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liquez pour modifier le style du titre,Cliquez pour modifier les styles du texte du masque,Deuxime niveau,Troisime niveau,Quatrime niveau,Cinquime niveau,*,.,*,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FCIOB资深会员),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 A特级项目经理),新加坡项目管理协会外籍名誉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 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1,.,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
2、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筑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建设任务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历史使命。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其,模式创新既是项目管理的内在运行规律,需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助推力量。,2,.,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引擎,第一部分,3,.,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动力。,我国城镇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启动发展,(1977年1
3、985年),缓慢进行,(1986年1995年),加快推进,(1996年2000年),快速发展,(2001年2010年),4,.,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约是1978年的,142倍,,201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与此同时,建筑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快速发展,总产值从1985年不足,1000亿元,增到2012年的,135000亿元,,平均年增长,20%,以上。,5,.,2、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3、,城镇化建设拓宽了农民城镇就业和增
4、收渠道。,到2012年,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收入已大大超过在家中务农的收入,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达到,2290元,。,6,.,4、城镇化建设为促进工业化转型,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化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以下,工业化率约达到,60%,以上,按照百元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计算,再对比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工业化率水平,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化已基本实现。,7,.,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空间外延过度扩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稀缺土地过量消耗,资源使用
5、效率低。,其次,是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人口与车辆的增长、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甚至出现城市灾难生灵涂炭等情况。,再次,是重视政绩工程上马,追求形象市容,管理粗放水平底,整体人口素质低下。,8,.,二、我国城镇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9,.,1、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
6、深刻认识城镇化的潜在内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城镇数目的扩张和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三是,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建设过程。,10,.,与国际社会比较,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建设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从上个世纪末的统计数字看,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我国为,36%,。,11,.,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
7、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我国过去十多年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总体上看:,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12,.,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已在80%左右,英国、美国已高达90%以上。其特点:,起步早,、,时间长,、,水平高,。,13,.,2、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提高城镇建设品质与文化传承。,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就新在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核心,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等内涵为中心,要在实践中找到文化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来发展城镇化建设,真正使我国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
8、质量品质和文化底蕴及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场所,完成农民到真正市民的转变。而不单是建高楼、造广场。,14,.,一是规划高起点,二是理念内涵新,三是途径多元化,四是聚集效益佳,五是辐射能力强,六是个性特征明,七是人本气氛浓,八是城镇联动紧,九是城乡互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15,.,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取向与客观必然性,城镇化发展是否合理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为标准,重在看城镇的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促进与,“四化”,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城镇化应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16,.,协调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协调
9、好城镇化与居民福利改善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关系,1、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17,.,2、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四大取向,一是市场化取向。,二是产业化支撑。,三是信息化贯穿。,四是创新化发展。,18,.,建筑业要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的发展空间,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二部分,19,.,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
10、0,.,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对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和广阔的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实施绿色建造能力;,再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它并不是一个被动选择的问题,而将成为建筑业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21,.,1.围绕促进“产城融合、市镇互动”发展扩宽市场投资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同步发展、有机融合和以大中城市带动中小城镇经济发展,既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更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重视第三产业
11、(服务)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服务业在GDP的比重约占,45%,,按照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推算,服务业未来十年的投资增长仍将保持在,20%,左右。,所以,围绕“,产城融合、市镇互动”,,切实推动,“三化融合”,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22,.,2.围绕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拓展区域投资空间。,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1.5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为,46.99%,和,40.77%,。上海、北京、天津均在,80%,以上,排在较后的分别是云南、贵州和西藏,不足,40%,。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中小城镇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12、建设。因为差距越大,潜力越大。据专家分析预测,城镇化建设今后每年至少可保持,4%,以上的经济增长率。,23,.,围绕城镇群内外部交通联系和能源网络的投资带动城乡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规划目前也已起步,其发展和投资的空间将更大。,24,.,3,.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拓展保障性住房与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真正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了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城市,让困难群众适宜住进新居,国家将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
13、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25,.,据有关部门专家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去向并不在于大城市,按照全国生态功能的规划要求,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将构建完善,“两横三纵”,的城镇化规划和战略格局。今后城镇化建设投资空间一线城市约占,15%-20%,,二线城市约占4,0%,左右,三线城市及乡镇建设约占,45%,左右,建筑业企业必须做好市场区域划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选好目标、准确定位,真正找到城镇化建设布局中的着力点,从而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依据。,26,.,二、超前研究、科学规划、制定措施、直
14、面挑战,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平均完成总产值约占全国国定资产投资,60%,以上,是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担负着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抢抓机遇、率先行动、超前研究、科学规划、采取措施、迎接挑战。,27,.,1.抓住新机遇,抢占制高点,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2.迎接新挑战,打造升级版,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践行者。,3.履行新使命,勇于挑重担,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推动者。,28,.,4.,开拓新市场、务实加苦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力军。,一是,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高水平服务。,二是,新建、迁建、改建和复垦建
15、设一体化介入。,三是,民宅、工建、公用配套设施一条龙承担。,四是,建材、设备、技术、劳务全方位供给。,29,.,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抓住主线、明确任务,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坚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分,30,.,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为主要任务,深化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赋予建筑业的光荣使命。,3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和,“三低一高”,(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业集中度低,工程交易成本高),二是传统
16、的生产方式仍然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与建筑企业转型升级。,32,.,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难题,以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实现持续发展,提升创新,“一个理论”,明确转变,“两个竞争”,始终坚持,“三个提升”,准确把握,“四个走向”,努力实现,“五个转型”,33,.,二、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通过资本运营促进设计、融资、采购、施工一体化提升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组织实施模式。,建筑业首先必须进一步通过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项目管理模式创
17、新来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34,.,在目前工程总承包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需要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上高度重视BT、BOT、PFI、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包商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材料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作用。,35,.,一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有利于合理分散风险,三是有利于推进工程总承包,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BT模式使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共享,避免了工程肢解分段投标中存在的一些不规则行为,较好体现了风险
18、与效益、责任与权力、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推行BT模式的好处在于:,36,.,三、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建筑,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37,.,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盛行,,“绿色建造”,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绿色建筑”,是针对建筑产品而言,而,“绿色建造”,则是针对建筑产品的制造过程而言。,“绿色建造”,至少应当包
19、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建材、绿色施工。,38,.,四、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强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四化”,即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39,.,设计系列标准化就是从统一设计构配件入手,尽量减少类型。,构配件生产工厂化:,就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工厂进行,逐步做到商品化。,施工现场装配机械化:,就是用机械取代繁
20、重的体力劳动,减少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用机械在施工现场安装构件与配件;,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就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工程项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40,.,据调研测算,凡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可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水消耗可以降低,60%,,人工费,50%,,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仅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41,.,五、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加快信息化建设,促
21、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最基本的着力点。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在“大市场、高投资、强业主、新项目”上提高自身应变能力。,42,.,一是,企业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作为领先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形成企业自有知识产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集成化管理水平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形成企业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集成,项目管理层面纵向到底的集成,加快技术
22、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抢占国际建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43,.,六、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严格执行2013版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着力提高企业维护和规范建筑市场的自律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承发包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主要是通过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来确定的。而施工合同是合同当事人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规范双方的经济活动、协调双方工作关系、解决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44,.,2013版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充分考虑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合同管理理念以及计价模式等实际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建设工程领域的常用合同文本,在充分吸收了前述文本的成
23、熟内容并结合国内建设工程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对1999版合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45,.,一是双向担保制度,二是合理调价制度,三是缺陷责任期制度,四是工程系列保险制度,五是商定或确定制,六是索赔期限制度,七是双倍赔偿制度,八是争议纠纷解决制度,主要特征和创新点:,46,.,企业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掌握2013版施工合同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要求,更好地发挥施工合同在企业经营和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指导作用,严格执行施工合同,自觉规范市场行为,警示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47,.,七、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创新,要更加注重现场文明施工,不断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
24、设。,项目文化,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又一重要资源,是以建筑企业为主导,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延伸点而形成的一种施工现场阵地文化。项目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是对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48,.,这五大特征集中体现了项目管理以品牌形象为外在表现,以创新理念为内在要求,以绿色施工为重要内容,以安全生产为永恒主题,以团队建设为主要对象的项目阵地文化。,项目文化是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五大特征:,一是显形文化,二是露天文化,三是劳动文化,四是安全文化,五是绿色文化,49,.,首先是,项目文化要注重用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员工。,
25、二是,项目文化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团队管理,项目经理带头、全员参与。,三是,项目文化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四是,项目文化建设必须用好载体,深入持久实践。,五是,项目文化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强化两层管理。,50,.,八、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注重工程承包的风险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识别抵御工程项目风险的能力。,在工程建设中既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规律的管理风险规避,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对风险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估,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更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规避。,51,.,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两大工程承包风险。,一是,
26、企业在推进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创新,在承接EPC工程项目时要量力而行。,因为EPC项目需要承包商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承包商应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高超的管理水平,以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和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完整科学到位。,二是,加强新政下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因为当前地方财政债务规模已由2003年的一万多亿元急剧增加到2012年的20多万亿元,不少政府已无力承担很多投资建设任务。,52,.,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条民生为本,文化为魂,发展为基的正确道路。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城镇化,更是有较高素质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生态优美的生活家园。,结 束 语,53,.,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建筑业企业要牢固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和新路径,积极务实对接幸福城镇、智慧城镇、生态城镇等新型的规划建设需求,进一步从组织保障、人才积淀、资金保证、制度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落实具体工作,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去,用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54,.,谢谢大家!,5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