是小学课程的核心课程;“地方与学校课程”则是拓展性课程。在国家课程中,“语文”
14、和“数学”是所占比例最高的两门核心课程,其余课程的课时分配基本均衡。,31,思考与讨论:,“外语”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课时比例并不高,但小学教育现实中,“英语”实际上变成了一门核心课程,你对此有何看法?,32,(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required courses)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elective courses)则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我国小学课程并没有明确指出必修和选修之分。但是,所有国家课程门类都是必修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以确定为必修,也可以作为选修课,或部分科目必修、部分选修。,33,图1.我国小学课程结构图示,34,三、小
15、学课程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或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的。自2001年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仅确定了总体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而未单独明确小学的课程目标(或小学培养目标)。概括而言,课改纲要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5,具体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要使学生,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16、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36,(二)小学培养目标,对于我国小学培养目标的明确规定可见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的前身)1996年颁布的小学管理规程。,小学培养目标具体包括:,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37,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
17、,具有初步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习合理锻炼、养护身体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初步的环境适应能力。,4.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38,分析与讨论:,基础教育的课程具体目标和小学培养目标可以归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哪个维度呢?,你对小学应突出培养的品质有何建议?,39,基础教育课程具体目标,小学培养目标,我的观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40,第二节 新中国小学课程沿革,一、课程管理制度的沿革,课程管理制度的实质即课程决策权的分配问题。,(一)建国之初的统一改造,遵循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使用1950年12月组建成立的人民教
18、育出版社所编辑、出版的教科书。,4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52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对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做出了具体规定,以统一我国小学的课程体系。此后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陆续以指令性文件形式颁发了许多课程政策,集中管理小学以及其他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以确保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一时期,不仅
19、全国大多数地区实施同一个课程方案(当时命名为“教学计划,见表2),各学科还都遵循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使用1950年12月组建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辑、出版的教科书。,42,(二)分权的初步尝试,早在1958年,我国曾有短暂的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探索。1958年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允许各地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办法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同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也明确指出,“中小学教科书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力量编写。”郑东辉.新
20、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教育与职业,2005(13).各地方开始踊跃自编教学大纲和自编教科书。,43,(三)“文革”前后的乱与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被取消;人民教育出版社停办;许多领导干部、校长、老师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或“修正主义苗子”受到批斗;各地大、中、小学基本都处于“停课闹革命”状态。,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规定春节后各地小学一律开学,在外地串联的小学教师和学生应当返回本校。于是,各地小学陆续转成“复课闹革命”,但学习毛主席语录、学唱革命歌曲、军事体育、生产劳动等仍为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21、,44,1968年底,全国许多城镇小学下放为由街道办事处或工厂接办,农村公办小学则改为民办。1973年底的“黄帅日记事件”后,各地中小学又掀起“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浪潮,学校的课程教学再次被完全打乱。,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恢复教育部,以开展教育的整顿工作。尤其在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教育部一方面要求各地检查并清除教材中的极左错误言论,另一方面开始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引进教材作为参考,同时组织人力编写统一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起草“教学计划”,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通过种种措施,消除文革期间非理性的混乱无序状
22、况,恢复和重建正常的教育事业,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45,(四)改革开放后的谨慎放权,20世纪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再次开始尝试课程管理的放权。这次的放权首先从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切入,允许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的“课程教材多样化”,即从“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同时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审定,即教科书的“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1992年8月,依据我国第一个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的新要求,在1986年以来课程改革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其中,首次明确
23、提出“地方安排课程”,并为其留出一定课时(“五四学制”占小学总课时6%,“六三学制”占小学总课时8%),赋予地方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力。,46,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试行)颁布。从此,我国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课改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课程实验方案中,“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比例增为16%20%。同时,进一步开放“多纲多本”的探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被赋予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时可“适当调整”的权利以及独立决策在课程体系中占一小部分的“地方安排课程”的权利,而且还拥有了完全单独
24、制订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身)的权利以及指导、监督校本课程的权利。,47,(五)管、办、评分离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管理”,有利于调动国家、地方和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基础教育既有质量监控,又能办出地方和学校特色。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可见,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仍在继续探索,不断走向规范化、层次化、民主化。,48,表1-2.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课程方案,4
25、9,课程目标的沿革,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确定了新中国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总基调,即“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过,当时强调的是要“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方法”实施,且旨在使小学儿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具体而言,小学的培养目标被确定如下:,智育方面,使儿童具有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自然的基本知识。,德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以及卫生的基本知识和
26、习惯。,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50,1963年发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又称“小学四十条”)将小学教育的任务修订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具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与常识、身心健康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为革命而勤奋学习,学好先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重视体育,认真上好体育课,进行军事训练,加强卫生教育,切实开展群众性的课外体育活
27、动和文娱活动,增强学生体质。,1981年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精神,强调小学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1988年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进一步重申:要“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初中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28、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关于小学的培养目标,则规定如下:,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1988年的“教学计划”基础上修订、于1992年发
29、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不仅将小学阶段的目标予以细化,而且更突出“课程目标即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思想,目标表述语言从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者)使学生具有”、“培养学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将)具有(或养成,等)”的方式:,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身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
30、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好兴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51,“文革”结束后,教育部1978年发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一方面力图把基础教育引导到正常轨道上来,另一方面仍遗留有“左倾”痕迹。,52,课程结构的沿革,表1-3.我国各时代的小学课程设置,53,回顾新中国小学课程历史,我国小学课程结构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丰富化,课程的均衡性、适应性、选择性不断增强,越来越有利于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从发展历程来说,可归纳为:学科课程(分科课程,1949-1957年)活动的“课程化”(1958-1960年)学科课程(分科课程,1961-1965年)活动的“课程化”(合科课程,1966-1976年)学科课程(分科课程,1977-1985年)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并存(1986年至今)这样六个阶段。,54,从发展特点来看,可归纳为:,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摇摆中不断寻找着平衡。,2.课程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55,第三节 国外小学课程,56,第四节 课程表设计原理,57,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