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以张永和近年完成的垂直玻璃房、二分房、四坊宅、未名馆的空间原型,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形式内容之辩作为开始,通过回顾张永和4 0 年来建筑实践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讨论数十年来贯穿张永和实践历程的“非常与平常”“物质与抽象”的空间思辨,并从空间、叙事、城市、建造、传统、再现6 个向度进行总结。关键字2空间原型;非常-平常;形式-内容;完全设计;类型;叙事空间;建造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thethreedevelopmental stages in the work of Atelier FCJZ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as wel
2、l as examines thespatial prototypes of Yung Ho Changs recentprojects:the Split-House,the Four Studio Houses,the No-Name Art Museum and the Liangzhu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Throughan in-depth study at ordinary vs.extraordinary,materialism vs.abstraction,the dialecticalconcepts that underlie
3、 Changs architecturalproposition,this paper outlines theuniquepractice of FCJZ on six aspects:space,narrative,city,tectonics,tradition,and representation.KEY WoRDs Spatial Prototype;Ordinary-Extraordinary;Form-Content;Total Design;Typology;Narrative Space;Tectonic图分类号:TU-024;TU201文献标识码:ADOl:10.13717
4、/ki.ta.2023.01.056引文格式:王维仁从四分房到四坊宅:张永和关于“非常与平常”“物质与抽象”的空间思辨 时代建筑,2 0 2 3(1):56-6 5.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张永和与鲁力佳创立的非常建筑,是首个以当代性的文化个性受到国际瞩目的中国建筑事务所。自非常建筑成立3 0 年以来,张永和作为跨越中美两地的建筑教育领军人,其建筑思考和设计实践也成为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关键的推动力。伴随着2 0 世纪9 0 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张永和与非常建筑通过文字、展览与作品传达的建筑论述,带动了中国建筑师们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建筑思考,并积极投身于建筑文化发展与城市环境改
5、造,成为中国新建筑与新世代建筑师的思想先驱。本文从张永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出发,通过回顾张永和4 0 年来建筑实践的三个发展阶段,讨论贯穿于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实践历程中的“非常与平常”“物质与抽象”的空间思辨,并从空间、叙事、城市、建造、传统、再现6 个向度进行总结。1三十年的空间思辨11.12022年末至2 0 2 3 年初的三个演讲2022年末至2 0 2 3 年初,张永和先后以“由四房玻璃宅到八点一刻起床的地毯校园”以及“形式、内容与完全设计”为题,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与香港大学做了三场演讲。这应该是在新冠疫情后张永和做的第一个现场演讲系列,同时这也是张永和于非常建筑成立3 0年后在香港及
6、海外所做的较为全面的作品呈现。演讲由1 9 9 2 年的垂直玻璃宅开始这是他青年时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的竞赛获奖作品一一直到二十年后在上海完成了实体建造,再通过十字分割的四房衔接到在宁波刚完成的四坊宅十字宅空间。借由1 9 世纪迪朗(Jean-Nicolas-LouisDurand)的类型学,张永和首先质疑了沙利文(LouisSullivan)之后现代建筑对形式与功能从属关系的定论,接着他以2 0 0 2 年的二分宅以及2 0 2 2 年四坊宅的四个空间原型,呈现了几个不同的二元合院的空间可能性。演讲进而讲到空间序列组织与移动体验的内容,通过巴黎中国学舍以及未名美术馆,张永和讨论了房间组串
7、模式与人的流动,以及未名馆变形空间的透视压缩与拉长,提出中国的主观时间空间有别于西方的客观时间观念。在讲述完吉首美术馆桥的结构空间后,张永和以中国美术学院良校区作为总结,通过地毯式连续开展的通属工坊,结合手脑并用与学科整合“上居下学”的生活学习理念,以及由空间设计诱导和引发的多元功能活动,来阐明形式与功能的互动。非常建筑3 0 年来在中国完成了近百个设计项目,张永和估计也做了近千场的演讲。而2023年的这个演讲之所以显得特别,是因为它展现出非常建筑在近几年完成的作品达到了一种新的建筑高度,不但在空间论述和建构上更趋成熟,而且也显示出了一种更稳定的空间形式与建筑语言。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几乎可以
8、将张永和在成立非常建筑3 0 年以来积累的理论与实践梳理成一条清楚而连贯的建筑论述。1.2四坊宅与未名美术馆的两个原型张永和早在青年时期构思的四间房、垂直玻璃宅以及院宅中就致力于探讨空间居住、存在、体验和移动的基本关系。2 0 2 2 年的四坊宅和未名美术馆两组建筑群,由于功能的宽松弹性,无疑成为张永和空间思辨的最佳试验场,也是探讨张式建筑空间的两条重要线索(图1)。先说四坊宅(图2)的空间原型。2 0 2 2 年的四坊宅延续了2 0 0 2 年二分宅的类型探讨,四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5711.住宅空间原型的对比(从左至右分别为:二分宅、二分宅系列演变原型之一
9、、对廊宅、梁上宅、屋顶宅、十字宅、垂直玻璃宅)2.四坊宅,2 0 2 2 年3.未名美术馆,2 0 2 2 年1.Acomparison of thespatial prototypes of houses2.StudioHouses,Ningbo,Zhejiangprovince3.No Name Art Museum,Wuzhen,Zhejiang province个平面的空间原型都是从一对彼此对应的形式空间关系里发展出一种“非合院”的院子。“二分宅”和“对廊宅”的类型,究竟是房宅空间的一分为二,还是建筑界定自然的院子围合?“屋顶宅”和“梁上宅”都是在方形平面的空间里,利用屋顶的高低开窗和
10、结构表现来定义空间的属性与潜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仰视或者对天花平面图的空间体验。“梁上宅”的十字梁结构表现,延续了玻璃宅的十字,与其说是结构空间,更不如说是一种结构象征。从玻璃宅由十字结构界定出的四房,到“十字宅”以玻璃中庭界定的四房,空间通过围合与围绕产生连续的多重表现,可以说张永和将院子空间原型的简洁,发展至多元、暖味、复杂而达到了多层次阅读的极致。再说未名美术馆(图3)的空间流动与透视:美术馆四个院子的非院子空间,其实更像是张永和利用围绕院子的移动来铺陈他的时间与空间,提供透视变化与空间体验。院子几乎可以看成是不存在的存在,是非体验的概念载体,人体围绕院子走动的流动体验与透视变化才是主体。
11、在时间的空间里,张永和意图超越客观的时间观察,经由进入与离开、转折与视线和视角的变换,彰显主观的时间体验。这种流动体验与透视关系的动态空间,从“后窗”到“单车住宅”,再延续到洛阳老城幼儿园,是青年张永和一直所关注的空间主题。1.3空间-物质,内容-形式吉首美术馆延续了建川博物馆聚落“桥馆”的桥空间脉络,它不仅缘于张永和对大跨距结构的痴迷,也缘于人体过桥的上下桥体验,它把非常建筑的概念思考整合到了城市与自然、传统与地方的语境中。从玻璃到夯土,二分宅不仅是张永和在非常建筑3 0 年来由空间到建构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他对于现代和传统材料的思辨。垂直玻璃宅从概念到实体呈现,中间跨度长达3 0 年。与透明
12、性给密斯的玻璃宅带来的外向性和开放性相比,张永和的玻璃宅不仅更偏于内向性的围合与内省,也展示出空间的连续与界定,以及材料建构的物质性,更反映了张永和由纸上建筑师到建造建筑师的思辨过程。张永和过去4 0 年来在文字与建筑论述中展现的,包括叙事、空间、城市、建构与传统等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次演讲的几个作品里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对“内容跟随形式”或者形式发展内容”的讨论,伴随着张永和早年由生活细节发展而来的叙事空间,包括院落、十字、四房、二分或屋顶空间,一直延续了3 0 多年。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工坊的地毯肌理与高层宿舍,除了是连续高窗空间与多元功能内容互动的明证,也呼应了四坊宅中屋顶翻转宅的原型,更是
13、对1 9 9 8 年“山语间别墅”的高窗屋顶下连续空间的呼应,是3 0 年后对概念的再延续。2从概念到物质,从空间到内容:时间的回顾要讨论张永和与非常建筑的空间思辨历程,需要简单地对其作品做一个回顾。如果我们以12年作为张永和与非常建筑的设计发展周期,也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第一个阶段是非常建筑创立之前和草创初期,第二个阶段是非常建筑的发展到唯物主义的展览,第三阶段是非常建筑的空间内容与完全设计的再出发。2.1蓄势待发:非常建筑的创立前后(1 9 8 6 一1999年)1993年非常建筑成立、1 9 9 7 年非常建筑58日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作品集出版、
14、1 9 9 9 年张永和到北京大学任教,这是非常建筑在这段时期的几个时间参考点。1993年之前,通过建筑书写、图纸设计和竞赛,张永和的两种空间思考已经初见雏形:一是四房和院的原型,二是透视与观者以及空间时间的动态关系。张永和的建筑论述可以追溯到他1 9 8 2 年初到美国学习的感想笔记,以及1 9 8 5年开始教书后的写作,包括家书系列、给学生的设计任务书,还有1 9 8 3 年的自行车公寓绘图。1 9 8 6 年获日本新建筑杂志社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的“四间房”单身公寓,应该是张永和第一个竞赛得奖的作品。1 9 9 0 年张永和回到伯克利担任助理教授,紧接着设计了1 9 9 1 年得奖的垂直玻
15、璃宅,以及1 9 9 1 年的院宅,这些对住宅空间原型的探索持续延续至19901995年的拉开宅,以及1 9 9 6 年获奖的清溪坡地住宅。另一种对透视及空间时间的探索,则从1 9 8 4 一1 9 8 8 年的窥视剧场、1 9 9 0年的头宅、1 9 8 9 一1 9 9 8 年的后窗-窗具,延续到1 9 9 2 年的洛阳老城幼儿园方案。1996年非常建筑成立三年后,张永和辞去莱斯大学的教职,和鲁力佳一起搬回北京,正式全职踏上繁重的建筑师执业道路。1 9 9 7 年的“席殊书屋”和同年的康明思总部“颠倒办公室”都是在此时完成的作品,即时收录在1 9 9 7 年出版的非常建筑作品集里。这本作品
16、收录了张永和之前的建筑空间探讨、纸上概念设计、未建的建筑方案和刚建成的作品案例,展示了如何从平常生活发展出非常的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概念思考或空间构成。这样的建筑思考与实践在2 0 世纪9 0 年代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这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引起了建筑与知识文化界的热烈讨论,对年轻建筑师和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紧接着是非常建筑的出版,收录了1 9 9 8年的晨兴数学楼(图4)山语间别墅(图5),以及1 9 9 9 年水晶石图像公司办公室等作品。而其中“晨兴数学楼”与“山语间别墅”,更是张永和最早完成的两个完整的建筑作品,也是非常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晨兴数学楼在简单的方体盒子里,完成了清晰的平
17、面组织与合理的功能布局,透过走道材料暗示的公共性彰显出建筑作为微型城市的可能;而理性的立面与合理的窗墙组成背后,又隐藏着吊的建筑思辨,彰显了平常建筑的非常个性。山语间别墅通过大片屋顶构成地毯式连续的开通属空间,并通过突出屋顶的三个小盒子空间跳望山野。令人意外的是,一路“倡导”实践前沿建筑思考的张永和,在面对北京山郊强烈的地景特色时,毫不矫情地选择了石墙、木窗、条和小青瓦等传统建构与乡土材料,来表达清晰的现代空间构想,让这个作品的空间呈现出自然平常的生活舒适性。我们可以说,晨兴数学楼与山语间别墅这两个开创时期的项目,除了见证了非常建筑超越空间思考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分别酿了非常建筑下一个十年的“空
18、间-城市”以及“传统-建构”的两个发展向度。晨兴数学楼与山语间别墅的完成,为之后的系列项目以及张永和在北大的教学理念打下重要的物质与现实基础。4.晨兴数学楼,1 9 9 8 年5.山语间别墅,1 9 9 8 年6.城市街廓建筑的探索(从左至右分别为:建川博物馆规划、嘉定微型街区)7.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8.用友软件园1 号研发中心,2 0 0 6 年9.二分宅,2 0 0 2 年10.柿子林别墅,2 0 0 4 年11.吉首大学综合教学楼及黄永玉美术馆,2 0 0 6 年4.Morningsidecenter of Mathematics,Beijing5.Villa Shan
19、Yu Jian,Bejing6.Yung Hos explorations ofcluster-design7.Hebei Education Publicating House,Hebeiprovince8.UFIDAR&DCenterNo.1,Beijing9.Split House,Beijing10.Villa Shizilin,Beijing11.JishouUniversityMix-useBuilding,Hunanprovince2.2入世大我:从平常建筑到唯物主义(1 9 9 9 一2012年)从1 9 9 9 年张永和筹创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到2 0 1 2 年的
20、唯物主义展览,这是非常建筑成长茁壮关键的1 2 年。其中又可以用2 0 0 5年的深圳建筑双年展作为分水岭,前6 年是张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59永和与非常建筑和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通过教学与实践确立的建筑论述,后6 年是张永和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与非常建筑的转型张永和在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时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建造”和“城市”。在向工业建筑学习一文中,他提出以“建造”为起点的设计模式,强调“建筑形式是建造的结果不是建造的目的,形式在确定材料、结构及建造方法的过程中随之确定.”2 。在2 0 0 2年的基本建筑动词化3)一文中,他再度提倡“建筑”作为动词的建造
21、过程,凸显建筑的物质性。张永和在2 0 0 3 年关于城市研究4)的文章中,提出“城市的建筑性”和“建筑的城市性”,强调建筑和城市在性质上的连续与一致。1 9 9 9 年到2 0 0 5年间,通过强调建造与城市的创新课程,以及演讲、展览、论坛等与国际和当代艺术界的互动,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成为推动中国新建筑发展的重要摇篮。2 0 世纪90年代初期,张永和的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与非常建筑也成为外国知名建筑师接触中国新建筑的重要窗口。这段时期,张永和也通过项目策划获得业主信任,邀请国际顶尖的建筑师参与集群设计,将中国的新建筑发展带入国际建筑媒体的平台。2 0 0 2 年完成的“长城脚下公社”项目里的限
22、研吾、承孝相与之后的矶崎新、史蒂芬霍尔,都因为这样的机缘开始了他们之后在中国的建筑发展。2 0 0 3 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项目,张永和和刘家琨合作策划邀请了2 0 余位国内青年建筑师参与,除了展现集群设计里个体设计对聚落群体的形式共识,在中国快速建设、百花齐放的背景下,更是间接推动了有批判共识的青年建筑师们交流互动的论述平台的架构。在2 0 0 2 年出版的平常建筑 5 一书中,张永和拿今日的“平常”来和昨日的“非常“辩证,除了是自我警惕与批判,也是和中国争先喧曦的标志性建筑划清界限。8面对中国建筑争奇斗艳的浮夸形式,他强调建筑核心价值的舒适好用,并阐述道,“4 0 年里建筑最大的变化,恰
23、恰不是走马灯式的新风格和新技术,而是对平常建筑的重新建立”6 。面对国际建筑师将中国城市发展视为标志性建筑大展身手的机会,张永和近一步地将“平常建筑”和“普通建筑”的信念推展到2 0 0 8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2 0 0 5年的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成为张永和以及中国的新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策展人的张永和以“城市开门”作为双年展主题,不但将建筑双年展确立为“建筑城市”双年展,更提倡开放批判的城市思考,主张将当代优秀的建筑作品放入城市的脉络来看待。善于抽象空间思辨的张永和,面对中国城市翻天覆地的建设热潮与大拆大建的社会语境,开始走出知识精英的思维,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中的大我
24、。除了面对建筑实践时引发的对材料建造的探索之外,非常建筑的设计也同时表现在对城市、环境与地域文化的探索上。2 0 0 4 年石排镇政府办公楼的大遮棚空间,为湿热的华南地区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此外,非常建筑在2 0 0 3 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规划里,对城市街廓的界定与建筑街面的廊道维系,更展现了对城市肌理与尺度的关注。而这样的城市街廓建筑的意图,在2 0 2 0 年完成的嘉定微型街区里终于得到完整的呈现(图6)。在2 0 0 0 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热潮当中,非常建筑的实践项目接而至。在经历重庆生物实验基地、青岛国际学术中心、远洋艺术中心和松山湖生产力大楼等一连串尝试后,非常建筑在2
25、 0 0 4 年的河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图7)中延续了晨兴数学楼的构想,将办公室、咖啡厅、酒店、餐厅、美术馆和篮球场等功能复合叠加,进一步展现了垂直向度的微型城市概念。2 0 0 6 年完成的用友软件研发中心(图8),将空间系统与工作模式结合,整合空间、功能、体量、城市与环境,两者都是非常建筑这一段时期代表空间-城市思辨的成熟作品。同一时期,非常建筑的另一条清晰发展的设计轨迹是在山语间别墅之后的“传统-建构”系列,包括了2 0 0 2 年的“二分宅”、2 0 0 4 年的“柿子林别墅”与“运河上的院子”,以及2 0 0 6年的“吉首大学综合科研教学楼与黄永玉美术馆”。二分宅是张永和设计轨迹重要的
26、里程碑(图9),它既是对两宅关系的原型探讨,也是夯土和木构造的建构实验。二分宅的两个房不同的围合关系,是房的空间形式与院子的对话,两个房既非对立围合,也非彼此9 0 垂直开。设计最后选择了打开4 5,面对山谷林木,让小溪穿越其间,这反映了建筑师对场地环境的敏感。外圈夯土墙体的厚实相对于内侧玻璃木材的轻透,是传统合院建筑的空间材质表达,也是与环境景观对话的舒适感知。2 0 0 4 年完成的柿子林别墅是非常建筑最为清新愉悦而又自由的作品之一:通过传统砖石墙体的角度变化与大小木窗框的材料质地,房间的序列以不同方式对景观展开,屋顶的变化伴随空间的变换角度,取景亦随之而变(图1 0)。吉首大学综合科研教
27、学楼及黄永玉美术馆利用老虎窗形式的凸窗韵律,将大尺度的校园58186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建筑化解为小尺度的城市肌理。建筑体量以一栋板式高层和前面地毯式的裙楼群组成,利用场地原有的坡地地形与裙楼建构的屋顶斜坡景观,形成一座呼应传统聚落肌理与尺度的大型校园。除了灰砖外墙与坡顶青瓦的传统材料建构外,大小不一的老虎窗房间尺度,被巧妙地同时运用于高层立面以及地毯式低层建筑的凸起高窗,整合了高层与裙楼,形成了统一而韵律丰富的建筑语言。面对场地强烈的地域特色,同样采用了传统的建构与材料语汇,二分宅、柿子林别墅、吉首大学以“小、中、大”三种不同的建筑尺度,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
28、非常建筑对“房间宅院”“视角观景”与“城市肌理”三种不同的空间企图。2005年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策展,是非常建筑成立1 2 年后的一个里程碑。2 0 0 5年后张永和离开北大,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系主任,展开他第二个阶段在美国的建筑教育工作。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张永和带动了全新的以设计与建造为主导的教学改革。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东岸的老牌建筑院系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其有别于常春藤名校的建筑系而独树一帜的特色,是作为研究型大学而结合了科技与人文的建筑研究能力。但也正因为其长于科研,虽然名师辈出却也面临设计教学方向的困境。张永和为麻省理工建筑系带入的设计方向,正是他在中国1 2 年累积而成的材料
29、建构与非常的平常建筑。除了引入新人推动设计教学改革,张永和更是结合麻省理工顶尖的结构与环境科技,带学生动手砌夯土墙、研究砖拱,实验创新材料与结构技术。在千禧年之后数字建筑风潮席卷建筑学院的年代,麻省理工创新而务实的设计教学为美国的建筑教育带入一股清流,也间接地替日后环境技术与人文社会的设计方向垫下基石。2005一2 0 1 0 年的五年间,张永和维系着波士顿与北京两地教学与实践的双重身份。美东与北京两地时差正好相差1 2 个小时,笔者在2008年秋季学期到麻省理工担任客座教授期间,目睹了张永和与鲁力佳两人日以继夜的工作状态,也记得当时他们正在发展葫芦系列的产品设计,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在准备上海世
30、博会企业联合馆设计时的辛苦。除了为三年来在麻省理工进行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成效感到骄傲之外,张永和和鲁力佳也面临了非常建筑远距离遥控项目实践的瓶颈。2 0 1 0 年麻省理工系主任五年的任期结束,在系里备受同事学生爱戴的张永和,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耕耘有成的建筑系,告别大学提供的优厚的生活条件,展开了非常建筑下一个阶段的实践历程。2010年张永和与鲁力佳回到北京,先后完成了2 0 1 0 年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图1 1)与2 0 1 1 年的奥迪宅(图1 2)。这两个设计一大一小,都是通过高科技材料来进行空间探讨,前者把网络与电子媒体设备表现在建筑立面上,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由机器到电子的“升级版”;
31、后者是通过玻璃材料与视角变化形成虚实视觉体验。两年后的2 0 1 2 年9 月,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了“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该展览是非常建筑3 0 年有成后,在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大型建筑回顾展。“唯物主义”展览分为“单车公寓”“无尽院”“后窗”“无间造”“不理想城”“圣人书房”6 个主题,分别被置于6 个合院展区,论述了居住的时间空间(单车公寓)中国院宅(无尽院)视觉的观看(后窗)建造材料与环保(无间造)建筑微型城市(不理想城)、建筑文化(圣人书房)等问题。张永和在导览文字中表示,这个展览题目“唯物主义”的英文也是“材料主义”,“建筑师的设计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有
32、着紧密的关系,都是和材料有关系,希望大家看这个展览时不是去想艺术,而是想每天的生活,看看我们设计的东西,哪些可以在你的生活里使用,在你的生活里出现”。如果说这个11.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2 0 1 0 年12.奥迪宅,2 0 1 1 年13.高层与地毯式低层组合的校舍空间原型(从左至右分别为:吉首大学综合楼、诺华上海园区实验楼、中国美院良渚校区)11.The Shanghai Corporate Pavilion,Shanghai Expo2010,Shanghai12.Audi House13.The combination of high-risetower and low-rise
33、carpet1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61展览所呈现的张永和及非常建筑3 0 年的思想领悟一对时间空间、院宅、视觉、建造、城市、文化的抽象思考一一都是立足在日常与物质的基础上,那么也可以说,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非常建筑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参悟了入世的平常建筑与唯物主义。2.3空间、形式内容与完全设计(2 0 1 2 2 0 2 3 年)在“唯物主义”展览后,已经积累了丰富建造经验的张永和重新全力投入到实践中。除了构造质量、设计全面性与完整度的大幅提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永和对抽象的空间原型思考,以及空间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在这1 0 年完成的将近2 0 个作品里,一方面
34、有诺华上海园区实验楼和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等完整成熟的作品,展现出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又有垂直玻璃宅、四坊宅、未名美术馆等思考空间原型的作品,表达高度抽象的空间思维论证。两者同样都具有高质量的物质建造水平,在平常与非常、使用与概念之间的辩证与拉锯,是这些在时间上交错完成的作品之间最有意思的地方。在这全力以赴精进实践的1 0 年中,张永和同时还担任了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在上海及江浙地区也完成了大量作品。这段时间,他在同济大学开了一门“前沿工艺”的课,每年固定邀请几位建筑师朋友围绕建构材料来讲不同的题目。在这个课程里,张永和除了推崇海恩斯宾尼菲特(HeinzBienefeld)砖与钢材的建
35、造逻辑、筱原一男抽象而隐嗨的结构空间象征,同时也推崇杰弗瑞巴瓦(GeoffreyBawa)结合景观与传统技术的空间质地,以及西格德莱弗伦茨(SigurdLewerentz)对材料细部的创新与执着。有趣的是,张永和选择了使用更古老的“工艺”这个词汇一一而非“建构”(T e c t o n i c)“肌理”(Fabrication)或“技术”(T e c h n o l o g y)一来突出经由手和眼而获得的材料质地与材料交接的设计感知。非常建筑在这一时期的诺华上海园区实验楼、吉首美术馆和紧接着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作品中,都多少能看出是在寻求类似巴瓦、莱弗伦茨做法的材料工艺质地;而四坊宅的梁上宅
36、与垂直玻璃宅的十字梁,又可以看到筱原一男象征性结构的影子。2015年完成的诺华上海园区实验楼,应该是张永和作品所达到的一个成熟而具完整性的高峰(图1 3)。一座方形的高层板楼加上前面的方院裙楼,高层的简洁所传达的现代感,与裙楼方院连廊所传达的空间氛围,成功地平衡了这栋建筑现代与传统的双重气质。借用刘家对这栋建筑的评语,“方正体量和外墙上的青灰陶筒瓦是这个建筑的外部特征,楼梯中庭则是内部空间的核心面貌,那些放大成休息座的楼梯平台,概念简明,足够精彩斜瓦顶的裙房,方正简约的室外庭院,都很令人愉快,对我来说,这些地方隐隐约约有一种老北京气质,大气而舒朗。这种气质已经不大像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更像是无意
37、流露出来的了”。诺华实验楼这种高层与地毯式低层相组合的空间原型,其实也可以在非常建筑的其他作品中看到类似做法,如吉首大学的高层板楼与低层肌理,以及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宿舍板楼与地毯工坊的组合(图1 3)。这种空间原型除了是一种处理密度、体量与尺度的设计策略,也是一种建筑层面的微型城市概念,以及容纳生活质地的平常建筑。诺华实验楼完成的六年后,2 0 2 1 年的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无疑是非常建筑另一个成熟的作品高峰。除了清水混凝土和青砖组合的清晰的构造逻辑,北向的序列弧顶高窗形成的空间韵律形式,以及地毯式肌理的连续空间,再加上其容纳了设计学院多元的自发学习活动,中国美院良校区成为张永和形式带动功能内
38、容”这一理念的最佳示范。非常建筑“完全设计”的理念,除了意指泛设计的家具桌椅、灯具器皿、服装首饰设计之外,在我的理解下,它更可以看成是一种完整的建口口6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筑生活的设计理念。这段时期完成的另一组独特的建筑是2 0 1 2年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桥馆”和2 0 1 9 年的“吉首美术馆”(图1 4)。两者间隔七年,但其建筑都采用了桥的原型形态、同时兼作展览和公共空间的独特建筑,既是一种结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筑与城市空间,具有三重属性。“桥馆”略显弧形的桥体底板由三组混凝土斜撑的桥墩作为结构支撑,在桥体底板上架起了长方体的展览空间和屋面的雕像广场。
39、展览空间的屋面向两侧出檐悬挑,成为遮风避雨的过道廊桥,连接两岸的博物馆聚落。粗扩的混凝土材质与水平出挑的顶板,一重一轻,轻微拱起而向外扩展的地面配合人的身体行进上下,伴随着透视角度的变幻,再加上桥底的卵石与溪流景观构成的近水空间,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风格。同样是三层桥身空间的叠加,吉首美术馆的结构由两端厚实的桥柱和支撑底层拱形的钢结构桁架构成,其上放置了由口字型断面大跨距混凝土盒子构成的细长小展厅,然后再通过向两侧展开的屋瓦,形成中层“U”形的大展厅空间。配合底层的公共过道,吉首美术馆作为城市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复合体,以清晰的结构与空间概念,成功地缝合了两岸的城市肌理,成为另
40、一个形式与结构、功能内容多层次整合的范例。相较于2 0 0 6 年出版的建筑动词:张永和非常建筑作品集2 0 1 4 年张永和发表的绘本非常建筑1 应该是张永和建筑论述中带有反思性质的一个更重要的里程碑。从1 9 9 6 年0-0的席殊书屋到2 0 1 2 年的唯物主义展览,他将31个作品以纯图解的方式加以呈现,展现了宅院原型的推演、城市建筑的交互影响、物质材料的建构探索,以及生活主义的叙事演绎等诸多内容,与2 0 0 5年出版的作文本中的空间思辨文字相互呼应。然而相较于作文本里张永和所擅长的拆解分析式思考,此时张永和的绘本非常建筑更进一步地在寻求建筑的宏观整体思考。与张永和醉心多年的拆解透视
41、分析的片段相比,绘图文本的轴测图和鸟瞰图不但更能展示建筑与城市的整体,而且既可远看亦可近观的折页大图更是放大的生活细节与微缩的宏观环境的整合。在非常建筑这一时期关于“形式功能完全设计”的大论述之外,还有另一个与之平行发展并相互对话辩证的关于“概念空间原型思考”的小论述。从横跨1 9 9 2 年至2 0 1 2 年的垂直玻璃宅,到与2 0 0 2 年二分宅对话的2 0 2 2 年的四坊宅,以及延续了1 9 9 2 年幼儿园和后窗系列关于透视与时间思考的2 0 2 2 年的未名美术馆,张永和对空间原型的思考从未间断。这些空间原型特征特别强烈的作品,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张永和的空间思考,而中国业主对建
42、筑师发挥创意的宽容,也让这个有关空间原型的建筑论述扮演了另一种令人惊喜而又吊诡的角色。2012年后的非常建筑,具有高度的建造执行能力,其创造的垂直玻璃宅能够以近乎完美的物质元素,如玻璃、混凝土与十字钢梁,来表达抽象的四房关系与内省的空间思维(图1 5)。就建14.以桥为原型形态的建筑(从左至右分别为:吉首美术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桥馆”)15.垂直玻璃宅,2 0 1 3 年14.Thespatial prototypeofthebridge15.VerticalGlass House,Shanghai1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163筑学本体的空间论述而言,垂直玻璃
43、宅也提供了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然而,与密斯外向型的玻璃宅相比,后者虽然颠覆了个人的私密性,导致业主与建筑师数十年的诉讼,但自然林木围绕的玻璃宅和经由平面精心安排的起居家具,还是展现出了相对真实的日常生活;那么,位于上海西岸公共空间旁的垂直玻璃宅,除了作为建筑学的空间体验或者抽象思维的艺术装置,是否也具有能与大众互动的日常叙事?当四坊宅的四个艺术家以及未名美术馆的馆藏进驻之后,是否能通过艺术家日常起居的生活轨迹、大众观展,以及策展的叙事,与空间原型产生更真实的互动与对话?当嘉定微型街区的商家进驻、街区变得车水马龙之后,非常建筑的普通建筑生活场景是否能和阿尔托(AlvarAalto)的书店或校园,
44、抑或西扎(AlvaroSiza)的住宅或博物馆场景一样鲜活?空间原型的概念思考经过生活叙事的渗透之后,是否能提供关于“完全设计”理念的进一步的形式反思?这是我对张永和4 0 年的建筑思考与实践一路走来,在“火浴凤凰”后更进一步的期望。3结语:非常建筑六论张永和及非常建筑4 0 年来的发展,可以从叙事、空间、城市、建造、传统、再现这6 个向度来进行总结。3.1从空间到类型青年张永和所思考的空间是分析式的原型,而非类型学的综合。建筑的门窗墙元素决定空间的对望与区隔,房间与院子的空间辩证始终盖过了合院作为场所的类型。这样的分析思维方法成为张永和关于空间原型的创新动力:二分宅、四分房、对廊宅、十字梁、
45、十字院、屋顶反转、透视关系。也可以说,这种分析演绎形成的原型,发展成为了一种设计的方法。张永和自青年时期开始就把中国人的院子当作一个重要的空间原型。有别于多数建筑师对类型的沉淀与转化,张永和在他惯有的方体里对合院进行分解重组,形成特别有意思的剖面关系或视觉关系,一种非常建筑的“院非院”,臂如最近的对廊宅、屋顶宅或早期的柿子林别墅。随着非常建筑项目尺度与数量的增加,我们开始看到原型成为类型,逐渐演化成熟而成为生活的容器。无论是吉首大学、诺华上海园区或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高层加地毯裙楼,或者建川的桥馆和吉首的廊桥美术馆,都已成为一种城市建筑或者园区建筑的类型3.2从叙事到生活具有侦探式分析思考特质的
46、张永和,在年轻时以观察者与电影和文学的视角,经由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对文字拆解推敲或对任务书的追根究底,通过图纸的表现与再现,创造了张氏风格的叙事空间:后窗、单身公寓、自行车公寓与四分房。虽然思考空间不离抽象,但人的存在状态永远是空间的主体。经过了4 0年的实践历练,参与了中国的建设大潮,张永和个人化的抽象的非常空间已逐渐演变为具象而物质的日常空间,以及空间中作为主体的人:吉首美术馆桥边来往的市民、诺华上海园区进出的员工或是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活力十足的学生等。张永和在2 0 2 3 年初的演讲中提出形式与内容的经典的“大哉问”,无论是内容决定形式,或形式包容内容,始终都基于日常生活与普通建筑的
47、人本主义。经过4 0 年的思辨,非常建筑的关键不仅在于非常的空间形式,更在于非常的思考与批判力。3.3从建筑到城市千禧年之后,面对中国城市环境的巨变,张永和除了大力提倡城市研究与街区保育,非常建筑也试图通过实践整合建筑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需要把城市看成建筑的城市,而非只是功能分区与密度道路的管控;建筑设计也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调整建筑空间。面对尺度巨大的建筑与城市,非常建筑一方面将建筑视为是一个复合功能的微城市;另一方面也试图在建筑之间建立一种街廓的调控机制。前者以建筑为主体,利用城市的概念设计建筑,后者以规划为主体利用街区来规范建筑,视街廓为调控建筑的工具,形成整体的城市空间,两者是平行发展而相
48、互支撑的。微城市的概念从早期的晨兴数学中心和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单体建筑,转化到后期用友软件与中国美院良渚的整体园区;而街廓的概念则从建川博物馆聚落开始,延续到诺华上海园区与嘉定微型街区。3.4从建造到工艺张永和的空间思维和非常建筑早期的实践,明显是空间思考挂帅物质材料随后。早期的席殊书屋、晨兴数学楼等,应该都是空间概念先于建造的学习过程。千禧年前后的山语间和二分宅,应该是非常建筑建造跃进的关键时期。面对建造提升的挑战,张永和一方面在北大开创以建造为主导的设计教学,另一方面在实践项目中寻找材料探索的机会。山语间场地的地域个性让传统瓦木成为主导,替紧接而至的二分宅打下建构的基础。累积了夯土与木构造的
49、经验后,非常建筑开始多方面探索材料与构造:竹子、砌块砖、玻璃纤维、玻璃和混凝土等,而麻省理工先进的技术条件以及对建筑前沿工艺的提倡,更激励了张永和的建造提升。非常建筑的后期项目,从上海企业馆或奥迪宅,到近期的垂直玻璃宅、诺华实验楼、砼器、吉首美术馆、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及巴黎中国学舍,无论材料建构采用的是传统砖木或现代混凝土玻璃,都是非常建筑迈向精致工艺建造的证明。正如张永和在今年哥大的演讲后,回应关于抽象空间时的巧妙回答:“在建造的过程中,经常空间的物质性会在不觉之间,逐渐取代了抽象空间.”。3.5从传统到文化既有西方现代艺术敏锐度又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熏陶的张永和,虽然看起来其带动新建筑的前沿建筑师形象远远超过发扬传统建筑的保育建筑师形象,但是面对胡同里弄等传统城市空间的保育,他的态度也绝不会含糊;同时,传统材料及其空间特色更在非常建筑的作品里扮演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