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发现与研究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发掘简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贵港市博物馆摘 要:2013 年 8 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旧址的 11 座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 6 座汉墓保存相对完整,年代序列清晰,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关键词:广西贵港贵县师范学校汉墓Abstract:In August 2013,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onghu Comprehensive Improveme
2、nt Project in Guigang City,Guangxi,the Gu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rescue excavations of 11 ancient tombs located at the former site of Guixian County Normal College,Guigang City.Among them,six Han-Dynasty tombs were relatively well-preserve
3、d,with a clear chronological sequence.These tombs provide new material evidence for studying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Guigang region from the mid-Western Han to the early Eastern Han period.Key words:Guigang of Guangxi;Guixian Normal College;Han-Dynasty tombs贵县师范学校旧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市汽车总站和东湖公园之间,其东、北
4、分别紧邻东湖园路和江北大道。该区域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贵县古墓葬群的保护范围(图一)。2013年8月,为配合贵港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贵港市博物馆在用地范围内的贵县师范学校旧址发掘清理了古墓葬11座,编号为M1M11(图二)。其中 M1 为明代;M3、M4、M8、M11 由于破坏较为严重,且未发现任何遗物,时代不详;M2、M5、M6、M7、M9、M10 虽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基本形制尚存,出土器物较为典型,时代均为汉代。现将 6座汉代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M2(一)墓葬形制图一贵县师范学校旧址墓地位置示意图图二贵县师范学校旧址墓地墓葬
5、分布图 12 文博2023 年第 4 期M2 为竖穴土坑墓,平面为凸字形,分为墓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墓向 285。发掘前墓葬上部已遭破坏,仅剩近墓底部分。残存墓道长 0.57、上宽 1.2、下宽 1.6、残深 0 0.26 米,坡度 55。填土为黄、灰、红三色花土,土质较黏,含较多细小砾石颗粒。墓道与前室相接处有一近椭圆形柱洞,开口于墓道底部,柱洞内填土与墓坑填土相同,长径 42、短径32、深 8 厘米。墓底高低分级以示前后室,前室长1.6、宽2.3、残深 0.42 米;后室长 2.77、宽 2.3、残深0.160.2米,高于前室0.22米。后室北侧有一长方形炭灰痕迹,长 2.27、宽 0.
6、58 米,可能为棺木朽痕(图三)。(二)随葬器物M2出土随葬器物13件(组),质地有陶、铜、玉石三类,除1件陶灶出土于填土中外,其余随葬器物均出土于墓室底部。1.陶器8件。为泥质灰陶或灰白陶,器类有盂、仓、屋、灶、井亭盖、器盖、纺轮等,其中仓仅存顶部,屋仅存底部,此两件器物无法复原。盂 1 件(M2:2)。泥质灰陶,器表及口沿内侧饰青黄釉,腹部以下脱釉严重。轮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折腹斜收至底,平底。口径 6.8、腹径 10.2、底径 5.3、高 6.5厘米(图四,3)。灶 1 件(M2 扰:1)。泥质灰陶。灶体窄高,灶面斜平,前高后低,开三灶眼。有矮额墙,前有地台伸出,拱形灶门,门左侧
7、有一跪俑。尾部烟突残缺。灶面灶眼两侧及灶门均刻划叶脉纹。残长 22.4、宽 10.5、残高 12 厘米(图四,5)。井亭盖 1 件(M2:8)。泥质灰黄陶,四阿式,饰瓦垄,正中有长方形短脊,中部凹,四垂脊斜出。边长17.4 厘米(图四,1)。器盖 2 件(M2:1、M2:7)。标本 M2:1,泥质灰陶,饰棕黄釉,部分区域脱釉严重。盖面隆圆,图三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2 平、剖面图1、7.陶器盖2.陶盂3、4.铜镜5.陶纺轮6.石块8.陶井亭盖9.陶仓10.陶屋11.串饰12.耳珰图四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2 出土器物1.陶井亭盖(M2:8)2、4.陶器盖(M2:1、M2:7)3.陶盂(M2
8、:2)5.陶灶(M2扰:1)13 发现与研究中心有一乳丁状纽。纽外戳饰两组圆形小孔,一组穿透盖面,一组未穿透盖面,小孔之间饰凹弦纹和刻划叶脉纹。盖径 16、通高 5.5 厘米(图四,2)。标本 M2:7,泥质灰白陶,器身原饰青黄釉,脱落严重。盖面弧隆,盖顶有一半圆形纽,其外饰一道弦纹。盖径 10.9、通高 4.5 厘米(图四,4)。纺轮 1 件(M2:5)。泥质灰胎,算珠状。直径3.6、高 2.7 厘米。2.铜器2 件,均为铜镜,其中 1 件仅存少段外缘,不可复原。标本 M2:3,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表面有黄锈。圆纽,四叶纹纽座,座外方框,方框内排列十二地支间以十二乳丁。方框四边向外为博局纹,
9、四神及禽鸟、走兽填补空缺。外区环绕一圈铭文带,铭文顺时针读作:“尚方作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铭文带外饰一圈线纹。缘较宽,一圈弦纹将缘分内外两部分,内饰一圈三角锯齿纹,外饰一圈云气纹。直径 22.4、缘厚 0.4 厘米(图五;封二,1)。3.玉石器3 件(组),器类有串饰、耳珰、石块等。串饰 1 组 12 颗(M2:11)。均穿孔。其中水晶 3 颗,1 颗为不规则多面体,浅蓝色,半透明,长2.5、最宽 1.7、最厚 0.9 厘米。2 颗为透明色,一大一小,大者为扁柱形,长 1.3、最大径 0.9、最厚径0.6 厘米;小者为不规则形,最长 0.
10、8、最宽 0.7、最厚 0.4 厘米。玛瑙 8 颗,其中 3 颗为橘红色,5 颗为棕、白相间的渐变色。3 颗橘红色玛瑙中,2 颗为圆珠形,一大一小,大者直径 1.5 厘米,小者直径 0.8厘米,其余 1 颗为圆榄形,长 1.5、最大径 0.5 厘米。5 颗棕、白相间渐变色玛瑙中,3 颗为圆榄形,依据长度分为大、中、小三种,大颗长2.3、最大径0.6厘米;中颗长 2.1、最大径 0.7 厘米;小颗长 1.9、最大径 0.7 厘米;剩余两颗为不规则圆柱形,大颗高 1、最大径 0.5 厘米,小颗高 0.9、最大径 0.4 厘米。琉璃1 颗,圆珠状,浅蓝色,不透明,直径 0.5 厘米(封二,5)。耳珰
11、 1 组 3 件(M2:12)。其中两件为玛瑙,大小、造型均相同,亚腰形,橙色半透明状,中有穿孔。长 2.6、端径 0.9、腰径 0.5 厘米。另 1 件为水晶,透明,亚腰形,一端大一端小,穿孔。长 2.2、大端径 0.9、小端径 0.7、腰径 0.5 厘米(封二,6)。石块 1 件(M2:6)。棕褐色石英砂岩断块,形状不规则,一端打制,长 11、宽 10.8、厚 6.4 厘米。图五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2 出土铜镜拓片(M2:3)图六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5 平、剖面图 14 文博2023 年第 4 期二、M5(一)墓葬形制M5 为 砖 室墓,仅存墓室下部,墓道及墓顶情况不详,仅存部分墓
12、室及封门,方向166。墓室内的填土为墓葬坍塌后埋入形成,为红色夹杂灰、黄色的花土。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墓底高低分级以示前后室,前室长 1.35、宽 1.53 米;后室长 2.67、宽 1.53 米,比前室高 0.14米;残深 0 0.9 米。封门与墓壁均为单砖顺列错缝平砌,封门略向外弧。后室西北角在墓底砖之上又错缝铺设一层,形成一长 1.26、宽 0.76、高 0.05 米的高台。墓底、墓壁的墓砖规格统一,墓砖长 30、宽15、厚 4.5 厘米,大多墓砖饰斜绳纹。墓砖颜色不统一,有青、灰、黄等色(图六)。(二)随葬器物M5 出土随葬器物 2 件,均为陶瓮,出土于填土中。瓮 2 件(M5 扰:1、
13、M5扰:2)。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5 扰:1,轮制。泥质灰黄胎,黄褐色陶衣,器身有青绿色滴釉。侈口,略卷沿成尖唇,短颈,深弧腹,重心在器物中部,平底。上腹饰方格纹加方形戳印纹,下腹部分区域方格纹被抹平。口径 18.8、腹径 24、底径 19、高 21 厘米(图七)。三、M6(一)墓葬形制M6 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凸字形。发掘前上部已被破坏,仅残存墓底和少部分墓道,方向 150。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较黏,含有较多细小砾石颗粒。墓道残长 0.3、上宽1.36、下宽 1.62、残深 0.3 0.56 米,坡度 20。墓室呈不规则长方形,长 4.55 4.62、宽 2.64、残深0.56 0.85
14、 米(图八)。(二)随葬器物M6 出土随葬器物 34 件(组),质地有陶、铜两类,主要出土于墓室前部。1.陶器32 件(组),器类有无耳罐、双耳直身罐、四耳小罐、四耳展唇罐、壶、长颈瓶、鼎、簋、樽、鐎壶、卮、盂、魁、碗、屋、仓、井、灶、熏炉、纺轮等。除无耳罐、屋、1 件陶盂为青灰色胎且局部施釉外,其余陶器大多为灰白胎,施青黄釉,且胎釉结合较差,脱釉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器物甚至完全脱釉。无耳罐 1 件(M6:22)。泥质青灰色夹黑、白点胎,火候高。侈口,沿下斜呈尖唇,上腹较鼓,下腹斜直收至底,底较大,内凹。肩、腹各饰两道凹弦纹,口部烧造时略有变形。口径 14.5、腹径 23、底径 16.5、高 1
15、7.5 厘米(图九,9)。双 耳 直 身 罐 5 件(M6:14、M6:17、M6:19、图七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5出土陶瓮(M5 扰:1)图八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6 平、剖面图1、32.陶碗2、4、15、16、18.陶四耳罐3、7.铜镜5.陶樽6、34.陶盂8、12.陶四耳展唇罐9.陶魁10.陶屋11.陶仓13、20.陶壶14、17、19、23、30.陶双耳直身罐21.陶井22.陶无耳罐24.陶灶25.陶簋26.陶鼎27.陶鐎壶28.陶熏炉29.陶卮31.陶长颈瓶33.陶纺轮 15 发现与研究M6:23、M6:30)。除大小及脱釉情况略有不同以外,其余特征相同。标本 M6:23,带盖
16、,盖面圆隆,顶饰半环纽,外饰一组弦纹。敛口,圆唇,平沿内斜,斜肩,圆筒状直腹,平底。唇与肩之间刮出一道弧形凹槽,折肩处旋刮一周凸棱,腹上部对称置两个半环形耳,腹部耳处饰一组双线弦纹。盖面径 11.3、底径 14、通高 19.8 厘米(图九,5)。四 耳 罐 5 件(M6:2、M6:4、M6:15、M6:16、M6:18)。除大小及脱釉情况略有不同外,其余特征相同。标本 M6:18,带盖,盖面微弧,顶饰半环纽,纽外饰两组双线弦纹。侈口,尖唇,短直径,溜肩,扁鼓腹,平底,底较大。腹上部对称横置四个半环形耳,腹部饰一组弦纹。盖面径 11、腹径 16、底径12、高 12.5 厘米(图九,1)。四耳展唇
17、罐 2 件(M6:8、M6:12)。除脱釉状况不同外,其余特征相同。标本 M6:12,带盖,盖面隆弧,顶饰半环纽,纽外饰一组双线弦纹。唇部凸出明显,口微侈,沿微凸外斜,尖唇,口斜收至肩部,溜肩,腹微鼓较圆,下腹斜直收至平底。唇径大于盖径,盖落于展唇内。上腹对称横置四个半环形耳,耳处及腹部饰一周弦纹。口径 13.8、腹径 23、底径 14.8、高 21.4 厘米(图九,8)。壶 2 件(M6:13、M6:20)。除脱釉状况不同外,其余特征相同。标本 M6:13,带盖,盖平顶,顶部中心置一桥形纽,平顶以外刮出三圈弧形凹槽,子母口。器身呈浅盘口,口微敞,平沿内斜,尖唇,束颈,扁鼓腹,圈足外撇。颈部饰
18、一周凹弦纹,上腹及最大腹径处各饰一组双线弦纹,两组弦纹之间饰两对称衔环铺首。上腹部横置两对称耳,并与底部两对称圆孔对应。盖面径 12.7、腹径 22、足径 13、通高 31.5 厘米(图九,11)。鐎壶 1 件(M6:27)。带盖,盖面弧斜,顶部有一桥形纽,子母口合盖。浅盘口微侈,平沿,尖唇,束颈,溜肩,肩的一侧有实心龙首柄斜向上指,扁圆腹,平底,三棱状足微向外撇。颈部饰一组双线弦纹,肩部饰一组双线水波纹,上腹部饰一周较图九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6 出土陶器1.四耳罐(M6:18)2.魁(M6:9)3.鐎壶(M6:27)4.鼎(M6:26)5.双耳直身罐(M6:23)6、7.碗(M6:1、M
19、6:32)8.四耳展唇罐(M6:12)9.无耳罐(M6:22)10.樽(M6:5)11.壶(M6:13)16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深凹弦纹。盖面径 11.8、腹径 17.7、通高 24.3 厘米(图九,3)。魁 1 件(M6:9)。敞口,上腹收束,下腹斜收,上下腹之间形成一道凸棱,上腹一侧贴塑一龙首形把,假圈足,平底。口径 15.2、底径 8.2、通高 10.8厘米(图九,2)。碗 2 件(M6:1、M6:32)。均侈口,上腹收束,下腹弧收,假圈足,平底。口沿及底部有差异。标本 M6:1,折沿,沿面下凹内斜,圆唇。口径 17.8、足径 8.2、高 6 厘米(图九,6)。标本 M6:32,
20、侈口无沿,假圈足较大,口径 17.8、足径 9、高 6.3 厘米(图九,7)。鼎 1 件(M6:26)。带盖,子母口合盖。盖面圆隆,顶部正中阴刻一较大柿蒂纹,柿蒂纹中部有一个较高乳丁,柿蒂纹外饰两道凹弦纹,第一道凹弦纹之上等距置三个龙形立纽。两道弦纹之间及之外分别饰两组旋涡状短线纹。器身腹部扁圆,上腹部饰一组双圈凹弦纹,弦纹之上两个镂空的长方形立耳外侈,平底,三变形兽蹄足外撇,截面呈不规则五边形。盖径 16.1、腹径 20、通高 19 厘米(图九,4)。樽 1 件(M6:5)。带盖,子母口合盖。器盖平顶弧边,平顶中部阴刻变形柿蒂纹,柿蒂纹中部立一较大鸟纽,柿蒂纹外为一圈环状凸棱,凸棱之上等距分
21、布三乳丁状凸起,凸棱之外刻划一圈三角线纹,每个三角之内刻画三条短线。器身直口,近直筒状深腹,口略大于底,平底,底边缘等距布三蹄状足。一道凸棱将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腹刻划正三角线纹,三角之内刻划三条竖线。下腹刻划双线菱格,菱格之内刻划两或三条短竖线,下腹对称置两衔环铺首。口径 20、底径 17、通高 22.8 厘米(图九,10)。长颈瓶 1 件(M6:31)。小口较直,圆唇,长颈,扁圆腹,最大径居中,圈足外撇。口外侧饰一圈弧形凹槽,四组双线凹弦纹将颈下部至腹上部分为三部分,自上而下依次饰三角纹、菱格纹、羽纹。口径 3.6、腹径 15.3、足径 10.2、高 21.7 厘米(图一,5)。图一贵县
22、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6 出土陶器1.井(M6:21)2、3.盂(M6:6、M6:34)4.熏炉(M6:28)5.长颈瓶(M6:31)6.纺轮(M6:33)7.卮(M6:29)8.灶(M6:24)9.簋(M6:25)17 发现与研究卮 1 件(M6:29)。带盖,盖面顶部置立纽衔环,盖面饰数道弦纹,部分较深弦纹中残存少许朱红,子母口合盖。器身口微侈,平沿内斜,尖唇,深腹,腹壁斜直,自口至底斜收,平底。上腹部有一刀把形柄,底部等距分布三凸钉状足。上腹、下腹及外底各饰一组双线弦纹。口径 10.6、通高 11.6 厘米(图一,7)。簋 1 件(M6:25)。带盖,盖面圆隆,高于器唇。盖面中心有一乳丁状
23、凸起,其外阴刻一柿蒂纹,柿蒂纹中加叶脉纹。柿蒂纹外侧有一对斜剔不规则方形孔,可能用来穿系提盖。孔外周饰两组双线弦纹。器身侈口,圆唇,唇较高,束颈,斜弧腹,圈足略外撇。口径、腹径、足径依次减小。唇部外侧上下各饰一道弧形凹槽,两凹槽之间有长条形镂空一周,相邻两长条形镂空之间刻划斜线纹。腹部饰一周凹弦纹和一周细线弦纹,弦纹之间刻划双线菱格纹,菱格纹中刻划短双线。口径 23、足径 13.6、通高 15.5 厘米(图一,9)。盂 2 件(M6:6、M6:34)。胎及口沿有所不同,其余部分相似。溜肩,折弧腹,下腹斜收至平底。标本 M6:6,泥质灰胎,夹黑色麻点,侈口,尖唇。口径 6.2、腹径 8.9、底径
24、 5.1、高 4.8 厘米(图一,2)。标本 M6:34,泥质灰黄胎,夹黄、黑色麻点,侈口,圆唇。口径 6.6、腹径 10.1、底径 5.6、高 6.5厘米(图一,3)。灶 1 件(M6:24)。泥质灰白胎。灶体略呈梯形,前端较后端略宽。灶面开三灶眼,前有地台伸出,灶门拱形,有门槛,门口有一跪俑,作烧火状。平底,额墙高起。灶面刻划双线菱格纹,菱格纹内刻划双线条,灶体两侧对称刻划三组双线平分灶体侧片。尾部有一龙首形烟突,上翘。灶面置三釜一甑。三釜造型相似,大小有别,均侈口,圆唇,束颈,溜肩,扁圆腹,平底。甑,敞口,凸沿内斜,尖唇,弧腹斜收至小平底,底中部有一小孔。灶长30.7、宽 13.1、通高
25、 16.4 厘米(图一,8)。熏炉 1 件(M6:28)。圆锥形盖,盖面饰叶脉纹、弦纹,上部镂空为四花瓣,瓣顶饰小乳丁,下部有长方条形镂空。炉口内敛,折腹与圆形中空座相连,座足中部内收,近底处镂空三个等距小圆孔。承盘侈口,折沿微凹内斜,圆唇,上腹收束,下腹弧折至假圈足,平底。炉口径 9、承盘径 17.6、底径8.2、通高 18 厘米(图一,4)。纺轮 1 件(M6:33)。算珠状。径 3.4、高 2.9厘米(图一,6)。井 1 件(M6:21)。四阿式井亭盖,饰瓦垄,正中有长方形短脊,四垂脊斜出。井栏侈口,圆唇,束颈,斜肩,直腹,圆形地台,等距置四个圆孔柱础。肩部上、下各饰一组双线弦纹,两组弦
26、纹之间刻划一圈三角纹,三角内部刻划两条竖线。上腹饰一道凹弦纹,下腹饰一组双线弦纹。井亭边长 16.5、图一一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6 出土陶仓、屋1.陶仓(M6:11)2.陶屋(M6:10)18 文博2023 年第 4 期井栏口径 11.6、地台径 20.1、井栏高 11.1 厘米(图一,1)。仓 1 件(M6:11)。泥质青灰色胎,火候较高。无横廊,悬山顶,顶部有粗脊,两端翘起,粗脊之上有四等距长方形小凸丁,人字坡瓦垄出檐,瓦垄凹槽相间,排列整齐。正面开长方形门,门槛较高,门两侧各置三个条形通风口,左右对称。两山墙前部顶端各有一弧形通风口。底部有六圆孔。四壁均有刻划线纹表示梁架结构。面阔2
27、9.2、进深22.4、通高 18.8 厘米(图一一,1)。屋 1 件(M6:10)。曲尺形。由碓房、厕所、猪圈构成。悬山顶起脊,两端翘起,人字坡瓦垄出檐,瓦垄凹槽相间,排列整齐。前面为碓房,正面中部偏右开一门,门两侧有镂空菱格。左侧山墙前部开一侧门,后部顶端开四个条形镂空窗,窗之间刻划叶脉纹似辣椒串状。碓房内有五人,一人面正门而望,一人倚侧门而立,两人持杵舂米,一人端簸箕。碓房后部沿墙设一斜梯,斜梯通左后方厕所,厕所与右后方猪圈之间有一近半圆洞相通。圈内有成年猪两头,一头站立呈进食状,另一头母猪侧卧呈哺乳状,四只乳猪趴卧吮乳。猪圈右侧山墙设半圆形喂食口及两个条形镂空窗,后墙设三个条形镂空窗。屋
28、后墙及右侧山墙顶部正中各镂空两个三角形通风口。四壁均有刻划线纹表示梁架结构。面阔 26、进深 25.2、通高 21.2 厘米(图一一,2)。2.铜器2 件,为铜镜(M6:3、M6:7)。均为鸟兽博局纹镜,较为完整,大小、纹饰略有差异。标本 M6:3,圆纽,圆形纽座,座外方框,方框外饰博局纹间以鸟兽纹及八乳丁。外区饰一圈短线纹。缘较宽,缘内外各有一周锯齿纹,中间被一圈水波纹隔开。直径 10.9、缘厚 0.2 厘米(图一二,1;封二,2)。标本 M6:7,圆纽,圆形纽座,座外方框,方框外饰博局纹间以鸟兽纹及四乳丁。外区饰一圈短线纹。缘较宽,一圈弦纹将缘分成内外两部分,内饰一圈锯齿纹,外饰一圈折线纹
29、。直径 11.3、缘厚 0.2 厘米(图一二,2;封二,3)。四、M7(一)墓葬形制M7 为竖穴土坑墓,发掘前上部已被严重破坏,仅残存墓底,开口、墓道、墓向等情况不详。填土为灰黄色花土,较疏松。墓室长 4.85、残宽 2.8、残深 0.25 米。墓底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纵向枕木沟,两条枕木沟西端均直抵墓壁。北侧枕木沟长 4.55、宽0.3、深 0.1 米;南侧枕木沟长 4.75、宽 0.3 0.48、深 0.14 米,东部有一向内的拐角。棺椁葬具均已腐朽无存。墓底中东部,两条枕木沟之间有一个略呈长方形的炭灰迹痕,长 2.4、宽 1.3 米,可能为棺木的位置(图一三)。图一二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
30、6 出土铜镜拓片1.M6:32.M6:7 19 发现与研究(二)随葬器物M7 出土随葬器物 19 件(组),质地有陶、铜、铁和石四类,均出土于两条枕木沟之间,以墓室中东部较为集中。1.陶器14 件。器类有四耳罐、壶、瓮、盒、樽、仓、灯、器盖等,除 1 件陶灯及 1 件陶仓因残损严重无法复原外,其余 12 件可修复。四耳罐 3 件(M7:9、M7:12、M7:18)。泥质灰陶,胎质较硬,火候较高。短直口微敛,方唇,扁圆腹,大平底,腹部横置四对称耳。标本 M7:9,带盖,盖面弧隆,顶部贴塑柿蒂纹,其外饰两圈凹弦纹,弦纹之间饰涡状短线篦点戳刺纹。器身上部饰方格纹,近底部无纹饰。盖面直径 11.7、口
31、径 8.6、腹径 20.4、底径 13、通高 16.2 厘米(图一四,1)。其余两件盖已缺失,但从口部烧灼痕迹看,原本应带盖。标本 M7:12,圆弧腹,器体圆润饱满。器表饰方格纹加圆形戳印纹,肩饰凹弦纹三周,腹饰宽凹弦纹两周。口径 9.3、腹径 22.4、底径 14、通高 16.6厘米(图一四,6)。标本 M7:18,器身局部有青黄釉,肩部饰方格纹,肩、腹各饰凹弦纹一周。口径9.5、腹径 19.8、底径 13.1、通高 14 厘米(图一四,2;图一五)。壶 3件(M7:7、M7:17、M7:20)。泥质灰陶,胎较硬,火候较高。轮制,而后粘接。器表原施青黄釉,釉面脱落严重。标本 M7:7,体型高
32、大,浅盘口略直,方唇,大圆腹,腹部圆润,喇叭状高圈足略外撇。肩部对称横置两耳,与壶底两对穿圆孔对应。口沿外侧及肩、腹各饰凹弦纹两周,颈饰宽凹弦纹一周,足饰凹弦纹三周,其余素面。口径 12.8、腹径30、足径16.8、高 40.4 厘 米(图一四,13)。标本 M7:17,体型较小,浅盘口,方唇,颈部粗壮,圆腹稍小,筒状高圈足略外撇,肩部对称横置两耳,与壶底两对穿圆孔对应。口沿外侧、颈及腹部上、中各饰凹弦纹一周,肩部及圈足各饰凹弦纹两周。口径 11、足径 11.2、腹径 19.5、高29.2 厘米(图一四,3)。标本 M7:20,与 M7:7 造型相似,唯口、足外撇明显,腹部略小。口径 13.5
33、、腹径 28、足径 18.5、高 41.5 厘米(图一四,12;图一六)。瓮 1 件(M7:13)。泥质灰白胎,胎质较硬,火候高,体型高大厚重。轮制。口微侈,宽沿下卷,短直颈,长弧腹,平底。器身饰方格纹加方形戳印纹,肩、腹各饰凹弦纹一圈。口径 17、腹径 26.8、底径 19.2、高 30 厘米(图一四,11)。盒 1 件(M7:1)。泥质灰白陶,胎质较硬,火候高。器身造型近球形,为子母口合盖。器盖表面饰青黄釉,脱釉严重。盖面弧隆,顶部近平,顶心贴塑一柿蒂纹。盖顶边缘呈浅盘状凸起,其外饰三等距乳丁。盖面饰四圈宽弦纹,弦纹之间饰涡状短直线篦点戳刺纹。器身呈圈足碗状,敛口,深弧腹,高圈足外斜。口沿
34、外侧贴塑一组对称铺首衔环。口径20.4、腹径 23.8、足径 13.2、通高 19.4 厘米(图一四,5)。樽 1 件(M7:2)。泥质灰白陶,火候较高。器图一三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7 平、剖面图1.陶盒2.陶樽3、5.陶灯4、16.铜鐎壶6.石黛砚7、17、20.陶壶8.铜鉴9、12、18.陶四耳罐10、11.陶器盖13.陶瓮14.陶仓15.铁釜19.铁环首刀 20 文博2023 年第 4 期表饰褐色陶衣,局部施青黄釉,部分区域脱釉严重。子母口合盖,盖面较弧隆,盖顶贴塑一柿蒂纹,其外饰三等距乳丁,再外层饰五圈凹弦纹,弦纹之间饰短线篦点戳刺纹。器身呈直筒形,平底,三蹄足。腹部饰两组双线凹弦
35、纹,两侧对称贴塑一组铺首衔环。口径 20.2、通高 24.7 厘米(图一四,14)。灯 2 件(M7:3、M7:5)。泥质灰陶,胎质较软,火候低,器表有黑色陶衣。可复原一件。标本M7:5,盘壁较厚,弧斜底,底心微凸起。口微侈,圆唇,上腹略收束,下腹弧收接圆柱状柄,柄一周有修胎时留下的削刮痕。覆钵形足座,足座径稍大于灯盘。盘径 11.8、足径 12、通高 19.3 厘米(图一四,9)。器盖 2 件(M7:10、M7:11)。泥质灰白陶,火候较高,表面饰褐色陶衣。标本 M7:10,盖面原饰青黄釉,脱釉严重。盖面微弧,顶部近平,盖口微敛。盖顶心贴塑一较小柿蒂纹。盖面饰两圈凹弦纹,弦纹之间饰短线篦点戳
36、刺纹,戳刺点较大较深。面径11.4、通高 3.4 厘米(图一四,7)。标本 M7:11,盖面饰青黄釉,部分釉面脱落。盖面隆弧,盖口近直。顶心贴塑一较大柿蒂纹。盖面饰三圈凹弦纹,弦纹之间饰涡状短线篦点戳刺纹。面径11.5、通高4厘米(图一四,8)。2.铁器2件。为釜和环首刀,其中铁釜因残损严重无法复原。环首刀 1 件(M7:19)。锈蚀严重,末端残损,单刃。刀身附着少量腐朽未尽的木鞘,手柄残存缠绕痕迹。残长 38.6、宽 2.6 厘米(图一四,4)。3.石器图一四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7 出土器物1、2、6.陶四耳罐(M7:9、M7:18、M7:12)3、12、13.陶壶(M7:17、M7:2
37、0、M7:7)4.铁环首刀(M7:19)5.陶盒(M7:1)7、8.陶器盖(M7:10、M7:11)9.陶灯(M7:5)10.石黛砚(M7:6)11.陶瓮(M7:13)14.陶樽(M7:2)21 发现与研究1 件,为黛砚(M7:6)。平面呈长方形,较薄,青灰色页岩打磨而成,正面光滑平整,背面及正面边缘保留修琢痕迹。长 15.1、宽 5.6、厚 0.4 厘米(图一四,10)。4.铜器2 件,为鉴及鐎壶各 1 件,均因残破较为严重而无法复原。五、M9(一)墓葬形制M9 为竖穴土坑墓,上部遭严重破坏,墓道及墓向情况不详,残存部分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残长3.3、宽 2.18、深 0.9 米。墓葬填土为红
38、、黄、灰色混杂的花土,土质较黏(图一七)。(二)随葬器物M9 出土随葬器物 9 件(组),质地有陶、铜器两类,主要出土于墓室南部。1.陶器7 件。器类有罐、壶、灯等。均为泥质灰胎或灰白胎,部分饰青釉。无耳罐 1件(M9:3)。火候高,体型小。敞口,沿向外略下垂形成凸棱状尖唇,溜肩,腹微鼓,下腹斜收至平底,底较大。器身饰方格纹。口径 9.8、腹径 14.1、足径 11、高 9.1 厘米(图一八,6)。盘口罐 2 件(M9:1、M9:6)。除脱釉状况不同外,其余特征相同。标本 M9:6,泥质灰胎,火候较高。器表饰青黄釉,釉层较薄,局部脱釉,有滴釉现象。浅盘口微敛,平沿,尖唇,束颈,溜肩,扁鼓腹,下
39、腹斜收至平底,底较大。口沿外近颈部有一圈凸棱,腹部饰数圈弦纹,下部弦纹模糊。口径16.4、腹径 28.8、底径20、高23厘米(图一八,5)。四耳罐 1件(M9:5)。带盖,盖面隆圆,中心有一凹槽形纽,其外饰两组双圈弦纹,两组弦纹之间及外圈弦纹以外饰旋涡状戳刺篦点短线纹两周。敛口,平沿内斜,圆唇,矮颈,溜肩,扁鼓腹,下腹斜直收至平底,底较大。肩部饰一周倒三角纹,三角内部刻划双线。上腹及最大腹径处各饰一组双线凹弦纹,上腹凹弦纹上等距横至四耳,两组弦纹之间饰双线菱格纹,菱格内饰三条短线。盖径 11.5、腹径 20、底径 14.8、高 17 厘米(图一八,4)。壶 2 件(M9:2、M9:4)。大小
40、及腹部有所不图一七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9 平、剖图1、6.陶盘口罐2、4.陶壶3.陶无耳罐5.陶四耳罐7.铜钱8.陶灯9.铜簋图一六陶壶(M7:20)图一五陶四耳罐(M7:18)22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同,其余特征相近。均为泥质灰胎,火候较高,器表原饰青黄釉,脱釉严重。浅盘口外侈,腹部横置两对称耳,并与底部两对称圆孔对应,圈足上部收束,下部外撇。口沿外侧饰一组较宽双线凹弦纹,颈部饰一周凹弦纹,肩部、腹部各饰一组双线弦纹。标本 M9:2,最大腹径居中,口径 16、腹径 25.6、底径14.6、高 32.8 厘米(图一八,3)。标本 M9:4,腹部最大径靠下,重心较低。口径 11、腹径
41、 19.8、底径12、高 25.2 厘米(图一八,2)。灯 1 件(M9:8)。仅存部分灯盘和柱柄,无法复原。2.铜器2 件(组),器类有簋和钱。簋 1 件(M9:9)。部分锈蚀,未锈蚀区域表面形成包浆,较为光亮。敞口,凸唇,束颈,弧腹斜收至底,圈足微撇,平底。上腹部有一圈凸棱,两对称衔环铺首与凸棱相连。口径 27、足径 16.4、高14.4 厘米(图一八,1;封二,4)。钱 1 组(M9:7)。20 余枚,锈蚀成粉末状,粘结严重,无法辨识。六、M10(一)墓葬形制M10 为竖穴土坑墓,发掘前墓室上部及一端已遭严重破坏,封土、开口及墓道、墓向等情况不详。墓葬填土为灰黄色黏土,夹少量炭粒。墓室残
42、长1.29、宽1.82、残深 0.35 米。墓底两侧各有一条宽0.2、深 0.07 米的纵向枕木沟(图一九)。(二)随葬器物M10 出土随葬器物9件(组),置于墓室一侧。均为陶器,器类有罐、壶、釜、甑、钫、盒、灶等,其中灶、釜、甑、壶、钫均为火候较低的泥质软陶,因挤压受损严重而无法复原,可复原者仅罐、盒两种。方格纹罐 1 件(M10:6)。泥质灰陶,火候较图一八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9 出土器物1.铜簋(M9:9)2、3.陶壶(M9:4、M9:2)4.陶四耳罐(M9:5)5.陶盘口罐(M9:6)6.陶无耳罐(M9:3)图一九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10 平、剖面图1.陶灶2.陶釜3.陶甑4.
43、陶壶5.素面陶罐6.方格纹陶罐7.陶壶8.陶钫9.陶盒10.陶片 23 发现与研究高。轮制。侈口,宽卷沿略上翘,圆鼓腹,平底,重心较低。器表饰方格纹,肩及腹部在方格纹上饰圆形戳印纹和两周凹弦纹。口径12.3、腹径15.5、底径 10.3、高 11.8 厘米(图二,2;图二一)。素面罐 1 件(M10:5)。泥质红陶,厚胎,火候低。轮制。短斜领略外敞,圆唇,束颈,弧腹,平底。口径 13.2、腹径 16、底径 9.6、高 14 厘米(图二,3)。盒 1 件(M10:9)。泥质红陶偏黄,表面饰灰白色陶衣。分段轮制,而后粘接。子母口合盖。盖面斜弧,盖顶向外饰四圈凹弦纹,弦纹之间饰漩涡状曲折纹和短线蓖点
44、戳刺纹,靠近盖顶立乳丁三个。器身呈豆形,敛口,圆唇,深腹,上腹近直,下腹弧收。高圈足,圈足上部外敞,下部直收。腹上部饰凹弦纹两周,两周弦纹之间刻划水波状曲折纹,近足底饰宽凹弦纹一道。盖面直径 24、足径 11.6、通高 16 厘米(图二,1;图二二)。七、结 语以上六座墓葬虽未发现明确纪年材料,但根据以往资料可从墓葬形制初步判断其均为汉代墓葬,通过典型器物的对比可进一步认识其年代范围。M10遭严重破坏,出土器物大多不能修复。可修复的3件器物中的2件器物时代特征较为明显,可以判断墓葬的年代。出土陶盒与合浦文昌塔 M27 出土的D型陶盒1、广州汉墓型式盒(墓2049:21)2造型相同、纹饰相似;方
45、格纹陶罐与合浦文昌塔M15出土 E 型式陶罐3造型纹饰相似,据此判断 M10年代为西汉中期。M7 出土四耳罐(M7:9、M7:18)与合浦第二炮竹厂M12及合浦汽齿厂M6b、M9等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 A 型式四耳罐4十分相似;陶瓮(M7:13)与合浦汽齿厂 M4 以及合浦第二炮竹厂M6b、M8 等西汉晚期墓葬出土 B 型瓮5造型纹饰上均一致;陶壶(M7:20)、四耳罐(M7:12)与贵港孔屋岭M2b出土陶壶、A式四耳罐6造型相似,据此判断M7年代为西汉晚期。M2出土的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铜镜对墓葬的时代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该面铜镜与广州汉墓东汉前期墓葬中出土的尚方镜7十分相似。这类铜镜主要流行于王莽
46、时期及东汉前期8。M5出土陶瓮与贵港孔屋岭 M1 出土的陶瓮9、合浦精神病院M3出土的式瓮10十分相似,年代相当,大致为东汉前期。M6 出土的四耳罐、展唇四耳罐、鐎壶、簋等器物与贵港马鞍岭 M1 出土的同类器物11相似,出土的熏炉、博局纹铜镜、陶鼎与贵港孔屋岭M3出土的熏炉、四神博局纹镜、陶鼎12较为一致,可以判断 M6 年代为东汉前期。M9 出土铜簋与合浦文昌塔M184出土的铜簋13相同,盘口罐与合浦文昌塔汉墓出土的 A 式盘口罐14、广州汉墓 D 类罐(墓4009:37)15形制相同,M9的年代当为东汉前期。从发掘和整理情况看,贵港师范学校旧址汉墓为一处中等级图二贵县师范学校旧址汉墓 M1
47、0 出土陶器1.盒(M10:9)2.方格纹罐(M10:6)3.素面罐(M10:5)图二一方格纹陶罐(M10:6)图二二陶盒(M10:9)24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汉代平民墓地,墓主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与以往贵港及合浦地区发现的同期墓葬较为一致,墓葬所反映出广西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面貌呈现出明显的汉化特征,也是中央王朝对岭南政治经略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体现。M6虽然上部被破坏严重,但是墓室底部没有受到人为盗扰和破坏,而且遗物丰富,基本保存了墓主人下葬时的器物组合状况(封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此外,这批随葬器物带盖合烧的情况比较常见。以往不太关注带盖器物烧造是
48、器盖与器身一起烧造还是分开烧造,此次发现则充分说明合盖烧造的情况十分普遍。佚失器盖的器物口、肩部原被器盖覆盖部分与器身其它部分颜色差异较大;保存器盖的器物,盖与器身在烧造过程中发生黏连的情况很普遍(图二三)。贵港是秦桂林郡及汉郁林郡郡治所在,是秦汉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次发掘的墓葬资料对研究贵港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附记:项目负责人何安益;发掘人员何安益、邵天伟、甘雨棠、廖其坚、黄桂康;文物修复谢广学、宁豇功;摄影谢广学、王星;绘图、拓印张小波、龙耀英。本次整理和简报撰写得到了谢广维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致谢。执笔:王星甘雨棠廖其坚陈晓颖注释
49、:1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广西合浦文昌塔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116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 广州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133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广西合浦文昌塔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1004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文物管理局2009 2013 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445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合浦县文物管理局2009 2013 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316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贵港市博物馆广西贵港市孔屋岭汉墓 2009 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3(9):4
50、0 677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 广州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43 3458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809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贵港市博物馆广西贵港市孔屋岭汉墓 2009 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3(9):40 6710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文物管理局2009 2013 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1191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港市马鞍岭东汉墓J考古,2002(3):34 4512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贵港市博物馆广西贵港市孔屋岭汉墓 2009 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3(9):40 6713广西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