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令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 题河中石兽课 型新授课授课时间主备人朱 杰课时安排2课时缺课学生授课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 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难 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媒体选择多媒体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方法人物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
2、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找不到)第四种老河兵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预设个性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作家作品简介纪均(yn),字晓岚(ln),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纪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
3、卒后谥号文达。他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总纂官。三、导学施教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2)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 ,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 /数小舟,曳(y) /铁钯(p) ,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4、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 /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2、疏通文意。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3、解决疑难,明确重点词语解释。沧州
5、南一寺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于之”,在那里)阅(经历)十余岁(年) 求(寻找)石兽于水中竟(最终、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认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拖,拉,牵引)铁钯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岂(怎么)能为(被)暴涨(凶猛的河水)携之去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疏松轻浮)湮(埋没)于沙上不亦颠(通“癫”,疯狂、荒唐)乎啮(冲击、冲刷)沙为(形成)坎穴(坑洞) 石必倒掷(栽倒 掷:扔)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 如(按照)其言 转转不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流)逆上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 但(只)知其
6、一可据理臆断(主观推断)欤(语气词,相当于“吗”)?4、参考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找到,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不见石兽的踪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一个巡河的士兵听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
7、头,应当到上游寻找它们。因为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轻浮,河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等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冲刷, 石头又再次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臆断吗?5、整体感知。(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
8、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实践才能出真知)四、当堂练习,达标测评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4分)(1)棹数小舟( ) (2)湮于沙上( )(3)遂反溯流逆上矣( )(4)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6分)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竟不可得( ) (3)遂反溯流逆上矣 ( )(4)但知其一(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阅十余岁(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 B、其反击之力 ( )(2分) C、至石之
9、半 D、然则天下之事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 五、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课堂1、朗读课文。2、检查词语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二、导学施教(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文章记叙了什么故事?得出了什么道理?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做法),说说理由
10、。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者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5、分析人物形象(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三)师生互动,讲解质疑1、文章记叙了什么故事? 古人寻找河中石兽。2、复述故事寻石兽寺僧(下游)讲学家(泥沙)老河兵(上游)得石兽(起因)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3、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方法人物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找不到)第四种老河兵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做法),说说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
11、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者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寺僧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
12、析,作出正确的判断。6、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7、分析人物形象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三、反馈延伸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明确
13、】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就作出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我们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本课。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教学反思7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