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新课程生活与哲学较老教材而言,更具生活化、开放性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程内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但哲学比具体科学更加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思维难度,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课程体会哲学探索世界、探索人生的魅力。一、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欢上你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师使命的根本保证。学生对老师印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一定要注意做到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让学生喜欢上你。上课时
2、要精神饱满,以激昂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还要充满自信,树立渊博的智能形象,适时地彰显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能力,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坚信有这么优秀的老师,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程。二、 彰显哲学魅力,让学生喜欢上哲学哲学的拉丁文为philosophy,其含义为“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等意义,与“哲”相关联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探求“天人合一”为中心,和道德修养紧密相联,以认识社会、人生为目的。哲学能满足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天性,导引人走向人生最高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希望读懂世界、感悟人生,使自己变得睿智的心理,使学
3、生认识到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哲”字组词,查字典,让学生领悟它的意思,我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到:“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让学生感受到思辩的力量,把学生带到神奇的哲学世界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从浅显的事例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哲学的无处不在哲学的神奇魅力是不可否认的,它比具体科学更加抽象,在学习过程中有更高的思维难度,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感觉到它的深奥和抽象,学生势必会有畏惧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把哲学尽量的浅显化、生活
4、化,教学中老师通过生活化的安排,体现哲学方法论的魅力,避免把教材变成大学哲学教科书的“简本”或“压缩饼干”。课堂上我给学生讲了“手”中的哲学:每人都有一双手十个手指,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长,而且作用不一样,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一只手的五个指头方向一致时不能握住东西,只有方向相反才能握住东西,说明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十指连心”,如果五脏六腑有病常会感到手指的相关部位疼痛,中医通过看手能断定一个人是否有病,患了什么病,这反映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气氛非常活跃,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四、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新一轮课改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自我领悟,在
5、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情境,在一些具体情境的探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这一内容时,我先讲一了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公园中,公园的一名临时工不慎掉入深水沟,几名游客发现后纷纷下水救人,落水者获救了,但3名救人者牺牲了,其中包括一名老教授。请学生讨论这三人的牺牲是否值得?学生纷纷发展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不值,三人换一人;有的说至少老教授不要去,他年龄太大,没有能力救人;得也有人认为不能见死不救,老教授的人生价值不只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他的舍己救
6、人实现的他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得到人们的尊重;有的说不能从以三换一论得失,因为救人前不知会有三人死亡,而且他们的精神贡献对其他人的激励作用更大更深远通过辩论,学生明确了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当然在为社会作贡献中也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珍惜自己的生命,抢险救人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五、 通过与具体科学的对比,教给学生学习哲学的方法学哲学光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学哲学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的总结,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每一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都是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现象,归纳上升为一般的哲学道理,然后再用哲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忽视了这一点,从理论到理论、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的。在学习中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每一个哲学原理都有其对应的方法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范畴,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教材知识网络。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陈梅英 TEL:13875823683 邮编:4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