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上,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的做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也激流勇进,着实令人欣喜振奋。但不能排除有些教师对一些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表现出一定的肤浅与浮躁,如:过于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尊重独特体验”,而置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于不顾。我认为,存在这种误区与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地把握好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2、作为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很有必要作些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贯彻课改精神。在实践新课标时,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应注意“四个不等于”:三、尊重独特体验不等于排斥价值引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的许多教学内容的确是多元的。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同一问题,有些学生们的见解虽然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可出现偏差,甚至见解偏激,这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不能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
3、生认识的偏差,而是要把学生认识的偏差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对话、交流,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我问学生:“你喜欢乌鸦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对乌鸦的评价是:喜欢乌鸦,因为它在遇到困难时,善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而有个学生的见解是:我不喜欢乌鸦,因为它整身黑乎乎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对此,如果教师只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完全是对课标的片面理解,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而忽视了应“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再怎么改革,它也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认
4、识和看法不全面、不成熟,容易出现以偏概全、以己及人甚至是非、黑白不分的现象,急需教师给予巧妙引导,从而使教学成为学生陶冶道德的重要渠道。以上述“乌鸦不好,就因为它外貌丑”为例,我们可继续引导:有些歹徒,为非作歹,但人长得很帅,你喜欢他们吗?学生马上领悟到:好不好,不能只看外表。如此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及创新意识,同时又使学生接受了一次道德的陶冶。二、允许自主选择不等于排斥统一要求。 在实施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背哪一段就背哪一段”、“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这些标志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用语及做
5、法已成为当今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流行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的教学实况的确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然而,凡事都要有个度,不可太过分。阅读教学中这个度如果把握得不好,将使阅读教学显得随意性强,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如:现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有些学生为了给自己降低背诵压力,选择背诵其中最短却不是语言精美或表达有特色的段落。这显然与编者意图、教学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语言的积累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统一要求,指导学生进行一次较科学的选择。
6、三、提倡合作学习不等于脱离独立思考。新课标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时下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甚多。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画家乡一课,课的开始,老师先范读了一遍课文,接着也让学生自由读了一会儿课文(课文长,将近半数的学生没读完),然后提问:你们喜欢哪一段?学生们回答了老师的问题。随后,老师又下命令了:请喜欢平原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城市的同学做在一起,交流你们为什么喜欢它。学生们就开始了“合作学习”。这样组织教学,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读书、思
7、考,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很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片面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了。有效的合作学习应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彼此互通独立见解,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四、倡导探究学习不等于排斥接受学习。长期以来的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扭转这种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方式。美国全面推行“发现学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牢固,系统性
8、不强,说、写、算技能水平下降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说来也很短暂,不可能事事都能亲自探究而得之。况且,对于阅历浅的小学生来说,许多知识和内容都是少不了接受学习的。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开始,鹿弟弟惋惜地对小鹿说“你的玫瑰白栽了!”课文最后,鹿弟弟又高兴地对小鹿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探究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时,有的说“因为小鹿生病了,鹿弟弟要照顾小鹿,它们都没有看到花开了,所以认为“白栽”;有的说“因为它们从黄莺、微风那里得知花开得很美、很香,所以说“没有白栽”。学生的探究总是在是否看到花美、闻到花香上兜圈,始终没有探究出“没有白栽的原因”是:给别人创造快乐,自己也幸福。此时,教师有必要“点讲”:是啊,鹿兄弟未能欣赏到自己种的花,的确会感到惋惜。可是,黄莺、微风等却从他们的花中得到了幸福、快乐,难道给别人快乐不好吗?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同时,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思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也历经重大转折,在转折关头,只要我们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来关照、来审视,就一定会跨过坎坷,拥有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