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6.57MB ,
资源ID:61717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171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pdf

1、“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014 付阳华 王鑫宇(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 19世纪中期,日本产生了一种记录煎茶会盛况的图文并茂的茶书形式,即煎茶会图录。其前身是江户后期的茶会记,更早可溯源至中国的茶书。煎茶会图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茶具、茶寮、文房及文房器具等“物”的图像来记录茶会的特点,和中国的茶书以及茶会雅集图像大为不同。图录盛行了70多年,在20世纪初期随着日本的全面西化而衰落。关键词 煎茶会图录;中日文化交流;青湾茶会;青湾茗宴图志 中图分类号 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5-0014-07收稿日期:202

2、3-06-25作者简介:付阳华(1975),女,河南商丘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 日本煎茶会图录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系从江户(16031868)后期流行的“茶会记”形式发展而来,更早可溯源至中国的茶书。1煎茶会图录用来记录煎茶会的举办时间、场所和参加者等信息,尤以描绘茶席、茶寮和文房的空间为重点,并在发展中越来越注重对器物的描绘,逐渐具有了文化展陈、文物器具博览的性质。日本煎茶会图录较之中国唐宋以来的茶经 茶录 茶具图赞等茶书在体例上有了显著区别,它实则是以茶具、文房器具等器物组成的茶寮、文房场景图像来记录一场茶会的雅集盛况

3、。但有趣的是,因茶会而雅集的“人”的形象在图录中极少出现,这和明清时期中国流行的以人物活动为主的茶会雅集图像又大为不同。日本学界对煎茶会图录的研究较早者是北冈秀和、麓和善与櫃本聪子,他们对煎茶会图录中建筑结构和平面构成部分较为注重。2櫃本聪子统计了现存 51 本藏于日本各地的煎茶会图录,从图录编订、煎茶会会场特点、煎茶席的平面构成设计三个角度进行挖掘。3另外守屋雅史、漆原拓也、安永拓世、梁旭璋和李文郁等人则从日本茶文化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4本文以煎茶会图录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青湾茗宴图志为重点,探寻日本江户末期至大正时代(19121926)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一、从茶会记到茶会

4、图录清初顺治时期(16441661),即日本的江户时代前期,煎茶道由中国隐元隆琦禅师(15921673)及一众黄檗宗僧人传至日本,后经日本煎茶道“中兴之祖”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的改良和革新之后得以流行。日本在 19 世纪前期,出现了一种记载煎茶会详情的著录形式,即茶会记。茶会记仅由文字构成,内容一般包括筹措人信息、举办场地及茶会详情,有些也具体到了茶会中使用的煎茶道具。煎茶会图录的产生与煎茶道的进一步流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在此背景下继承茶会记发展而来的图文并茂的茶书形式。在江户时代中后期,煎茶曾一度传播至日本各地,取代抹茶成为文人阶层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卖茶翁茶器图 编者木村孔阳序

5、言载(图 1):“高游外翁茶器三十三品,而现在家藏者十三,如炉龛注子等五品则先考所模而选入,翁暮年自投火去者,尝昔先考手亲编写,所使画工青(木)叔夜政写也,其他诸页子秘藏者,仆窥所模画,而今一并描写上梓,以亦同好尚此余外散失者,从见图写以为编次云。文政癸未阳月浪华石居木孔阳识。”5据此可知,18 世纪末著名茶人木村蒹葭堂(17361802)在卖茶翁逝世后,收藏有部分卖茶翁茶器,并仿制了一部分卖茶翁逝世前投入火中的茶器。其子木村孔阳继承了这部分茶器,并在文政六年(1823)刊行卖茶翁茶器图一书,其中有 33 幅彩色图绘记录了卖茶翁留下的这部分茶道具(图 2)。卖茶翁茶器图以图录的形式出现,其模式

6、很像中国南宋时期的 茶具图赞(图 3),亦可谓煎茶会图录产生的先声。同时,它的刊行伴随图1 卖茶翁茶器图编者木村孔阳题跋图2 卖茶翁茶器图第4页炉龛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15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着日本版刻技术的发展,是当时种类多样的图录和图谱的一种。如刊于文化七年(1810)的金银图录、刊于安政六年(1859)的洋货图录和和汉稀世泉谱等。这些图谱的种类囊括了钱币收藏、器物鉴赏、医学、园艺等诸多领域,可见当时图谱刊刻的流行是煎茶会图录产生的重要背景。至此,煎茶会图录的产生条件已经非常成熟。据櫃本聪子考证,现存第一本煎茶会图录为1852 年山本梅逸(17831

7、856)刊行于京都的茗宴品目,A直至茶会图录停止刊行的大正十五年(1926)的 74 年时间里,现存图录共有 51 本并有复本分藏于日本各地图书馆及私人手中。由茶会记过渡到煎茶会图录的标志便是茗宴品目(图 4),其文字与图像并置的形式在日本茶书体例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茗宴品目由五个茶席的插图、文房及茶寮目录和书画展观目录三部分构成,不仅对茶会场景进行描写,也出现了对茶道具、插花器、摆件和文房用具的描绘。其文图并置的形式应是受到了卖茶翁茶器图的影响。卖茶翁离开黄檗寺院后在京都近郊卖茶,追求“平民茶”的趣味,实质上是一种施茶行为,青湾茶会图录“卖茶翁像传赞”记载:“年六十一,游京摄间,尝语人曰:释氏

8、之徒,假袈裟贪信施者,非自善者也。又曰:无肉无妻,葛巾野服,适分耳。遂改姓高,名游外,卖茶为业,所以有卖茶者号也。风夕雪朝,闲吟长啸,自荷茶具,就胜景地,设席待客。有问茶价者,辄曰:上不辞百金,下至无价。洛下雅士,悦其风流,多集会者,卖茶之称,竟喧世焉。A 此图录仅在 1852 年刊行,此后再未公开出版。櫃本聪子依据东京都中央图书馆加贺文库藏本进行研究,见櫃本聪子.煎茶会図録煎茶席空間特性関研究(附录“资料编”)D.名古屋: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工学)论文甲第 1211 号,2021.B 明治四十二年(1909),据大阪时事新报报道称:春翠虽然是煎茶派的总大将,但是现在的大势已经偏向抹茶,藤田传

9、三郎作为大将、村山和上野作为副将的嘉纳鹤堂也倒向了抹茶派,显示出此时期抹茶派的流行。参见(日)猪瀬弘義.植治庭煎茶的発想 J.研究,2003(5):382.盖翁之志不在茶,而遁于茶也。”65可见卖茶翁精神,即追求不求牟利的“平民茶”趣味。卖茶翁茶器图虽只是茶器的图绘记录而非用来记录茶会,但却在当时的日本文人间十分流行,因为这些茶器凝聚了其作为日本近代煎茶道中兴之祖的精神价值,因此山本梅逸采用类似卖茶翁茶器图的图绘形式应是对卖茶翁精神的追思。另一方面,山本梅逸是此时期活跃在日本画坛的重要南画家,他创造性地将图绘形式添加进茶会记中,和其画家身份有关。此后出现的第二本煎茶会图录为京都鸠居堂熊谷直孝、

10、熊谷直善兄弟刊刻的春荐余事(图 5),透过这本图录可以明显感受到煎茶会图录承继自茶会记形式的事实。此图录中只有一张插绘,可视为受到煎茶会图录形式影响的茶会记。但是,此张插绘却提示了重要信息。在此次茶会中,茶器虽然仍然占据中心地位,但陈设物品的丰富性增强,包括花器、香器、书画、铜器、雕塑、文房用具等,体现出煎茶会重心的逐渐变化。此外,此次茶会选取的场地空间中,栏杆的花纹体现出浓烈的中国趣味,这点在之后的几次茶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正十五年(1926)的学温园茶会图录,标志着煎茶会图录迎来落幕。日本煎茶会图录的突然沉寂发生在大正末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煎茶会图录随着日本煎茶文化兴起而出现

11、,而日本煎茶文化正是日本接受中国文人趣味的结果。日本的文人煎茶在 18 至 19 世纪达到高峰,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文化的袭来、商业文化的兴起和贵族有闲阶层的没落,日本的文人煎茶趣味也逐渐走向没落。7其二,民族主义风潮的影响。明治(18681912)后期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影响到文化界和政界人物的日常生活,因此以追求文人情调为目的的煎茶会图录逐渐销声匿迹。再次,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19261989)初期掀起了全面“去汉化”的潮流。在此期间,伴随着西化的深入,日本文化憧憬的对象从明清时期的中国变为西洋国家,所以逐渐对模仿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失去兴趣,这之后中国色彩浓厚的文化活动逐步减少,煎茶道即是

12、其中一例。取而代之的是抹茶道的复兴,此现象可借当时大阪时事新报报道加以佐证。B 櫃本聪子认为日趋深化的对外侵略战争的影响是直接导致日本茶会数量锐减和煎茶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340从嘉永五年(1852)至大正十五年(1926)的 74 年,被日本学者宫崎修多称为“茗宴图志的时代”。8在此之后,煎茶会图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消失在了历史之中。总览櫃本聪子所统计的 51 本茶会图录,编著人图3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茶具“木待制”图4 茗宴品目插图图5 春荐余事插图“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016 一般为茶会的举办人。从煎茶会的举办目的来看,分为追荐先考、寿宴、荐春、赏书画、赏花等目

13、的,茶会的筹措人逐渐从文人扩展至古董商人和政治家,政治家的参与侧面验证了此时期煎茶会活动的盛行。从图录内容的演变来看,在刚刚兴起的 19 世纪 50 年代,图录内容主要由少量场景图及书画展观目录构成,而以 1863 年的青湾茶会图录为开端,煎茶会图录固定为茶席插图、茶席具体信息、展陈道具目录组合的形式。以明治初期的青湾茗宴图志为标志,煎茶会中展陈道具数目增多,这使得煎茶会逐渐具有了文物博览会的性质。二、体例成熟:青湾茶会图录和青湾茗宴图志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在澱江青湾曾举办三次茶会,其中首末两次规模较大,第二次规模较小,三次茶会共有青湾茶会图录和青湾茗宴图志两本茶会图录刊刻。大阪澱川下游的江湾

14、以饮茶为名,“青湾”之地名即来自茶事。日本战国年间(14671615)曾有大江涡擅茶,丰臣秀吉知其名后请其点茶,其技术高妙,据记载:“少焉发微吟,其音如蚯鸣,渐入佳状,张蟹眼,更出松风桧雨声。继而又默焉。”6188-189丰臣秀吉大喜,因此赐其名青湾。青湾的水质芳甘清冽,尤宜煎茶,历来为世人所推重:“此地青湾之称尚矣,盖始于丰公好茶。尔后自隐元禅师至,卖茶、流芳、余斋、蒹葭、鹤翁、先师竹田诸老,皆有赏评焉。”67这里说的“卖茶”指卖茶翁高游外,“流芳”即青湾茶话作者大枝流芳,“余斋”是文人上田秋成的雅号,“蒹葭”即收藏家木村蒹葭堂,“鹤翁”是煎茶家田中鹤翁,“竹田”是著名文人画家田能村竹田,均

15、为日本茶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煎茶会图录的体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田能村直入刊于文久二年(1862)的青湾茶会图录。1862 年时值卖茶翁逝世百年,田能村直入为表纪念而举办了参与人数达 1000 多人63的两场青湾茶会(1861 年和1862 年),并由此出版青湾茶会图录。图录分天、地、人三卷,其中天卷中含序言(包括三篇序言、卖茶翁传、对青湾的介绍等)、第一席至第四席的记录,地卷载第五席至第七席的记录,人卷中为“后青湾茶会”第一席至第七席的记录。茶会图录按天、地、人分卷显然是受到了中国三才论的影响。在 51 本煎茶会图录的分卷方式中,可以发现,内容较少者使用一卷即“全本”的方式发行,如圆山胜会图录

16、老古茗筵图录等。而内容较丰者则分为几卷发行,其中命名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单卷本册数最多,有31 本,多卷本共 20 本,其中分为两卷的共 9 本,分为三卷的共 6 本,分为四卷的共 5 本,未有超过五卷者。其分卷的命名也各有特色,如两卷本命名为“乾坤”及“上下”,三卷本命名为“天地人”“上下余”及“松竹梅”,四卷本命名为“春夏秋冬”“首上下余”“元亨利贞”及“东山茶会”。其中有明显来源于中国的分卷名称,如乾坤、天地人、松竹梅、元亨利贞等,此外还会以上下顺序分卷如“上下”“上下余”“首上下余”等,以季节分卷如“春夏秋冬”,以茶会名称分卷如“东山茶会”,但这些图录皆未出现以茶名命名分卷的情况。青湾

17、茶会图录中不仅出现种类多样的陈设器物,茶会的场景空间也更加多元化,有室内也有室外,部分茶席甚至设置在游船和凉棚的环境中(图 6-图 7),这体现出追随中国明清文人雅集活动和鉴古拟古趣味以及卖茶翁所追求的平民气质的融合现象。青湾茶会图录的刊行者田能村直入是著名南画家田能村竹田的弟子,画技出色(图 8),图6 青湾茶会图录中“花月庵社”游船场景图绘图7青湾茶会图录中“换骨场”凉棚场景图绘图 8 田 能 村 直 入(18141907)白云红树图,立轴绢本设色,1888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17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其中的器物描写更趋详细精致,

18、并奠定了其后一直沿用的基本体例。除了田能村直入的个人表现力之外,青湾茶会图录在这个时期成熟的原因更为复杂。首先是煎茶会形式的逐渐变化。18 世纪末以来日本的文人如木村蒹葭堂、上田秋成、赖山阳等人追求一种文人的煎茶趣味。日本法政大学研究员漆原拓也将这种文人趣味的体现总结为七个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限制在小群体的煎茶活动,且饮茶的地点多为自宅的书房或茶室。A而田能村直入时期的煎茶会影响力扩大,加之追溯卖茶翁的卖茶活动,因此将煎茶从小群体的饮茶活动变为大范围的集会活动,茶席也随之变多,这使得煎茶会图录内容随之扩充。其次,煎茶会的举办从书房、茶室等场景转变为茶楼、酒楼等空间,大空间的使用也为绘画描写

19、的表现创造了条件。漆原拓也认为以青湾茶会为标志,伴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大型煎茶会的兴起取代了小型煎茶会也就是文人煎茶会,但是他认为日本的文人趣味并未因此完全消失,而是转变形态成了一种与商业文化并存的文人趣味,大型煎茶会就是这种与商业文化并存的文人趣味的体现。青湾茶会图录之后出版的 5 本煎茶会图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未能突破其窠臼。刊刻于庆应元年(1865)的茶乡一乐中只有三幅插绘,且描写手法较为简略。刊刻于明治年间的金洞余音 新古画展观目录和熊谷醉香居士追福书画展观录都只有一幅插图。真正使得煎茶会图录体例固定且远为传播的是古董商山中吉郎兵卫(18471917)刊刻于明治九年(1876)的 青湾

20、茗宴图志。青湾茗宴图志 共四卷,其在时代和筹措人身份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首先,青湾茗宴图志中描绘的陈设器物数量庞大、种类多样,陈设器物取代茶器成为了画面表现的中心,也就是说器物展览成为煎茶会举办的重心所在。此外,书画展观录开始以附录形式出现在煎茶会图录中。因为山中家族在书画古董领域的深厚积淀,其主办的“青湾茗宴”得以将众多文人雅士及古董商汇聚一堂,从而使得大量高品质中日书画、瓷器及青铜器展示于同一场所,为这本青湾茗宴图志的刊刻做了必要的准备。煎茶会图录从青湾茗宴图志开始变为各席的插图和展陈器物目录相结合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目录类型的煎茶会图录”的独特形式。不仅在绘制展陈器物图示时会

21、添加尺寸及作者对道具的解说,而且伴随着大量书画、古董道具和盆栽展观信息A漆原拓也总结的日本文人成立的七个条件分别是:一,拥有学习古典文化和诗书画技艺的环境,并且是无法行使重大政治权力的町人、武士、豪农等身份;二,致力于钻研学问,有一定的古典素养;三,有一定的诗书画创作的能力;四,拥有一定的煎茶素养;五,煎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交往,而是为了自娱;六,将煎茶作为自娱的手段而非职业;七,并非一味地模仿他人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煎茶趣味。在对第五个方面进行阐释时,漆原拓也强调自娱式的文人煎茶将饮茶人数严格控制在几人之内,以追求清雅之美。(日)漆原拓也.文人煎茶盛衰 D.东京:日本法政大学博士论

22、文,2015:98-104.的加入,煎茶会拥有了文物博览会的性质。由于大阪、京都地区作为煎茶会文化中心的巨大辐射力,这种文物博览会性质的茶会形式很快传播至日本全国并体现在各地出版的煎茶会图录中,这展现了青湾茗宴图志的巨大影响力。青湾茗宴图志为小开本,硬壳函套装,函套尺寸为 175 毫米 115 毫米,刻本尺寸为 174 毫米110 毫米,原刻本分瑞 草 魁 青湾茗宴书画展观录四部(图 9)。图录绘者为田能村直入的养子田能村小斋。后于明治十四年(1881)又有东京长尾银次郎刻本。青湾茗宴图志有田能村小斋的跋,详细记述了山中吉郎兵卫拜访他以求绘制此图录的过程:“甲戌之冬,箺篁堂主人设茶宴于网岛,陈

23、列法书名画及古器,后数日,欲图而传之,来谋曰,往岁乃翁有青湾茶会图录,今君笔之以并传于世,不亦荣耶。余因跃然诺之,废眠食数月,遂成此图,且录笺幅之幅员、品器之寸尺,以资好事者一览。盖此举距青湾殆十余年,而风骚更开其盛,至今日且徵,余图以传之,岂可不感哉,因题一语于其后。明治八年乙亥春三月小斋田顺。”9136明治七年(1874)十一月初八的青湾茗宴,规模浩大,会场甚多。其会场分别设置在大阪青湾的青湾茶寮、料理亭鲋宇楼以及个人宅邸之中,有十三席各名为:禅友、雅友、静友、韵友、名友、殊友、艳友、仙友、佳友、净友、明清乐、涤昏、碧云,每席设席图9 山中氏刊青湾茗宴图志,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物”的雅集:

24、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018 主一至数名,其中多见古董商之名。青湾茗宴图志记录了这场大茶会,内容包括题序、题跋及茶席、酒席等共十三席,部分席设前席、副席等。前席用于展观文房用具和古董器具,而茶席则单纯为享受茶事,副席往往以花事为中心只陈设少量古董器物,附属于正式茶席。从图志体例可以看出,这次茶会较前两次青湾茶会,前席逐渐呈独立趋势,即茶会的文物展观性质加强。每一席的记录循用相同范式,即先使画家于每一席前绘制茶席室内场景及展陈器物,以文字形式记述茶会详情,其中包括茗主(又称席主)及辅助姓名。之后条列文房品目,品目中除茶具外还包括展陈器物古董、书画、文房用具、香具、花器等。之后选择其中主要之器物

25、绘制于每章之后,就其形制、铭文做详细记录,并间有各类文人附注及题文于其上(图 10、图 11)。最后附录展观书画录及追玩书画录,这部分是山中氏所举办的书画展览目录。从茶席题跋可以看出谁是此一茶席的关键人物,A 图 10-图 11 作者根据图志标注绘制。B 王道,字海鸥,号锄园,晚号寿民,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嗜书好古,于董香光书,深得三味。晚年学益纯粹,精力弥满,骨老气苍。会游日本,名噪彼都。见杨逸,梦畹生,等.海上墨林 广方言馆全案 粉墨丛谈 M.陈正青,陆菁,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1.C 王韧认为青湾茗宴图志中“书画展观录”所记载的明清时期传入日本的书画,分别来自舶来商贾、

26、旅日黄檗僧人和明清书画大家,并认为此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书画的品评标准和喜好倾向与中国呈现较大不同。参见王韧.艺术新界面:煎茶会图录中的明清绘画元素以稀见青湾茗醼书画展观录为底本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199(1):89-95.其中煎茶会参与人身份之多元令人咋舌。青湾茗宴图志题跋中出现了明治时期维新主义政治家长三洲(18331895)和津田正臣(18411896),日本书画家小林卓斋(18311916)、寺西易堂(18261916)、田能村直入等。此外又有中国海派画家王道(生卒不详)、B胡公寿(18231886)、张熊(18031886)为图志作序,古董商佐野瑞岩(生卒不详

27、)的行迹在其中显示他来往中日之频繁。在此后大阪、东京等大型都市圈内的茶会图录中,甚至出现了明治政府中的核心官员如杉听雨(18351920)及三条实美等人的姓名,可依此得知这一时期煎茶会的盛行已经突破文人圈层。从内容来看,此时期煎茶会图录既继承了 16 世纪以来日本逐渐形成的茶会记的传统,又融合了日本江户后期流行的书画展观目录形式而形成。相对于展观目录,茗宴图志主要以传达茶会的气氛与情调为主。除此之外,煎茶会图录与中国的茶事雅集图不同处有二:一是日本煎茶会图录更像是一种茶会演出的脚本、备忘录或茶道具鉴赏录,甚至像 17 世纪以降逐渐出现的职业茶匠的表演内容说明,而中国的茶事雅集图则是为了记录文人

28、活动的图绘形式;二是相对于雅集图通常以“人”的活动作为描述的重点,煎茶会图录则以“物品”为中心。他们都作为集会的记录,却呈现出不同的记忆机制。雅集图通常是直接回忆集会具有情节性的活动,而煎茶会图录借由回忆使用的物品或空间召唤集会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以青湾茗宴图志为例,大部分提供古物的席主,都冠以“玩古堂”“畅春堂”“成古堂”等古董商店的堂号,茶会召集人山中吉郎兵卫也即“箺篁堂”主人。因此,日本茶会除了建立网络及交游赏玩的雅集目的外,实际上更服务于物品的流转及交易,这与传统中国文人以建立“人的连结”为主之雅集有着很大区别。三、古董商与茶会图录中的文物展观51本煎茶会图录记录了大量的中国书画C以

29、及器具,特别是 1862 年日本千岁丸号来到上海之后,大量日本古董商往来于长崎和上海之间,由此,这一时期在东京和大阪、京都,即关东和关西两大都市圈出现了大量销售中国文物的古董商。三次青湾茶会以及青湾茶会图录 青湾茗宴图志的刊刻正好在这前后。在中国文物收藏热之下,古董商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逐步升高,其中不乏著名者如山中吉郎兵卫和其女婿山中定次郎在内的山中家族、常图11 青湾茗宴图志第一席“禅友”茶席陈设器物及详细图解图10 青湾茗宴图志第一席“禅友”文房席陈设器物及详细图解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19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年来往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物商人佐野瑞岩等

30、。从茶会中出现的人物名单以及图录的序言作者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日本交流的核心正是日本来华的古董商以及胡公寿、张熊等海派画家。据研究他二人与早期来沪且影响力较大的安田老山、冈田篁所等人亦来往密切。10159-242反映在煎茶会图录的内容上,图录中陈设器物种类的多样化便是源于这一时期中国器物作为商品大量流入日本。中国古董器物在日本受到狂热追捧,是由于这一时期日本文人阶层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且产生自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趣味在日本仍非常流行。日本在江户时期工商业町人文化A的基础上产生的文人阶层虽然其本质和中国文人大相径庭,但他们以追捧和消费中国器物为重要特征,这形成了中国器物在日本的流行,也促成了煎茶会性

31、质向文物展陈方向的转变。青湾茗宴图志有王道、胡公寿、张熊三人的序言(图 12、图 13),王道的序指出了青湾茶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各携所藏古今名画、法书、吉金、乐石,纵观评赏,挥毫题咏,少焉,张筵奏乐,举酒行觞,丝管互陈,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竟日无倦。”93-4这暴露出古董商在茶会上的积极参与为茶会提供了资本实力。“此时的日本报纸中不时批评最近大阪、长崎的道具屋(古董艺术品店)到上海进行古董交易者日多,净输入无益的玩物、输出有益的金银货币,有背富国强兵之道。”10190海上画家王道应古董商佐野瑞岩之邀为图志作序的时候,应该并不知道图志的体例,他序言的题目写作“澱江雅集图序”,他可能以中国的茶会雅

32、集图的形式揣度了青湾茗宴图志。A 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社会阶层的统称,即城市居民之意,他们主要是商人、町伎,部分为工匠,这一阶层可谓江户时代商业发展的产物。赵德宇对于“町人文化”的描述为“至元禄时代(16881703)町人阶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长,使日本社会出现了追求人生享受的奢侈之风,显示出向往人性自然的生活意识,从而生成了代表町人阶层的町人文化。”参见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B20 世纪前半叶,以山中家族为代表的山中商会,流串于中国与欧美各国之间,参与了大量中国精品文物外流活动。其经手中国古董品种、数量、品质,同时期其他文物倒卖者难以望其项背。对于

33、中国来说,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前期大量文物的盗失都与山中商会关系密切。关于山中商会,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富田升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见富田升.山中商会展观目录研究 日本篇中国近代文物流出日本 J.陶说,1998(538):75-84.大古董商山中氏参与青湾煎茶会并主持刊刻图录,也是导致青湾茗宴图志面貌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山中商会在日本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国际文物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B从 青湾茗宴图志 这一个例来看,山中家族作为大文物商人的巨大号召力是使得煎茶会产生文物博览会色彩的重要原因。山中吉郎兵卫作为古董商与日本各地、各界的知名人物建立密切关系,从而得以将数量巨大且品种丰富的文

34、物聚集在一起,推动了青湾茗宴图志的体例变化。佐野瑞岩多次出现在青湾茗宴图志的序言之中,显现出他与山中氏以及中国海派名家王道、胡公寿、张熊等人的密切关系。明治初年旅居上海的日本画家岸田吟香(18331905)在 1880 年给一圆吟社社员的信中就提到了佐野瑞岩:“每年从日本来上海的古董商人真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为长崎的佐野瑞岩、野口三次郎,还有其他两三人。听说一年到中国支付的古董钱令人惊讶地多达十八万圆(可以买半艘 356 吨的汽船)左右。”10190可见佐野瑞岩作为文物商人购买能力之强。胡公寿序:“余与方外瑞岩为友,因知日本春篁堂主人有玉川子之雅操,盖高尚士也。甲戌冬十有二月瑞岩由上海归国,爰

35、书白乐天诗二十字赠之以志欣羡云。”96王道亦在序中也提道:“瑞岩上人亦与于斯会者,今来上海晤余,述及斯会之盛,属书其梗概于简端。”94-5从中可知,是佐野瑞岩将青湾茗宴的消息传播给海派画家们,佐野瑞岩在1874 年十一月初八参加了青湾茗宴后来到上海,并求得海派画家的墨宝,而十二月又要从上海返日,可知其往返两国频率之高。从青湾茶会图录到青湾茗宴图志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后者增添了附录书画展观录,这充分显示出了由于茶会中古董器物的数量和重要性跃居茶具之上,茶会演变为文物博览会,茶会图录自身也从体例上进行调整。此后的煎茶会中逐渐出现了专门用于器物展览的展览席。如明治十六年(1883)分史翁荐事图录的“利”

36、卷中首次出现盆栽陈列席,明治二十六年(1893)的醉花图志中设有瓦陈列席和盆栽陈列席,明治三十一年(1898)的 清赏余录中设有瓶花盆栽席。这不同于以前的复合各种器物的茶席,意味着煎茶会脱离单纯茶会性质的程度之深,观赏活动和文物博览活动已取代茶事成为煎茶会的真正中心。在表现形式上,刊于明治十三年(1880)的 书画煎茶清乐图录的奏乐席中首次出现人物的描绘,图12 青湾茗宴图志中王道序图13 青湾茗宴图志中胡公寿序及张熊题词“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020 刊于明治十四年(1881)的直入翁寿筵图录的挥毫席中也出现了人物(图 14)。从描绘手法上可看出浮世绘人物画法的影响。这虽是煎茶

37、会图录中不多见的个例,但据此可看出在承袭青湾茶会图录和青湾茗宴图志的体例定式的前提下,日本的文人阶层仍在探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刊于明治四十二年(1909)的澱江茗宴图志中首次引入了照片的形式(图 15)。新兴的黑白照片记录形式比图绘更加真实地还原了煎茶会的整体面貌,但摄影媒介的出现应也是导致大正末期煎茶会图录走向衰落直至消失的原因之一。结语煎茶在日本发展出了特有的茶道仪式和茶会模式,又与中国传入的赏古品鉴、文人雅集文化相结合,因此同时具有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特征,在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开始蔓延至文人茶会以外的其他圈层之中。用图录形式记载茶会盛况大约持续了 70 多年,从 51 套煎

38、茶会图录可以看出,煎茶会的风潮主要由文人和古董商引领,并形成全国范围的流行。但是在大正时代末期,煎茶会及图录销声匿迹。在煎茶会图录的产生阶段,除对茶会记和卖茶翁茶器图等图谱形式的继承外,山本梅逸作为南画家创造性地发明了煎茶会图录这一特殊记录形式。青图14 直入翁寿筵图录“挥毫席”插图图15 澱江茗宴图志中的黑白照片插图湾茶会图录的刊刻则代表着煎茶会图录体例的成熟,煎茶会从小范围转变为人数众多的集会活动应是导致图录刊刻形式成熟且内容丰富的主要原因。在现存煎茶图录中,确定煎茶会最终体例的是古董商山中吉郎兵卫所刊青湾茗宴图志,可借青湾茗宴图志这一个例窥见煎茶会图录的重要价值。煎茶会图录体例的变化伴随

39、着中日海禁解除,中国文物大量进入日本以及古董商积极参与煎茶会的举办。在青湾茗宴中,器物的陈设和展览已取代茶事成为活动的中心,这使得煎茶会进一步向文物博览会靠拢。煎茶会图录作为一种特定的记录形式,背后隐藏的是日本 19 世纪复杂多元的文人趣味、商业文化以及处于转折期的中日关系。而煎茶会图录的没落伴随着日本脱离中国文化而全面西化的政治格局,煎茶会图录可以看作是这一转折点上最后的辉煌。参考文献:1梁旭璋.日本近世煎茶書研究:漢籍受容文人趣味展開中心D.东京:一桥大学博士论文,2021:105-110.2(日)北岡秀和,麓和善.煎茶図録煎茶席室内意匠J.学术讲演梗概集.F-2,建筑历史意匠,1996:

40、135-136;(日)櫃本聡子,濱田晋一,麓和善.煎茶会図録煎茶会会場C.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2019,84(763):1987-1992;日櫃本聡子,濱田晋一,麓和善,等.煎茶会図録煎茶席平面構成C.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2021,86(784):1733-1740.3(日)櫃本聡子.煎茶会図録煎茶席空間特性関研究D.名古屋: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工学)论文甲第1211号,2021.4(日)守屋雅史.青湾茶会図録煎茶器取合J.野村美术馆学艺部编研究纪要,2007(16):82-100;(日)安永拓世.江戸時代中後期煎茶趣味展開煎茶道成立J.商经学丛,2012(2):185-208;李

41、文郁.江戸時代煎茶書中国明清茶書受容J.比较日本文化学研究,2018(11):141-157.5(日)木村孔阳,编.卖茶翁茶器图M.东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1823.(请求记号:09 03769)6(日)田能村直入,编.茶室茶事:青湾茶会图录注释M.黄奇,整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7(日)漆原拓也.文人煎茶盛衰D.东京:日本法政大学博士论文,2015.8(日)宫崎修多.茗讌図録時代J.东京岩波书店编文学,1996(3):33-45.9(日)山中吉郎兵卫,编.青湾茗宴图志M.东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1875.10赖毓芝.伏流潜借:1870年代上海与日本网络与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养分J.美术史研究集刊,2003(14).(责任编辑:尚 澎)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