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因此课题的选择必须注重选择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选题时,要注意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只有符合学生心理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规律的课题,才能使地理研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走过场”,持久地发展下去,具体来说,在日常教学指导中,以下三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创设情境,课堂延伸,自然导入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依据教材,确定与教材相符的、与教学进度同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是在布置一道很难的作业题,不情愿甚至抵触。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情景和途径,使学生
2、设身处“境”,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就会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在“我要学”“我爱做”的学习氛围中走进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球是否变暖”既是社会的热点,也是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部分答案,但是远远不够。于是,教师在讲完全球变暖极其原因、后果后,冷静地告诉学生,有的学者认为:地球不会无限变暖,“原因是什么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更多的同学则是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猜想,最后,教师以“请同学们下去查资料,下节课专门对大气的保温效应会不会增强这个问题搞一场辩论赛”结束这节课后,将学生分成甲乙两个辩论组:甲方大气保温效应会增强,乙方大气保
3、温效应不会增强;接着是紧张而忙碌地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涉及内容有学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公民意识等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为讨论更有深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思路打得更开一些,如请教校外专家,或同一辩论组先模拟辩论,通过反驳对方的观点,找到自己的漏洞,充实辩论内容,从而得到最佳辩论方案。慢慢地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让自己受益的思维方法,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探讨过的内容整理成小论文就更为完善了。二、提供课题,结合兴趣,自主进入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能促使动机的产生。所以,教师要事先拟出能体现研究内容和方向的题目供学生参考选择,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就有了“土壤
4、肥沃的生长点”。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理科学研究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特别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从课题的进行步骤、课题研究意义、课题界定、运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攥写结题报告,进行答辩等方面进行指导。既要坚持保证学生兴趣,又要引导学生迅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得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可行的课题。因为只有让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做到胸有成竹,他才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开展研究。例如:“长春南湖西侧水草疯狂生长的原因?”这个课题,最初学生的课题是“南湖水体的调查研究”是教师拟出的初始课题,当学生进行不下去,来请教教师
5、时,教师问到“为什么选这个题呢?”学生回答;“因为我们喜欢南湖”。可见,只凭兴趣进入研究性学习是不能把研究进行下去的。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很朦胧,要引导学生迅速走出感性认识的误区,就得再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才可以使研究性学习真正启动。于是,教师应该讲:南湖水体的问题很多,如有各种污染问题,水体的来源和补给问题,保护问题,水体的化学结构,生物构成问题,等等。只有对课题准确界定,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便于课题研究。“长春南湖西侧水草疯狂生长的原因”,从课题名称看,把研究对象限定在一类生物水草,把研究范围缩小为找原因,即部分污染,这样,可操作性就强了。接着,教给学生其它研究环节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课题便
6、可进行下去了。这种启动方式一般用于拒课本内容较远的,需要较长时间查阅资料或实验、调查等才能获得成果的内容。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最后通过答辩结束活动。三、寻找问题,自立课题,主动进入教师要时刻考虑并启发学生,“如果没有老师带,你要怎么做?”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自立课题,这种策略应该始终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这样在学生进行一个或多个研究活动后,具备了基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学会了进行课题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后,才会有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就会主动走进研究性学习。例如:“长春城区交通堵塞原因极其措施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学生因为交
7、通堵塞上学迟到而自己发现的课题,并运用课本中“城市交通运输”的知识,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书籍做出来的。“垃圾,我该怎么扔?”这个课题,就是从学生觉得垃圾分类太麻烦,调查校园生活垃圾品种,参照社会上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研究出校园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在本班实验投放成功后,再号召全校学生都要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习惯。这是一个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些研究性课题后,模仿着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个视角独特、立意高而落脚点实在的课题。在以上启动方式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由“指导者”和“帮助者”变成“参谋”或“参与者”,学生研究视角的确定,切入点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结果的表达,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保证充分的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忧患意识及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做到这一步,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