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1 ,大小:1,007.11KB ,
资源ID:61917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91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pdf

1、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何卓恩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 编码:./.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摘 要冯天瑜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史家辞世之前我们有幸到冯府听先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包括家世家风、少年时代、读书生活、入职和工作情景、早期写作、短期从政经历、进入高等学校及学校调动、出国交流和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展开的中国文化史、概念史、区域史、日本“中国调查”文献、制度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经历 这持续半年的讲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冯先生非同寻常的学术生涯也有老一辈学人关怀世态、悲悯民生、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学术精神和勇气关键词冯天瑜学术自述中图

2、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年 月 日 时许我正在厨房做饭间隙打开微信赫然看到“中国当代学人作家”群里传出“泣告:冯天瑜先生与世长辞!”的信息震惊不已不敢贸然置信立即致电冯先生身边的弟子彭雷霆教授问询雷霆兄证实噩耗并告知医院方面正在确认先生辞世准确时间 下午 时马敏老师在我们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工群发布:“冯天瑜先生不幸于今天上午 仙逝 这是湖北史学界也是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冯天瑜先生千古!”这应该是马老师从武大获悉的医院确认的冯先生辞世时间在武汉大学正式发布讣告之前微信中的同事群、同学群、同行群、同道群和其他一切同缘群开始纷纷藉冯先生生前宏文表达敬仰寄托哀思 我也情不自禁向圈内师

3、友表达:“我们敬爱的冯天瑜先生于今日 时 分与世长辞 冯先生住院前还跟我们做过十多次的口述每次都娓娓道来三四小时中气很足 愿辛勤耕耘一辈子的冯先生在极乐世界里安息!”一去年(年)月 日晨冯天瑜先生在微信中给我留言:“卓恩君好!昨教育社黄佑志来言及口述学术经历事 您得暇请来一议 我近日心血管有些状况喉头常有长跑后疼、辣那样的感觉 尚无大碍”这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冯先生住院前还跟我们做过十多次的口述”的因缘 实际上在这之前几天黄佑志编辑已经来我办公室交流过这个想法他说教育出版社想出一本冯天瑜先生口述自传经与冯先生沟通特别推荐我来整理编撰我有此荣幸想来原因与我比较早提议冯先生做自传有些关系 年章开沅先

4、生口述自传一出版我就提议冯先生利用闲暇也做一做这样的工作冯先生很谦逊地说自己一生很平凡不值得讲述 我说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写自己更是为后世留下这个特殊时代学人生活史和学术史的真实而鲜活的素材 冯先生说从这个角度也许可以尝试一下并提出如果要进行这件事情就希望我来参与整理 年开春我发邮件给冯老师说:“开学了学生们都到了去年跟您说起您的口述史的事不知您考虑有无可能?晚生去年收了一个来自湖北大学的学生程度还不错事前晓明老师(晓明老师教过她)也有推荐 我已让她通读您的全部著作既作为专业基础也作为她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项 如果您的口述可以进行她可以是一个可信的帮手”冯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

5、文社会科学版)().老师回复:“多谢盛意然近一年事繁如文存编纂荆楚文库诸事难有时间精力口述史只得留待未来不敢耽误那位研究生 若她有兴趣读敝书可偶尔来讨论”后来我带这位学生拜见了冯老师冯老师也着着实实就自己的家世做了一次口述可惜后来没有一鼓作气继续下去随后的几年冯先生身体屡出状况多次垂危更加惜时如金赶着写了几部大书 直到 年 月 日章开沅先生去世后半个月冯先生来电长谈与章先生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早年的经历 提到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周制与秦制“我把这个完成了以后我就准备集中力量来搞一个口述的个人小史把一些重点问题谈一下”并说:“口述已经开始了断断续续有 多次他们有录音了正在整理让他们先整理成一个初步

6、的文字等我把这个书就是周制与秦制 完成了以后这可能要到明年初我就回过头来再进行那个口述然后在他们整理成初步的文字这个基础之上自己再来把它整个地弄一遍”冯先生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著名作家祖慰先生和冯门高足姚彬彬老师组成的班子 冯先生后来(年夏)介绍说:“这个事情准备开动最开始是祖慰先生觉得我应该谈一谈、整理一下他对这个事情有很高的热情 先是跟祖慰兄对谈到我这来过多次还到他家里去当时彬彬也一起去了在金银湖那里 那些也录了音 后来他就不断地生病病得比较重他就不能做这个事了也就是因为这个病走了 这样就由彬彬接了过来彬彬在那之后也录了不少然后就把祖慰兄录的内容和这个放在了一起”虽然此时口述自传的工作已

7、经开展起来但当湖北教育出版社约写口述自传时冯先生还是没有直接将那项工作与这家出版社对接而提出邀约我来进行湖北教育出版社这边的事情 从 年 月 日冯先生给我的微信留言“口述学术经历”推断很可能先生这时已将计划中的自传分成了“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两个既互相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果然 月 日我带博士生席子豪到冯先生府上受教具体谈到进行办法冯先生说:“弄一个口述的、回忆的东西一些朋友也提议了好几年了但因为一直在忙有些东西没有搞完 所以一直 没 有 弄 现 在 人 生 的 经历这些已经有人在搞了我口述了一些录了音现在正在整理 所以如果何老师愿意来做的话我们就专门搞一个学术的东西我最近看到一个消息李泽

8、厚先生出了一个自己学术方面的自传不是谈一般的生活经历我想看何老师有什么想法 我想能不能尽量讲我自己学术的思路它的发展过程就把我学习、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文化史、概念史(但一般我叫作历史文化语义学这个概念是我提 出 来 的 后 来 为 这 个 开 过 两 次 学 术 会议)、区域史(辛亥武昌首义、张之洞研究)、中国调查文献整理和研究还有制度史分别去梳理一下”于是冯先生与我们商定从暑假开始讲述一个星期来谈两个半天二第一次讲述于 月 日进行下午 点我和席子豪如约到达冯府周积明教授和姚彬彬博士同时参加听讲 冯先生为了说明自己学术之路的背景决定从他的青少年时期开始讲 这一次的内容对于彬彬博士来说属于复述所

9、以彬彬博士也不时补充一些内容 这次讲述中冯先生重点谈到三点:一是时代二是家世三是少时阅读关于时代他提到歌德的名言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将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冯先生说如果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你早生十年和晚生十年尽管也有一些变化但变化并没有那么大 在关键的历史时代却完全不同 冯先生生在 世纪 年代长在 年代那是一个革命色彩浓烈的时代这个背景对他的人生和思想有重大影响 冯先生讲述了三个哥哥参军参干的故事、左翼文学青年“关老师”的故事、邻居辛亥老人和中共元老家庭的故事和所在矿局街的街道史以及“当时都非常向往革命对于新中国充满了憧憬”的空气说“这些细节都很重要能说明我在什么时代氛围中沉淀和接受各种各样的东西”

10、包括何以曾经接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反修、防修”这些东西家世方面一般的、经常的说法都说“冯天瑜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冯先生说其实这并第 期 何卓恩: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 不确切“我们家谈不上是书香世家 我的祖父就是黄安(现在的红安)那边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自耕农”“我父亲兄弟这一辈就只有我父亲一个人读书读出来了靠的是宗族的学田的供给”出身贫寒造就了“远权贵拒妄财”的家风“我父亲出身贫寒我父亲后来很多的思想、观点和他的习惯与这有很大关联 他对于权贵有一种天生的反感这点对我也还是很有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求知方面冯先生讲述了他少年时代如何在湖北省图书馆“住读八年”自由自在地看闲书、看杂书博览群书并

11、且“乱看、乱想”“那时候我的求知欲非常旺盛而且我有幸没有像现在的学生这样为了应付考试学到一些应试知识 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从来没有为应付考试去学什么东西完全是凭兴趣读书”先是文学书、地理书后是历史书、哲学书后来都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冯先生说“一边乱读书一边追求革命这大概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基本情境或生活主旨”第二次讲述因为冯先生赶着校对周制与秦制书稿而延迟到 月 日这一次先生给我们一份他自己拟定的讲述提纲 第一部分是第一次所讲的“少年时代”第二部分是“迷茫”讲自己在“文革”期间如何接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套东西 第三部分为“觉醒”就是“文革”后自己进入学术的过程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

12、别主要谈自己在湖北大学的十五年和在武汉大学的二十多年 当然事实上后来并不完全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按照这个计划 这次谈的内容就是“迷茫”冯先生说“进入六十年代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诸种矛盾错综复杂 在我的中青年时代恰恰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于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反修”运动江西共大教育革命 自己对鲁迅著作和马列“六本书”的阅读“文革”来袭后自己的双重感受武汉教院工作的停顿特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孔子教育思想批判和为何以孔丘教育思想批判 出版 及毛泽东表扬后自己的反应做了完整、冷峻、客观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 是冯先生“暴得大名之作”至今有人不时提起但冯先生却是以“今日之我”去审视和检

13、讨“昨日之我”多角度分析当时陷入思想误区的历史与逻辑脉络他的总结是:“为什么我在七二年到七三年写 孔子教育思想批判背景大概有三个:思想的根源、江西共大的经历以及当时教院的闲暇时光”其中冯先生的重点放在思想根源的分析上 先生回想起来一方面自己少年时代的“革命”情愫在最高领袖“左”倾路线推动下不设防地接受了“继续革命”的概念另一方面对鲁迅著作的阅读和对“五四”的片面性理解形成了“反孔批儒”的思想响应中央号召读马列“六本书”更强化了“不断革命”的意识“所以当时写孔丘教育思想批判 时思想的根子就在这个地方”江西共大的经历 主要在于对“教育革命”的认同这种“实践教育”“走向大众”的“教育革命”有着晏阳初

14、、陶行知、梁漱溟等近代教育家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文学家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思想的轨迹“所以我把毛泽东的 五七指示 当作一个教育思想并且认为非常正确”而直接促成动笔写作的则是当时工作单位武汉教院的停顿“那个时候很多老师整天地打 大家都在一张报纸边上计分每次都是整整地记满了一张报纸 我就搞了两三天后来觉得实在是无聊一点意思都没有就想找点事做 自己的思想根底就是反孔批儒而且自己也搞 教育革命 好多年了因此想做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当然我对以孔子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里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涉及”“所以我在七三年写的 孔子教育思想批判其实基本上是一本教育史的书主要是对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进行批

15、判但同时也肯定了它的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启发式、有教无类等”冯先生说此时断断续续地写出的这些东西在同事鼓动下试着寄给了北京的“人民出版社”却阴差阳错寄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几经周折到人民出版社时已经是 年底这才得到通知去修改稿子并由出版社派两位编辑指导修改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批林批孔”运动这个稿子就在出版社指导下按当时的口径改成自始至终批儒的 孔丘思想批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判“还把林彪扯到里面去”讲到这里冯先生凝重地说:“如果说深刻的教训除了观点以外我终身的教训就是:(学术)不能够受到(外在)什么东西影响 当时对我来说这个也不是压力而是所谓的思潮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惨

16、痛的教训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好像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们说怎么弄我就怎么弄了这个确实是悲哀真是悲哀啊 好像当时没有多大的阻力还不是说不写不行当时好像觉得应该就是这样做”让冯先生仍感欣慰的是毛泽东对这本书做出推荐和表扬后面对张春桥、姚文元伸出的“橄榄枝”他没有头脑发热接受引诱也推脱了地方造反派头目的邀请 以至于在“文革”后的“清查”中经一年多专案调查而毫无挂碍、全身而退被赞叹为“奇迹”第三次讲述 主题为“觉醒”冯先生讲 年“四人帮”被粉碎和改革开放开启之际在武汉市委工作期间的情况实际上是自己选择学术之路的过程 冯先生讲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接受了市委的任职在市委的经历如何离开市委去大学任教冯先生说他之所

17、以推辞了中央和地方各种“橄榄枝”“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我对文革 的具体做法特别是感性上还是比较反感的”但武汉市委希望他担任宣传部副部长一事最终他接受了原因是当时仍处在“文革”末期政治形势比较险恶市委书记王克文说来这里任职“对你有保护作用”而且来了以后“看看书搞点什么研究都可以”的谈话对他有触动冯先生说他去市委后仍继续住宿在武汉教院的单间里而且确实如事先所说主要是自己看看书派的活儿不多 除了比较系统地读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宣传部资料室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是“灰皮书”尤其是德热拉斯、库西宁夫人的书 这些为揭露苏联修正主义而刊印的内部资料使他既看到“资产阶级在党内”的必然性同时也觉悟到解决这个问

18、题不能靠“文革”的办法而“必须要改变一些基本的体制”在他受派的极少活动中带工作队到武汉人艺(人民艺术院)温和解决“狂妄师”问题的经历以及在人艺工作期间结识“胡风分子”曾卓所受到的感动则更加让他确信不用“文革”办法才会有利于事业的开展“所以我很欣赏那句话: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有一点左有一点革命那这个人缺少正义感如果到后来还是这样那么这个人就是个傻瓜 这个话很有概括力我们就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后来还算觉醒了一些”冯先生说“在市委三年当中我的思想开始发生转折 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得到了几个观念当时就有几个结论:第一个一切要根据实际材料来独立思考第二个尽量与政治保持距离”这就让他向市委提出离开机关工作的要求

19、在辞谢中共中央党校、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社科院等单位的邀请之后选择调入了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三入职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标志着冯先生学术历程的开启 第四次开始冯先生开始正式进到学术自述 在 月 日的见面中冯先生对他的学术口述已经提出一个大致构想:“我想能不能尽量讲我自己学术的思路它的发展过程就把我学习、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文化史、观念史、区域史、中国调查文献整理和研究还有制度史分别去梳理一下”冯先生的学术口述预计共要进行十来次实际进行八次 这八次内容有时是互相穿插的第四次的大半部分和第十一次都围绕着他在区域史领域的核心支点 辛亥武昌首义史方面的研究展开冯先生说他的成长经历跟辛亥革命关系很密切“一是

20、从小在武汉长大尤其是在武昌长大辛亥革命的痕迹到处都是比如彭刘杨路、拜将台以及红楼等 我当时在实验中学念书穿过蛇山到省图书馆我妈妈那里都是路过这些地方听老一辈讲过武昌起义的故事所以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这个很早就有兴趣”二是一些很重要的辛亥人物那时候感觉就在身边“我的一个姓谢的邻居她的外婆就是黎元洪的佣人在他们家做工好几年我们叫她谢家家家 她说黎元洪后来很有钱炸了鱼块、炸了肉圆后都把油完全倒掉”而且原来“三家巷”的左邻耿伯钊是辛亥人物右舍李汉俊夫人她丈夫的哥哥李书第 期 何卓恩: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 诚也参加过辛亥首义“这是我们直接可以感觉得到的”所以在市委任职的后段曾想过搞文学创作而且已经动笔写了将近

21、十万字不是写整个的辛亥革命而是写武昌起义的那个部分涉及到彭刘杨、黄兴等很多人物当时为了写这个小说把中华书局的那一套辛亥革命回忆录以及其他材料都找来看但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发现形象思维不是自己之所长所以很快就放弃了 但从那些材料还是写成了一些学术论文 到武师后不久大约 年从父亲的好友省政协委员张云冕先生那里听说省政协有位贺觉非先生晚年写了一部 辛亥武昌首义史稿需要找人帮忙修整成书 贺先生一辈子搞辛亥革命资料的收集工作采访和整理过 多位湖北地区的辛亥老人但不擅长史书的写作 张老先生了解到冯先生熟悉这个内容又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就介绍两人认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于是冯先生决定接受修整史稿重任贺先生的 史

22、稿 是凭印象写的不是资料更不是学术论著也谈不上纪实文学他曾把稿本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希望那边的人帮他改写但那边的学者也很为难就一直放在那里了 于是贺先生让冯先生去社科院取回来 冯先生自费去北京取稿顺便查阅档案资料但稿子取回后发现文字很难辨认内容又比较凌乱便决定自己重新来做正如贺先生所说:“我的这个东西就是个砖头瓦片你拿去盖房子”他把自己多年以来收集的一些口述、调查都给了冯先生又提供了一些线索讲了很多人的情况介绍认识了仅存的几位辛亥老人做访谈 后来就有了那本贺冯共同署名的 辛亥武昌首义史惜 年出版时贺先生已经离世“后来出版的那个辛亥武昌首义史完全是我重写的但贺老是第一署名那时贺老已经去世了

23、他好像是 年去世的”“这样辛亥革命史尤其是辛亥武昌首义史就成了我终身的研究题目之一没有断后来不断修改、补充、收集资料因此到新世纪的初期就完成了新的一本书”冯先生讲道这一本新书就叫 辛亥首义史分上下卷篇幅扩充了大概一倍达八十多万字 内容也丰富了很多对每个环节都有比较详细的重新考证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辛亥武昌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了的城市革命冯先生说得出这一认知跟他由辛亥武昌首义研究同时带出来的题目也是他湖北区域史研究的另一个支点 关键人物张之洞的研究有关 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到九十年代受不同学术单位的邀约他著述了两个版本的张之洞评传(第二个版本为冯先生与何晓明教授合著)还编注了一本 劝学篇劝

24、学篇书后把张之洞的劝学篇和何启、胡礼垣逐条批评他的劝学篇书后编到了一起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序 从张之洞研究中发现张之洞督鄂“兴实业”“练新军”“办文教”为革命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代工业、近代军事和近代知识分子这都是张之洞治鄂奠定的东西新的市民阶层起来了新的知识阶层也就起来了军队方面不仅是装备而且连思想也为之一变 正是有了上面的变化革命党才有可能渗入然后发动辛亥革命而且一举成功”“张之洞办的湖北新军以及随之形成的民军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一直到现代革命时期文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军队”冯先生说辛亥武昌首义的研究对自己在史学研究的训练上有相当的帮助“如第一手材料的掌握和辨析不仅仅是搜集还要加以分辨再一点就是

25、把相对微观或中观的事件摆在宏观的大格局之下宏观和微观结合 这些道理其实都是很浅显的但要有真切的领悟和实际的践行那还是要下实际功夫的不是听到了就知道做了 所以以后我做其他的研究包括文化史的方面都从辛亥武昌首义研究中受益匪浅 虽然可能是研究全新的问题但这种史学的理念和研究的方法还是很有启示的”第四次的后半部分和第五次口述话题集中在冯先生另一个学术主题也是最主要的学术主题 中国文化史的研究 冯 先 生 说“这就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概念史没展开之前我总是说我的研究有两翼一翼是文化史一翼是湖北区域史 当然后来又有一些新的开拓不限于这两方面了”冯先生讲他是 年 月入职武师历史系的这时已经确定文化史为自

26、己研究的主要方向 原因一是觉得 年后的史学中文化史断了被当作历史唯心主义打掉了觉得这是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个问题应该补上这个东西把梁启超、柳诒徵等先贤开启、三四十年代已很繁荣的文化史研究接上去二是觉得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也就在这个方面“因为文化史涉及到文史哲不能局限在某个点上 我从小的阅读面比较广有些杂学基础虽然谈不上深入却对文史哲都有所涉猎可以尝试往这个方面做一下”这两层觉悟都与自己在市委期间的反思有关 自己在市委三年的时候进行反思其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的史学研究要走出原来“阶级斗争为纲”的搞法 那个理念下的研究偏颇于政治史而且这里的政治史又实际上主要聚焦于政权的交接史这种研究

27、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是比较荒谬的把历史完全扭曲了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阅读了法国启蒙派的史学研究论著他们致力于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进程 特别是伏尔泰可以说终身做着文化史研究所以西方尤其法国称他为“文化史之父”当时在阅读和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常常联想到我们中国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觉得史记 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史把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内容放在文明进程与文明转化的一个大背景下进行展开 所以 史记 的路数、伏尔泰的路数都对自己有指引作用“我注意这个东西或做这个研究在我们全国性的文化热 之前几年起码前两三年就开始了 有些人觉得我是 文化热 开始以后才做的这个研究其实我是在这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我基本是在 年代末期 年开始的

28、这都是有文章摆在那里的”冯先生不赞成“文化热”这个词认为其实就是 年代中期兴起的全国性文化和文化史研究热潮其发动标志是上海和北京举办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他也都全程参加了因为“年代末 期 我 开 始 发 表 一 些 研 究 文 化 史 的 文章”“明清文化史散论就是 年代末期和 年代初期写的当时发了几十篇文章后来 年结集出版的 尽管如此 年出版时也是当时全国第一部文化史的论集 那个时候进入到这当中的人很少所以在上海、北京举行的活动几乎都邀请我参加 这也是我的一个 机 遇”参 加 这 些 活 动 意 义 也 很 大“这样我就对文化研究的发动、进行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不光是看了几篇文章、看了几本书

29、不仅是这样的一种了解 这样就使自己在进入文化史研究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有了比较真切的一种感悟就觉得这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我觉得在上海和在北京参加的文化史研究方面的活动自己有这方面的一些收获”冯先生说文化史研究是个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宏观研究难度很大很多人选择做微观研究“但我进入到这个领域有一个比较全方位地把握文化史的设想而不是一开始定位在做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仅仅定位在做某个断代我还是想致力于整个文化史的总体把握”当然全面开花、普遍、全方位地进行那是不可能的自己学力不济“所以我从一开始进入文化史研究的领域就有这样一个打算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首尾两段 开头是中国文化的生成

30、结尾是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抓两个 之际明清之际与清民之际 可能在明清之际下的功夫还要多点”虽然写文化通史的时候中间的部分也要贯通但具体的研究就摆在一头一尾 于是讲述了作为头的上古神话纵横谈 和作为尾的 明清文化史散论等论著的写作以及后来发展的 中华文化史 中华元典精神 中国文化生成史等著述的成书过程以及各种研究创获比如他提出的中国元典精神的再生性、中国近代价值的自生性等四冯先生的文化史研究后来延伸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领域就是概念史冯先生名之曰“历史文化语义学”在第九次讲述中冯先生最集中讲述了这个议题冯先生说在概念史出现于中国学界之前于文化史研究中他就已注意到重要的文化概念问题“我在从事学术研究初期

31、就注意到了对概念进行辨析这可能是受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的影响 因为我父亲大学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国学院的王国维先生这一派比较重视考据原来师从过的武昌高师黄侃先生也是考据大家 正是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小时候除了比较喜欢看文学名著之外也读了不少清人关于考据学的文章和论著且对此发生了一定兴趣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俞正燮的第 期 何卓恩: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 癸巳存稿 这本书就是对一个个字的考订就是清代的戴震说的那句话:由字通词由词通道 这是我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所以我早期的书不论是明清文化史散论还是中华文化史抑或是中华元典精神都使用了上述的方法这也成了我习惯性的做法即:开始都是从这本书以及这

32、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辨析入手”“我重视对概念的考辨还不是受到西学的影响而是直接接受了传统考据学中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这些东西”不过从关注基本概念到专门研究重要的概念还是受到日本学界的启发和鼓励 从 世纪 年代中期开始冯先生先后在日本学术机构从事教学科研约十年时间当时受福柯词与物 等西方著作的影响概念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在日本史学界风行“到了、年我到日本文部省直属的一个名为 国 际 日 本 文 化 研 究 中 心(简 称 日 文研)的机构进行访学时对概念史的兴趣及关注就更多了一些 这是因为参加 日文研所组织活动的学者尤其是几位老学者都特别重视概念史的研究 他们在概念史方面的起步可

33、能是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受到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学西方概念史研究的影响”在“日文研”期间发现了日本以一字或一词作为研究对象出了一批小册子“民主”出一本“自由”出一本“科学”也出一本很多这样的书每本约 万字对这些字词进行系统的考辨开掘其所包含的文化史内涵 这让冯先生联想到陈寅恪先生的名言:“解释一字就是做一部文化史”受此启发“所以后来我在日本期间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冯先生说他当时准备做五六十个词都是自觉比较重要一点的词汇而不是像那里的一些语言学者什么词都做“我是从史学的角度(特别是文化史的角度)挑选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特别值得去挖掘的词来做 我把这些词称作关键词”最近出的

34、个关键词的文化史基础工作就是在日本做的后来请长顺做了一些协助主要是谈这些词在“古今之变”与“中外对接”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变化包括很多现代概念形成过程中中国士人、西方传教士、日本知识分子各自发挥的作用从而纠正了“现代汉语词汇大多是日本人创造”的流行看法冯先生说西方以及日本在概念史方面的成果我们要吸收但并不是说中国人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完全是从他们这里弄过来的中国传统的训诂考据学就是干这个事情的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以及大量的成果 自己研究概念史就是这样结合中国传统训诂和现代西方及日本的系统化做法力求做出特色和深度当时出版了 新语探源 这个书还在“日文研”定期主办“冯班”学术研讨会 后来在日本的

35、一些学者也受到这个影响转向从“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角度展开谈到“封建”考论 这部名作冯先生说“封建”问题的研究本来完全是一个史学观的问题开始与概念史没有关系直到后来才跟概念史结合起来“我在 年代中期以后就觉得关于封建 的问题搞错了 就是我们近几十年以来特别是 年以后完全搞错了所以我后来零星地对此问题有所探讨”最早讨论这个问题是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当时有一目叫中国“封建制度”辨析特地讨论这个问题 虽然那个时候的思考还没有那么系统但已经引起李慎之的注意在文章中专门提到对这一辨析的赞同 过了几年就开始写“封建”考论 去“日文研”后跟反对“泛化封建论”的谷川道雄先生来往比较密切边切磋论学边继续写作 年回国

36、时就基本成稿了 这部书 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即引起强烈反响“应该说在概念史方面我主要是做了这三本书 最先的是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后来做了“封建”考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冯先生在日本讲学的十年中对学术领域的拓展不仅仅在概念史方面 事实上概念史还是在日后期在日前期已经有了另一大领域的开拓: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调查之研究 冯先生在第八次讲述中专门谈了这件事冯先生说虽然他从 年开始就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一些学术活动但他第一次在日本学术机关住下来工作是在爱知大学做文化史教授 年爱知大学筹建日本的第一个中国学部主持者加加美光行来中国礼聘三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位学者前往任教另

37、两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王家福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琢先生 爱知大学的前身是明治时期在中国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它的设立因为打着“中日亲善”的旗号得到过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目的是让日本的青年学生来中国学习中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书院很早就开始进行对中国社会的调查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膨胀这种调查的用途越来越直接服务于殖民事业所以也越来越系统和全面一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 战败之后书院就撤回本国去了改名为“爱知大学”“我第一次到爱知大学去是 年 我在那儿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调查”“在参观丰桥校舍图书馆的时候我就非常震撼 图书馆里面有两个大统舱里面摆满了书柜 他们后

38、来就给我介绍里边的东西都是爱知大学以及它的前身东亚同文书院对中国进行调查的报告的原件包括调查报告以及学生写的旅行日记 那是浩如烟海而且日本人也确实是个有心民族都保存得完整无缺 他们也选编了一些东西出来有很多出版物”经了解这批资料我们中国人都不太知道完全没有翻译、整理和研究冯先生讲后来进一步了解到在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也保留有东亚同文书院大量的中国调查报告和学生的旅行记而且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不一样的属于不同时期的 这一部分是作为中国的战利品被没收转移到南京的档案馆 年以后转交给北京图书馆的 这些资料到了北京图书馆以后就被封锁起来了基本上除了个别的人以外就没有人进去翻过冯先生发现这些

39、资料比“满铁”资料要全面得多虽然曾用于侵华的邪恶目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用途做我们研究中日关系尤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一个资料宝库所以“我开始着手开掘这个 资 料 系 统”要 把 这 套 材 料 推 介 出 来 年写了第一篇关于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文章发表在 江汉论坛 年以后“除上课以外的时间我就把原先带去准备做的课题全部放下一心投入到梳理、翻阅以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调查为主的材料当中”在日本期间就开始编了一个小规模的、介绍性的书那就是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 的一个选译还出了一本“千岁丸”上海行 日本 年的中国调查 后来又大力推动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料出版现在国家图书馆的东亚

40、同文书院的资料已经全部影印出版了 中国学界这方面的研究现在也开展起来了历史资料是史学家研究工作的基础冯先生除了发现、整理和研究日本“中国调查”资料对于国内传承的文献资料也颇为用心他和章开沅先生共同主编大型文献丛书“荆楚文库”又将家藏文献和文物整理出版被誉为“冯氏三藏”五冯先生辞世前进行的最后一项大规模学术著述是中国制度文化史的探索即周制与秦制的写作 这是第十次讲述的话题在 月 日的拜访中冯先生也把我带到工作电脑旁对照电子稿提纲挈领讲解了一个多小时第十次讲述的时候 周制与秦制 已经进入出版社编校程序 说起此书的写作因缘冯先生说:“我是从 年代末以后开始做文化史研究应该说我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观念史

41、上还是比较接近于思想史研究 当然我也比较关注观念的底层基础也就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但重点还是落脚到观念史里面”但国内外的历史现实让自己深深地感到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回想到近代以来尤其是我做辛亥革命中的武昌首义这段研究也感到中国问题的症结还是在制度上”而文化史研究中也越来越感到“恐怕只有对制度文明有一个贯通性的了解、诠释才有可能把握住中国历史的命脉才能够真正把握住中国文化史”所以在 世纪 年代末以及新世纪加起来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事实上已经将制度史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领域“我通过三本书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第一本“封建”考论将中国社会放在与西欧、日本的比较之中以看清楚中国社会中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42、 现在有些人仅从概念史层面认为我的这本书非常重要把以前我们搞混乱的概念端正了过来但其实远远不是讨论了一个概念的问题这对理解整第 期 何卓恩:冯天瑜先生述学纪要 个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从中古到近古这段历史也有一定的作用 书中提出了对秦汉以来中国制度性质的重新认识问题但还是一个局部的、初步的讨论 另一本是中国文化生成史我在这本书当中进一步阐释了一些想法在里面铺陈了一些有关周制与秦制的讨论但仍是比较零星的想法 再一本就是周制与秦制是我这几年正在做的工作这本书应该是比较系统、完整以及正面地讨论这个问题”周制与秦制 的内容冯先生应我们的要求做了不少剧透比如:关于中国制度的基本类型和属性冯先生说他有这样一个看

43、法:自秦汉以后中国最长的朝代也不会超过三百年短的只有十多年、几十年然而中国的基本制度都是长达两千多年“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 这套制度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传统性一个是强制性这套制度形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语言大家都要按照这个东西做”这套制度就是“秦制”但“秦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最初的制度并不是“秦制”而是“周制”“中国自三代开始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总体上形成了两个基本制度 一个是周制 一 个 是 秦制”是历史上的“周秦之变”导致了这次制度的转型冯先生说“周制”“秦制”这两个概念都不是今人生造的在东周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谈“周制”这里所谓的“周制”是指在西周之时已

44、经正式形成起来的那一套制度 就是“宗法”的社会制度、“封建”的政治制度、文化上的“礼乐”制度、经济上的“井田”制度这一整套制度这些制度在西周时还没有被称作“周制”但是到了东周大家回顾大家都讲“周制”就是指的在“文武周公”时代确立起来的那一套制度“周制的内容我就讲了这几个东西就是宗法、封建、井田、礼乐这是一般都谈的东西我又补充了一些东西这些内容以往一般都是顶多提一下没有系统谈我是比较系统地讲的就是保存在周制当中的原始民主的遗存 原始民主的内容主要有:启用出身低微者辅贰制国人议政民间自治、乡制和乡校 采 风、诽 谤 等 这 是 我 有 意 补 充 的 内容”“秦制”的说法则是从汉初开始的“我把秦制

45、概括成为这样几个东西:第一个就是皇帝制度第二是郡县制第三编户齐民第四利出一孔第五王霸道杂之”关于“周秦之变”冯先生说这是一种发生在近古的基本制度转型就是在基本制度上周制已经被秦制取代 所以“后来秦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它固有的弊端就不断地有人要修正秦制而修正的方式就是复周 然复周 实际上都是不能成功的 托古改制都不能成功 我就讲了一个王莽改制、一个王安石变法”但并不等于进入了秦制周制就完全被中断了 实际上“周秦之变以后周制并未被已成为国家制度主流的秦制所消弭而是做了许多变通成为一种变态的存在 即便在秦制时代周制的很多基本内容还是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宗法的精神也包括封建 一般的说法好像秦汉以后就

46、以郡县取代了封建但是封建的很多做法和一些基本要素实际上还是在汉以后的各个朝代有所保留当然当时主要的制度已经不是封建了”“所以尽管周制产生于三千年以前但三千年以来它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和运行着 当然它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起伏和变化就是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周制的一些痕迹”关于秦制的确切含义冯先生提出正如周制并不等同于周朝制度而是可以泛指三代之治一样秦制也不一定等同于秦代制度而更加确切地说是秦代开创而又经过汉代完善的一种制度即“秦制的改良版”所以“百代皆行秦政法”的说法应该修订为“百代皆行汉政法”不是完全搞法家那套东西而是“霸王道杂之”“儒表法里”“我把它这样归纳在制度上是秦表周里秦那一

47、套在桌面上而在意识形态上是儒表法里台面上是儒学骨子里面是法家的东西”冯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是不是就把中国制度史大的脉络理清了有益于我们再来看中国近代转型是个什么基础 中国近代转型从制度文化来看的话 那就是在秦制的改良版 汉制的基础上来接纳、吸取西制进行改革、进行变制这里面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特别崎岖坎坷的原因”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六从 年正式开始学术工作算起冯先生伏案写作 年出版原创性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各类编撰著作和散论文章不计其数 冯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天资、学养分不开更与他以学术为生命的热情和坚守以及普

48、通学人难以企及的勤奋分不开 在一次研讨冯学的活动中冯先生在闭幕式上很谦逊地说道:“如果要说我做学术研究还有些优点我自己承认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比较热爱热爱历史学 第二个呢还算勤奋没有懈怠 其他就没有了其他没有什么长处谈不上有什么原创研究所以回想起来还是有些自知之明”在 年持续半载的讲述中冯先生始终极其谦逊说他只是做了当做的工作而且有些应该做的还没有做成 但他不讳言自己对史学的热爱和治学的勤勉“有人帮我统计了一下从开始得大病 年开胸搭桥 年发现癌症到现在七年做的事出的东西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我自己觉得这几年完成的都还是比较重要一点的”冯氏藏墨 冯氏藏札冯氏藏币 中华文明五千年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中国

49、生态文化论纲 周制与秦制都是这个阶段整理完成的谈到写作经验冯先生说“虽然有些朋友觉得我写东西比较快实际上都是长期的积累稍微重要的书几乎每一本都有二三十年的积累包括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等等都经历了从酝酿到研究的准备思考开始写作到完成大概都是二三十年 我概括自己写作拙著的做法是两慢一快酝酿、准备、思考这个慢需要很多年大体思考成熟了就屏气凝神全力以赴一气呵成这个快四五十万字的书都是一年多写完因为慢慢拖气机就不能保持了写完了然后就放下来进一步思考和修改这个也比较慢用几年当然比第一个慢要短一些(当然也有出版社催稿来不及从容修改的按本意恨不得多留些时间改)两头慢中间快这是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做的卑之无甚高

50、论的概括”冯先生的口述计划本来还有几个专题因新冠疫情迅速蔓延没有讲完 更加令我们无法接受的是冯先生很快也受到疫情风暴的袭击多年缠身的基础病一并发作于今年 月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回想这持续半年的讲述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有冯先生非同寻常的学术生涯也有老一辈学人关怀世态、悲悯民生、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学术精神和勇气 冯先生虽已远去然学问不朽浩气长存!兹于先生口述之万一摘录分享给读者诸君以寄托我等后学无尽的哀思注 释 由于有一些情况的变化实际口述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约定而是以临时预约为主 讲述共计 日其中我带席子豪去两次(月 日、月 日)我们与姚彬彬班子共同参加 次(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