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3.25MB ,
资源ID:61993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99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模式及路径优化.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模式及路径优化.pdf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Jun.2023/No.3教育研究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模式及路径优化肖称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 0 38)摘要:基于产业集群化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的驱动和行政自上而下传导的间接推动的专业群建设,作为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并形成了面向产业链组建专业群、面向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面向知识逻辑组建专业群几种组群模式。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群内外资源整合度低以及管理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应对产业转型升级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需变革与优化实践路径,系统推

2、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锚定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校专业特点科学建群;整合群内外资源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并完善专业群建设与评价标准;创新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团队。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 0 96-8 54X(2023)03-0089-06“专业群”源自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产业集群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近年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 0 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

3、“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同年10 月,教育部公布了拟立项建设的197 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自此基于产业集群化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的根本驱动和行政自上而下传导的间接推动的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茶地开展。然而,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建设实践及部分核心任务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发展目标模糊、功利化与浅表化现象。专业群建设是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阶段,面对当前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期,尤其需要检视发展

4、中的不足,精准识变,探寻建设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一、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模式高职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遵循,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动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自2 0 0 6 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收稿日期:2 0 2 3-0 4-2 6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职业教育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拟合度模型研究”(项目主持人:肖称萍,编号:JY20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肖称萍(197 3-),女,

5、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杂志社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师资建设。089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专业群建设以来,各高职院校均将若干专业以专业群的方式进行构建。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不外乎有两种组建方式:一种是将单一二级学院里的相应专业组建为一个专业群,另一种是将跨二级学院的相应专业组建成一个专业群。梳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的依据,可分为如下几种组建模式。一是面向产业链组建专业群。伴随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高职院校单一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和新产能积聚、行业产业发展边界日益模糊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

6、业需求,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分析产业链条上的人才需求状况组建链式专业群2。这种组群模式由于群内各专业与产业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且凸显行业特征,如,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将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有色冶金智能技术、材料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组建为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群。但这种组群模式对整合校内专业、打破学科界限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壁垒提出了更高要求,且由于专业群跨多个学科和岗位群,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庞大和复杂,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二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为有效应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需错配的发展困境,精准对接与区域产业

7、纵向发展相关的上下游岗位群,高职院校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根据职业分工的逻辑关系统领专业改革,基于行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组建专业群。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组建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革新往往会导致某一类岗位群的岗位减少甚至消失,因此,面向岗位群组建专业群受产业发展的冲击比较大。三是面向知识逻辑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间具有相互贯通的学科知识和相近的技术基础,以相对独立的技术和职业为连接点,根据

8、专业间知识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互相支撑作用的大小,将专业间知识紧密融合的专业组建为专业群。如,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器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组建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知识逻辑组建专业群在对应职业技能岗位上并未聚焦在某一特定行业内,尤其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此类专业群服务行业种类众多,在产业链中包含的职业岗位种类繁多,且一般以服务区域中小型制造企业为主导,呈现服务区域产业“大范围、小企业”的特点。二、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异化的现实表征(一)专业群建设重形式轻内涵其一,2 0 0 6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提出要“重点建成50 0 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

9、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2 0 19年“双高”计划提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均对专业群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但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遵循的都是先申报、后建设、再验收的路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专业群的概念内涵、内部机理、建群依据未能达成共识,因此,对专业群的理解存在偏差,专业群的建设也以校本为主参差不齐。其二,部分专业群组群时,由于片面追求对产业链的全覆盖,缺乏对产业链、岗位链与专业链的深人调研与分析,为确保申报成功,仍沿用传统“学科联系”构建专业群,导致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对接的契合度低

10、,群090内部专业只是存在于产业链上,并未构建成知识体系,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加上群内各专业间开放共享机制缺乏,专业群发展合力不足,专业群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难以发挥专业积聚效应和资源共享两大优势。(二)专业群资源整合度低其一,专业群建设受政策驱动和产业发展的利益驱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简单的资源捆绑与合作现象,资源整合处于松散状态,群内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关联度欠缺深入系统的设计,群内专业间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难以达成共建共享的相互认同和对话,专业群内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度并不高。其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不够,跨界资源难以整合

11、共享。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仍习惯于在院校范围内部进行,跨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极少,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仅仅为了组群而组群,很少经过充分调研产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并没有深入系统分析高端产业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实际要求,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行业企业参与深度不够,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发展战略、目标、行动方面匹配性和互补性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育人机制和载体,群内外资源整合共享的优势难以发挥,专业特色与专业品牌难以积聚和彰显。(三)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专业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

12、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对内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二级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固有壁垒,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共建共享共融;对外需要构建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和运行的机制。但专业群的组织架构建设不完整,或架构繁琐复杂不利于专业群的组织管理与运行;管理模式单一,没有建立与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体系;群内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不高,难以适应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需要。专业群内外部相关利益方的协调机制与激励机制缺乏,内外协同促进专业群建设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在运行机制上,没有从宏观和全局的视角开展专业建设、资源整合、质量保障、绩效管理等配套改革,使得专业群建设效能受阻。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

13、设实践路径优化(一)紧贴产业发展科学建群首先,专业群建设要体现对外部产业发展差异化的高适应性。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种类型教育,高职教育是跨界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赋不一,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首先要将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要以人才培养这个介质来匹配教育与产业的供需关系,这就要求专业群建设要体现对外部产业发展差异化的高适应性。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第一要务是广泛深入调研区域产业类别、产业分布情况,选择区域战略性优势产业如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正

14、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作为专业群建设依据。其次,专业群建设要合理布局群内专业,促进相关专业交叉融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是依据专业目录进行建设的,各专业自身具有专业类属关系清晰的特征,但不一定符合专业群建群要求,也没有必要所有专业都聚合成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摒弃贪多求全、盲目追逐热点的做法,按照聚焦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突091出特色的原则,锚定产业发展与学校办学特点最为契合的岗位群,以核心专业+相关专业为组群模式,明晰群内专业分工,优化专业群结构。在具体组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所处的行业、区域优势,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现实基础与优势特色专业,致力于打造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专业和若干相近专业共同组成的

15、专业群,通过专业及其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发挥“1+1+1 3 的积聚效应,实现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互利共赢。(二)整合群内外资源,促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包括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群内协同”和专业群与外部行业企业之间的“群外协同”,通过内外协同的途径来实现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群内协同的本质是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各个专业,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学生、实训室和课程体系,各专业之间缺少互动合作和共建共享,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还由于专业之间各自为政进行人才培养的惯性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发展与技术变革对专业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材资源、

16、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场景等提出的新变化新要求,进而阻碍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业群建设要以群思维统整群里各专业资源,构建专业资源互补、技术基础协同的群专业育人链条;重构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教师团队资源,建立运行和激励机制以打破专业壁垒,积聚资源;实现专业基础相通、各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相关主体相互支撑、形成集群优势,凝聚人才培养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群外协同的本质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选择区域产业集群中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基于其在产业集群中的战略属性、发展阶段、积聚状态等特点,分析其合作意愿与需求重点。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找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着力点”和“对接口”,在健全工作机制、强化

17、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围绕资源共享、技术攻关、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互聘、实习实训等签订合作协议,也可以通过产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项目落地实施,将专业群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项目生产实践、职工培训对接,实现育训合一、学做一体,通过群外协同把校企双主体育人真正落到实处。数字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共享平台,增进与产业群、政府、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协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建立并完善专业群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专业群作为综合育人载体,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院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作为依

18、据,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为有效指导江苏省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2 0 15年,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职业院校专业群立体化建设标准,设计了专业群构建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评测机制等六大指标,并从中分解出十七个二级构建指标门,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关注专业群建设标准问题,为专业群科学、规范

19、、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和遵循。与此同时,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控评价体系,通过对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招生、育人、实训、就业和技术服务全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和监控,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激发群内部发展动力,提高专业群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监控评价体系既包括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如,专业群结构、组织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还包括专业群建设成效与服务水平,如,专业群结构的合理性、与产业对接的紧密092性、职业岗位群的满足性、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小、核心专业带动作用的大小、专业品牌的影响力、专业

20、特色的鲜明性等。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以学习者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质量为基础,建立完整的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体系。采用“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多元评价模式,强化专业群建设质量监控。在专业群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建设期、发展期、成熟期)自我诊断和监控评价相结合,将科学、规范建设与弹性创新相结合,以增强专业群育人成效与专业发展寿命。(四)创新专业群的管理运行机制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专业群建设涉及不同专业的资源整合与人员利益的再分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改革。宏观层面,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对产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广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后,以科学、清晰的组群

21、逻辑搭建组群框架,组织和开展相关专业的整合与优化。建立专业群组织机构与管理架构、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与绩效管理等制度体系,明确专业群各组织机构和专业负责人以及团队成员的权力与义务。中观层面,为了协调群内各专业的交叉融合、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要组建实体的专业群组织管理机构,如专业群管理委员会或专业群管理学部,负责专业群发展规划、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动态评价等,致力于专业群的创新发展。在微观方面,由于专业群建设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建设,群内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中“平台”是体现专业群人才培

22、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要求的共性特征,“模块”是体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不仅使得群内学生具有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专业个性。专业群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高职院校专业群需重构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打破原有专业教研组调配师资的局面,群内专业按照项目化管理实施专业负责人制,教师按照自身的学科领域和专业倾向与专业负责人进行双向选择。同时,建立“专业群+模块小组”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将专业教师按照课程模块归人一个或多个模块小组,使专业教师成为专业群教师,形成跨学院、跨专业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网络,进行深层次的跨专业对话,协同完

23、成专业群教学任务。就高职院校外部而言,由于专业群建设颠覆了传统专业建设范式,因此需要依据产业链、岗位群及学生需求对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这必然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宏观方面,需要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参与机制,建立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籍此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动态优化。中观层面,探索成立校企过程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合作实体化,如组建产教联盟、产业学院,或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成董事会等方式将行业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8。成立校企专业群建设指导管理委员会、校企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教学和技术服务转化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共同管理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结构形式,形

24、成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微观层面,实施专业群项目负责人制,校企双主体实施柔性化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和师资调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双主体育人9。(五)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专业群建设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是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将陷人内生动力不足的局面。专业群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通过人才引进、外聘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岗位培训、校企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建成一支善教学、懂实践、能科

25、研的双师093型教师队伍。其次,探索组建符合专业群特征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遵循团队教师成长的规律,规划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升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再次,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带头人队伍,带动专业群教师团队发展和创新,专业带头人要具备教育视野和行业视野,拥有创新、敬业和团队精神,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产业更新升级,促进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最后,营造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方面,从专业群管理角度讲,通过共生共赢、良性互动的柔性管理制度激发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群的课程教学、技能大赛、科研服务、教研实施集聚教师对专业

26、群建设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参考文献: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职成2 0 19 5号,2 0 19-0 3-2 9.2李梦卿,余静.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教育科学,2 0 2 3(1):7 6-8 2.3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 0 19(7):92-96.4李莹,闫广芬.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向J.职教论坛,2 0 2 1(12):138-142.5顾永安,范笑仙.应用型院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创新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0(8):2 5-33.6丁锦箫,龚小勇.

27、“双高计划 引领高职专业群建设: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9(35):2 9-30.7李伟只.“双高计划 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0(5):34-38.8邢菲,钱鉴楠,戎成“双高计划”专业群适应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一基于2 53个“双高计划”专业群的分析J职教论坛,2 0 2 3(2):41-51.9张继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 0 17(2 8):38-43.(责任编辑:黄建华)Practical Model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High-level P

28、rofessionalCluster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Xiao Chengping(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8,P.R.China)Abstract:driven by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indirectly promoted by top-downadministration,profess

29、ional cluster construction has been highly valued and actively explor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several cluster modelshave been formed,such as forming professional clusters for indus

30、trial chains,forming professional clusters for occupational job groupsand forming professional clusters for knowledge logic.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some core tasks of professionalclust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

31、lusters in higher vocationalinstitutions has problems such as emphasis on form but not connotation,low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ustersand management and?incomplete operation mechanism.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higher vocational

32、 institution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enabl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and optimize the practice path to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high-level professional clusters:anchoring on the dev

33、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tobuild clusters scientifically;integrating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cluster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enterprises;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building high-level structured teaching team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professional clusters;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094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