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王三运省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2011年9月20日) 安徽是一个水利大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历来是事关全省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要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我省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刚才,宝顺书记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精辟分析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安徽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
2、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宝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围绕贯彻落实好宝顺书记的讲话要求,下面,我讲六个具体问题。 一、准确把握“水利安徽”战略导向 1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问题,始终是牵动全省发展命脉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为除水患、兴水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建设,实现了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顺利完
3、成13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妥善解决12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战胜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水安邦永无止境,兴水富民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看到,我省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近年来气象灾害多发重发之势,防洪抗旱减灾基础建设和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看到,我省是水利大省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分布严重不均的省份,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7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0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
4、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新安江流域人均6204立方米,长江流域人均1692立方米,淮河流域人均675立方米,南多北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淮北地区拥有全省38.6%的人口,但只有全省15.7%的水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表明,水 2利问题仍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兴修水利、根治水患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面对我省水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我省新时期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水利工作的战略性要求和阶段性特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治水,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
5、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从安徽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统筹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总体上看,“水利安徽”战略是一个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治水方略,必将对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水利安徽”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坚持综合治理、强化保护,进一步突出水利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
6、性,真正让水利成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成为农业丰收的基础支撑,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成为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 二、持续加强基础性水利工程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领域,提高标准,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中,要突出“三抓三加强”。 一要抓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在加快推进新一轮治淮的同时,突出抓好长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长江干支流治理,主要是实施好长江干流及滁河、青弋江、水阳江“一干三支”工程。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进程将明显加快,要突出解决好
7、皖江河势不稳、岸线崩塌、洲滩圩垸安全性不高等问题,着力提高三大支流防洪标准,切实保障皖江示范区“两区三片”防洪保安需要。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其中中小河流281条,目前已有224条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第一期85条治理任务按要求必须在明年底完成。各市县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加强组织调度,落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患较重的史河、淠河、大沙河、秋浦河等河流的治理,要重点调度,率先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后期任务相当繁重。我省有529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04座、小型水库5173座。目前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1846座,其中大型8座、中型81座、小型1757座
8、。省里已经明确,到2013年完成新一轮国家规划内1066座小型水库加固,到2015年再完成1100余座一般小 (二)型水库加固,到2020年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各 4地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举措,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除险加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水库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省里已经出台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各地都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出台,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座,管护加强一座,安全到位一座。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基础薄弱,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
9、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等“先天不足”,加上多年运行缺少管护,又出现建筑物及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沟塘渠道淤塞等“后天不良”,全省机井完好率只有60%,塘坝工程完好率只有30%,灌溉泵站的实际灌溉保障率不足70%,排涝工程的排涝标准只有3-7年一遇,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近两年的持续干旱,进一步暴露了这个“软肋”。省里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塘坝扩挖和沟河清淤等工程实施,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净增除涝面积1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0万亩、净增农田有效
10、灌溉面积3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500万亩。各地要以提高抗旱供水和防洪除涝水平为主要目标,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集中连片治理为关键手段,切实抓好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在治理易涝农田、疏浚 5沟渠、新建修复桥涵、新打修复机井方面,做了大量实在实效的工作,在旱涝兼治、排灌结合上,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从全省看,这一阶段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和工程量,超过过去 一、二十年的总和,这为战胜连年的持续严重干旱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成果和经验,要不断巩固、推广和扩大。 二要抓项目,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工程性水利,项目工作是第一抓手,要集中精力、加快步伐,做好项目谋划、论证、储备、争
11、取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是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最佳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提高项目的可批性和成功率,尤其是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要千方百计挤入国家的盘子。抓好项目工作,提高规划水平是关键,当前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关于水利建设的最新精神和要求,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处理好防洪除涝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深做细重点项目规划,为争取国家支持奠定基础。 三要抓进度,加强质量监管。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机遇难得,机不可失,必须立足于争、立足于抢,加快推进节奏,加快项目进度。尤其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缩短环
12、境评价、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等工作周期。在施工进程中,要明确时间节点,兑现时序进度,确保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特别是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加固,目标任务和市、县两级的责任非常明确,要逐项确定年度目标,强化时序进度的检查和调度,每年的目标任 6务都不能留尾巴,各地的进展要齐头并进,不拖全省后腿。在强化进度的同时,要始终强化质量第一的原则,全程把好工程标准关、招标采购关、工程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要提高水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跟踪问效,千方百计把各项水利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在质量问题上,关键要强化制度保障,任何一项工程,都要明确施工质量责任主体、质量监管责任主体,确保质量责任可
13、追溯。 三、不断加快资源性水利建设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不仅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必须把保护好、配置好、利用好水资源摆上重要日程。 一要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加快高耗水行业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全省年供水总量控制在36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18立方米,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对照这些目标,要细致做好分解工作,把节水增效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业、企业和灌区。另一方面,要统筹治水与治污,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除了淮河、巢湖等领域,现在新安江的污染
14、防治也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专门到安徽做了规划前期调研,流域所在地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规划动态,合理提出我省诉求,让新7安江水更清、岸更绿、流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对皖北地区来讲,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污染的危险性日益增加,必须把地下水污染防控摆上紧要日程,合理开发使用浅层地下水,严禁超采中深层地下水。 二要加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力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状况,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现在我省缺水地区对调水工程建设呼声较高,省里对引江济巢、引江济淮等工程已做了多年的前期工作,同时还在积极研究淮水北调等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水工程涉及跨地域
15、水权问题,也涉及生态环境等敏感问题,现在国家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十分慎重,核准非常严格,我们要以科学、积极、务实的态度继续推进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方案论证和对上协调争取,千方百计满足核准条件。 三要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全省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认真算清水帐,掌握全省各地各方面用水需求,特别是根据全省各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完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量的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水源建设,不失时机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高度重视重要湖泊的储水功能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把战略性后备水源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我省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谋划。特别是皖北作为缺水地区,要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沿淮湖泊及相关行蓄洪区的蓄水作
16、用,把综合治理和水源建设更好结合起来。这方面,XX市已经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大面积的采煤8塌陷区变成了一湖清水,既改善了生态,也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战略储备。 四、积极推进民生性水利发展 我省民生性水利发展已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列入民生工程后,进展明显加快。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民生水利领域,充分发挥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能。 一要确保民安。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当前要把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点5727个,受威胁人口16.5万人,还有大量没有列入地质灾害点名录的危险区域和潜在危险区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较大威胁。近年来
17、,由于极端性天气影响,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今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73起,其中崩塌60起、滑坡102起、泥石流6起、地面塌陷5起。由于预警和应对及时,成功避险42起重大灾害,避免了690人伤亡。但我们必须看到,避险只是应急措施,让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才是根本办法。各地要在全面排查地质灾害点和危险区域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点上群众的搬迁安置。要统筹做好选址规划和建房指导工作,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区搬到另一个险区,严格禁止山区切坡建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扩大民利。首先是兴群众饮水之利,加快农村饮水工程从“保障”向“安全”转变。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省 9要解决2
18、043万农村居民和172万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08亿元,重点是要逐步提高自来水供应城乡一体化规模,渐进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现在自来水供应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水厂供水规模小,入户率低,所收水费不够运行维护支出,造成运行管理困难。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确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打造群众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是民生水利的重大任务。要分类加强水土流失易发区和重灾区的水土保持,完成重点区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50平方公里。同时,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综合防治,扩大湿地资源面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近,我
19、们在皖北调研看到一些地方,注重把城市防洪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水域周边的环境治理和湿地建设,使城市防洪工程成为群众休闲、赏绿的重要去处。我们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应当借鉴这种理念,既要重视它的坚固性,又要考虑它的生态性。 三要维护民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涉及到群众权益的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坚决防止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要依法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严格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征地补偿准备金制度。要加大大中型水库、水利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
20、,把水利改 10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探索涉民水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综合水价改革。 五、全面落实公益性水利要求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方面履职尽责。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大公共投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金融支持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
21、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昨天,省政府又以办公厅文件转发了“水利新十条”措施,包括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项目省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省财政投入的力度和配套的份额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比照西部政策县和皖北三市七县等进行重点支持。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投放。特别是对公益性中央和省11水利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为调动各级加强水利投入的积极性,今
22、后省里对市、县水利投入实行奖补政策,多投多奖,少投少补。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引导社会参与。关键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支持水利发展、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的合力。初步测算,今后五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到1200亿元,这么大的投入规模仅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必须做好社会融资的工作。现在,随着水利投入需求增加和社会投资领域放宽,水利行业将会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一个领域,要积极推进地方水利融资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政策贷款、财政贴息、收费质押等政策,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各市、县政府要敢闯敢试,强化激励政策的有效供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租赁承包、支持企业投资
23、治理城镇段中小河流等多种渠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有条件的水利企业,要积极推进合并重组,为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打好基础。要合理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兴修,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机制,加大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工投劳。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强体制创新。要不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分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向中小型水利工程延伸。特别是对水利 12工程有建无管、用而不护的问题,要善始善终地做好“两费”落实工作,积极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探索社会化、专业化
24、的多种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乡镇水利站为中心、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村级水管员为补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各级各类水利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水利新十条”已经明确,各县(市、区)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就是要强化县级统筹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责任,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打捆实施、集中治理、规模推进,把农民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工程切实抓好,不断缩小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六、着力提高新时期水利工作水平 当前,水利工作的形势在变化,领域在拓宽,要求在提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能力水
25、平。 一要提高政策水平。对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研究政策、吃透政策作为基础本领,着力提高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政策的水平。尤其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找出作为的空间,把工作思路理得更清晰一些,13目标任务定得更明确一些,政策措施出得更扎实一些,不断增强水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提高创新水平。当前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涉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水利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26、推动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首先是要创新观念,突破传统水利的思维局限,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思考,强化资源意识和战略思考,以观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观念跨越推动发展跨越。同时,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针对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突破,着力攻坚,为科学治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水利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级水利部门和相关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水利服务全局的能力。尤其要突出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人民群
27、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期以来,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战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第一线,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 14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继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同志们,推进安徽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安徽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2鹿省长
28、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定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鹿心社(2011年9月15日)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天又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苏荣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我省河湖众多,水量丰沛,是水利资源大省。建国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省共建成各类水利水电工程近40万座(处),
29、有效灌溉面积276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18万亩,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引水、排水、提水、发电、水土保持、水文监测预报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同 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涝易旱的基本水情仍未改变。全省防洪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下面,我就做好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
30、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优化水资源配置和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合力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 民生水利保障、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等五大水利保障体系,从根
31、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在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民生优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治水兴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首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坚持把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投资重点方向,加快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放在水利改革发展突出位置,维护好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利移民安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水利全面协调发展。我省地理环境复
32、杂,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面临的水利问题各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准确把握和科学处理水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即:统筹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洪涝干旱、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断缩小地区之间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统筹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问题,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使流域治理开发、整体 保护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筹城乡水资源利用,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水利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促进水能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三)坚持人水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
33、资源的关系,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维护河湖健康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正确处理抗灾救灾与防灾避灾的关系,工程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要充分考虑洪水影响和水资源条件,尽量避开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深山库区移民搬迁。 (四)坚持政府主导,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整体合力。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形成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持续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及广大群众参与、支
34、持和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不断深化水利改革,有效破解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制约,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个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开展水利服务,夯实基层水利工作基础。 二、切实抓好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立足XX省情水情,
35、加快推进全省水利改革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确保防洪安全放在全省水利建设的第一位,系统规划实施江河湖库堤防建设。加快推进沿江河、滨湖地区重点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鄱阳湖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形成五大江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 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全省已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全面完成水库水情监测系统
36、建设,切实提高防灾预测能力。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8万多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问题。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认真梳理全省所有大中小、新老灌区和泵站现状,稳步推进灌区改造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全面推进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启动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山丘区因地制宜兴建一批雨水集蓄等小型水利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三是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鄱阳湖、峡江、浯溪口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着
37、力提高水资源科学配置能力。当前,要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为核心,坚持“江湖两利”原则,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审批,争取工程早日完善论证、早日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大中型水库和城市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缺水地区的供水问题。加快建设一批蓄水设施建设,提高 雨洪资源利用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大力推进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强化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积极推进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抓好长江暨鄱阳湖生态保护工程及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水土保持
38、生态修复。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湿地保护,加大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和湖泊水域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已建成市县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改善城市水环境。实施农村污水管网和沟渠、氧化塘、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等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改善农村水环境。 (二)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尽快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取用水
39、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保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00亿方以内。实行水资源区域限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 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适时开展水权制度建设试点,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二是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严格限制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凡达不到用水定额标准的新上生产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兴建。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大力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节约用水的长效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三是严格实行水(环境)功能区限制
40、纳污制度。确立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域纳污总量,逐步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和限制排污总量双控制。强化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环境)功能区和重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完善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江河行政区界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站网建设。 (三)着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水利的综合效益,不断深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是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频繁,洪涝、干 旱、山洪等灾害呈现易发多发的趋势。要切实抓好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抢险救援
41、队伍,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推进省、市、县、乡四级防办能力建设。建立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健全防汛抗旱责任追究制。新建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持续、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二是强化河湖水域管理能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河湖水域面临河道淤积、水系受阻、调蓄能力和引排功能恶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威胁到防洪排涝安全。要加快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系,实行“河湖蓝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严格河湖水域管理,落实占用补偿措施,维护水利工程安全。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严格实行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防洪影响评价和水工
42、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加强长江、鄱阳湖、赣江等水域采砂管理和综合整治。三是提高气象水文监测预报能力。全面加强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站网布局,补充调整和完善行政区界、重要水功能区、地下水、跨界河流区域和城市水文监测站网。加快水量水质自动监测、水文气象应急机动监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 设。四是增强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水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和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三大水利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以三大平台引领我省水利科技研究方向。加快启动和建设一批省部级水利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水利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实施“金水工
43、程”,以水利信息化引领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四)着力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作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鄱阳湖区、赣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二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水管体制改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优化水管单位人员结构。建
44、立堤防安全责任制度,在未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堤防,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巡防管理制度和安全 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推行非经营性政策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步伐,2012年底前完成确权划界发证任务。三是进一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制定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方案,健全完善乡镇防办机构,乡镇防办可与水务站合署办公,实现机构与职能有机统一。建立村级水管员制度,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兼职水管员。四是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受益群众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用水户协会自建自管自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制
45、定从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队伍选择管理办法,适当降低资质门槛,规范施工管理。五是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做好水价改革,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要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推行农业灌溉用水实施支渠口及以下计量收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六是探索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46、对破坏水土保持、水功能区等水生态环境,以及建设项目占用湿地、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补偿费,对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的单位或个人征收补偿费。 三、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水利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政策、完善措施,努力形成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任务分工,尽快细化政策措施,把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各牵头部门要根据任务分
47、工安排,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尽快研究制定保障性措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大投入。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切实增加水利前期经费投入,高度 重视并足额落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二是强化政策性投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资金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的具体办法。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扩大征收范围。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保征收标准达到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尽快依法开征河道工程修建
48、维护管理费。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项目投融资长效增长机制。加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水利建设项目融资能力。四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各地要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经营管理。 (三)强化督促检查。省政府把水利改革发展纳入对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各市县政府也要把水利改革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重点检查领导责任落实、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水利资金投入和配套、重点水利建设任务推进、水利资金使用和监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等情况,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完成任务不打折,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 (四)推进依法治水。尽快研究制定XX省水 资源保护条例、XX省水文条例、XX省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健全水利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果。切实加大对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湖水域、非法取水和造成水土流失等违法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