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依据教科版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中的第三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学情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
2、”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设计思想】一、重视思维训练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
3、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注重过程体验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
4、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塑料小三角、长度相同和长度不相同的蜡烛的、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四、体现学科综合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
5、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在洗手间照镜子、对称的自然风景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了解平面镜成虚像。4、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6、。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让学生“揭秘”、“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教学媒体设计】(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PPT课件、风景图(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展示台、蜡烛、火柴学生器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教学
7、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新课引入播放录像:照镜子学生观看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问:镜中为什么有看不到自己的像?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能用来成像?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举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介绍平面镜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并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介绍本课相关概念观察与猜想提问:镜中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分类学生通过照镜子,提出关于像与物关系的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思路不受限制,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制定实验计划提问:需要什么器材?具体方法?以“测量像与物的大小”为例展开讨论。学生制定初步方案:确定器材:镜子、刻度尺、物体用刻度尺对物
8、和像进行测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确定“像”的方法用玻璃替代镜子。用物体替代像学生在对“像”进行测量时体验失败,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找寻解决实验难点的方法。确定探究方法:替代法介绍实验探究内容、实验器材、注意事项,规范学生操作。学生理解实验相关事项。分组实验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蜡烛、塑料小三角、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等。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猜想中的物像关系进行探究。实验完成后,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交流汇报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对视频中的疑
9、惑进行解读。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结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左右相反。5、平面镜成虚像。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平面镜成像原理播放课件: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3、观看生活中镜面对称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可以成像.如照镜子,矫正舞姿2、 可以改变光传播的方向,如把外面的阳光引进教室,潜望镜3、 介绍光污染
10、学生举例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课堂练习1、小明身高1.7m,他站在平面镜前1m处,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高度应是 ,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m。当他向后退0.5m,此时像到镜面的距离是 m。2、猴子能把水中的“月亮”捞出来吗?为什么?3、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4、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米,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米,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多少米?布置作业发展空间 查阅资料或网上收集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其他面镜的知识板书设计一、 平面镜:表面光滑平整的反射面。如平静的水面,古代的铜镜等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左右相反。5、平面镜成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反 思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