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郧西马安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带走思想与智慧,留下感动与反思 -到郧西马安中学学习体会 XX县区马良中心学校 靳元东 马良中心学校于2012年2月26日,组织28名中小学的语、数、英三科骨干老师到郧西马安中学听课学习。马安中学被誉为生长在郧西的“杜郎口”。26日早上8点从学校出发,晚上6点才到达距XX县区城西北方向50公里的深山里的马安镇。下车后才发现这里也是一个经济萧条,交通闭塞的山区小镇。街道狭窄,门店稀少,商旅冷落,住宿条件差。 学校,傍山面河,河水从校门口缓缓流过。,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教师办公楼、学校大门、学生食堂依次占据呈长方形有序排列。教学设施一览无余。这就是被众多来访者
2、称为“郧西的杜郎口”的马安中学。 27日清晨8点,我们进入校园,这里的老师们有的在指导学生做卫生,操场扫的干干净净。有的在招呼学生整理寝室,寝室都是标准的“十个一”(宿舍内物品摆放达到床单、盖被、枕套、饭钵、牙具、水杯、毛巾、脸盆、鞋子、箱包一条线)。 行走在马安中学的校园里,不时有路过的学生都会停下来,一边向我们敬礼一边满脸阳光地喊道“老师好”。下课时,从各个教室传出的“老师,您辛苦了”的声音响彻校园。我们去的那天星期一,正好遇到升旗仪式,学生出场队列整齐、动作标准,歌声嘹亮,让我们恍如置身军营。 步人教室。各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与自主课堂相适应的,有“班级信息栏”“名师寄语栏”“
3、五星评比栏”“才艺比拼栏”“风采展示栏”等,内容以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向上为目的,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一月一更新。寝室文化彰显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变得更加快乐与和谐。 课堂上。一只只抢答摆动的手犹如摇曳着的一片小树林,教室四周墙壁上悬挂的小黑板前人头攒动,到讲台上解答、展示的学生一拨一拨,小组间讨论声、争论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课堂上,没有看见一个学生睡觉、“不务正业”,学生们都精神抖擞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农村学校的课堂如此生机盎然,马安中学名不虚传。 我上午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七(2)班邓竹君老师的语文课。课堂上:教师提前把教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按预习要求自学或讨论。上
4、课时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点拨引导。课后,科任教师收回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课堂流程简洁而充实。小组学习有带头人,都是兵教兵,教师只是一个巡回在各组里的辅导者,建议者,解疑者。交流展示时,学生举手多如小树林。学生答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思路流畅。让我大为惊奇,这是七年级的学生吗。知识储备超过我的想象。当我一眼瞥到教室后面的图书桌时,我明白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绝不是“小组合作+教学案”那么简单。它应该姓“语”名“文”,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运用、学会表达。语文课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文化的浸润,思
5、想的涤荡,最终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二节课我听了八年级(3)班的一节地理课,基本课型都是“小组合作+教学案”。教师一直都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形式,有时还要询问学生该如何组织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课堂上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展示和交流有什么新动态, 课间我特意到七年级组采访了他们的蹲组领导杨超校长,并向邓竹君老师学习了马安中学的基本课堂模式和编写教学案的模式。咨询了他们对于作业训练的具体做法。临走时我记下了邓老师的工作座右铭:在教改路途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比金子更珍贵的执着。XX县区马安中学邓竹君 我学习了马安“139”班级动态管理模式。全班推选1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副班主任,
6、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然后按好、中、差搭配,把全班划分成3个小班,每班推选1名班长,并由各个小班选举产生一套班委会,再将各班学生按成绩好、中、差进行平均分组,一般4至6人一组,每小班3个组,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让优生带动差生,从而促进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班级管理中,一是采用班级小班轮流值周制。二是实行班级事务包联制。三是采取“兵教兵”“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人人在管人、人人都在学”。 郧西马安教学模式发源于“杜郎口”,成长在马安,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嫁接于本土气息文化的基础上,开出奇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改革班级管理方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核心,改革学校德育方式。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改革,由此形成了马安自主教育模式。 参观结束了,我却意犹未尽。这是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探索教育改革的样本。环境没有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艰苦没有削减推进改革的激情。郧西马安的教学模式使我收获意外的惊喜:“小组合作+教学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凝聚力;“五步备课+集思广益”,把创新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创造力;“有事大家议+多彩的活动”,把民主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吸引力。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