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母亲的“存折”有感 从语文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中的“亲情如水”篇,我读到了母亲的“存折”这篇文章,首先,是这个题目让我费解,产生了好奇感,一个存折有什么好写的。这又能表达出什么情感啊。 这里写了一件引起“我”深思的事。女儿有攀比心理,回来问是不是家里有50万的存款。女儿办理在攀比“财富排行榜”,女儿为了争抢前几名让人羡慕,回来证实家里有50万存款的事,“我”说有也不是你的,女儿却说她是财产继承人,“我”深思,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这种思想。那时候作者家里不是很富裕,所以“我”也没奢望过父母的财产,但现在父母的财产却还是来到了自己的名下。“我”又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母亲把“我”叫到
2、床前,拿出一个首饰盒,“我”以为是存折或首饰,结果却是母亲珍藏的自己的照片和小时候掉的牙,这竟然是母亲最珍贵的“存折。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想想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心理呢。我们这些子女辈的人,总是在乎这些身外之物,而我们却并不懂父母在乎的是什么。我并不看重钱财,更不奢望父母一辈子换来的财产,我深知父母更在乎我们的心,在乎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父母从不有半点想向我们索取的心理。父母前半生是在为自己打拼,而后半生就不只是为了他们自己了,更多的是为了我们,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父母在慢慢变老,我们也在渐渐成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会体会到父母的感受,到那时候,我们更期望的是儿女的时间,
3、所以我们也要多关心关心父母,多陪陪父母,别让父母孤单,别让父母挂念我们,让父母看到自己养育了大半辈子的我们懂得了回报和感恩,让父母为我们感到欣慰。 父母所有的心血终于得到的财产,最终却会落到我们手上,所以说子女与父母相比总是富有的,而父母却永远不会跟我们攀比财产,他们给予我们时更不会吝啬,他们一心只想给我们更多,我们却没有想给他们更多。 天下的父母们啊,相信吧,你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儿女会成才,会知恩,会用你们养育我们所付出的一百倍一万倍甚至更多,去回报你们的。 第二篇:读母亲有感读母亲有感 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4、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并把他们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笔下工人是坚强不屈的,他们组织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创新精神,不要墨守成规,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傻瓜”,我们若一味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就什么也不会得到。“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才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创新,他就不会有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
5、,它就会停滞不前,不会进步。母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当读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每天所想所做的都是老一套。没有人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时,我觉得那些工人真的好可怜。他们每天被压迫着,向坟墓一步步迈进,没有东西能驱散他们的疲劳和痛苦,只能用烈酒来刺激他们的胃,麻痹他们的神经。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就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打妻子跟儿子。他死后,他的儿子巴维尔也喝得醉醺醺的,当母亲制止他时,他却说大家都在喝,甚至后来巴维尔他们引起军官的注意,也是因为他们不喝酒、不胡闹。这些工人真是悲哀。习惯,让他们麻木、愚昧,他们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习惯了忍受,认为一切变化
6、只能加重压迫。“习惯”真的很可怕。它使人的思维模式固化,想象力散失,甚至忽略很多精彩的细节。当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朋友的关心时,我们就会对友情、亲情很冷淡、漠不关心,认为他们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当然,从未想过自己要为他们做些什么,也从没想过当我们满不在乎时,他们是否会伤心、难过。当亲人、朋友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恍然悔悟:爱我们,不是他们的责任、义务,不止需要他们付出,我们也需要付出。爱,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的。 我觉得自己也在习惯中变得堕落了,习惯了大学的轻松,习惯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习惯了临考前的一两个星期再备考刚进大学时,我对大学60分嗤之以鼻,对考前找试题认为是作弊,对选修课做别
7、的作业感到匪夷所思,但是现在,那些我曾经无法接受的东西正在我身上上演。似乎大学没逃过课,大学就白读了一样。 我觉得我们的书真是白读了。我们不如巴维尔,虽然他开始跟其他年轻工人一样:参加舞会、喝酒,但后来他离开了一般的青年工人常走的旧路,他口中没有了粗暴和凶狠的话,举止变得朴实、柔和,对于母亲更是努力减轻她的负担,他偷偷地学习,领导工人们运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也不如母亲尼洛夫娜,她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她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早期的母亲是蒙昧而没有自主
8、意识的,在屈辱的答应丈夫的求婚之后,她的一切都依靠于她的丈夫,而且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必须以丈夫为中心。但在丈夫眼中,她只配用混蛋来形容。她和所有的旧社会的妇女一样,身上有着“夫权”、“神权”及“政权”的三重束缚,这不但是压迫母亲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推翻压迫寻找幸福的动力。她的骨子里有对新事物的害怕,当巴维尔的表现与其他人不一样时,她就焦虑不安,即使儿子不断向她灌输真理,让她目感到“一种思想所不能捉摸的伟大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母亲是真正了解儿子和同志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她仍然是不安的,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她仍然选择轻轻的哭泣并伴随着淡淡的恐惧,她对革命的支持只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在儿子因“沼地
9、的戈比”事件被捕后,母亲将巴维尔他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带进了工厂。当时母亲高兴极了,因为巴维尔能很快被放出来了。 爱,真的很伟大。它让母亲从胆小怕事、隐忍而听由天命的人变成一个面对军官若无其事、信心十足的人;它让母亲从麻木无知、对未知物恐惧的人变成一个投身革命、寻求真理的人。其实,不仅仅是高尔基笔下的母亲,现实中的每一位母亲都很伟大。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一些超乎她们能力的事。像我的妈妈,为了供我们读书,不得不跟着一群男人搬钢管,做苦力。我跟我妈走在一起,别人总是笑她矮,可是有谁知道她一直承受着不是她所能背负的重担。虽然说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风港,但是,我觉得我妈为我们这个家付出
10、的更多些。因为爸爸的沉默寡言,许多事都是妈妈在处理。 在革命事业中,尼诺夫娜总是主动地、忘我地、高度负责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她不惧怕危险,“您真不应该问我怕不怕。”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她忽略了危险性,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幸福感使她热烈的希望表达自己的工作需求。她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她冒着生命危险,自告奋勇地送儿子的演说稿,在火车站,母亲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但她的心仍是自豪与快乐的,她觉得“十分爽快”。母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其实,从小娇生惯养的娜塔莎,在监狱八天没吃东西的萨申卡,他们都是了不起的革命者。这让我眼前浮现出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拼搏,为推翻封建
11、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浴血奋战的场景;也让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现象已淡出了我们的实现。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还很重。在大学里,学生的利益心很重,结交的朋友有权有势的学生会干部,借着民主选举大搞人际网我觉得我们如迷茫期的尼诺夫娜,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上升到国家,不再着眼于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 合上这本书我仍感到热血沸腾,为那些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
12、献身精神。尽管现在不需要我们去干革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工作、学习,遇到困难要坚强不屈,勇敢地面对;要爱亲人、朋友,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要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41040113周静 第三篇:读母亲有感读母亲有感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他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
13、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高尔基的母亲,其大概的内容是:小说的中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作和暴戾的丈夫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她的儿子巴威尔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起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身上有着革命理想和热情。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他的母亲很伟大,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也投入到革命中。当巴威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
14、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血海扑不灭的。”母亲至死也不向敌人屈服,她最后献出了生命。 看完母亲我受益匪浅,我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尼洛夫娜对她儿子巴威尔的爱。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受尽压迫的普通妇女,但是当她儿子被抓走时,她觉得应该为儿子做些什么,于是第一次参加到这种与统治阶级做斗争中往工厂里向工人们发送传单。什么使她有勇气这么做呢。母爱。除了母爱还有什么能够让一个受尽磨难的女人如此勇敢呢。还有当她看到儿子已经决定在五一工人运动中打旗,这样做的后果是:会
15、被警察抓去坐牢,然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母亲希望他不要去。但儿子说这种感情他不需要,这样会拖他后退,母亲听后怕他再说出其他字眼,来伤她的心,就及时把话题中断了。这不禁令我想起,也许做儿女的可能太自私,不是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坐牢。去受苦。这些心情也许只有做父母的才能体会得到,体会得最深吧。 在小说中,尼洛夫娜的母爱有一个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爱之
16、所以那样崇高和伟大,就是因为她爱她儿子,支持她儿子。有一位作家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它同样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写的是在作者两条腿残废后,作者选择了以逃避世界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但是作者的母亲选择了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母亲是最伟大,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晕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分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母亲自己最能明白。当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长大时,他在地坛里自省,他缅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他的
17、关爱与启发。而作者在他母亲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母亲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作者再也没有机会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请不要在错过了之后,才想要来珍惜,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你将抱怨终生。 小说主人公巴威尔的母亲为了儿子,可以牺牲一切,这样深沉的爱,每一个做儿女的都会感激终身的。但是当今社会却变得人情冷淡,随着社会的日渐发展,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甚至连亲情都变得淡薄。有些人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肖不义,有些人就自己享福,不顾父母受苦
18、。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令人愤慨的事:一对夫妻将其多余的一套房子用来租给别人住,以用来收取租金,谋取利益。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却以房子不够的借口,让他们住在一小间随随便便搭起的草屋中这让人听完后心寒,怎么可以为了一己私欲,竟让辛辛苦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亲受苦。他们的良心难道不会受到谴责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不禁想问一句,古时候人们都把忠、义、孝作为一个英雄必须遵循的守则,但现在我们的社会虽然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大的提高,但相对人们却变得无情无义,难道我们仅仅发展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精神素质还比不上古人吗。小说中还有一处描写道,令我印象深刻。母亲对巴威尔说:“你不要喝酒,该你喝的那
19、份,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苦可受够了但你可怜可怜你妈妈,好不好。”母亲这如此悲伤而温和的话,令我生感同情,但值得庆幸的是儿子巴威尔听到母亲的话,他顿然醒悟。 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他们动不动就发父母的脾气,他们总是以自己与父母的思想有代沟为理由,不屑与父母沟通,觉得父母做什么事情都逆着他们的意,其实我们是否想过,父母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就算他们真的做得不对,我们也可以平心气和地坐下来和他们谈谈,没必要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他们是否想过每一次我们与父母发生争执时,父母会有多难过。有时候,父母甚至会打我们,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所以我们要试着
20、了解父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我一出生就与我外婆生活,直到六岁才被父母带回家,还记得那天外婆把我带我父母家时,我死命拉着外婆的衣服不让她走,大声叫着:我不要留在这里。父母在一旁看着不知如何是好。在融入父母与我的兄弟姐妹生活的那段时间是很困难的,我经常吵着要回外婆家,要跟外婆一起生活,我甚至不称呼他们做“爸爸、妈妈”,因为觉得是他们拆散了我和外婆。大概过了一年多,在父母的包容与无微不至地照顾下,我感受到他们对我深深的爱,渐渐地明白,当初父母把我送到外婆家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现在他们那么疼爱我,我又何必总是抱怨过去呢。他们现在对我的好,已经足够说明他们是
21、爱我的。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开口叫他们“爸爸、妈妈”时,他们有多激动,眼眶泛泪,只是一个劲地说:“乖,乖,孩子”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真不懂事。我想现在很多人与自己的父母都有发生过矛盾、冲突,或许当时我们不懂,但当你长大成熟一点,你再回想一下往事,你会发现当时的你有多伤害父母的心。父母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没有他们,我们又从何而来。其实我们的父母亲要求的真的是不多,他们要的只是一句随意的问候,比如说:“爸妈,你们最近身体如何。”在父母亲节打个电话跟他们说声:”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随意买的宵夜,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饭,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常回家看看,这都会让
22、他们温馨很久。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对我,那么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对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父母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动的爱,是伴随一生的感恩,它虽然平凡,但是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大学生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著是时间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他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有以一当十的价值。这对我们的成长与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读我的母亲有感读我的母亲有感 丰子恺对母亲的爱满溢于全文,这
23、是我读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 文章一开头就写“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母亲非常的了解,让读者颇有熟悉感。然后又从母亲的辛苦说起讲起,“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与艰辛。,在父亲去世之后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地
24、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能有一番作为更是她精神的寄托和依靠。 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母亲总是眼角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在作者上学回来要糖的时候,母亲没有对“我”大喊大骂,只是在给“我”糖后用严肃的光辉看我和给“我”几句勉励。对于我的母亲有何尝不是呢。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
25、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的严格。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小时侯有一次在我得了肝病后,母亲没有在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会不会传染给自己。因为小时侯总是要她和我同一个碗吃饭,他不像别的父母那样子,在得知自己的儿女生重病之后就表现躲避状态,而我的母亲正好以其相反。 文章也写到“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村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作者的母亲为了爱护家里的物品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我想这一点对于我的母亲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还记得我读一年级的时候,由于爸爸爱赌钱,把当时中
26、西瓜赚的七八钱块全都输完了,更别说我们的学费了。那时候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去帮别人打临时工,每天去帮别人挖木薯和砍甘蔗。那时我有时候还和母亲一起睡,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为我们做早餐,跟别说知道她什么时候去做工啦。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对不起母亲,因为我没有实现我母亲的梦想考上二本。 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母亲也是最懂得人情事理的。“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我想我的母亲虽然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她比其她普通妇女都要谦虚和礼让。记得小时候分地时,别人占多我家的土地,但是母亲却没有在地里大喊大骂,只是
27、用平和的语气和别人解决,而不像我的邻居大婶,在自己的一点利益被别人占后,在家里大喊大骂,呼天喊地。我想这也是她对我的影响,以至于我继承了她的良好品德,在遇事之后镇定,坦然的去解决。文章最后说“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从这便可知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份量。其实爱这东西是世间最美好的,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有无限的遗憾与悔恨。很开心能在丰子恺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28、。 第五篇:读我的母亲有感读我的母亲有感 没读老舍的这篇散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女人都是很艰苦的。读了我的母亲之后,我发现,不单单是艰苦。 故事的开头,作者首先介绍的就是母亲的家境。有些时候种田人手不够,妇女必须也下地干活。在老舍还没有出生之前,他们家的家境也还马马虎虎:大姐与二姐都嫁了不错的人家。但是,生下老舍之后 那一天,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开眼看了他一眼;父亲则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其实老舍父亲的死我认为与老舍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文中,老舍却说他把父亲“克”死了。我不清楚他是在什么心情下写这句话的,也许是淡淡的忧伤吧。 之后描写的便是一位伟大
29、的女性的形象。在父亲的死后的日子里,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便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她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母亲从小到大对作者的无尽关怀,指明了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让其成为了一个素质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老舍的母亲从不会埋怨什么,即使在过年那么喜庆的日子里只身一人度过。在七七战后,老舍每逢接到家信都不急于拆在一时,因为他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怕他失去那一份依赖,怕他是失了根的花草。当老舍给家中寄去给母亲祝寿的信,给他的回信却是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30、 老舍在结尾重复了两个字。心痛。是啊,谁不会为此潸然泪下。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谁人能不心痛。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不能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注意到母亲对老舍浓浓的爱,同时也在点点滴滴中发现老舍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歉意。 刚开始,我还在想老舍写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老舍写了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没了根。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 他用最最朴实的字句来诉说他的母亲,用最真挚的话语来打动每个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种种的不尊敬,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米尔说的没错,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 没有了这股力量,就没有了依赖,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第17页 共17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