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掌握相关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分析本词运用典故、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二、重点、难点1、分析本词运用典故、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三、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2、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3、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2、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
4、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3、“念奴娇”词牌的由来: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因念奴音色绝妙,后人用其名为词调。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5、4、关于豪放词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3、预习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 )谋 舞榭( ) 狼居胥( ) 佛( )狸祠拓跋焘(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赢得仓皇北顾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2、借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精讲点拨(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7、)第一、二组:1.分析研讨上阙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其他几组分析研讨下阙几个典故:第三、四组: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第五、六组: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第七组:分析研讨运用廉颇典故的用意。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词中句子涉及人物典故用意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
8、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五、典题训练1、词的开头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2、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以悲剧结束的,这句话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通过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 与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之比,用以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 与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 与 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六、归纳小结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艺术技巧: 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其次是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