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具体内容修订基本训练,强化巩固。(3分钟)5+10-6= 26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分钟)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
2、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提示目标,明确重点。(1分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6分钟)解决以上两个问题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汇报、交流。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独立列式并计算。展示成果,体验成功。(4分钟)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43=12(人) 437 7(43)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8分钟)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 3、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4、师生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问题解决。(15分钟)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50页第4题)、第50页第5题)课堂小结,课外延伸。(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